曹婷婷编著的《台湾百年老店(80家老店铺的传家故事)》介绍了,倚着昏黄灯光,老匠师一笔一画刻下永恒印记:街头巷尾的小食摊,日复一日用美好的滋味犒劳街坊邻里。老铺就像老朋友,陪伴世世代代的台南人走过漫长时光;虽然一直都在,却难免被遗忘。现在就让我们放慢脚步,回头看老铺的一世风采,学习老铺的豁达与从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台湾百年老店(80家老店铺的传家故事)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曹婷婷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曹婷婷编著的《台湾百年老店(80家老店铺的传家故事)》介绍了,倚着昏黄灯光,老匠师一笔一画刻下永恒印记:街头巷尾的小食摊,日复一日用美好的滋味犒劳街坊邻里。老铺就像老朋友,陪伴世世代代的台南人走过漫长时光;虽然一直都在,却难免被遗忘。现在就让我们放慢脚步,回头看老铺的一世风采,学习老铺的豁达与从容。 内容推荐 具有浓浓复古味的巷弄文化,是游客对台南深刻的印象之一,而巷弄中的古屋老店,不仅是台南市珍贵的文化资产,每逢节庆假日,更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品味怀旧氛围。 台南县市合并后,文化局积极着手进行台南老店普查,首次以大台南为范围,汇整前人留下的文史数据,走访各区发掘出未曾受访的对象,逐一进行记录工作。曹婷婷编著的《台湾百年老店(80家老店铺的传家故事)》透过汇集这些老行业创业故事,除了将当时的经营甘苦忠实呈现,相信也能带给读者新的启发。 目录 第1章 中西区① 01 振发茶行 02 文峰茶庄 03 万川号饼铺 04 再发号肉粽 05 禄记包子 06 左藤纸艺 07 河洛轩印铺 08 盛发锡器佛具行 09 甘本堂 10 广兴肉脯店 11 信文堂印铺 12 永盛帆布行 第2章 中西区② 13 金德春茶铺 14 西佛国 15 王泉盈纸庄 16 度小月担仔面 17 洪芋头担仔面 18 吴万春香铺 19 古井药房 20 金泉成杂粮行 21 荣记号糕粉厂 22 义丰冬瓜茶 23 信裕轩 24 大菜市阿城米糕 25 福荣小吃店 26 永兴木器雕刻店 27 天德行 28 峰茂茶行 29 江水号 30 金益木工店 31 旧永瑞珍制饼铺 第3章 北区、东区、 南区、安平区 32 旧来发饼铺 33 连发米粉工厂 34 新顺发行 35 阿涂碗粿 36 荣木桶行 37 信二竹店 38 连得堂煎饼 39 南青水果商店 40 张万春洋伞 41 永宁理发店 42 林永泰兴蜜饯行 43 益生堂中药行 第4章 永康区、仁德区、归仁区 44 荣生药行 45 阿晟食堂 46 仑仔顶肉粿 47 仁寿堂中医诊所 48 金光面 49 妙安堂中药房 第5章 关庙区、新化区、玉井区 50 余连成南北货 51 晋发米谷商店 52 华振行面厂 53 回春堂中药房 54 新胜兴布店 55 回春堂中药行 56 振春中医诊所 57 济生堂中药行 58 银岭照相馆 第6章 安定区、西港区、佳里区 59 中仑粿仔伯 60 阿良碗粿 61 桔井中药行 62 佳兴大肠粥 63 佳里食堂 64 碧海中药房 第7章 善化区、麻豆区、盐水区 65 德隆精米厂 66 鸿权蚕丝棉被厂 67 大胜商行 68 泉吉银楼 69 发育堂药房 70 大德行 71 泉利打铁铺 72 林家肉圆 73 胡家猪头饭 第8章 柳营区、六甲区、 东山区、白河区 74 义成中药房 75 忠利打铁店 76 妈祖庙剉冰 77 汤皇东山排骨酥 78 协吉食品行 79 静乐馆 80 关子岭旅社 后记 索引 试读章节 广兴肉脯店 窄巷里不起眼的店铺内传出一阵阵扑鼻的香气。黑豆伯的肉脯用料实在、口感佳,陪伴许多家庭生活过一代又一代。吃饭吃粥若是少了这一味,顿觉索然无味。 在府城飘香90余年的“广兴肉脯店”,创始人倪炎灯,人称“黑豆伯”。他13岁到厦门,向唐山师傅习得猪肉加工手艺,16岁返回台南后就挑着扁担,把这味当时只有贵客来访才吃得到的珍馐挑过大街小巷。经过两年的奋斗,18岁那年在水仙宫附近成立第一家店,并于短短几年间在原建国路附近、东门城墙边和火车站前摊贩街三处开了三家分店。 日据末期,台南遭美军空袭,广兴肉脯店不幸被炸毁,黑豆伯的努力顿时化为乌有。1948年搬到现址后,黑豆伯靠着技术及往昔奠定的好口碑戮力经营lO多年,广兴肉脯店再度找回了昔日的荣景;可惜,黑豆伯因积劳成疾,于1960年往生,此后由黑豆婶陈桂花守着本业,苦撑大局。 目前的第三代经营者陈敏德退伍后接手家业,也让广兴的前程重见曙光。陈敏德原本专攻建筑,为了投入陌生的猪肉加工品领域,他参加了一连串专业训练,希冀在既有的传统技法上融人创新理念,为广兴辟出新局。 90多年来,广兴不变的原则就是坚持只用最好、最新鲜的猪肉进行加工。清晨屠宰后立刻送往工厂处理,利用每一个部位的不同特性,分别制成香肠、肉干、肉酥及肉丝。在兢兢业业地不断努力之下,老店的坚持果真闯出一片天,靠着口耳相传打响名声,更在全台拥有无数死忠粉丝。 令人玩味的是,招牌热卖单品——肉脯,俗称肉松或肉酥,是许多人吃饭、吃粥的必备良伴,但肉脯的由来却是无心插柳。原来,原本做肉脯的最后要淋上一勺油,才能让肉脯松绵;有一天,负责操刀的阿嬷不小心打翻了放在一旁的瓮,瓮里的油倒入肉脯,阿嬷只好赶紧努力将肉脯搅干,没想到加入过多油的肉脯反而意外的好吃,这也使得肉脯一跃成为店内人气最旺的热销品。 一般肉脯都会掺粉,但广兴坚持原汤原味、纯手工制作,不掺粉,不含防腐剂。“因为是要吃下肚的东西,马虎不得!”广兴贩卖的,除了好吃的食品,更是藉由食品传递的老店坚守传统道德的观念。 信丈堂印铺 “以前刻一颗印章,可以吃两碗半鳝鱼面;现在刻一颗半,才勉强吃得起一碗。”刻印章曾经是一门专业的技术,然而,随着机器、计算机取代人力,手工篆刻不再受重视,想以刻印章维生越来越困难。当地经营90年的信文堂印铺见证了手工篆刻的起落,第三代老板陈弘烈虽然灰心沮丧,但始终坚信刻印文化不会被取代;因为印章在经过手工雕琢之前,充其量只是一颗石头,琢磨之后才会成为美感与实用价值兼备的艺术品。 阿公陈合在日据时代是警察,写书法是他的最大兴趣,曾荣获当时全台书法比赛第三名。为了养活食指浩繁的一大家子,正职之外,陈合也替人写字、刻印挣钱,开启了印铺的第一代生意。 第二代陈瀛洲从小跟在父亲身旁,16岁就拜日本师傅为师,学习四年后,已是台南很有名的雕刻家。陈弘烈从父亲口中听闻,尽管阿公在书法、刻印方面已拥有一身好功夫,但仍希望父亲体会不一样的艺术境界,所以让他去向日本老师学习。两代都醉心艺术,认为刻印里头蕴含很深的文化内涵,每一颗印章都不同,都是独一无二。 陈弘烈回忆,阿公与父亲擅长“铜线打钉”,自创了修补瓷器的技艺,家中收藏了许多背面补钉过的瓷器,正面却完好无缺,令人惊叹。他说,以前物资缺乏,人们惜物爱物,不像现在坏了就丢;为此,阿公自创了补钉的手艺。可惜,他只是看过阿公做,未曾亲手做过;如今试图从记忆中拼凑,希望重现这门失传的功夫。P33-37 后记 老店,老滋味 身为台南人,向来都知悉这座城市的历史纹理丰厚;然而,真正深人认识这座城市的人文风景,却是藉由撰写本书;感谢文化局给予我和老店邂逅的良机,让我与这些素昧平生的老店们结缘。 访谈书写的过程比想象中困难一些。一开始,基于礼貌,当然是事先致电与店家约定访谈时间,但多数店家往往一口回绝;于是改变策略,决定亲自登门拜访,总算成功地让很多店家从寡言到打开话匣子,分享走过一代又一代的心得,侃侃而谈守着家业的酸甜苦辣心情。当结束一次访谈,心中隐隐觉得又多认识了一位老友,真值得。 追根究底,许多老行业因面临生意凋零、不敌时代潮流或后继无人等窘境,当然不愿与人分享从荣景走至落寞的唏嘘心情,而他们多数因心中难以割舍对客人的那番情意才坚持至今。在现实与情感中拔河是多数店家的真实写照。“随时有一天可能会熄灯!”这是我这一路访谈中最常听到的话语。 “阿涂碗粿”是七旬夫妻夜半起身,以古法炊煮出的碗棵,老人家不是没想过传承,也曾大方传授手艺,但学徒不愿做这么费工夫的活,遂告放弃。“河洛轩印铺”的游氏姊弟见证了手工篆刻的起落,尽管计算机化取代人工,却不舍百年家业轻言中断;为了扛住家业,他们放弃了原有的工作,不改其志,守着老店招牌。 诸如此类的老店一直默默地在这座城市绽放光芒,不求名亦不为利,使我在书写时常常感动。很多人总以为台南老店多属名店,殊不知,许多老店长年寂寂无闻,当我前去采访时,他们还觉得奇怪:“我们又不有名也不赚钱,有什么好写?” 曾几何时,名气成为了值得被书写的指标。很欣慰这本书诞生了,感谢文化局前置作业的田野调查,挖掘出这许多老店;或许仍有遗珠之憾,但至少这是个开始,让更多人看见这些默默打拼的人们。 曹婷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