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清幽——夜游天堂寨
炎炎夏日,我躲进大别山找一丝清幽。带着登天堂寨主峰的辛劳,其他人早就进入梦乡,而我却没有任何理由地失眠了。
如果硬要究其根底,只能说,比起家里的酷热来,这海拔一千多米的天堂寨之夜是太温润太轻暖了,丰盈而神秘,渐渐地,我的心也一点点地丰盈起来。失眠人的心太轻松、太任性,以至于不舍得睡去;心思也不知道飘荡到哪里,在夜色里,游荡在这美好的天堂寨。
夜风走过,屋旁的小溪传来潺潺流水声,轻轻薄薄的夜覆盖了下来,白日明朗的山色添了一分妩媚,三分神秘。随着夜风悄悄密集、山溪越发婉约,恍然中,我把这天籁之音听成了爱情。
不肯睡去的风跟山溪,趁无人窥探的机会放纵着自己的情怀;我想若光着脚偷偷地跑出去,定能看得见那份吹弹可破的娇羞;恍惚中,我还能看见沉默的大山伸出一双温暖而有力量的手。在险境中,有一双勇敢而有力的手拉扯着我,那份感激令我铭心刻骨。在人生的栈道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在别人的善意里,那么这该是一个多么有情的世界啊!我为徐徐升腾的爱意感动得流泪了。
凉意渐渐地渗透了全身,却不敢动弹,怕惊吓了窗外的精灵。轻轻抚摸一下手臂,偷得这夏夜风华,它们竟如冰肌玉骨一般。莫非今宵未眠的是那个春江之畔花月之下盼望“相忆采芙蓉”的女子?莫非久久未阖的是那滴滴残漏中穿透千年的思念归人的眼睛?借夏夜风华,尽情交错时空。枕畔的小女轻鼾均匀,而我竟把她那一袭浅粉的纱裙看成了一份哀婉的相思。
情贯千古。我知道,在同一夜空下,人间无数的生灵也在为情喜忧哭笑。为情所牵是种美丽。人生,无论是壮硕的还是轻弱的,只要有那么一刻,为情所牵,多多少少就有了温存的回忆。就如同一幅画,即便整幅都是遒劲的线条,但总会在某一个角落里找到一丝纤巧。情之于人,亦如那笔纤巧的细节。
人生苦短。许多人都困在自己期待的成就里而不能解脱,忘掉了自己也有权利去做个快乐的人。而世界也因为有这些苦行者的探索而进步。扪心自问,我也感于使命,感于真理,可在这沉静的夏夜深处,我更是由衷地感于情感。每一个人的心是一个源头,泉水从这里出发。只有每一滴泉水是清亮的,才能汇成人间清亮的海。爱情就是这份清亮,君不见那些心中有爱情的人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它延伸出去吗?秋之转承——收获与蓄藏
田园上的野菊花开得正热烈,黄澄澄的一片,那些仍能抗霜抗寒的草儿们舍不得撒手离去,依然保留着生命的绿色,倔强而骄傲地延伸着,和橙黄的野菊花厮守在一起,唱着一支别离的歌。挺拔的枫树高举着一树火红,等待了一夏的柿子迫不及待地在枝丫间挂起一盏盏红灯笼,农家主妇将花环似的红辣椒美滋滋地挂上了门楣。
P10-12
后记
开始准备这本文集时,还是2011年的冬天;而完成本书的定稿时,已经是2015年的暮春了。此刻,我伴着窗外的皎皎弦月和微醺夜风,写一点出书过程中的心路感悟,作为纪念。
我从小就梦想当作家。上小学的时候写过作文《我的理想》——我写是作家,高中时候还写我的理想——作家。所以梦就一直在做着,一直不曾醒,也一直没有实现,一直在路上。
张曼菱女士说作家是中国大地上高举火把、照亮前程的光明使者,我恐怕穷其一生的精力也未必能达到这个高度。正因为如此,本书从初稿到成书、到我如今写这篇后记,总共历时三年光阴。我总是惴惴不安,怕自己的文字和思想离这个称号相差太远。
朋友们总会在不经意间关切地问我,你的书出了么?而我对自己说,这本书是我在创作路上的一个逗号,既承接了沉甸甸的往昔岁月,也开启了未来的旅程,所以急不得。
回忆起我爱上作文的过程,大概要追溯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个时代所有称得上名著的作品几乎都是禁书,哥哥姐姐们偷偷地读,我也跟着他们好奇地读。有很多汉字都不认识,便查字典生啃。那个时候的农村没有电灯,只有煤油灯,我每天早上起床洗脸都会抹掉一层黑灰。姐姐看到我黑黑的鼻孔就笑话我,知道我又熬夜偷看他们的书了,我就忍不住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地跟他们讲那些书中描写的故事。
初中的时候,我写了十几万字的侦探小说,还瞎投了一气稿。可惜没有哪一个编辑看中我的文字,那些稿子有的被退回来了,有的如石沉大海,反正最后都不知所踪。我上的高中的文科在全县都是小有名气的,当年学校搞了一次作文大赛,我居然得了第一名。这个第一名对于我这样极度偏科的学生来说,是极大的鼓舞,梦想的种子从此埋得更深。先生戏谑地说,倘若我能出生在八十年代,也许会是第二个韩寒。
我先生是我生命里的贵人。认识他的时候,我已没有多少才情,似乎只能写些小女人的心情。但是先生的硬笔书法不错,那个时候没电脑,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先生誊写好了再投稿的。他的字确实给那些文字增色不少,让我的文章得到了编辑老师青睐。我经常感叹,要是早认识他该多好啊!我初中时的那些小说如果能配上他潇洒的书法,也许会有伯乐相中呢!结婚生子之后,为稻粱谋,离梦想越来越遥远,路也越来越漫长。
出文集的念头要追溯到20年前:当时有朋友邀约一起出书,将当年极为流行的小女人散文结集出版。可我觉得自己的文字太过稚嫩,没有参与。20年后在整理本书的文稿时,还是选了一些当年散见于纸媒的一些文字。女儿说我以前的文字是来源生活而跟生活保持着距离的,是高于生活的,所以真实又唯美。她觉得我现在的文章太写实、太没有距离感了。所以尽管阅历和经验多了,人的思想深刻了,反而没有当初幼稚的时候写得优美。她很欣赏我当年的一些文字,比如那篇《离家的日子》还有《春去春来的等待》《青山多妩媚》《尘封的门扉》等等。
在准备结集之前,女儿一直要求我读朱光潜的《谈美学》。朱光潜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写道:“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的。富有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之外去看,所以尽管感情深刻、经验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个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朱先生写出了所有艺术家的终极追求,而此刻的我要从一个“以我手写我心”的小女子开始努力。这本集子所收集的文稿时间跨度非常大,有正值花期时的作品,也有现在的文字,还有部分对儿童时代的回忆和追溯(比如那篇《昨夜闲潭梦落花》,几乎算是自己从小到大的人生总结)。我只不过是在人生的栈道上,记下了一些不经意间捕捉到的闪闪星光,借着季节的轮回,分享着种种心情。我希望这些微弱的星光,也能给看的人带来一点点温暖,一丝丝鼓励,但愿我们的人生里能坚持一些美好的信念和期待,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书稿完成后,我总还是有些忐忑,怕这些文字不够精彩。于是又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把部分稿子发给了省作协副主席董宏猷先生和黄冈师院的夏元明教授,他们给予的肯定也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信心。
要特别感谢有当代蒲松龄之称的神话小说家周濯街先生在百忙之中帮我写了序言。要感谢艾杰先生耐着武汉的酷暑通读了我的文稿并为我作序。还要感谢一直以来在创作的道路上曾给过我指导和关注的所有老师、朋友、同学和亲人。
满怀感激、感恩,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我会一直走下去,不停歇、不气馁。
月已偏西,夜已深沉。这样的夜因感激而丰盈美丽。爱文学,做一场作家梦,沉醉在文字之中,痛并快乐着。
2015年4月28日
序二
好女人像牡丹
草木
这本散文集的作者是我多年的朋友。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在一家建设杂志社工作,偶尔给我的副刊投投稿;现在她有一所自己的建筑培训学校。她每年都会做一些慈善,喜欢喝茶、论道、练瑜伽,最近还在练习肚皮舞;人长得丰腴富态,却爱穿明艳的衣裳(那些服饰如果换一个人穿戴肯定会给人俗气的感觉,而她却能恰到好处地驾驭那些大花大朵和缤纷的色彩)。
我遵嘱写这篇序文时,她的集子的大名还没最后确定。很多朋友提议用“木槿花开”作为散文集的名字,而据她小文《木槿花开》所云,木槿花朝开暮落,有日新之德,十分独特而她自幼就很喜欢。她曾说自己退休后要写部长篇小说,名字就叫《木槿花开》。而此“槿”也容易让人联想她名字里的那个“瑾”,岂料她却不同意,说这名被什么人已经用过,而且木槿还是韩国国花,她也不是哈韩族。于是有朋友提议用“暗香盈袖”作为书名,她却一直未置可否。我暗中观察以及从字里行间揣摩,觉得她似乎并不喜爱梅花。我想,梅花虽贵为国花,但以枯瘦苦寒为美,不符合作者的体态和意趣。在否定和搁置了别人的意见后,她提到不如将“暗香”改做“天香”,并且把她集中的第一篇就命名为“天香夜染衣”。我心中暗道,这不就是“有暗香盈袖”的姊妹篇吗?虽然同为国花,一个是枯瘦苦寒的梅,一个却是雍容华贵的牡丹。
不仅文集第一篇是写花,全书八部分的第一部分就取名“花期”。其中一篇《女人与花》说道:“自古至今常把女人喻为花,不管女人如何反感这种物化的比如,它却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审美情趣。”《天香夜染衣》开宗明义:“若用花比作女人,牡丹花似的女人无疑是女人中的极品……”牡丹花一样的女人有骨气有志气,有不服输的意志;牡丹花似的女人大气而温暖,从不玩弄暧昧,她无需外界的滋养,就可以温润自己;“牡丹花似的女人优雅而从容,在过尽千帆之后,她已宠辱不惊……”
“人到中年再读这句‘天香夜染衣一’,“如同稚子游园不能离去”。窃以为,这段文字可以当作这集子全部的旨趣。接下来从书中所写的她的生活、家庭、朋友、事业、心得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女人如何在通向富贵明艳、宽容优雅的道路上一往直前。
做一朵牡丹花,光有种子还不够,还要有合适的土壤。她说:“要做一个比装点自己美丽外表更精心百倍地装点自己内在的女人,完全应该能拥有充实辉煌的人生。”书中提到,她最终离开了明亮的办公室而闯荡商海。在头一年的生意中,她用了“一败涂地”来形容,连过年的衣服都要到汉正街去淘廉价货了,可谓真正尝到了穷人的滋味。反观失败,似乎是文人气质令她不能义无反顾地在商言商。好在朋友和伙伴对她的为人欣赏有加,危难之际仍然不离不弃。后来,正如我们在她集子“浮光”一部的章首感言所见,“我那白手起家的小小事业,早已进入正轨,发展平稳了”。这其中的很多小插曲、小故事,被她写出来都成了自嘲和幽默的段子,比如那篇脍炙人口的《蚂蚁搬家》。牡丹花一样的女人,不是苦菜花一样的酸女人,不是迎风傲雪的强女人,也不是含羞草似的小女人。她有着宽广洒脱的情怀、优雅的生活情趣和追求自由的行动力。
我仔细看过全书,讲到花的章节,就有《樱舞时节》《龟山杜鹃》《踏访杏花村》《骤雨打新荷》《迟桂花》《佳节又重阳》和《花开的声音》。可见作者对花有着特别的审美情结。在《花开的声音》里,在谈完了海棠、仙客来、仙叶菊还有报春花后还谈到了梅花,“花开的声音要到东湖梅园听,那里有如霞似景的繁华。如果说家里的花儿是婉约的江南小调,梅园就是大气磅礴的交响乐了。那一树树的繁花喧闹着似水流年,姹紫嫣红开遍。那些含苞待放的在软语呢喃,盛开的在引吭高歌!似乎还能听到阳光落地的声音!”
与大多数中国文人的审美趣味相一致,作者也喜欢荷花的清雅脱俗。除此之外,樱花、菊花、杏花乃至桂花,都能牵动她的心情。在我看来,能欣赏郁达夫《迟桂花》的人,都是有相当审美水准的人——那种清新、惆怅、婉约带着一些情色的暗示,是真正的美。
除此之外,作者优雅不俗的情趣也体现在书中的多篇游记中,例如游记《梦萦澳门》。作者在一天的澳门行程中,居然有空闲和心情参观澳门海事博物馆,还“顺着历史建筑群的标记慢慢步行整个老城区”,找到圣约瑟修道院、岗顶剧院、老葡澳总督府、圣老楞佐堂、圣若瑟修道院小堂、主教府、西望洋圣堂、圣珊泽宫等处。我知道一般国人到了澳门,除了赌场和妈祖阁外,能看的也就是圣母玫瑰堂、议事厅前地、大三巴牌坊几个地方了。而从与众不同的游记中,多少可以看出主人的生平喜好来吧。
有意思的是,那篇《木槿花开》最后却从全集中剔出了,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做。不过,基本内容在《月湖听雨》一文中还保留着。作者谈到与木槿花的缘分,是小的时候村前屋后都种了这种花,后来她解此花语是温柔的坚持,朝开暮落,生生不息,有日新之德。“绕湖一周,天就全黑了。周先生意犹未尽,要去找木槿花。可是此时的木槿花已经全落,已找不到那丛花树,远处的坡上有树很像,我们就绕道小路过去,却不是,那花仍在枝头,紫色的。然后下坡的唯一一条路泥泞难走,老艾急匆匆地走在前面,我就回头对周先生说,拉着我,我穿的高跟鞋呢。这个时候完全顾不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了,安全第一。老艾回头看了一眼有些怅然。”很有点郁达夫《迟桂花》的意境和情调,不过那丛花经事后证实只是木芙蓉,因为薄暮和雾霭,或者说是心情的原因吧,被看成了木槿。
木槿花的花语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佩瑾,温柔的坚持永恒的爱,事业、家庭、社会,亲情、友情、爱情,像牡丹花一样的女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风景。
2013年9月20日于汉口草木书斋
《天香夜染衣》是武汉女性作者李佩瑾的个人散文集,包括《天香夜染衣》《昨夜闲潭梦落花》《思念》《花开的声音》《骤雨打新菏》《最浪漫的事》《踏访杏花村》《迟桂花》《佳节又重阳》《龟山杜鹃》《樱舞时节》等各类散文。
在人生的栈道上,记下了一些不经意间捕捉到的闪闪星光,借着季节轮回,分享种种心情。我希望这些微弱的星光,也能给看的人带来一点点温暖,一丝丝鼓励,但愿我们的人生里能坚持一些美好的信念和期待,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李佩瑾《天香夜染衣》一书的内容或写自己人生经历,或写人生感悟,或写自己旅途所见,或者亲情友情爱情,表达了作者真善美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