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断简残编的哲学开端
断简残编见于较完整保存下来的某些学者的著作中,他们把叙述哲学的历史作为一种明确的任务,其发起者是亚里士多德。尽管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只为我们留下了他们著作的断简残编,有些思想家甚至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有些思想家的著作则遗失了。这些伟大人物的思想对后世以及当今哲学产生了持久而又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是西方思想的最初渊源,他们为西方早期思想奠定了基础。就这一点来说,我们不能不为之叹服。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的著作残篇我们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断简残编。
在这方面,迪欧根尼一拉尔修的关于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的十部书就是一个范例。另一部分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断简残编,见于后来的哲学家们的著作里,他们往往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先要对先哲们的有关论点分析一番,这种习惯尤其是经过亚里士多德的模范作用而变得流行起来。这类将不同哲学家关于某些问题的学说以概要的形式收集在一起编辑成册的古典著作被称为古希腊哲学论著集。
如果我们仅限于依靠这些著作残篇,而没有可资参考的各种间接资料的话,那么我们可能还仍然在黑暗中摸索呢。
一、自然哲学
1.赫拉克利特
约公元前540年,赫拉克利特出生在爱奥尼亚的艾菲斯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是古希腊哲学的奠基者之一。赫拉克利特或许是西方的第一位遁世者。他离群索居,蔑视民众,敌视民主政治。在生活和思想上,他都独辟蹊径。赫拉克利特上了年纪之后就完全与世隔绝,他隐居山问,以食植物为生,过着一种遁世的生活。他把他的思想写进了一本《论自然》的书中,他的表达简洁明快,写作风格形象生动,思想尖锐独特,并且由于其格言式的简短句型而晦涩难懂,后世也称他为晦涩哲人。不管怎么说,他遗留下的100多篇著作残篇给人的印象就是如此。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我们这个时代。
这个哲学史上的晦涩的神秘人物遗留下的著作残篇变成了永不枯竭的知识源泉。他的“逻各斯”概念后来被应用到了基督教神学之中。他的“战争是万物之父”的思想在尼采和达尔文那里重又回响了起来,斯宾塞的进化论也与他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对立统一的学说在黑格尔那里得以复兴。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万物流变,无物常存”。而他的另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虽然并不是出自他遗留下的著作残篇中,但是,古代和现代的学者都一致认为,这句话的确出自赫拉克利特之口。他也许曾深刻地体会到时间以及永恒变化的奥秘。不过,他的思想的伟大之处并不仅在于此,还在于他在不间断的河流背后发现了一种统一性,即一种统一性原则,统一性中有多样性,多样性中有统一性。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世界的运行是由“逻各斯”支配的,“逻各斯”不是被创造的,而是永恒存在的。
似乎赫拉克利特也认为存在一种原始物质,但是,他所理解的原始物质并不是米利都人所称的水或气,他称之为“原始火”。在他眼里,这种“原始火”似乎又是一种神性的东西,并且也居于人的灵魂之内。根据永恒的宇宙法则,万物都是从火中产生的,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他所说的火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火,而是具有一般的引申义。
从这种原始能量中持续不断地发展而来的世间万物遵循着一个伟大的原则,既对立统一原则。一切发展都是对立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神就是昼与夜、寒与暑、盈与缺、战争与和平。”在观念与观念、人与人、男与女、阶级与阶级,种族与种族之间的斗争中,形成了一个和谐的世界整体。在这个意义上,“战争是万物之父,是万物之王”。一切事物都与其对立面共存亡。所以,那种渴望结束战争永享和平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创造性的对立关系一旦消逝,那么就会出现彻底的死寂和停滞状态。(P1-2)
前言
哲学之历史,犹如一部浩瀚的历史演义,无历史,不哲学,但哲学究竟是什么呢?哲学与历史的关系究竞如何?首先,可以说哲学起源于惊异,起源于对普遍性问题的好奇,所以它的意义和价值就体现在永恒的探索之中。因而可以这么说,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就是问题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什么是哲学”问的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被我们称为哲学。也就是说,作为普遍意义的哲学“是什么”?在中国,则是由晚清的学者黄遵宪最早把“哲学”一词从日本引入中国来的。所以要讲“哲学”一词,就要从古希腊哲学说起,古希腊哲学家又被称为“智者”,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思,而现在通常所说的中国哲学思想,是指中国典籍中一些同古希腊哲学与西方哲学相似、相通的内容来说的。比如,先秦诸子百家、魏晋时期的“玄学”等。任何文明的诞生都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哲学史就是一部时间简史,更是一部极具特色的历史,融入历史的哲学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它智慧的光芒。
众所周知,世界哲学分为三大体系: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和古印度哲学。西方哲学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以自然为出发点,以实验为核心方法。表现的目的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科学的关系较近。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是提倡以“科学数据”为理论的依据,也就是说,理论要靠数据的“实证”才能得到认可。不管理论是否实用,只要是被证明符合实验数据的就行,所以从本质上严格地说,西方的哲学不是实用主义,而是实证主义的。中国哲学以先秦哲学为代表,以社会为出发点,以伦理为核心方法。表现的目的为人与社会的关系,与政治的关系较近。中国哲学不关心自然问题,一切研究的现象都会被赋予社会性,正是这种对社会的关注,使中国的史学异常发达,通过对历史的总结而研究社会的走向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最明显的就是中国的正统哲学家无一例外也兼是史学家。而经常被世人所忽视的古印度哲学以古代哲学为代表,以思维为出发点。以瑜伽为核心方法。表现的目的为人与自心的关系,与宗教的关系较近。印度文化的特点是宗教性,在印度,“宗教”一词完全失去了它在西方的传统定义,一种思想、观点,如果不以宗教的面目出现,在印度是没有市场的。甚至如果你是唯物论者或是无神论者,都要以宗教的外衣包起你的思想,才能被人聆听。印度人不关心自然与社会,可能是因为这些都离自己太远了,也是人最终都无法真正控制的。但人自己离自己最近,离得近应该最容易掌握,快乐与痛苦说到底都不过是人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样的事物,你感觉美,而人家未必感觉美,所以一切美好最终的源泉是人的“心”。
正如知识无国界一样,哲学亦如此,所谓“哲,不分东西”,大抵就是这个意思。任何文明的诞生都是全人类共同的劳动成果,因此,我们所要熟识的哲学,我们所要了解的历史必须是完整的。基于这个原因,我写了这本《世界哲学史》,本书在全球范围内、按时间顺序对三大哲学体系进行了梳理。哲学的世界是浩瀚而无穷尽的,无法全部网罗,因此,我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选取了典型的哲学家,以他们的哲学观点为读者讲述那个时代的哲学智慧。我将全书分为十八章进行讲解,从古希腊时期到近当代,从早期四大学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讲述了哲学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史。
古典时期,无论是古代希腊的早期四大学派还是中国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抑或是古印度吠陀时期宗教哲学,大都围绕世界本原和人的内心(早期认识论问题)而展开。到了中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开始居于世界哲学的领先地位,在经由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的发展后,哲学家围绕“共相问题”而分成两大哲学派别:唯名论和唯实论。在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后的西方哲学开始迈入近代,这一时期更是西方哲学发展的巅峰时期。英国的经验主义思潮,法国的自由解放思潮,德国更是涌现了哲学的集大成者——康德、黑格尔,康德的三大批判哲学将西方哲学推向至高的顶点,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后现代时期由于康德哲学的影响而出现了一系列批判哲学,其代表人物就是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并不神秘,联系生活的哲学也并不晦涩,哲学本就是起源于生活,最终必将回归于生活,指导人们去领悟生活的真谛,启迪我们的思想,发现生活的美好,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哲学史为境,可以正视自我与世界,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喜欢这本《世界哲学史》,爱上哲学,感悟哲学,让哲学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继续发挥着本该属于它的光芒,谢谢!
著者
由尹丽莉所著的这本《世界哲学史(精)/博雅经典阅读文丛》是一部概括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哲学到东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哲学发展史的著作。其中西方哲学史是一部由哲学家、哲学流派和哲学主义交织而成、交相辉映的思想史,书中梳理了从希腊哲学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的演变。东方哲学介绍了印度哲学,中国儒家、道家哲学等。该书眼界开阔,大批磅礴,堪称经典之作。
《世界哲学史(精)/博雅经典阅读文丛》一书在全球范围内、按时间顺序对三大哲学体系进行了梳理。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选取了典型的哲学家,以他们的哲学观点为读者讲述那个时代的哲学智慧。著者尹丽莉将全书分为十八章进行讲解,从古希腊时期到近当代,从早期四大学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讲述了哲学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