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曹岩报告文学自选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曹岩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曹岩报告文学自选集》是著名军旅作家曹岩的自选集,收入了其不同时期创作的《商战在郑州》《世纪之约》《永远的黑土地》《锦州之恋》《人民生命大于天》《耀州故事》《灿如阳光》《极度威胁》等作品。
作为军旅纪实文学的代表,曹岩以严谨的文笔、饱满的激情著称,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等奖项,本书可以视作她纪实文学的阶段性总结。
作者简介
曹岩,笔名浅草,国家一级作家,祖籍安徽省亳州。1962年生于广西南宁,1976年入伍,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现为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政治工作局创作室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作品有《棕色雪天》《疯狂的盗墓者》《商战在郑州》《幕后之神》《锦州之恋》、《解读森林》《北中国的太阳》《太阳花园》《窗外是谁在飞翔》《极度威胁》等。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奖、全军新作品一等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
目录
纪实作品的文化追求(序) 田珍颖
商战在郑州
世纪之约
永远的黑土地
锦州之恋
北中国的太阳
人民生命大于天
耀州故事
灿如阳光
极度威胁
后记
序言
纪实作品的文化追求
田珍颖
认识曹岩时,她已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学生。一
身整洁的绿军装,不掩飘逸的书卷气。
30年时光如浮云般飘走,其间不时有曹岩的创作
信息。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了解曹岩和她的文学
动态的。及至读了这部自选集书稿,我才连连感慨,
知道要重新认识今天的作家曹岩。
我首先发出的感慨之声是:文弱的曹岩,却有刚
硬的作品。
这刚硬,是她屡屡落笔于时代潮流的急湍处,去
写这个大时代的宏伟广阔。
于现实社会中的高端落笔,是需要勇气和学识的
。高处能写出无限风光,但要经历无限艰险。
时代潮流的急湍处,正显示着这个时代剧变的最
本质的社会形态。站在这里,会看到这场史无前例的
变革,是怎样透穿生产力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
而到达人的精神裂变的前沿。站在这高处,谁能听不
到深层的波涛涌动的震撼天地的巨大轰响呢?而此时
,当你选择了这样的写作高地时,就意味着你为自己
作品制定了超凡的标高,而摒弃了平庸的写作。
曹岩就屡屡站在这样险要的地方,确定自己作品
下笔的切入口:
她去写《世纪之约》,那个发生“春天的故事”
的地方,那个全中国全世界瞩目的改革浪潮最汹涌的
地方。当那个蓝色的南方药厂的建筑从荒野上拔地而
起时,曹岩把笔落在这里,写这里发生的人间奇迹。
曹岩把笔触伸向商战时,郑州古城正在她面前震
动,6个商场,竞相崛起,郑州人呼喊着涌入改革的
浪潮里。写这样充满激烈的题材,这是为这个城市立
传啊!而且这个商战的远端折射着全中国成百上千个
城市的地覆天翻的前景。
时不我待——这可能是曹岩经常的心声,所以当
历史毫不迟疑地进入新时期,曹岩的笔随着一支特殊
的部队,在与“埃博拉”死神的决战中,写他们起伏
跌宕的身影。在异国土地上建医院,培训人才,站在
世界的防疫前沿,为人类的生存打一场你死我活的大
战役……
然而,我们对一部报告文学的期许,并不仅在于
它的再现性和实录性,而在于它从纪实中带给我们的
思想,亦即它的深厚性。
这深厚性,当作家站在涌流的急湍处,听到惊涛
骇浪而产生共振时,它就应当从作家自身的思想中涌
现出来。这就是创作者在视野开阔时,寻找的写作题
材的文化品质和文学品格。在这方面,曹岩的作品显
示了颇有力度的表现。
比如,《世纪之约》中,以赵新先为领军人物的
改革大军,他们面对的是传统势力的层层阻隔,于是
,作者在着笔写他们冲出去、站起来、向前跃进的过
程,意在告诉我们,这种创新的力量,永远是人类历
史前进的动力。
再比如,《商战在郑州》,激烈的鏖战,价格、
营销、体制、效益,在硝烟中打了几个滚。但作者却
在这“市场经济的第一枪”的叙述中,把商战写成“
城市的名片”,并且深层地揭示了这场商战内在的经
济学的合力效益,它是城市迎接明天的序曲。
故事发生在非洲的《极度威胁》,当这支旷世未
有的队伍,在死神面前展开一个大战役时,曹岩能揭
开层层现象从“援外”的平常解释中脱出,将一个敢
担当而摒弃穷兵黩武的大国形象,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从而传播了崇高的中华文化。
这就是我在细读了曹岩作品的文本后,循着她创
作的流程,为她勾画出的创作心路的历程。因此,我
感慨!为一个女作家,能以充满时代激情的心,去感
受这个风云变化的时代,并以大气的笔墨,写出这个
时代的大势来。
当我由曹岩的作品中寻找它的标高和深度时,我
被她笔下的人物感动着。我相信,对人物的描写,是
曹岩一向创作中的文学追求的重要方面。
在曹岩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时,“典型环境
”“典型人物”,正写在他们的教科书上;而当她步
入报告文学创作行列时,她一定曾被徐迟笔下的陈景
润、黄宗英笔下的徐风翔、柯岩笔下的贝汉廷所感动
;她也一定知道,当报告文学连门类都无着落时,正
是这些前辈笔下的人物,一个个鲜活地站在文学的人
物画廊里,从而使受人轻视的报告文学,获得“蔚为
大观”的承认。在这样的文学环境中成长的曹岩,不
大醉心于全景式等大而无当的写作,她把自己的情感
和笔力都投放到她笔下的人物中,往细处写,往深处
写,往灵魂世界写,写出一个个明亮、鲜活而有立体
感的人物来,让自己的作品,因为有这些人物的成功
塑造,而如锦绣般的精致。
看《永远的黑土地》中这位在农垦基地服役11年
的志愿兵段德坤,是总部树立的学雷锋先进个人,他
光环灿烂的一个个先进事迹,一项项立功嘉奖,这些
全可浮在纸上的记录,并没有妨碍曹岩进入采访深处
,于是,她在光环耀眼中,得知了这个老兵厚重的内
心:这11年的田野劳作中,他和妻子竟然没有实现为
父亲养育子嗣的普通愿望。于是,段德坤的所有立功
、嘉奖,奖状、奖章,在曹岩的笔下,一下变得重若
千钧。我们在为这个朴实厚道的小伙子的忘我奉献而
激动时,常能为那奉献的深重,流出感动的泪水。
卢加胜是作家简笔勾勒的另一个人物。在轰动全
国的列车抢劫大案中,他挺身斗歹徒,以致受伤,但
事后几年却无声息地隐瞒了英雄行为。这是一个需要
仰视的人物,但作者却围绕他的壮举,细笔写他的善
良、他的忠厚、他的秉直、他的敬业,直把他写得接
了地气,让阅读者感到他的温度,于是,人物可信地
树立起来,而《灿如阳光》的题目,恰如其分地让卢
加胜的形象,留在阅读者的心中。
在曹岩笔下的人物中,最悲壮的当数《锦州之恋
》中的市委书记张鸣岐,他牺牲在洪水中的消息,传
遍全国。曹岩采访时,远远近近地由他周围的许多人
述说着他,到处都是哽咽、泪水、失声痛哭;写在纸
上的文字,也是浸满了泪水。但作者没有就此止笔,
她在寻找那个最细处。最细密的地方,才是最让人心
痛并永远不忘的地方。于是,她寻到了,那就是张鸣
岐迎着排天大浪站立在洪水中的生命最后的那一瞬间
,他在回头顾盼,他要照看他所带领的11人队伍中那
个最弱小的刘晶。这一顾盼,他就失去了生的机会,
因为在他前面几步远,就是一棵大树,那大树焦急而
痛苦地望着张鸣岐生命最后的几分钟。写到这里,作
者为张鸣岐的死,画上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句号。虽只
有几十个字的排列,但一个英雄的形象,崛然树立而
起。试想,假如没有这一笔,《锦州之恋》会怎样?
在人物的塑造中,对群像的描绘,是曹岩炉火纯
青的功夫。她善于将群像中的每一个人的“典型性格
”掌握住,重笔描绘,让每一个人成为群像的一个维
面,他们挽臂联袂而立,就成为一个牢不可摧的艺术
群体。
在《极度威胁》中,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一组群
像:
面对塞国肆虐的“非洲死神”埃博拉,当我们的
军医们终于要进入弥漫着死亡气息的病房时,谁第一
个进入?医疗队长李进平静地说:我第一个进去!
病区里第一次出现病人吐血,塞方负责环境卫生
的人员不敢进去处理,刚刚从病区工作完出来的护士
长秦玉玲,再一次穿上防护服冲进病区。于是,21天
的潜伏期,死亡的阴影每天都悬浮在她的头顶;
和妈妈一起入院的8岁男孩卡比亚去世了,尸体
亟须运走,但是塞国收尸队的人却迟迟不来,好不容
易来了,却以手续不全为理由拒绝收尸。医疗保障组
组长郭桐生费尽口舌、费尽周折,最后请塞方院长亲
自出面说情、给收尸队队长送红包,才得以把4具尸
体全部运走;
小姑娘雅尤玛在妈妈去世后孤独无依,护士长刘
丽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疼惜她,在她不堪病痛的折
磨而拒绝服药的时候,情急之下,忘却危险,情不自
禁地将她拥入怀中。最后,已经出现埃博拉晚期症状
的雅尤玛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
写不尽这些群像中的人物,他们心灵相通,又勇
敢相依着,结成了一座山一样的屏障。
《人民生命大于天》中,一支精锐部队的群像,
在作者笔下浮绘出来:
医大副校长赵先柱将军般地带领这支部队,第一
时间赶赴抗震救灾第一线。他指挥拯救一个在大地震
中失去职能的地方医院;他又指挥了千名伤员的大转
移,开创了“极富创建性的有效之举”,为成千上万
的罹难同胞打开了新的再生之门;
王登高,一个在渡口大声吵架的将军校长,为的
是要争得一只冲锋舟,带自己的医疗队渡河冲向震中
映秀,他吵得声震四方;
创伤外科军医沈岳,取消了简单安全的截肢手术
,冒着风险竭尽所能地抢救小姑娘杨璐已经开始坏死
的手臂。手术成功后,他挥着拳头大喊:“太好了!
小姑娘的手保住了!她美好的一生也保住了!”他的
生命保卫战屡战屡胜;
当一例特殊的手术必须在余震不断的楼房里进行
时,黄显凯教授说:“我是党员,我主刀!”于是,
许多医生跟着他进入了余震中的手术室。这些临危不
惧的军医,肩并肩地成为一支利剑般的队伍。
对曹岩笔下群像的归纳,并非赘笔。报告文学作
家常常面临大事件的写作,群像是其中的文学脊梁。
但写群像,就牵连了布局谋篇、结构架设、节奏急缓
等许多无法规避的问题,这会是对执笔者的考验,曹
岩的作品,就在群像出场中,积累了不少的文学经验
。所以,群像描绘也成了研究曹岩作品的不可规避的
一个方面。
本文的最后,我的感慨要针对“行走者曹岩”。
这似乎是个要离开文本的话题,但恰恰相反,这个话
题正是从文本中引发出来的。
读曹岩的作品,你会发现她的采访范围总是尽可
能地扩大,采访人数也就尽可能地增加。这使我想起
在报告文学界使用率很高的一个词汇:田野调查。这
个原本由传播学引来的词条中,不仅仅指采访者到现
场,它含有更高的学术程序,比如:比较、辨别、思
考等,更重要的手段是参与和观察。
曹岩是个按“田野调查”本意进行采访的作家,
她讲究文本中的证实,乃至反复证实;她讲究与采访
对象的面对面的恳谈、心与心的碰撞,以致达到共鸣
共振。
于是,她就成了一个真正的行走着的报告文学作
家。
一个资料显示,她的长篇报告文学《幕后之神》
,曾有近百人的采访记录,就是在这本自选集中,每
篇的采访量都不少。
记得当她30年前将《疯狂的盗墓者》交给《十月
》时,我问她:你去过盗墓现场?于是关于盗墓者占
据的“鬼沟”等,立刻成了我们俩的话题。细读《人
民生命大于天》一篇,你会发现,她随军而行,住帐
篷、睡地铺,从重庆、成都,到达都江堰、德阳、什
邡、汉旺、映秀、理县。我问过,这一路行程超过
1500里,那正是骄阳暴晒的日子。
我从《锦州之恋》所涉及的时间看,当她到达锦
州采访时,洪水刚刚退去,地面到处都是泥泞,锦州
人完全沉浸在失去一位好书记的悲痛中。
如果说,报告文学作家的作品,是用脚步丈量出
来的,曹岩当之无愧。面对当今许多由等身资料堆起
来的宏大叙事,曹岩却踏踏实实地行走着自己的报告
文学之路,可谓:初心不改。
写到这里,我发现我没写她是女作家怎样怎样,
这不是我的忽略。
我觉得,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本分,是要有一个
“家国天下”的大情怀,无论其是男是女。
曹岩有这个本分,所以她刚硬,所以她深厚,所
以她能够文笔持久。
2016年冬至 紫芳园
导语
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曹岩,力作《曹岩报告文学自选集》呈现!
用脚步丈量一个国家的情怀与脊梁,
用文字书写一个时代的急湍与壮阔!
当那些原本零乱无序的时间和空间的碎片,那些看似各自存在、几无关联的人物和事件,开始在你眼前一点点聚合,一点点重组起来,最终呈现出一个逻辑缜密、完整鲜活的生命形态,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后记
做一名报告文学作家有很多困难和辛苦。于我来
说最难的是采访,采访中最辛苦的是与人谈话。我是
一个不太善于和人说话的人,最不善于的是在很多人
的场合说话。特别是和陌生人说话,我总是不知道该
说什么,基本上找不出话头来。但是采访的第一要务
就是和人说话。记得刚开始写报告文学时,每每采访
我都如临大敌,一回采访下来就像打了一仗的样子。
但是说来也奇怪,或许是因为过于全神贯注的缘故,
我的采访通常总会有意外的收获,这意外的收获又往
往成就了我的作品。
采访之难,还在于路途的奔波和艰辛。汶川大地
震时,我随第三军医大学心理救援队一起赶赴震中映
秀,因为最近的道路被完全阻断无法通行,我们一路
绕行了七八百公里。最危险的峡谷路段,一边是持续
塌方的断崖陡壁,一边是混浊的滔滔江水,房子大小
的巨石就凌空悬在头顶上,灭顶之灾可能转瞬而至。
在映秀,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才学会了独立上厕所。所
谓的厕所,实际上是一个几米见方的巨大的深坑,上
面横竖交错地搭着细窄的木板,供人落脚,我是没有
恐高症的,但是第一次上厕所,我是被医疗队的两个
姑娘架着走上去的。在那12天的时间里,我先后到达
了都江堰、德阳、什邡、汉旺、映秀、理县,行程
1500余公里,走遍了第三军医大学前后3批共6支医疗
队的驻地,种种艰辛,至今历历在目。
做报告文学作家的另一种难,就是你要承受非虚
构写作的种种桎梏和羁绊。因为是非虚构,你不能随
心所欲,信马由缰,不能让思想像自由的鸟无拘无束
地飞翔。因此你很难享受到写小说的那种无所顾忌酣
畅淋漓的快感。美国批评家佩里用“戴着脚镣跳舞”
来比喻格律诗的创作,我觉得用这句话来形容报告文
学的创作,似乎更形象,更贴切。
做一名报告文学作家还有一种难,几乎是难以言
说的。
因为要到浙江南浔参加“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颁奖典礼,出发之前,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在一
条关于南浔古镇的条目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南浔
古镇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出现过
许多著名人物,如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
起人之一张石铭,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等。
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没有报告文学家。徐
迟前辈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首任会长,他的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闻名遐迩,差不多就是一个时代的
象征,是众所周知的经典,他当然是名副其实的报告
文学家。可是在某些时候,人们依然会有意无意、堂
而皇之地忽略掉他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身份,由
此可见,人们对于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偏见和轻视,
甚者说是歧视有多么严重。
而对于大多数报告文学作家来说,一个普遍的现
象大概就是:出一本报告文学集,要比出一本小说集
或散文集难很多。
当然,报告文学作家也有属于自己的春花秋月。
比如,当你采访了几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之后,那
些原本零乱无序的时间和空间的碎片,那些看似各自
存在、几无关联的人物和事件,开始在你眼前一点点
地聚合,一点点地重组起来,最终呈现出一个逻辑缜
密、完整鲜活的生命形态,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而
你,却在这一切之上,你发现自己一下子超越了所有
的人,成了那个离真相最近的人,是那个创造奇迹的
人,那时候,那种从天而降的喜悦简直是无与伦比。
戴着镣铐如何跳舞?自然是极难的。但倘若你舞
得尽心尽力,不遗余力,说不定有一天也会舞出一份
遗世而独立的精彩呢!
蒙唐晓渡先生、葛笑政先生倾力支持,责编李宏
伟先生费心编辑,成就了这部书集的出版;特别是恩
师田珍颖在78岁高龄,不辞辛苦,欣然为本书作序,
在此一并深谢!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所选《商战在郑
州》《锦州之恋》《北中国的太阳》3部作品是和解
放军艺术学院军事文学创作教研室原主任邢军纪合作
的,并征其同意以我个人名义收入本集。
2016年初冬听月阁
精彩页
商战在郑州
战争是商业竞争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兴趣和行动的冲突。
——卡尔·冯·克劳斯威茨
楔子:一张彩票落在商鼎上
这是只巨大的商鼎。鼎呈方斗形,通高5米,直口,深腹,平底,口沿如唇,距方鼎不远处立有一尊人像立柱,饕餮纹身,各色人等。从高空俯瞰,很像城市伸出的手臂。
当城市预期在飞机的轰鸣声中颤抖的时候,据说,在万张彩票如落英缤纷而下时,最早承接那些印有“亚细亚商场”字样彩票的,就是这尊可以称之为郑州手臂的人像立柱和那只巨大的商鼎。
这只商鼎的原型,是在市内不远处的张寨南街杜岭土岗下发现的,因而文物界称它为“杜岭一号铜鼎”。著名雕塑家吴树华按原型放大5倍矗立在郑州人民路和太康路交叉的三角公园。商鼎和人像柱落座的地点选择得无可挑剔,它正是3500年前商朝国都——傲都城墙的南端。
夏代时,商族还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一支弱小部落。由于夏禹主张“懋迁有无”,重视贸易,因而部落生机勃勃,终于在商汤时灭了夏,建立了商王国。
后来商王朝被周武王所灭,按照战胜者必须保存战败者祭祀的惯例,周武王封殷纣王之子武庚为原来商地的诸侯,故曰商丘。西周初年,武庚反周失败,商地遗民大批被周公旦迁至洛阳。失去家园的商民只得重操旧业,赶着牛车四处奔走叫卖,周人称他们为“商人”,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叫“商业”,所买卖的货物叫“商品”。他们从东方来,把东方沿海的盐鱼等商品拿到西方卖,因此就叫“卖东西”。因他们过去居住的傲都是商朝的中央都市,因此而称“中国”。中国这个称谓就是从商朝开始的,因此,人们也叫他们为“中国商人”。
站在郑州这个三角公园似乎特别能感受历史,这是通向历史的神秘出口。遥想傲都当年时节,身为“天下之中”九州“赋入贡棐”,各路“懋迁”大军,他们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舆,云云拥拥,风风火火,好不热闹!那时的繁华虽已乘风归去,却亦如雨露滋润过中华民族……
1992年春节,在河南省考古界一位朋友指引下,笔者曾沿着昔日的傲都(已不复存在)绕城一周。这是一次具有非凡意义的造访,它使笔者意外发现了许多东西,感觉到了一种令人震惊的神秘力量。
我们从国际饭店起步,沿着边长1700米左右的长度走出了一个7公里长的“口”字。在“口”字合拢的时候,我们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在这个3500多年前的商都,这个曾经叫“中国”的地方,这个产生商人的摇篮,它的四周最最适合贸易的部位,如今矗立着5家本市最负盛名的商场。它们依次是:紫荆山商场,郑州市百货大楼,商城大厦,华联商厦,亚细亚商场。加上市西郊的商业大厦,被人们统称为六大商场。
本文所叙述的便是六大商场的故事。
因此,当这座城市自有了这组商鼎与人像纪念碑后,就像一道神秘谜语的答案,一下解读出城市的灵魂。这座城市3500多年的日月精华,全被它凝聚而去,它又像“芝麻芝麻开门吧”那样能打开财富之门的咒语,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发育。它为城市规定了个性、品格特征,具有神秘不可测的把握力量。它是城市的象征,是一枚闪闪发光的城市的徽章,它就别在城市的胸前。
1992年5月6日,当郑州亚细亚商场利用场庆活动,又一次把旷日持久闻名全国的郑州商城从地面引到空中时,让中原航空公司的乙24运输机引擎的轰鸣声将郑州市民赶到户外去享受阳光时,机组人员按照亚细亚商场的指令,进行低空盘旋,让商品经济的声音充斥郑州的上空;同时也让这高频振荡敲击它的对手,那就是商城、华联、郑百、紫荆山、商业大厦等五大商场联谊会的老总们。机上人员从一定的高度辨认着被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的城市和那些在商战中仍频频交火打得难分难解的商场时,不禁感慨万千。仅仅几年工夫,郑州便不敢相认。它在商业竞争中走出了泥泞,一个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已经形成,整座城市发展的脉络像机翼下的黄河,清晰可辨,一个辉煌的宏大的构思——要把郑州变成全国商贸中心城市的设想正在实现。城市已不复相认,唯有那个城市的徽章——商鼎以及那只城市高扬的手臂还能寻踪。在诸多观感和浮想联翩中,他们把万张彩票朝着城市的胸膛抛撒下去……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