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华著的这本《鄂伦春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全面介绍了鄂伦春族的起源、文化、宗教信仰、民俗、经济生活、社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内容,向读者全景式地展示了鄂伦春族独有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语言可读性较强,具有科学性和文学性,对于了解鄂伦春族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鄂伦春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为华 |
出版社 | 辽宁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为华著的这本《鄂伦春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全面介绍了鄂伦春族的起源、文化、宗教信仰、民俗、经济生活、社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内容,向读者全景式地展示了鄂伦春族独有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语言可读性较强,具有科学性和文学性,对于了解鄂伦春族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内容推荐 鄂伦春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的守望者,他们世代居住在大、小兴安岭及黑龙江流域。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植被物产等条件形成了鄂伦春族的狩猎、捕鱼、采集生产方式,孕育了渔猎文明,“棒打狍子瓢舀鱼”的生活状态中不乏秩序井然、自然和谐以及人间欢乐。由王为华著的这本《鄂伦春族/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个少数民族的文化。 目录 第一章 书山文海寻觅鄂伦春 从“索伦部”到“鄂伦春” 室韦、肃慎后裔之争 哈拉、穆昆与乌力楞 狩猎的智慧 第二章 一段岁月 一段记忆 清政府的“移民实边”政策 被侵略的痛 新生活新发展 第三章 一个民族 一种风俗 新生命的降临 结百年之好 丧葬习俗 味蕾上的滋味 服饰艺术 岁时节令 第四章 鄂伦春族文化 萨满文化 居住文化 民间文学 桦树皮文化 图腾文化 第五章 名人轶事 刚通事件 率众反抗谙达的吴滚都善 鄂伦春“兴学”第一人:保忠 著名民间口头文学家:孟古古善 鄂伦春族领袖人物:贵德布 与“抗联”结义的盖山 毛主席接见过的鄂伦春人:葛德鸿 《最后的山神》的主人公孟金福 鄂伦春著名作家:敖长福 鄂伦春民间文化传承第一人:莫宝凤 鄂伦春萨满舞传承人:关扣尼 桦树皮制作传承人:郭宝林 寻找成吉思汗足迹的鄂伦春人:孟松林 鄂伦春第一位女县长:关金芳 鄂伦春族学者:韩有峰 鄂伦春萨满研究第一人:关小云 第六章 鄂伦春自治旗与民族乡镇 鄂伦春自治旗 阿里河镇 大杨树镇 托扎敏镇 甘河镇 乌鲁布铁镇 诺敏镇 古里乡 新生鄂伦春民族乡 逊克县鄂伦春民族乡 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 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 楠木鄂伦春民族乡 图片提供者 后记 试读章节 哈拉、穆昆与乌力楞 关于鄂伦春族早期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各个阶段的社会性质如何,由于缺少历史资料的记载,我们知之甚少。古老的鄂伦春族神话让我们得以触摸历史,在《九姓人的来历》中有这样一段传说:“有一年山火成灾,紧接着又是突如其来的山洪,所有的人都被烧死或淹死了,就剩下一个大姑娘和一个小男孩,大姑娘把小男孩抚养成人后结成夫妻,生了九男九女18个孩子。这18个孩子又结成了9对夫妻,繁衍了鄂伦春人的后代。”神话留下了远古时期兄弟姐妹互为夫妻的血缘家庭生活的痕迹让后人遐想。直到17世纪以后,我们才能够在史料中逐渐地看到关于鄂伦春族氏族社会的发展状况。哈拉 “哈拉”,鄂伦春语姓氏的意思。鄂伦春族的姓氏来自于古代各个氏族的名称。据史料记载,鄂伦春族的氏族有20个左右。每个氏族分别居住在黑龙江、嫩江和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各个支流,他们以那里的山川河流或者氏族图腾为氏族命名,其氏族后代就用氏族名称的首个字为姓,“哈拉”就这样产生了。每个人通常都能说出自己姓氏的全称,如莫苇鸿,莫是姓,苇鸿是名,当问到她的姓氏时,她就告诉你姓“玛拉依尔”。同一个“哈拉”的人是同一祖先的后代,血缘关系很近,所以鄂伦春族严禁同一“哈拉”内部通婚。 民国以后鄂伦春氏族姓氏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汉姓,鄂伦春族主要姓氏的鄂汉对照: 1953年,鄂伦春人定居之后,特别是到20世纪70年代,鄂伦春族和异族通婚增多。20世纪80年代初人口普查时,允许变更民族成分,原随父亲(汉族)民族成分的多改报母亲(鄂伦春族)民族成分,扩大了鄂伦春族人口,增加了姓氏。据1985年9月调查,黑龙江省鄂伦春族5乡8村和其他民族通婚119对(户),331人(包括子女),占鄂伦春族总户数的26%,占鄂伦春族总人口的23%,所以,现在的鄂伦春姓氏已由原来的十余个变成了“百家姓”。穆昆 “穆昆”,鄂伦春语“兄弟们”或“同姓人”的意思,同一父系血统的共同体,有九代之内或十代之内血缘团体组织之说,穆昆内的每个成员都有为长辈尽孝的义务。女子出嫁仍属于娘家氏族的成员,直到当了婆婆才被丈夫氏族认可并拥有议事表决的权利。每个穆昆都供奉同一个祖先神。“穆昆”的首领叫作“穆昆达”,一般是由有威望、办事公道、辈分较高、有丰富狩猎经验的男性长者担任,负责处理氏族内部一切事务,负责氏族习惯法的管理与执行,主持每三年一次的氏族大会。乌力楞 “乌力楞”,鄂伦春语“子孙们”的意思,指同一父系所传的几代子孙,一般由一位父亲的后裔包括叔伯兄弟在内的三至四代人组成。 “乌力楞”是穆昆之下鄂伦春人的又一个组织形式,是鄂伦春人生产和消费的基本单位。他们自行安排生产和生活,生产资料公有。他们的居所(仙人柱)往往一字排开,长者居中,小辈排两边。 “乌力楞”的首领叫作“塔坦达”,汉语的意思是“一个火堆的首领”,因为,在一个“乌力楞”里所有的人共同生产、共同消费,围着一个火堆吃饭。“塔坦达”由全“乌力楞”的人共同推荐,一般由有威望、狩猎经验丰富的男性长者来担任。“塔坦达”的主要责任是安排、管理整个“乌力楞”的生产活动、主持祭祀和婚嫁等仪式、处理“乌力楞”的内外事务等。 P19-21 序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开发着这块土地,建设、发展、捍卫着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各民族都是兄弟,相互离不开,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因此,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增进了解、紧密关系,深化友谊、建立牢不可破的感情基础,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多发期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为了进一步宣传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增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方针,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让读者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加深对我党民族政策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和辽宁民族出版社共同策划了《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依据上述原则,《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的编写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鲜活生动的语言、特色浓郁的图片以及丰富的民族常识链接,向读者展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变迁、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历史人物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实践。第二,作者多为本民族专家学者和与民族研究工作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自己撰述的对象既有深厚知识积累,也有真挚情感。第三,内容彰显了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多彩画卷和轨迹,引导读者走近少数民族,聆听他们的古老传说,感受他们的发展变化,加深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是面向民族干部和各级干部通览我国少数民族概况的普及读本,也是图书馆必备藏书。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所揭示的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中华大地孕育的55个少数民族多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一道从远古走到今天,汇入了中华文化壮阔的历史长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不仅是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期待通过《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使广大读者徜徉于少数民族多彩风情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历史的深远与厚重。 丹珠昂奔 2014年6月26日 后记 当我收到《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鄂伦春族》的PDF格式电子书稿时,我仿佛看到了盛装待嫁的新娘,这“嫁衣”美得让我炫目。想想自己一年多来在键盘和屏幕上精打细敲的文字变得如此艺术、如此光彩,除了开心就剩感激了!感谢责任编辑朱虹老师的辛勤劳作,感谢美术编辑杜江老师独具个性的装帧设计,是你们让这本小书成为别具文化意蕴风采的视觉艺术。 之所以如此感慨是因为这本书是我出的第一部彩色印刷书,以前出的几本都是黑白两色的,即便使用图片也不过是作为文字的补充和说明。虽然“读图时代”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使然,但这种阅读习惯的改变是符合视觉审美规律的。所以就本书图片的使用我要做相关说明,其中一部分照片是这几年田野调查过程中自己拍摄的(包括翻拍了郭宝林、关扣尼的老相册),另一部分是关小云老师提供的,还有一部分是通过网络获得的,比如顾德清、宋兆麟、孟松林、叶语、刘亮、古雅的雪、阿毛等人的作品,在此衷心地感谢你们,有些人我久闻大名却未曾谋面,我希望有机会与你们相识,让我当面表达我的感激。 我知道《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的作者大部分是本民族精英学者,而我却是汉族,但是我与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黑龙江三小民族)结缘很早,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鄂伦春族文学》《鄂温克族文学》《赫哲族文学》的写作,我便开始了基于文本的极具特色的小民族文化研究,后来多次的田野调查不断强化着我与他们的情感,来自小民族强烈的述说与自我阐释的渴望深深地触动我,使我的忧患意识倍增,在现代化进程中,鄂伦春族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渴求经济上的高速发展,摆脱现有的经济不发达的困境;一方面又希望保留自身的传统文化,担心其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中消失。如何帮助小民族实现文化转型、实现小民族在现代化环境中的文化传承,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希望能为此做哪怕是一点点的事。 2009年之夏在一次学术会上结识了吕萍老师,并互相交换了各自的学术著作,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同年秋天吕萍老师介绍我认识辽宁民族出版社的吴昕阳副总编。2010年初受吴副总编之邀,我毫不犹豫加入到《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的作者行列。 一年多愉快的交流合作有了今天的结果,我们把它奉献给广大读者,衷心希望大家喜欢。 王为华 2011年5月于哈尔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