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653重装甲歼击营战史(上下二战德军)/士兵突击
分类
作者 黄铠编译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940年11月下旬,驻扎在柏林附近于特博格(Jfiterbog)的炮兵教导团第7营(VII/Artillerie—Lehr—Regiment)完成了组建第192和第197突击炮营的准备工作。德国(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于1940年11月22日发布了第197突击炮营的军官名单。

营长:赫尔穆特·克里斯特少校(Major Helmut Christ)

营副官:汉斯·利特克中尉(Oberleutnant Hanns Liedtke)

营联络官:阿德里安·加特纳中尉(Oberleutnant Adrian Gartner)

营总医官:军医少尉赫伯特·鲍尔迈斯特博士(Assistenzarzt Dr.Herbe rtBauermeister)

营出纳:卡尔·科赫中尉(Oberzahlmmeister Karl Koch)

营部连连长:格拉尔德·德·拉·雷诺提尔中尉(Oberleutnant Gerald de laRenotiere),后来相继为维尔纳·普罗伊塞尔少尉(Leutnant Werner Preusser)和卡尔·塞茨少尉(Leutnant Karl Seitz)

第1连连长:乌尔里希·布林克中尉(Oberleutnant Ulrich Brinke)

第2连连长:富尔中尉(Oberleutnant Fuhr)

第3连连长:格贝中尉(Oberleutnant Goebe)

营总技师:战争技术管理顾问鲁道夫·沙弗拉内克(KriegsVerwaItungsrat Rudolf Schaffranek)

该营的正式成立日期是1940年11月25日(星期一),其常驻地是于特博格训练基地的新营区。

第197突击炮营在于特博格的训练一直持续到1941年2月上旬。二战初期德军的训练非常从容,这为该营官兵提高凝聚力,加强团结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1941年2月4日,第197营的突击炮在齐纳(Zinna,于特博格南面约40公里)上了火车,来到布里格(Brieg,位于西里西亚,现属于波兰,已改名为布热格(Brzeg))的第8军区。第197突击炮营一到目的地,就被配属给埃德加·泰森中将(Generalleutnant Edgar TheiSen)指挥的第262步兵师。第262步兵师隶属于步兵上将赫尔曼·盖尔(General der Infanterie Hermann Geyer)指挥的第9军,军部设在奥珀伦(Oppeln)。第9军的上级机关是司令部设在扎科帕内(Zakopane)的第17集团军。泰森中将于1941年2月13日视察了全营,并在穆德拉(Mudra)兵营阅兵场观看了第1连的密集队形运动。

全营在1941年2月17日到3月25日之间演练了各种各样与步兵协同的训练科目,还进行了军令传递训练,以提高步兵排级军官(有时是步兵士官)和突击炮车长们的协同能力。盖尔步兵上将在第9军部分军官的陪同下,于1941年2月26 H视察了第197营的第3连,当时第3连车辆不足,因此特地从第1连借调了一些车辆以满员实力接受检阅。

演习中还有一个步兵营及第197营第2连(欠第3排)参与。

1941年3月29日,摩托车传令兵给营部送来军令,命令全营做好开拔准备。得到即将参战的命令之后,部队士气大涨。

巴尔干战役T1941年4月6日开始。德军铁路运力不足,无法转运所有的人员和装备,所以第197营的出发时间一再延迟。一直到1941年4月8日,他们的突击炮和支援车辆才开始在布里格装车,第一趟军列于凌晨3点58分出发。第197营从布里格,经过摩拉维亚的奥斯特劳(Ostrau)、卢嫩堡(Lundenburg),于1941年4Yl 9日抵达维也纳。在那里,赛梅林铁路穿过维也纳新城(Wiener Neustadt)海拔986米的赛梅林(Semmering)关口,到达格拉茨(Graz)。第197营的各连在不同的车站卸车,其中,营部连在维尔东(Wildon)卸车,第1连在凯斯多夫(Kaisdorf)卸车,第2连卸车点不明,而第3连在格拉茨东部卸车。各连分别在埃伦豪森(Ehrenhausen)、加姆利茨(Gamlitz)和南斯拉夫边境扎营。

第197突击炮营被配属给第132步兵师,不过因德劳河(Drau)上的桥梁已被炸毁,而无法为该师担当前卫。该营只得闲等一座承重16吨的桥梁建好。最终,他们于1941年4月13日在普图伊(Pettaa)渡河。渡河之后,该营在没有遭遇抵抗的情况下穿过阿格拉姆(Agram),于1941年4月16日来到卡尔施塔特(Karlstadt,又名卡尔洛瓦茨(Karlovac))。因为其间塞尔维亚已经投降,所以该营在部分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巴尼亚一卢卡(Banja—Luca)的情况下停下了脚步。全营留在卡尔施塔特。1941年4月20日该营在接到命令后开始启程回国。行军路线是途经纳瓦基(Novaki)、亚斯特雷巴斯科(Jastrebarsko)、克宾斯基普利采(Krapinske Toplice)和克拉皮纳(Krapina),来到马堡(Mar}}urg,现斯洛文尼亚的马里博尔(Maribor))。之后的行军路线沿着德劳河的流向来到奥地利的克恩滕州。全营于1941年4月22日抵达菲拉赫(Villach)。

此时。第197营奉命就地休整14天以检修车辆,士兵们则借宿在当地居民家中。官兵们还趁此机会到附近的沃尔特湖(WSrther)和米特施塔特湖(Mittelst/hter)旅游。各连对所属的突击炮和车辆都进行了维护。

1941年5月7日凌晨,所有车辆又在菲拉赫火车西站装车。全营于5月9日抵达西里西亚的格拉茨,进驻莫尔特克(Moltke)兵营。1941年5月19—28日,全营在当地训练区展开各种地形训练,以提高战备水平并吸收巴尔干战役中学到的新知识。1941年5月21日的一次大规模车辆检查结果也令营长十分满意。

1941年5月29日,该营开始为离开格拉茨做准备,所有准备工作于5月30日完成。火车全速向东,经过科塞(.Kosel),又途经拉蒂博尔(Ratibor-)和克拉科夫(Krakow),在离普热梅希尔(Przemysl)60公里远的热舒夫(Ilzeszow)车站下了火车。从这里,第197营继续向北进行公路行军,穿过扎卡罗夫一叶扎夫(Sakalow—Jezewe),接着又穿过扎瓦达(Zawada)奔向扎莫希奇(Zamosc),最后来到了目的地扎亨村(Sahryn)。热舒夫到扎亨之间的距离是214公里。全营除了第1连之外,又继续前往图尔科维采(Turkowice)扎营。

以下是第197突击炮营第1连老兵海因里希·斯科德尔下士(Unteroffizier Heinr·ichSkodell)的日记,从中可以一窥该营在苏德战争最初几个月中的艰苦战斗:

我的日记——征俄战役

1941年6月22日。星期日。凌晨3点。我们距离布格河(Bug)200米远,河对面就是索卡利(Sokal)。3点15分,第一门德国大炮开始轰鸣,随后数百门加入其中。索卡利立即陷入一片火海,有如人间地狱。战斗工兵为我们拿下了桥梁。突击炮接着奉命前进。

我们在3点50分跨过布格河,在索卡利的街道上前进搜索敌军。一个德军士兵蜷缩在地上——第一个伤亡。10分钟之后我们遭遇了碉堡,随后战斗开始了。我是我们排长指挥车里的一员,他是个年轻的少尉。我们被迫绕了个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开反坦克壕沟。在一条窄巷里我们突然遭到了苏军攻击。一阵短暂的交火之后,一座砖厂爆炸起火。苏军近乎鲁莽地冲进了我们突击炮的队列中。我们于凌晨6点突破了碉堡链。我跳下车,拿起无线电继续前进。我们必须在野地里杀出一条血路。子弹在耳边呼啸,炮弹四处爆炸。一些士兵被打中,满身血迹的医护兵在伤兵之间穿梭照料。

霍贝孔斯村(Horbkons)也打了起来,但抵抗很快被瓦解。继续向塔尔塔科夫(Tartakov)推进,我们在此占据了阵地。这座城市笼罩在了猛烈的炮火下。我们在下午晚些时候不得不再次出发,途中俘获了一个炮兵连、两辆坦克和一门反坦克炮。我们排的二等兵斯莫尔卡(Gefreiter Smolka)手臂中枪受伤。当晚我们留在塔尔塔科夫过夜。p3-5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第197突击炮营的组建和征战历程

(1940年11月—1943年2月)

第二章:第653重装甲歼击营的组建和初期征战

(1943年4月—1943年12月)

第三章:在奥地利圣瓦伦丁对“费迪南德”进行翻修

(1944年1月—1944年3月)

第四章:第653重装甲歼击营第1连在意大利的行动

(1944年2月—1944年8月)

第五章:第653重装甲歼击营第2和第3连在苏联的征战历程

(1944年4月—1944年8月)

第六章:第653重装甲歼击营第2连和第614陆军重装甲歼击连的机动和作战

(1944年9月—1945年5月)

第七章:换装“猎虎”坦克歼击车的第653重装甲歼击营训练、重组及作战

(1944年—1945年)

附录:车辆标记与涂装

序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的坦克歼击车大多采用坦克底盘,安装固定式战斗室,配备比同底盘坦克威力更大的主炮,用来对付敌人的装甲目标。在这类武器中,“费迪南德”和“猎虎”都以其威力超群的主炮和厚重的装甲,给交战各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为后世的史学研究者和军事爱好者高度关注。有趣的是,德军中只有一支营级部队先后装备过“费迪南德”和“猎虎”,它就是德国陆军的第653重装甲歼击营。

第653重装甲歼击营的前身是著名的第197突击炮营,这个营组建于1940年11月,在德军入侵巴尔干半岛之时首次投入战斗。苏德战争爆发后,该营也在开战第一天就越过边界随着大部队向苏联进攻,一路向东,参加了基辅战役,随即又被调到战线南端的克里米亚半岛,加入到苏德双方在克里米亚的一系列残酷战事中去。

到了1943年4月,第197突击炮营被调离前线,来到奥地利换装“费迪南德”坦克歼击车,这是一种用波尔舍公司竞标失败的“虎”式底盘发展而来的战车,配备一门7l倍径88毫米反坦克炮,该营此后即被改编为第653重装甲歼击营。1943年7月,这个营参加了德军代号为“城堡”行动的库尔斯克战役,在奥廖尔地区及其附近作战,其装备的“费迪南德”在与苏军装甲部队的对垒中表现出强大的优势——据德军统计,平均每辆“费迪南德”击毁的坦克高达15辆。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这个营又被调到第聂伯河东岸,在德军固守的桥头堡内,用强大的火力支援守军。不过由于“费迪南德”的高故障率,在凛冬来临之际,全营回到奥地利翻修、改装战车。经过改进的“费迪南德”后来被德国官方文件更名为“象”式。

1944年初,随着盟军在意大利战区的攻势愈来愈强,第653重装甲歼击营不得不按照上级命令,派遣第1连携带紧急维修好的一批战车进入意大利助战,而其余的部队则在1944年4月被调到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地段里。面对官兵素质和武器装备都大大增强的苏军,加上自身装备的高故障率,第653重装甲歼击营在随后的战斗中损失惨重,仅存的“象”式也被集中到第2连里,而该连也在1944年12月被改名为第614重装甲歼击连。第653重装甲歼击营的其余部队再次回到后方,换装以“虎王”坦克底盘发展而来的“猎虎”坦克歼击车,这种战车配备的128毫米主炮威力在当时堪称翘楚。

1944年底,换装完毕的第653重装甲歼击营匆匆参加了德军在西线发起的阿登反击战。在1944年与1945年交替之际又加入G集团军群的序列,投入到“北风”行动中去,随后一直留在德法边境附近作战。由于盟军已经突入其防区的后方,该营也不得不一路撤退,在二战结束之时,全营大部分别向美军和苏军投降。

本书的德文版,不但有现存于德国联邦档案馆之弗莱堡军事档案馆的战时文件的考证,还搜集了许多地方档案馆的资料,尤为可贵的是,第197突击炮营和第653重装甲歼击营等部队的老兵还提供了大量的战时照片、日记、笔记、证件和第一手的回忆材料。以上的这一切,构成了本书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书中还穿插了清晰的统计图表,绘制了精美的各时期编制表,各种战车彩绘,全面表现了第197突击炮营和第653重装甲歼击营的征战历程,对于战争最后阶段的第614重装甲歼击连的历史,也有全面的讲述。

关于本书编译中的几个问题,本人在此说明:

1.参与到“费迪南德”和“猎虎”生产的德国Porsche公司,中文译法有“波尔舍”和“保时捷”两种,由于‘‘波尔舍”是人名译法,而“保时捷”是最早从港台传入的音译加意译的独特汽车品牌译法,因此译者在本书中一律采用了“波尔舍”的译法。

2.Ferdinand的中文译法通常有“费迪南”、“斐迪南”和“费迪南德”几种,本人同样是考虑到这种战车得名于其设计师费德南德·波尔舍博士,而不是奥地利历史上的几位名人,所以根据《新华社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采用了“费迪南德”的译法。本书中的其他人名地名,也是按照《新华社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和《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译出。

3.Panzerjager的中文译名通常有“坦克歼击车”、“驱逐坦克车”、“自行反坦克炮”等,本书采用了“坦克歼击车”的译法;而schwere Panzerjgger—Abteilung,本书译为重装甲歼击营,以体现二战德军部队的特色。

4.二战德军的军衔名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中文翻译界采用直译、意译和套译给出了数种翻译方案,而本书采用的是《闪电战》杂志社经数年出版经验整理之后目前所采用的一套译法。

5.在德文版中,书中还多处采用当地语言拼出某些地名或者名词,本人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同的名词给出了统一的中文翻译,在此不一一说明。另外原书中有时按照西方人的习惯用Russland(俄国)指代苏联,在本书中统一称为苏联。

在本书的编译过程中,本人得到了赵国星、潘学基、赵玮、张世超的帮助和指导,此外还有“双子座文化”编辑老师们的辛勤劳动,译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祝愿中文版的读者,能和本书各种语言版本的读者心情一样,饶有兴趣地读完此书!

黄锴

2014年4月

内容推荐

黄锴编著的《653重装甲歼击营战史(上下二战德军)》全面而翔实地讲述了二战德军最强坦克歼击营部分——第653重装甲歼击营的征战历程。在东线作战中,其装备的“费迪南德”在与苏军装甲部队的对垒中表现出强大的优势——据德军统计,平均每辆“费迪南德”击毁的坦克高达15辆。而在西线作战中,第653重装甲歼击营参加了德军在西线发起的阿登反击战,随后又投入到“北风行动”中,坚守在德法边境作战。最后在二战结束之时,它不得不向美、苏军投降。

书中包含了现存于德国联邦档案馆、弗莱堡军事档案馆的战时文件,搜集了许多地方档案馆的资料,还穿插了翔实的统计图表、绘制精美的各时期编制表、清晰的各种战车图,全面表现了第653重装甲歼击营的征战历程。

编辑推荐

黄锴编著的《653重装甲歼击营战史(上下二战德军)》是一部资料性质的军事历史类图书,它图文并茂、客观真实地记载了1940—1945年德军653重装甲歼击营的组建经过、战斗历程,直至向盟军投降的结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的坦克歼击车大多采用坦克底盘,安装固定式战斗室,配备比同底盘坦克威力更大的主炮,用来对付敌人的装甲目标。在这类武器中,“费迪南德”和“猎虎”都以其威力超群的主炮和厚重的装甲,给交战各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为后世的史学研究者和军事爱好者带来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德军中唯独只有一支营级部队先后装备过“费迪南德”和“猎虎”,它就是德国陆军的653重装甲歼击营。通过书稿可以看出,尽管653重装甲歼击营前期战果不俗,为德军曾立下汗马功劳,但它进行的是非正义的战争,面对战争后期官兵素质和武器装备都大大增强的盟军,加上德军装甲部队自身装备的缺陷、高故障率,它在二战后期的战斗中损失惨重,以至全营大部分分别向美军和苏军投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3: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