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鲁迅杂文精选/阅读1+1工程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鲁迅
出版社 延边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鲁迅杂文精选》的编写宗旨是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和人文素养。在解读名著的过程中,从重点字词、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入手。扫清阅读障碍,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同时,引领学生借鉴名家写作技巧,快速掌握写作方法,轻松提高作文成绩。鲁迅的杂文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论证严密,短篇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内容推荐

鲁迅的杂文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论证严密,短篇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他的杂文擅长分析,他的论辩能制强敌于死命,揭露矛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鲁迅杂文精选》是根据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编写,是精挑细选必读书目,由名师团队解读,双向突破快速提高。

目录

路领航

作者简介

艺术特色

阅读指导

名家点评

随感录三十八

随感录五十九

随感录六十一

随感录六十二

随感录六十五

娜拉走后怎样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灯下漫笔

论“他妈的!”

论睁了眼看

忽然想到(三,四)

夏三虫

忽然想到(五,六)

杂感

北京通信

导师

长城

忽然想到(七)

补白

这个与那个

黄花节的杂感

略论中国人的脸

读书杂谈

扣丝杂感

谚语

小品文的危机

谣言世家

作文秘诀

捣鬼心传

家庭为中国之基本

观斗

电的利弊

言论自由的界限

文章与题目

新药

未来的光荣

女人未必多说谎

“京派”与“海派”

清明时节

偶感

论秦理斋夫人事

算账

中秋二愿

骂杀与捧杀

隔膜

说“面子”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综合测试

读后感

试读章节

随感录三十八

导语

不幸中国偏只多这一种自大:古人所作所说的事,没一件不好,遵行还怕不及,怎敢说到改革?

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这便是文化竞争失败之后,不能再见振拔改进的原因。

“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除精神病学上的夸大狂外,这种自大的人,大抵有几分天才,——照Nordau等说,也可说就是几分狂气。他门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疾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但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所以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

“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至于对别国文明宣战,却尚在其次。他们自己毫无特别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这国拿来做个影子;他们把国里的习惯制度拾得很高,赞美的了不得;他们的国粹,既然这样有荣光,他们自然也有荣光了!倘若遇见攻击,他们也不必自去应战,因为这种蹲在影子里张目摇舌的人,数目极多,只须用mob的长技,一阵乱噪,便可制胜。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也就是他们的心理。他们举动,看似猛烈,其实却很卑怯。至于所生结果,则复古,尊王,扶清灭洋等等,已领教得多了。所以多有这“合群的爱国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不幸中国偏只多这一种自大:古人所作所说的事,没一件不好,遵行还怕不及,怎敢说到改革?这种爱国的自大家的意见,虽各派略有不同,根柢总是一致,计算起来,可分作下列五种:

甲云:“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 ”这是完全自负。

乙云:“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更好。”

丙云:“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过;某种科学,即某子所说的云云”,这两种都是“古今中外派”的支流;依据张之洞的格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物。

丁云:“外国也有叫化子,——(或云)也有草舍,——娼妓——臭虫。”这是消极的反抗。

戊云:“中国便是野蛮的好。”又云:“你说中国思想昏乱,那正是我民族所造成的事业的结晶。从祖先昏乱起,直要昏乱到子孙;从过去昏乱起,直要昏乱到未来。……(我们是四万万人,)你能把我们灭绝么?”这比“丁”更进一层,不去拖人下水,反以自己的丑恶骄人;至于口气的强硬,却很有《水浒传》中牛二的态度。  五种之中,甲乙丙丁的话,虽然已很荒谬,但同戊比较,尚觉情有可原,因为他们还有一点好胜心存在。譬如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兴旺,多说大话,摆出大家架子;或寻求人家一点破绽,聊给自己解嘲。这虽然极是可笑,但比那一种掉了鼻子,还说是祖传老病,夸示于众的人,总要算略高一步了。

戊派的爱国论最晚出,我听了也最寒心;这不但因其居心可怕,实因他所说的更为实在的缘故。昏乱的祖先,养出昏乱的子孙,正是遗传的定理。民族根性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的。法国G.Le Bon著《民族进化的心理》中,说及此事道(原文已忘,今但举其大意)——“我们一举一动。虽似自主,其实多受死鬼的牵制。将我们一代的人,和先前几百代的鬼比较起来,数目上就万不能敌了。”我们几百代的祖先里面,昏乱的人,定然不少:有讲道学的儒生,也有讲阴阳五行的道士,有静坐炼丹的仙人,也有打脸打把子的戏子。所以我们现在虽想好好做“人”,难保血管里的昏乱分子不来作怪,我们也不由自主,一变而为研究丹田脸谱的人物:这真是大可寒心的事。但我总希望这昏乱思想遗传的祸害,不至于有梅毒那样猛烈,竟至百无一免。即使同梅毒一样,现在发明了六百零六,肉体上的病,既可医治;我希望也有一种七百零七的药,可以医治思想上的病。这药原来也已发明,就是“科学”一味。只希望那班精神上掉了鼻子的朋友,不要又打着“祖传老病”的旗号来反对吃药,中国的昏乱病,便也总有全愈的一天。祖先的势力虽大,但如从现代起,立意改变:扫除了昏乱的心思,和助成昏乱的物事(儒道两派的文书),再用了对症的药,即使不能立刻奏效,也可把那病毒略略羼淡。如此几代之后待我们成了祖先的时候,就可以分得昏乱祖先的若干势力,那时便有转机,Le Bon所说的事,也不足怕了。

……

序言

在始于世纪之交的语文课程改革中,课外阅读被提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吕叔湘先生说过:“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法问题》)不少一线语文教师也认为,一个孩子的语文水平如何,多半源于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数量如何。

自语文课程标准公布以来,不少优秀的、敬业的语文老师,已经丰动担当起了课外阅读教育的重任。有的老师还参与优秀课外阅读资源的编写和推介工作,像北大附中的程翔老师、清华附中的赵谦翔老师等一批著名教师就参与编写了这套名为“阅读1+1工程”的优秀丛书。

这套书由一线教师对经典名著进行批注讲解,一方面,从阅读的角度指出名著的特色,帮助学生解读作品;另一方面,从写作的角度指出名著的亮点,指导学生学习与借鉴。这种编写体例有助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较快地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丰富人文素养。

丛书所选的都是历经时问考验的文学经典名著,这经典凝聚着人类的大智慧和高尚情感,足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认真阅读这套书,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可以为一生运用语文和做人奠定基础。

愿这套丛书成为学生读者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家庭的必备藏书。

顾振虎

2014年元月

后记

读《鲁迅杂文精选》有感  

新买了一本《鲁迅杂文精选》,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鲁迅的文字果然 非比寻常,嬉笑辱骂皆成文字,某些论点上更有一针见血的犀利。一口气下 来,读了十多篇。要不是中间打断,定要接着读下去。就这样间歇的一直读着,某一日,竟忽然嫌隙起来。杂文的字里行间,看不到几句称颂的话。

假设在你的周围,充斥的都是不满与愤慨、厌世与嫉俗、丑陋与肮脏、黑暗与迷茫,你还能欣然的微笑吗?我笑不起来。即便不是激烈地如周围一般糟糕,至少我也紧张了许多,沉闷了许多。或许,我就此陷进去了,开始变得郁郁寡欢了,开始悲观失望了,开始萎靡不振了。杂文里,怒喝着当权者无能与残忍,痛斥着世人的愚昧与麻木,其人物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几个进步高尚的人。或者这样的当权者世人本就该骂。又或许,有人就是该受痛骂,一骂才会醒,醒来才会做些称道的事。如果是这样,倒也有些好处,杂文毕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细想起来,不免又有些悲哀了。民众丧失了自觉性,民族显现了劣根性,社会跌人了无底深渊,难以申诉,文字里文字外的世界竟悲惨成这样。

不过杂文的风格就是这样?书中头几页的出版说明中讲到,鲁迅可以说骂了,但他的骂从不对被骂对象的外形加以丑化,而是抨击、剖析,从政治、道德、精神方面给论敌以最本质的揭露。姑且不讨论他的什么鲜明特色,抑或辩证统一,这样的文章看的多了,确实让我烦闷了。相较那些优美的散文来说,杂文激烈了许多,尖锐了许多。原本一门心思的扎了进去,读到会意外,不忘偷笑几声。而后偷笑的少了,文字在视线里渐渐模糊,或者停留在某一段、某一句,索然不知文义,再也读不下去了。骂声堆筑的太高,作为读者的我难免也要发几句牢骚语,写上几段感慨词。

况且这些文字确实激烈又尖锐,短时间内,太过频繁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反面效应。一件事物关注得太多,即便是好的,可能也会变了味道,然而它真的变了味道。物极必反,在此,虽无这般夸张,但是得懂得如何适可而止,点到即可。书,就漫慢读看了。闲暇之余,翻将几页来看,倒也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嫌隙的也并不是文字本身,而是自己在文字的基础上附加了个人的情感。报喜不报忧,见好不见坏,在长篇累牍之后,精神疲乏,需要另类的、轻松的文字来解脱、来释放。

更或许,我就不该只看一个人的文章,只欣赏一种风格的文字。鲁迅的文字是动乱年代的写实,这些苦难动荡的日子,多多少少给我加重了沉闷与压抑。然而我,又是那种见不得伤口的人,尽快终结这样的痛苦,回到我的真实的、和平的世界,岂不痛快?再有兴致,百家各样的文字,调剂着看,换换异样的口味,领会异样的风采,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别有韵味。

尽管有些情绪,我仍旧会一如既往的喜爱杂文。

读《说面子》有感

鲁迅在一篇题为《说面子》的杂文中指出,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胃的“脸”。这“脸”有一条界限,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做“丢脸”。这句话常被人引用,只是引用时往往忽略了,即使同一种身份的人,“丢脸”也有两种不同的丢法:一种是自己不要睑,一种是人家不给脸。

当然,面子有大小、厚薄之分,有“位子”可以易“面子”,有“条子”可以给“面子”,从面子开始向深层次研究,官官相护,面面相“需”,从古至今屡见不鲜,够威够力。于是有人争得了面子,也有人失去了面子,得者骄,失者馁,彼此都心态扭曲,面子成了一种相互折磨的刑具。早些时候,在某省法院院长会议上,院长们纷纷感叹,判决后执行难,因有人给批示,有人递条子,更有人讲特殊,面子、条子压弯法官的担子,使积存的执行案件越来越多。

一般来说,人的面子大抵同地位、身份成正比,越是有身份的人,面子越大,此时面子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影响力。最可怕的是滥用“面子”,损害甚至泯灭了自己的良心,或把眼前的面子建立在长久的耻辱之上。原中信公司 副董事长兼香港嘉华银行董事长金德琴,侵吞公款及违法所得共几千万元,他 对此解释说:“这是我面子大、国家借给我个人的。”有一千两百三十多万元不明资金来源的安徽阜阳原市长肖作新曾经说过,拒收他们的礼物,就是不给他们“面子”,没有把他们当成“自己人”,他们就会投奔其他领导。近年来揭发出来的一些案件表明,有些人在官做大了以后,脸皮也往往跟着大了起来。他们习惯于在各种场合上前呼后拥,颂歌盈耳,面子撑足了,但脸却丢大了。成克杰、胡长清等人就是因为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中国人是极讲面子的,可以这样说,面子观已经沉淀到中国文化的深层,成为一种典型的中国文化性格,林语堂归纳说:“中国人正是靠这种虚荣的东西活着”。有一句颇为流行的顺口溜,“有人办事不出门,有人办事找上门,有人办事没有门”“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面子”也是一种资源,于是脸面的价值在历史的延续中备受珍视。一般来说,中国人轻易拉不下来脸,不过,一旦撕开脸皮,事情就难办多了。这几年中国人也从国外学来打官司、法庭见,但是西方人打完官司仍会坐在一起喝咖啡,中国人就不同了,官司一完交情就完了,可能还会老死不相往来。

人之立于世,总要堂堂正正,盛衰荣辱、宦海沉浮都在转眼之间。与脸面相对应的是心灵,我想,守住自己,应该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无论你官爵多么显赫;拥有多少财富,孟子早就告诫我们,“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最终都会为了面子而丢了面子。而那些扎扎实实地为人民谋福利、与民同乐的人,人民将会永远把他记在心中,这才是最大的面子。

我们有句俗语:树怕扒皮,人怕打脸!脸是我们看的最重的地方!挨了两刀还可以忍受,打了耳光就和你拼命!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面子!

面子已经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一种潜规则:我是政府机关的小车司机,我就敢闯红灯,你敢拦我就是不给我们政府面子;我是司法机关的人,走高速公路也敢问我要钱,不给面子!我是黑社会的,找小姐来陪酒敢拒绝,分明是不给我面子!患者不给医生送个红包,是不给面子!学生家长不给老师送礼,是不给面子……法律也顶不住面子的威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