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反馈还能保持高昂的士气简直不可能。没有人能在真空中存活。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我们大脑构造方式的结果。我们会在无意识间调整自己,把自己放到现在的位置和想要到达的终点之间的差距(discrepancy)上来。一旦你的大脑监测到这种差距,便会做出反应,把认知资源都投入进去:注意力、精力、更深层次的信息加工以及意志力。
但当你并不清楚自己的现状,或者说对自己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这种差距就不够清晰。那么即便你的动机没有完全消失,也被削弱了。正是差距示意着行动的必要性,没有差距,一概免谈。
每当你设定一个目标,你就需要及时的反馈来保持清醒,知道自己已完成(或未完成)的进度。如果没有旁人给你反馈,那你就只能通过自我监控来寻求反馈。
不幸的是,关于多久评估一次进度并没有统一的准则。最优的频率取决于达成目标所需的时间。(你想要在下周、今年还是五年内达成这个目标?)对于长期目标来说,评估的间隔时间可以长一点。对于短期目标而言,则应更频繁地评估进度来保证自己没有偏离轨迹,因为这种情况下没有余地(或者更确切地说,没有时间)可以犯错了。
反馈频率还取决于你在学习曲线(learningcurve)中所处的位置。最近的研究发现,当你刚开始学习一件新事物的时候不应做过多的自我评估。当你正在完成一个全新的、不熟悉的任务时,最具破坏性的行动就是为了得到反馈而分散注意力,因为这样做会占用认知和情绪资源,进而影响到学习的深度和表现。所以,在你能把握好自己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好此事之前,最好还是把自我监控维持在一个最低的频率。
如果说自我监控和寻求反馈如此重要,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我们没有常常这么做。一个首要也最明显的原因就是,这个过程是需要精力的,你需要停下手中的事情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在评估上。当然,你并不总能获得好消息:有时候我们不评估进度是因为,我们不想面对自己只把目标推进了一点点这个事实。(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老躲着体重秤?这就对了。)因此,自我监控需要很强的意志力(后面再细说)。你可以运用“如果一那就”计划来安排自我评估。
关于评估的过程,还有一点很重要。做对了,它能让你从头到尾保持动力。但做错了,它能使你有种错觉,以为自己已经完成很多了,结果你的动力可能就被削弱了。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丘敏君(Minjung Koo)和阿耶莱·菲施巴赫(Ayelet Fishbach)在近期的一个研究里检测人们追寻目标时是如何受思维影响的,是受关注已经完成的进度(迄今思维,to.date thinking)还是受关注未完成的进度(未满思维,to go thinking)的影响。人们在评价进度时通常两种思维都用。一名马拉松跑者可能会想着已完成的路程或者未完成的路程。一名想减掉1 0公斤的减肥者可能在抵抗诱惑时想着那早已减掉的5公斤,或者还有5公斤待减。
凭直觉来说,两种方式有各自的优势。但运用太多迄今思维,即着眼于自己已经完成的进度,确实会削弱你完成余下目标的动力,而不是去保持它。
丘敏君和菲施巴赫的研究一致发现,当我们在追寻目标并且想着自己早已完成的进度时,我们会有一种过早的成就感,并且开始懈怠。比如说,有个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准备一门重要的考试时,被告知“还有52%的材料需要复习”的一组比起被告知“已复习完48%的材料”的一组,要更有动力。
当我们关注已完成的进度时,我们更有可能会同时去为其他重要目标做点什么,尝试获得一种“平衡感”。结果,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炉子上煮了好多锅东西,却没有一样能吃。
如果我们关注未完成的进度(未满思维),则动力不仅得以保持,更能得到提高。因此,当你在评估自己的进度时,请保持对目标的关注,并且决不要为目标已达成一半而过于欣喜。把这份欣喜留给那些出色且完整完成的目标吧。P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