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达·希尔、洛厄尔·肯特·莱恩巴克编著的《上任第一年》凝结了斯特林的很多理念。首先,成为管理者是生活中极为艰难的转型之一,与离家独立、结婚、退休等重大人生经历相当。这是斯特林凭借直觉得出的结论,也被琳达随后深入的实证研究所证实。其次,管理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流程。因此,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有一套系统化的行为模式,同时要确保自己能够坚持这些做法。
再次,“权责不对等”。“权力和责任相匹配”被视作管理箴言,斯特林总是嘲笑这种论调。他认为,管理者的责任永远超过权力,而优秀的管理者需要勇于担当,找到方法达成目标,这就是今天所谓的“资源整合”能力。最后,他认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培养下属,好的管理者应该将工作职责设计成足以培养下属能力的任务,他们通过开发员工来开展工作。
和《上任第一年1》一样,《上任第一年2》讨论的也是管理的基本要素。本书的目标读者不只是新经理,更是有经验的管理者。如果你已担任管理者多年,怎么样判断自己的表现是否称职?你已练就好管理者的基本功吗?你知道怎么样激发下属的最佳表现吗?你准备好承接更大的领导责任了吗?你的表现是否足以继续迈向事业的最高目标?你希望自己真正出类拔萃吗?
琳达·希尔、洛厄尔·肯特·莱恩巴克编著的《上任第一年2》帮助你回答这些问题。本书讨论的不只是优秀的管理,而是讨论“你”——你如何评估自己目前的工作能力,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你希望也是必须成为的优秀管理者。管理者必须通过不断学习而精通管理及领导之道,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呈现这一过程。曾经有一位管理者把管理的学习比喻成初为人父母的过程:各种学习及挑战会不断出现,而且越来越复杂,只能满心期望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聪明,以便为孩子提供人生不同阶段所需的指导与帮助。这个比喻非常贴切。
本书鼓励大家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以获得达成事业目标所需的智慧。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做了精心的设计,以便你可以将所学转化成富有成效的行动。所有人甚至最伟大的管理者都是不完美的。但是,那些你极其钦佩的管理者一定懂得,精通管理需要纪律、坚持与决心。希望本书可以成为你手边的工具书,随时用它来帮助自己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1章 资深管理者的三大要务
“我们”休戚与共。团队也需要多样性,成员必须具备不同的能力、经验、思维方式,尤其是创新型团队。你将不断在“凝聚力”与“多样性”的双重需求中挣扎,力求达到最佳平衡。悖论5:要管理好团队,你必须先管理好团队之外的环境
你或许只想管好自己的团队,然而许多研究指出,任何团队都无法脱离更大的组织背景,而且与其他团队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由于组织资源有限,每个团队的任务又不一样,因此每个团队的目标、优先级、需求及利益也大不相同。如要成功,你必须在兼顾别人的需求及利益下管理自己的团队。
为了达成自己的团队目标,有时你还必须努力去影响甚至挑战组织中的其他个人或团队,包括你的上司、其他高层管理者、同事,以及组织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太多的管理者狭隘地视自己为组织的“囚徒”,以为只能屈从上级,别无选择。为达成任务,有时你得成为变革的动力,包括团队内及团队外的变革。你必须为自己的成功创造必要的环境。悖论6:你必须着眼于今天,又要放眼未来
你今天当然必须拿出工作成果,若非今天就为明天做准备,当明天变成今天时,你又会面临出不了业绩的窘境。着眼今天与放眼明天之间当然必须有所取舍,因为资源有限,你很难两者同时兼顾。哪一个应该优先呢?悖论7:完成任务的同时,你还必须努力创新
要成功,所有的团队都必须同时完成执行任务与前瞻创新的任务。然而,创新变革与稳定执行任务所需的能力与心态却完全不同,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同时身兼变革的动力与稳定的执行者,并随时判断伺者为先。
当今许多管理理论倾向于区分“管理”与“领导”,认为管理主要的责任是确保在预定的时间和预算内,达成预定的目标,也就是稳定执行任务;而“领导”则强调变革及创新。多年之前,广义的“管理”包含了“领导”,本书决定回到广义的定义上来。领导和管理不仅同等重要,而且必须相辅相成。我们决定将“管理”定义为用来影响别人,使其更有效地工作的努力,其中就包括执行与创新、稳定与变革、管理与领导。悖论8:有时你必须牺牲某些人来成就更大的利益
随着影响力及权威的提升,伤害某些人或团体的利益来成就更大利益的情形会随之增加。例如,当你必须削减开支、裁员,或者从三位候选人中挑选一位晋升。你无意造成伤害,但对于那些受到影响的人,伤害是真实而痛苦的。
身为管理者,你无法不做出影响某些人工作或生活的决定。它们作为管理者的“负担”,却时时出现。真正困难的是,你必须着眼全局、判断得失,做出清楚而明确的抉择。一位新任经理管理者说:“没有任何事是黑白分明的,一切都在灰色地带,我必须做的就是权衡轻重,做出取舍。”
如果你没有把这样的困境看作工作的一部分,你就有可能把它们看作例外,当成不值得你真正关注的烦心事。但它们不是例外,它们存在于作为管理者的你的工作当中。
既然无法逃避道德困境,你就必须为它们引发的个人痛苦做好心理准备。你不是有意伤害别人,要面对这种难题,你必须拥有成熟的心智以及一套通过经验慢慢形成的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做管理者必然是漫长而困难的旅程。P18-19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管理别人不是管理自己的延伸。在我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中,曾经历过多个层级的晋升和转型,体会最深的,就是从员工到团队领导的这一跳,最惊险,也最困难。尽管到了更高的级别,管理工作会变得非常复杂,但如何管好人、管好自己的下属,依然是最重要的挑战。
大部分走上管理岗位的人,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都是懵懵懂懂的。很多人会有一点“终于有手下可以差遣”的得意,但对于成为团队“当家人”没有太多的感觉。随着工作中的挑战越来越多,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似乎掉到了陷阱中。管好下属如同架着一群猫向前走,困难得让自己精疲力竭。
管理者必须学会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工作。在人生历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生角色的转变,比如结婚、升级做父母。成为管理者所需要的学习和转变,不啻于人生角色的转变,和这些重大的人生转折一样,管理者也必须发展出崭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有意思的是,越是明星员工,在成为管理者时面临的挑战越大。让自己成为优秀员工的种种习惯,反而会成为管理者之路上的绊脚石。成为管理者,意味着要扮演完全不同的角色,要大幅调整自己的时间分配,另外也需要具备完全不同的技能。
尽管如此,写给管理者的书已经多如牛毛,为何还需要本书?拿到本书之前,我们心里也有这样的疑问。但在读了引言和第1章之后,我们就决定要将它翻译出来献给更多的管理者。因为与其他书籍相比,本书有两个非常鲜明的优点。
扎根于管理的本质而又深入浅出
大部分书籍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管理似乎是套路表演,平和优雅。但现实中的管理更像是一场拳击赛,紧张而又混乱。管理工作的本质就是高压、零碎而又忙乱,充满悖论。本书揭示了管理中很多让人焦头烂额的悖论,随便举几个,相信资深的管理者都深有体会:
你必须为别人所做的事负责;
越关注工作目标,越需要关注具体做事的人;
有时你必须牺牲某些人来成就更大的利益。
作者探讨了一个现实中的管理世界。也正是因为作者对管理现实的深刻认识,才会触动管理者,并引起强烈的共鸣。更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于此,本书也提供了很多具体、务实的建议,能够促进管理者在工作中进行反思和行为转变。
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
琳达·希尔是最接地气的管理学教授之一。也正因为此,挑剔的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才会多次不吝赞美之情,对其研究成果有颇多肯定。本书延续了希尔畅销书一贯的风格,关注现实挑战,给出了简洁、有力的指引。
肯特·林贝克为本书增色很多。林贝克有着数十年的从业经历,更难得的是,正如他自己所说,因为天性原本就喜欢观察,因此在工作中总是身兼演员与旁观者的角色。正因为此,他对管理工作的本质、常见的错误以及如何做好管理,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两位作者的联合,使得本书提供了丰富、完整而又简易可行的模式。在翻译和校对过程中,我们一边为作者的洞察和娓娓道来击节赞叹,一边有相见恨晚的感慨:如果早几年能够读到本书该有多好,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在多年的咨询辅导生涯当中,我们曾遇到很多大型集团身居高位的领导者。当与他们一起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时,经常会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在管理生涯的早期没有掌握基本的管理技巧,而这一问题逐渐被升职所掩盖,成为后遗症。
因此,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也适合已经身居高位的领导者。本书提供的建议,面对的正是让所有层级的管理者头疼的棘手问题。相信所有层级的领导者,都会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