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性的枷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毛姆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性的枷锁》的作者是圣手毛姆的首推代表作,强悍写作功力的全面展示,字里行间透露作者真实的人生感喟;特别送上毛姆本人所写的序言,介绍本书的前因后果。译者写作导言,补充介绍毛姆其人其书;全一册,原貌呈现,保持文本原汁原味,不人为割裂作品的经典性(和其他译本比较而言);根据英文经典版本完整译出,校以他版。由单人独立译完,一气呵成,前后连贯,保证品质如一;多达288条详细注解,精心挑选审定,帮助更好理解文本及文化背景,注释亦可单独阅读成章。

内容推荐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具有自传性质的经典作品,也被认为是首屈一指、流传甚广的重要代表作。和《月亮和六便士》《面纱》《刀锋》一道,奠定毛姆“故事圣手”基础和文学史独特地位。故事以毛姆亲身经历为蓝本,描述了身有残疾的主人公菲利普从孤儿到长大的完整过程,亲情、爱情、友情,校园、艺术、理想,在重重枷锁中,苦寻自由而难得,最终发现这都是人性的本来面目。是否能摆脱这人性的枷锁?什么是长大,什么是成熟?答案在风中飘,带着笑和泪。

目录

导读

自序

正文

注释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黎明破晓,天色却依然阴沉昏暗。乌云重重,空气寒冷潮湿,好像要下雪了。女仆走进屋,屋里有个孩子正在睡觉。她拉开窗帘,机械地看一眼对面的房子一灰泥刷墙。带着门廊——又走到孩子的床边。

“醒醒,菲利普。”

她揭开被褥抱起孩子,带着他下楼。孩子在她的怀里半睡半醒。

“你妈妈叫你。”她说。

女仆到了楼下,推开一扇屋门,把孩子抱到床前。床上躺着的妇人,正是菲利普的母亲。她伸出双手接过孩子,让他稳稳地偎在自己身旁。孩子没有问她为什么把自己叫醒。她亲吻着孩子的眼睛,干瘦纤细的手隔着白色法兰绒睡袍抚摸着孩子温暖的身体,把他抱得更紧。

“还困吗,宝贝?”妇人问道。

她的声音听起来那么微弱,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孩子没有作答,只是惬意地笑了笑。在这暖和的大床上,被柔软的手臂抱着,他感到快活。偎着母亲,他的身体蜷缩成小小的一团,睡意朦胧地亲吻着她,没过多久,就又进入了梦乡。这时医生走进屋,来到床前。

“啊,先别带他走,”女人无力地呻吟。医生没有作答,只是盯着她,神情严肃。女人心里清楚孩子不能在这里待太久,她又亲了亲他,抚摸着他的身体,一直到小脚丫。她握着孩子的右脚,摸了摸五个小脚趾,放下右脚又紧接着拿起左脚——她不由一声呜咽。

“怎么了?”医生问,“你太累了。”

女人摇了摇头,声音哽咽在喉,眼泪无声地滚落脸颊。

医生弯下腰说:“来,我来抱他。”

女人太虚弱了,无力反抗,只能把孩子交给他。医生一转身又把孩子送到护士怀里。

“最好把孩子放回他自己的床。”

“好的,先生。”

还在熟睡的小男孩被抱走了,只剩他的母亲一人撕心裂肺地痛哭。

“我可怜的孩子,他以后会怎么样。”

照顾产妇的护士不停安慰着她,过了一会儿,心力交瘁的她停止了哭泣。医生走到房间的另一边,那里有一张桌子,桌上的毛巾下是一具流产的死婴。他揭开毛巾,检查这具小小的尸体。虽然床和桌子中间有一道屏风隔着,但女人还是猜到了医生正在做什么。

“男孩还是女孩?”她轻声问护士。

“还是个男孩。”

女人沉默了。接着,送孩子回房的护士回来了,她走到床边说:“菲利普少爷一直没醒。”

半晌都没人说话。医生又测了一次女人的脉搏。  “这会儿没什么事了,”他说,“早饭后我再回来吧。”

“我带您出去,医生。”护士说。

她陪着医生一起下楼,两个人都一言不发。到了门厅,医生停下来。

“你给孩子的大伯去电报了吧?”

嗯。

“他什么时候过来?”

“我也不知道,还在等回信。”

“孩子呢?我觉得离开这里对他是件好事。”

“沃特金小姐说她愿意带他。”

“那是谁?”

“是孩子的教母,先生。您觉得凯利太太能挺过来吗?”

医生摇了摇头。

第二章

一周过去了。在沃特金小姐位于昂斯洛花园的宅子里,菲利普正坐在客厅的地板上玩耍。他是家中独子,打小就会自娱自乐。这间客厅里满是大件的家具,每个沙发座上都放着三个大靠垫,每把扶手椅上也各有一个。菲利普把所有垫子都敛过来,合着几张轻便好搬动的镀金雕花椅,搭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山洞。他藏在里面,躲着不让洞外的印第安人发现。他把耳朵贴在地板上,想象自己听到了一群野牛在大草原狂奔而过。忽然,他听到客厅的门开了,赶紧屏住呼吸,生怕被人发现他的藏身之处。这时,一只有力的手把椅子猛地一拉,靠垫呼啦啦掉了一地。

“淘气鬼!沃特金小姐会生你的气的!”

“嗨,埃玛!”菲利普跟她打招呼。

埃玛弯下身,亲了亲他,又拍了拍掉在地上的垫子,把它们都放回原位。

“我要回家了吗?”他问。

“是啊,我是来接你的。”

“你穿了件新裙子!”P1-3

序言

这部小说洋洋洒洒数十万言,而我如此又要作序多加长度,说来真是惭愧。一部作品的作者怕是最不能恰当评论该作品的人。关于这点,著名的法国小说家罗杰·马丁·杜加尔曾讲过一件有关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轶事。一次,普鲁斯特希望某家法国期刊刊登一篇关于其作品的文学评论,并且坚信他本人是撰写这篇评论的最佳人选。心意既定,便沉下心来挥笔而著,随后将此文以一位年轻的作家朋友署名,并请这位朋友拿去给期刊编辑审阅。这位青年作家按他的意思照做了,可几天后,编辑回复了一封信。“实在抱歉,我不得不打回您的文章,”信上写道,“若我将这么一篇潦草敷衍、辛言辣语的评论刊登出来,想必马塞尔.普鲁斯特是不会原谅我的。”虽说作者对自己的作品都异常敏感,且很难正视他人的批判,但事实上,他们也鲜少满意自己的文字。面对耗费大把时间和心血的作品,他们的关注点总是在其无法确切表意周全的瑕疵一面。一经细想,便更会深受烦扰,为作品的不完美扼腕叹息,而不能因可圈可点之处沾沾自喜。他们追求十全十美,但可惜的是,他们的心里清醒而苦涩:这个目标并未达到。

在此,我不再对作品本身加以赘述,只想同读者讲述这本书的创作始末。开始动笔那年,我二十三岁,正好结束在圣托马斯医院五年的学习,拿到了行医资格。那时,我只身前往塞维尔,决心以写作营生。时至今日,这本书的手稿还留存着,但自从我校对完打印稿后就再也没审阅过手稿了。那确是非常青涩幼稚的,我对此深信不疑。我曾将书稿寄到费舍·昂恩出版社。,我的处女作也正是在此出版的(当年还是一个医学生的我创作了首部小说《兰贝斯的莉莎》,也算名噪一时吧)。我欲将书稿卖出100镑的价格,可费舍·昂恩的编辑一口否决了。之后又找了几家出版社,稿酬几经商讨修改,可依然无人愿意出版此书。当时的我很是沮丧,现在却自然想到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因为如若当时有任何一家出版社接纳了书稿(当时这本书叫作《史蒂芬·凯利的艺术人生》),我便会与书中真正的精魂擦身而过,因为那个主旨是当时年纪尚轻的我无法完全理解的,更后怕彼时阅历不足,不能将故事润色打磨。当年的我还不知道撰写自己所熟知的事要比虚构一段经历更简单。举例来说,在这本书的初稿里,书中主人公被我送到鲁昂’去学习法语(而我对于鲁昂的了解仅仅来自于一次旅行),之后方才修改为前往海德堡学习德语(这便是我的亲身经历)。

四处碰壁后,我干脆将这份书稿束之高阁。后来又写了其他小说,陆陆续续都成书出版了,除此之外还创作了不少剧本。一来二去,我以剧作家的身份显扬声名,立志要投身戏剧创作。但体内总似憋着那么一股劲儿,做什么决定都不免被动摇。那段日子过得自在逍遥、乐不思蜀、忙忙碌碌,脑子里满是剧本创作的灵感,然而不知是因为事业的顺风顺水没能彻底地满足我,还是因为某种来自成功的自然反应,我在戏剧创作大获成功后,竟又开始执念于过往生活的点滴回忆。那些碎片不由分说,四面八方向我飞来,不管是睡着、醒着,还是有时在道上走,在戏剧排练时,或者外出聚会。回忆变成了负担,摆脱重担的唯一方式就是将这一点一滴全部倾泻在纸上。剧本的写作局促而紧张,这些年来,已经习惯如此节奏的我,正迫不及待地追求小说创作所带来的自在舒畅。我脑海里构思的故事定要占据一些篇幅,而我又渴求不受打扰,所以便干脆推掉了剧院经理迫切的合作要求,暂时与舞台告别。那年,我三十七岁。

我决意将写作视为职业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专于学习写作计略,埋头苦练,试图鲜明自己的文字风格。但自从开始剧本创作后,这些功夫就暂时搁置了,再拾起来,竟是另有目标。过去为追求华丽的辞藻修饰、周密的行文结构,我没少浪费精力,最后不过竹篮打水;时至今日,我已然放弃了这些花哨东西,只求着力达到平实和简洁的境地。想说的太多,可用的篇章又有所限制,故只能保留那些言简意赅的表意词句,哪还有再雕文织采的余地。创作剧本的经验让我深知文笔简明的重要性。两年的时间里,我笔耕不辍,最终成文后却一时不知道该起个什么名字好。后来看到圣经中以赛亚‘的一句话,“美白灰烬生”,觉得大为贴合。无奈这个名字已经提前一步被当时的一本书使用了,便只好再次寻找。终于,在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中,我为这本小说找到了名字——“人性的枷锁”。再一次的,我觉得幸运,没有选用第一次挑中的名字。

《人性的枷锁》不是一本“自传”,作为小说却有着自传的性质。现实与虚构融汇胶合,纵使所有情感都自我而生,但书中的诸多情节并非是我生活的重现,主人公的经历也不全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有好些灵感取材于我身边的挚友亲人。这本书,如所期待地那般安抚了我的心灵。待它与世人见面时(彼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举世上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很难为一部小说主人公的生活历程而挂肚牵肠),我才发现自己已经从长久以来的苦痛和折磨中挣扎出来。这本书得到了相当不错的反响。西奥多·德莱赛为《新共和》杂志撰写了长篇评论,文中妙语连珠、情感真挚,在其过往作品中首屈一指。尽管如此,这部书依然极有可能步入大多数小说的后尘,昙花一现,再销声匿迹。不过令我出乎意料的是,几年后,它又重新吸引了众多美国知名作家的注意,在各类书籍里,它的名字也屡见不鲜,直至其逐渐重回大众视野。《人性的枷锁》焕新的第二春,功劳都要记在这几位作家账上;而我也必须因为其逐年愈累的成就再次感谢这些人。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