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您也害怕孤独吗--解析边缘性人格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高育仁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高育仁著的《您也害怕孤独吗--解析边缘性人格》是一本心理学大众读物,作者结合生动的案例,介绍了边缘性人格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办法。作品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展示了边缘人格者的痛苦与挣扎,呼吁人们关注边缘人格者,希望心理工作者改变成见,让边缘性人格者得到妥善治疗。同时,本书将引导读者了解人类心魔,希望能遏止人伦悲剧。

内容推荐

高育仁著的《您也害怕孤独吗--解析边缘性人格》第一篇介绍了边缘性人格理论的来龙去脉及边缘性人格的九大诊断标准;第二篇在“为何罹患边缘性人格”的主题下,希望能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心理学大师们的相关理论;第三篇先试着提醒读者从婴幼儿到成人各阶段需要留意的事项,还特别提出“边缘性人格的自我陪伴疗法”;第四篇则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进一步解析边缘性人格。

目录

第一篇 认识边缘性人格

 第一章 边缘性人格的历史与由来

 ——从1684年的瑞士医师波耐到1980年的DSM一Ⅲ

 第二章 美国精神医学会九大诊断标准

 ——精神医学史上的正式标示

 第三章 边缘性人格该有中、重度之分

 ——中度边缘性人格者也该受到良好照护

 第四章 边缘性人格与相似症状比较

 ——厘清边缘性人格与其他心理症状的共病问题

 第五章 认识边缘性人格小常识

 ——中国台湾省本土边缘性人格者的可能样貌

第二篇 为何罹患边缘性人格

 第六章 大师们的理论发展

 第七章 中国文化影响下的边缘性人格

 第八章 形成边缘人格的五大关键因素

第三篇 如何改善边缘性人格

 第九章 当亲友出现边缘性人格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第十章 各生命阶段的提醒

 第十一章 人口与儿童福利政策

 第十二章 边缘性人格的自我陪伴疗法

 第十三章 治疗边缘性人格者的建议

第四篇 边缘性人格个案分析

 第十四章 边缘性人格自杀伤人案例分析

 第十五章 边缘性人格心理咨商案例分析

试读章节

无法忍受被人抛弃,一旦发生,会有激烈反应

抛弃是情侣间的用词,遗弃是亲子关系用语,尤指与母亲的永久分离。当边缘人格者面临分手或离婚,表面上是被抛弃,但主观感受却是被遗弃。被抛弃是因彼此不适合交往,分手过程难免感伤,但不致造成创伤;被遗弃意谓将与最重要的照顾者永久别离。由于婴幼儿时期未感受到充足的母爱,因此长大后谈恋爱时就会不断寻觅那心灵欠缺的母爱,当情侣夹杂着母子(女)关系时,被遗弃者的激烈反应便容易被理解。

既然将对方视同母亲的照顾关系,初始可能隐藏内心对母爱的殷殷期待,一旦彼此正式交往,婴幼儿期未被满足的被爱期待就可能浮现,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愈深,失望就会愈大。边缘人格者不易察觉这种主观上期待被母亲的呵护有何不对,当情侣间认知不同就产生摩擦,嫌隙起因通常是来自当事人自认对方未尽情感照护之责,像吃醋、跟异性谈天说笑(有被忽略之感)、临时爽约、未按时约会见面等,当对方感觉到当事人怪异思考方式及行径,提出分手后,当事人以前曾被遗弃的潜意识经验将再被撩起,思及将面临孤寂的漫漫长夜,当事人苦求原谅不成,情绪失控、自伤、伤人行为就可能出现。

极端思考模式,黑白、对错分明,易造成人际冲突

边缘人格者的极端思考模式是只有对错、好坏、是非、黑白,没有灰色地带,只有O分或100分,此极端思考模式在情感表达与人际互动上最为明显。一种是脆弱的心灵虽亟须他人陪伴,在既期待又怕被伤害的心理下,有些人知道自己陷入恋情后的异常反应,加上过往的情伤经验,宁可刻意排拒也不轻易陷入苦涩的恋情;另一种极端是一旦接受恋情就陷入热恋,以为琼瑶式的狂风暴雨恋情能弥补母爱的不足,解决空虚与寂寞,然而彼此认识不清终将争端不断,边缘人格者怕被遗弃,可能出现过度操控情感的行为,像检查手机;当伴侣欲疏远或想另觅对象后,对边缘人格者而言,这是想遗弃他,此种行为被解读为彻底的背叛,既然被狠心遗弃与背叛,情绪失控后的极端思考是“你要我死。我也不会让你好活”,极端报复曾经相爱的人,这种行为背后潜藏着婴幼儿期曾主观感受被遗弃的情感联结。

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是先驱克莱茵率先提出的,婴儿内射过程中主观感受的极端心理,应为边缘人格者被诊断为极端思考的原创性理论,极端反应也能被解读为此人格者内心经常出现的情绪失控问题。未被充分照顾的婴儿,持续对客体的不信任,出现挥之不去的忧郁与焦虑,如果婴儿经常在好妈妈与坏妈妈(好、坏乳房)的混乱情绪中打转,极端思考模式便逐渐成形。

自我认同障碍,自信心低,因此影响人际关系

认同障碍是自我认识模糊,导致无法客观认识、同理他人感受。由于易误解他人,且极端思考,因此不易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健康、成熟的个体从小能感受父母温暖,且经历家庭和谐氛围,长大后自然乐于与人分享,具备同理能力,能洞察他人的喜怒哀乐,易跟人建立合群关系。反之,就可能出现认同障碍。由于自信心不足,怯于与人互动,自我封闭后,也无法习得人际技巧,甚至不能客观判读他人。

缺乏同理他人能力是边缘人格者的普遍困扰,也正是认同障碍的核心问题。当事人感情受创后,会以各种情绪或激烈手段挽回或报复伤他的人,背后因素就是缺乏同理对方在此激烈反应后的感受。我的许多个案在接受心理咨商后才发现,过去谈恋爱是如何伤害对方而不自知,当知道自己的问题后,伴侣通常已远离。

许多当事人父母本身就是边缘人格者,这些在感情上缺乏安全感的父母企图与子女建立不正常依附关系(依附关系应该趁子女幼时建立),他们会不自觉地给予子女太多的爱(却未在幼时提供),例如提供非必要的金钱、物质,做很多非必要的付出,此条件化的爱,背后暗藏着操控情感的潜意识,让子女倍感压力。这些在压力下成长的边缘人格者长久处于错乱的家庭关系中,不易建立自信,无法感同身受他人反应,当自我行为、思考与外界出现落差后,自然无法客观判断自我与环境的关系。P7-9

序言

从小,我就在一个家庭氛围不好的环境成长,自从有记忆以来,父母经常争吵,偶有彼此出手的情况,双方虽无受伤,却早已悄悄地在我心里埋下“脱逃”的种子!

经历过两段感情,时间都在五年左右,第二段感情让我决定步入婚姻。这段婚姻维持了十二年,终究画上句号。省思婚姻之路,老实说,我曾经怨恨过我的父母,原来,步入婚姻只是我想逃离原生家庭的唯一途径(在当时)。只不过这怨恨之念并未停留在心中太久,因为后来我想通了一个道理:没有我的父母,便没有我!

纵使已离婚两年,我仍不敢告诉母亲,因为母亲随着年岁增长,情绪波动起伏更大,家里的气氛一年比一年糟糕。这些年来,我也算是家里的灵魂人物,尤其近年来有种莫名的动念,让我对父母的原生家庭、成长背景想更进一步地了解,便总是在与父亲小酌时,聆听父亲娓娓道来……

看了高老师的著作《您也害怕孤独吗?——解析边缘性人格》,我才明白,原来母亲便有所谓的边缘性人格!外婆五十几岁年纪轻轻便喝农药自杀,母亲则因为外公收了隔壁邻村的聘金,要将她嫁给一名莫名男子,继而逃离家乡北上台北,在一家日本料理店工作,从而结识了父亲。被遗弃的内在恐惧其实一直存在母亲心中多年。当我从父亲那儿得知了母亲的成长背景,更加心疼!读了高老师的著作后,更加了解母亲,也更能理解情绪背后的元凶。我明白,唯有给予母亲更多的疼惜与关爱(尤其是父亲以丈夫的角色),才能抚平母亲体内的魔鬼。

之后,我开始质疑,在这样的家庭成长,是否也遗传了母亲的边缘性人格。高老师建议我进入罗吉斯心理咨商所网站(www.rogersc.com)做“忧郁症、边缘性人格、焦虑症自我检测”。将时间拉回十几年前,以当时的情绪状态加以检测。检测结果是“中度忧郁症”,虽然另外两项检测结果证明我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我决定寻求高老师的帮助,找出心中疑惑。

与高老师的结识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必然(至少我是这么想的)。“咀嚼”这本书的同时,我亦尝试着与自己对话。从阅读第一页开始到最后一页,书中无论是媒体社会新闻案例,还是高老师咨商的案例,无不提醒我们,人的性格养成来自原生家庭(照顾者)的依附关系与对待。

童年记忆的召唤,让我进入时光隧道,重新唤醒了深藏多年父母失和对我的负面影响,但也化解并且让我走出这悲伤。因为我逃不开躲不掉,这经历和记忆深藏在我生命之中,是生命走过的足迹,是一段不可磨灭的生命旅程。也许这段过程有点意料之外,有些让人震惊,不想接受,但生命仍必须学习面对这未知的旅程。我必须在其中学会抛掉不适合生命的部分,让自己重新接纳生命所需要改变的部分。本书赤裸裸地揭露我内心深处那从未开启的潘多拉盒子,却也治愈了我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

现在的我,很幸福。凡走过必留下痕迹,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无法抹灭!好的、不好的(不一定是坏的),终将为自己留下扉页。

原来,二十七八岁时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波澜,再回首,却发现开始未必开始,结束未必结束。

相信您阅毕此书,也将认为这是一本值得推荐他人阅读的好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