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观复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腾讯今日话题编辑部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中国人“谁都不容易”?

丁阳/2012年3月30日第2022期

导语

“我们这个行业,卖身卖艺卖青春,用欢笑泪水,献爱与自由……从未干过伤天害理之事。演好了,鞠躬拜票谢观众,演砸了,诚惶诚恐不成眠。顶三五载虚浮名,挣七八吊养老钱。终归零落成泥,随风散去……”

在近日“舒淇退出微博”风波中,演艺人高晓松力挺舒淇的这一段话,因字里行间道尽演艺圈光鲜背后的辛酸,引得众多网友纷纷效仿,疯狂撰写自己行业版本的辛酸史,有网编版、教师版、建筑版、企划版.......统称“高晓松体”。一时间,“谁都不容易”成为全国网友的共鸣。“谁都不容易”,真的是这样吗?

一、“比惨”之风盛行

1.少数人“炫富”,多数人“比惨”

自郭美美“微博炫富”以来,“炫富”一时成为了一个流行词。俗话说得好,“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晒幸福”、“炫富”都不过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需求。

然而,不要说够资格“炫富”,能够“晒幸福”的在人群中也只是少数,其他人怎么办呢?不能“炫富”,只好“比惨”来苦中作乐,在广大自称“穷矮丑”的网友之中,“比惨”甚至于成为一种时尚。无怪乎“高晓松体”一横空出世,便受到了如此追捧。而且,这次不光是“穷矮丑”们追捧,各行各业的失意人士,纷纷把自己的从业经历改编为各式各样的“高晓松体”,汇成了一曲“中国人都不容易”的大合唱。

2.中产阶级:工作压力大,买房压力更大

在这场“都不容易”的合唱中,一个庞大的群体就是程序员、记者等“小白领”、所谓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特点就是“工作压力大”,诸如“卖身卖想法卖青春,用通宵熊猫眼,献项目上线”;“写好了,不敢自夸谢编辑,写砸了,诚惶诚恐怕退稿”等确实是真实写照,*悲剧的是即使享有不错的收入,在大城市想买房也仍然遥遥无期。

3.医生、教师:医患关系差,师生关系差,社会观感差

吐苦水的人群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事业单位人员甚至是公务员。其中以被称为“白衣天使”、“灵魂工程师”的医生、教师*喜欢说“不容易”。医生版高晓松体曰“治好了,谢天谢地谢谢病人来的早,治不好,挨骂挨打挨菜刀。用无日无夜无休假,换得人间一片骂”;教师版则曰“教好了,谢完领导谢同事,教砸了,骂声批评不绝耳。顶一辈子虚浮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挣几个辛苦钱(教师工资低于公务员)。”

4.干部官员也自称“弱势群体”  更有甚至,连领导干部们也要出来吐苦水。虽然这次官员版的高晓松体以网友恶搞居多,但什么“干砸了,诚惶诚恐不成眠”、“官场总会有新宠,不复念旧人”也确实是领导们的心声。或许网友们都还记得,人民日报前年曾做过一个调查,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多达45.1%。

二、“谁都不容易”为何得到共鸣

1.对于很多人,收入增加确实已经难买到幸福

“谁都不容易”的感叹,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体现这一概念科学的说法是“主观幸福感”。对于这一概念,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中叶起便有人进行专门研究,以考察随着科技发展、财富增长人们的幸福感是否有所增加。然而,研究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增加,甚至有所下降。我国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根据“世界幸福数据库”提供的数据,1990年我国居民幸福水平的均值为6.82,1995年为6.44,到2007继续下降为6.4。尽管这一期间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续增长,但幸福水平却没有随之提高。原因何在?

2.物质需求能够满足,相应的精神需求也得不到满足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随着低层次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们对高层次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以前吃饱喝足就能感到幸福,现在则需获得成就、受到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等等才会感到满足,这时候主观幸福感与经济状况的相关就会降低,而与高层次需要满足的相关会增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收入者越来越富足,但却总也不满足甚至感到苦闷的原因。对于整个社会,这种高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往往体现为政治参与不足、社会缺乏自由公正、帮助他人精神的丧失等等。

3.收入差距拉大,让低收入者感觉更不幸福

另外,当收入普遍增长时,不同个体之间的收入增长幅度的不一致会产生一种外部性,对于增长幅度低的个体,这种外部性体现为负。这即是说,尽管收入普遍增长,但是由于收入差距在拉大,低收入者的幸福感水平并不会得到改善,甚至还会降低。

4.阶层分化、职业壁垒让人群互不认同,产生委屈感

收入差距的加速分化,只是阶层分化的一个方面。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壁垒等各种因素,整个社会的阶层分化越来越严重,各个行业内部的弊端和腐败也让人群对立起来。像医生、教师等等,本该是受尊敬的职业,但由于行业普遍的制度性问题,导致部分人出现腐化、工作不负责等现象,从而导致普遍的批评和不信任,并连累那些表现好的人员。所以很多医生、教师甚至不少官员也不得不感叹“过得不容易”。

5.活得太累,理解万岁

看清了以上种种,就不难明白为何“谁都不容易”之叹为何那么受欢迎了。都活得太累,所以呼唤理解万岁。

然而,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三、谁都不容易,但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不容易

1.统计上看,收入高者远比收入低者幸福

在关于“收入与幸福”的研究中,还有一个公认的论断,“在一个国家内,即在同一个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富人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在发展中国家,这个论断尤其成立。在一项2007年的对武汉市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调查中,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尤为明显。在满分为10分的幸福感打分中,月收入500以下的平均只打了4.5分,月收入500至1000的为5.3分,月收入1000至2000的为5.9分,月收入2000至5000的为6.4分,超过5000的则达到了7.7分。

这意味着,穷人虽然可以找穷乐子,富人也有富人特有的烦恼,但总体上看,富人的幸福程度比穷人要高得多。例如演艺圈,虽说人红是非多,但收入摆在哪里,艺人们随时能够去马尔代夫、巴厘岛度假,穷人们则可能一辈子出不了国。范冰冰大手笔可以为旗下工作室所有员工包办婚礼,而一个普通人则可能要为一次婚礼消耗巨大的积蓄,幸福得打折。又比如官员,虽然在中国当官员也确实有不少风险,但众多的“灰色收入”已足够回报他们普通百姓毕生难享的幸福。

2.体制内工作者比体制外工作者更幸福

在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与职业”的诸多研究中,也有一个公认的判断,即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工作人员的幸福程度要比体制外的职业普遍更高。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工作,意味着完善的福利体系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这些单位招聘的火热程度就可以看出来——医生、教师们当然有埋怨自己职业不幸福的理由,但从多少硕士、博士为一个小学教职争破头来看,“体制内”的诱惑仍是远超“体制外”的。

3.为更不幸者鼓与吹,为积极的生活态度叫好

在社会上,还有许多真正的弱势群体,连发出声音几乎都做不到,即使发出了声音往往也非常弱小——包括孤寡老人,外来务工人员、失业下岗人员等等,多种调查研究都显示,这些人才是“*不容易”的,而“高晓松体”中恰恰缺乏他们的身影。比起他们,很多行业的所谓“不容易”都算不上什么。一个有良心的社会,应该为这些更不幸者鼓与吹,力求在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政策上,让更多的资源向其倾斜,如对其子女引入免费教育,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使他们有能力支付医疗费用,保障其医疗和公共卫生享有权,等等。而不是以“谁都不容易”为借口抱紧自己的既得利益。

此外,说“不容易”简单,克服“不容易”难,还记得“北漂小伙花6400元建蛋形小屋”么?虽然这个“蜗居”*因违建终被强行拆除,但这小伙子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却是每个人所该学习的。

结语

这个年代,确实谁都不容易,但总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不容易,每个人都该改善自己的状况,同时为比自己更弱势的人谋求幸福,这才是一个有朝气、有正义感的社会。

P328-331

书评(媒体评论)

《今日话题》是个好东西。

——韩寒

这么多年来,我们正是通过一个个的切面剖析出繁复事物本来的样子,不盲从,也

不提前站队,立场与态度取决于事物真实的面貌和它与时代、世界的关系。

——《今日话题》编辑部

让孩子们住得起房,吃上放心的食品,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和兄弟姐妹一起成长,

拥有爱与被爱的国度,快乐自由平等地生活在绿色的地球上!

——网友

目录

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男孩”比“生女孩”更痛苦?

 赴美产子:回报超过“抢银行”?

 开豪车的也来:“弃婴岛”纵容丑恶?

 中国人真的会“避生羊宝宝”吗?

 百万包生男:剥削式代孕恶果

 中国孕妇为什么钟爱剖宫产?

 鼓励生育,能让人更愿意生二孩吗?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

 北大毕业生月薪八千被父鄙视背后

 为何中国人比美国、德国人更反感拼爹?

 《爸爸去哪儿》:中国父亲多“失败”?

 中国人带孩子,不该这么难

 “隔代抚养”真的教坏子孙?

 男童被灌酒致死:中国式逗小孩陋习何时休?

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

 什么让拒剪短发的少女跳楼轻生?

 中国人学英语学得太多了吗?

 “高考工厂”维系了教育公平

 不能片面否定学生军训的意义

 不要低估人文学科的好处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美女老总问晕海归男”因何发生?

 瑞典人不相信“狼性”

 “洗脑”式企业管理为何横行中国?

 80后怎成“过劳死”主力?

 800万职校学生变工人,谁之痛?

 工资集体协商,只能“看上去很美”?

利害有常势,取舍无定姿

 该公开5.7亿巨奖得主身份吗?

 一枚奥运金牌耗费6亿?

 “黄金保值”是一种虚妄的迷信

 研究曹操DNA绝非“烧钱玩”

 30亿信托危机化解:稳赚不赔到何时?

 父替女还23万卡债:“卡奴”怎走投无路?

 为何连年轻富豪都不愿意买保险?

民之质矣,日用饮食

 怎看“不用农药中国肯定饥荒”?

 肉鸡45天“速成”有何不可?

 漠视学术伦理将毁掉转基因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可怕的“中国式”地下排污

 不要期待地震可以被预报

 煤制气:治霾治出更猛污染?

 杭州垃圾焚烧难题为何难解?

 抗生素污染该重视但不该夸大

 城市与化工的距离,该好好丈量了

重生者慈于身

 中烟日赚3.2亿,控烟还有戏吗?

 微博预告自杀:抑郁症怎夺女孩生命?

 全民免费医疗并非理所当然

 为什么要用“双盲试验”检验中医药?

 印度仿制药:穷人福音,药企死敌

 李开复患癌症给我们什么提醒?

 中国儿童药:用药靠掰,剂量靠猜

 解医患僵局,需相信“好心有好报”

 药价一放开,价格涨10倍?

 年收75亿医院让老乡们“肝儿疼”?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中药现代化的胜利

行路难,行路难

 别拿免通行费当堵车的借口

 中国护照何时能免签通行世界?

 埃及神庙刻“到此一游”丢全中国人的脸?

 唯落实带薪休假才能解“人山人海之痛”

独在异乡为异客

 “异地高考”,死结何解?

 走得出农村,还应融得进城市

 北京、上海该“赶走低端外地人”吗?

 应考虑给高龄农民工发津贴

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国外如何保护动物?

 中国也该“化学阉割”强奸犯吗?

 农民土地下的天价乌木缘何被充公?

 卖一张盗版碟就判刑还远远不够

 20天8起校园性侵:儿童入“狼口”,防线何在?

 拯救事实孤儿,需要“寄养父母”

 法院强令父亲探女,能有用吗?

 处境尴尬的中国私人侦探

 “毒星”扎堆:“娱乐性毒品”猛如虎

 证明“单身是单身”:你该有说“不”的权利

 现代社会不该有“因为穷放弃上诉”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中国人“谁都不容易”?

 选美接连变“审丑”的潜规则

 火箭和汽车,哪个才是“高精尖”?

 刘翔摔倒的正常与不正常

 “扮鬼子一天死八次”奇葩在哪?

 自残追星的EXO女粉丝是如何炼成的?

 “大圣”救不了国产动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扰民被泼粪:爱恨交织的广场舞

 “老年漂”,晚年何处安放?

 “广场舞诈骗”如何掏空大妈钱包?

 精神病人敬老院怀孕中的“同居养老”祸患

我们与《今日话题》

序言

《今日话题》十周年感言

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

一个评论栏目坚持10年,能够存活,还持续成长,在新媒体中是个奇迹。

《今日话题》没有命题作文,没有政策图解,但有真事实、真观察、真观点,更有主旋律。

在热点事件中,《今日话题》试图给出客观、全景的总结。在一边倒的舆论口水中,《今日话题》试图给出一个校正的声音。在隐秘的权力市场,《今日话题》试图打开窗户,放一缕阳光。在习以为常的社会新闻中,《今日话题》试图刺痛大众麻木的神经。

《今日话题》团队迭代了好几批,但始终年轻,警惕思维的衰老和庸常的腐蚀,警惕知识结构的陈旧,警惕被大众舆论裹挟,警惕被某些话术绑架。

《今日话题》总是尝试用新知识、新方法、新工具给出新角度、新参照。

《今日话题》团队拒绝懒惰,肯下死功夫,这个团队几乎天天有人通宵加班撰稿,不是被逼的,而是自愿的。

所以,《今日话题》常常成为其他新旧媒体的话题库。

我个人向这个团队的勤奋和坚守致敬。

内容推荐

由腾讯今日话题编辑部著的《观复》为腾讯《今日话题》栏目十年精选集,围绕生育、家庭、学校、职场、经济、饮食、环境、医疗、出行、迁徙、法治、文化、养老等话题,关心人的命运,关注社会的进步,思索问题与方法,鞭辟入里,挖掘热点背后的真相。本书评论文章客观、冷静、广博、犀利而又酣畅淋漓,为网络新闻评论界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和研究的范本;从这本书中我们能感受到优秀的新闻评论人关注苍生的情怀和作为知识分子的担当。

编辑推荐

由腾讯今日话题编辑部著的《观复》为腾讯《今日话题》栏目十年精选集,《今日话题》栏目是腾讯网的金牌栏目,居于网眼位置,其志在“聚焦”,一方面,坚定民生立场,追求新闻的快捷和信息的全面,注重议题的设置和新闻策划,拉近读者与新闻事件的距离,主张观点的展示和碰撞;另一方面,秉承鲜明的新闻价值观和不流于浅易的叙述,加强了核心观点的引导和输出,深入剖析问题与现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形成了“有良知”的形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5: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