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魂魄在,浩然正气万古存。雨花先烈的英雄事迹,是中共党史长卷中极其英勇悲壮的一章,雨花英烈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构建起一脉相承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铭记历史,是为了开拓未来。雨花英烈精神放射出来的绚丽光芒,将穿透历史,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道路。
张新贵编著的《邓振询传》介绍了,邓振询(1904—1943) 又名邓仲铭,江西兴国县人。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1926年参加革命活动,1928年春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8月随新四军部队转移时,时任中共江南区委副书记的邓振询遭国民党军队袭击牺牲于秦淮河高桥渡口。时年39岁。1958年3月,遗骸迁葬南京雨花台。1983年8月,江宁县东山镇(现南京市江宁区)建立“仲铭亭”,以志纪念。
邓振询在短短的一生中,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
张新贵编著的《邓振询传》力求真实反映雨花台烈士的人生轨迹和革命事迹,本书传主为邓振询,1943年8月随新四军部队转移时,时任中共江南区委副书记的邓振询遭国民党军队袭击牺牲于秦淮河高桥渡口。时年39岁。1958年3月,遗骸迁葬南京雨花台。
出生兴国长冈
1904年9月30日,即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在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大塘村邓家一间矮小的土坯茅草屋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贫寒的农家土屋充满了难得一见的喜气,平时沉默寡言的男主人面带笑容,忙里忙外,亲朋好友都来道贺。这个男婴,就是本书的主人翁邓振询。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赣州市北,东与宁都县、于都县接壤,南邻赣县,西望泰和、万安两县,北靠永丰县和吉安县。地势为东、西、北三面崇山环绕,逐渐向中南部降低,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盆地。境内主要河道有潋水(东河)和□水(北河),流至县城南端汇合后,形成平固江,又称平川河,再向南流至赣县江口汇人赣江的支流贡水。兴国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盛产竹木、稻谷、油茶、甘蔗等植物。地下矿藏主要有萤石、铁、金、钨、稀土、煤、石灰石、花岗岩等。全县总面积32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6.5万亩,山地336万亩,呈“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自然风貌。
兴国历史悠久,境内发现的阳岗遗址,证明我们的祖先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来到平固江流域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繁衍生息。自此,开创了兴国人类生存的文明史。兴国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236),称平阳县,晋改称平固县,宋太平兴国七年(982)以年号“太平兴国”为县名至今。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此开府抗元;明嘉庆年间,清官海瑞曾于此治县。
兴国是中国客家人发祥地和集中地区之一。客家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0%左右。宋《太平寰宇记》称:“兴国上洛山居有木客。”同治《兴国县志》称:“上洛山,有木客。”木客者,史书记载是秦始皇为建阿房宫而派往南方采伐木头的六国降卒。他们由汉水入长江,再溯赣江而上到达兴国“上洛山”,隐居深山,成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客家先民。“木客”及其后裔,同后来大批粤北、闽西返迁的客家人,与当地土著人一道,共同创造了兴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他们在长期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刚强的秉性。宋文天祥称,兴国“人物亢健,大概去南渐近,得大地之阳气,不可以刑威慑,只可以礼义动”。这种性格的形成,使得在剥削制度奴役下的兴国人民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兴国还是一块充满绚丽光彩的红土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彭德怀、陈毅、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李富春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块红土地上进行了许多革命实践。毛泽东在这里先后写下了《兴国土地法》《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等光辉篇章。这一时期,兴国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中央苏区中央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军后方办事处,中共江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以及江西军区等重要党政军领导机关,都曾驻设在兴国;第一个中央红军兵工厂,第一所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第一所中央红军总医院,第一个中央苏区造币厂,第一个中央农具生产合作社等重要机构,都诞生在兴国。
兴国又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重要发祥地,创造了许多“第一等的工作”,是享誉全苏区的“模范县”。同时,兴国是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是毛泽东“终于在莲塘打了一个好仗”的地方。兴国还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之一,当年中央红军12个主力师长征,其中有7个主力师是从兴国出发的。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兴国人民在党和苏维埃的领导下,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奉献了一切,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正如江西省第二次党代表大会授予兴国的奖旗上写的:“一切力量给予战争”。当年,兴国是著名的“红军县”,全县总人口只有23万人,参军参战的就达8万人之多,是苏区参加红军人数最多的县。著名的“兴国模范师”5000多人全部加入红军,轰动整个苏区,被称为“创造百万红军的先驱”,写下了革命史上的灿烂一页。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兴国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先烈达23 179名。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就有12038名,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壮士为国捐躯,烈士们成了长征的铺路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烈士之多,居全国各县之首。在革命征程上,兴国人民金戈铁马,南征北战,屡建奇功。1955年至1964年间,被授予解放军少将将以上军衔的就有54人,3名赣南籍上将中,兴国就有肖华、陈奇涵2人。因此,兴国不仅有“革命烈士故乡”之盛名,又有共和国“将军县”之称誉。
邓振询的出生地长冈乡位于兴国县境中部,地处潋水北岸、□水东岸。潋、溅二水成为了长冈与江背、长冈与五里亭乡的天然界河。因辖地长冈是苏区时的模范乡,故定名长冈。苏区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曾多次视察长冈。1933年11月,毛泽东亲自作长冈乡调查,对长冈乡的工作,对长冈人民在革命战争中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长冈乡干部作风好,长冈乡是模范乡,号召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长冈乡至今还有毛泽东曾经劳动过的花生田,有受过毛泽东赞扬的上社区消费合作社和毛泽东在列宁小学主持召开调查会等旧址。1967年在长冈大队还建立了毛泽东作长冈乡调查纪念馆。在长冈乡上社北3.6公里处有口大水塘的岗地上,有个叫大塘村的小村庄,居住着4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为邓、王、池姓人,其中邓氏由福建汀州迁移至此,到邓振询这一代已有12代。P4-7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江苏讲话精神和江苏省委要求,铭记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文化建设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编纂《雨花台烈士传丛书》。《邓振询传》是其中之一。
根据安排,《邓振询传》由烈士工作过和牺牲地的江宁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承担撰写工作。江宁区委党史工办非常重视,当即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编写领导小组,并明确作者,落实任务。同时,组织专门人员分赴烈士生活、工作、战斗过的江西、安徽、江苏等地,通过查资料、看遗址、走访相关人员、座谈交流等形式,广泛细致地征集资料。在此基础上,还多次召开协调会、研讨会,分别对烈士传记纲目、初稿、送审稿等进行座谈研讨,征求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区委党史工办郭传华主任、俞有利副调研员、高鹏科长以及濮潇等同志多次审阅该书纲目和书稿,提出了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这本传记的编写和出版,还得到中共江西省兴国县委党史工办、中共安徽省宣城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泾县县委党史工办等单位的热情支持和大力协助。在此,谨表示衷心的谢忱。
希望通过这本传记的出版,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共早期地方领导人和中国工人运动领袖邓振询的革命事迹,有助于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和2F_会组织发展史的研究,也有助于对皖南、苏南地区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成为一部具有一定价值的党史参考资料和对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
本书编写虽历时近一年,四易其稿,但由于作者的学识、水平及所掌握的史料有限,疏漏、偏颇之处依然难免,尚祈读者、党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不吝赐教。
作者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