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尤其是漂泊在异国他乡的炎黄子孙,都对“家”、对“根”有一种深深的渴望,正因为如此,中华姓氏文化颇受华夏儿女的青睐。
为了满足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心愿,为了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向心力,《中华姓氏(共4册)(精)》(作者郑宏峰、张红)的编委们在众多的中华姓氏中选取了排名前100位的大姓,在参考各种姓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姓氏的起源、迁徙、衰荣,还特别对各姓成功名人的生平业绩、思想道德加以列举介绍。
《中华姓氏(共4册)(精)》(作者郑宏峰、张红)在中华姓氏的选材上,侧重科学性、现实性和实用性。编委们对各个姓氏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挖掘、编辑、筛选,在尊重学术的前提下,使每个姓氏得到了多方面的阐述,照顾了读者寻根问祖各方面的要求,以便能更好地为海内外华人提供寻根问祖的服务。
《中华姓氏(共4册)(精)》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通俗易懂,言之成理,但中华姓氏涉及政治、历史、人口、语言、社会学、民俗等诸多内容。
(一)□苡图腾。据《史记·夏本纪》载:“禹母吞薏苡而生禹”。薏苡俗称药玉米,可供食用、入药和酿酒。禹姒姓,食薏苡,就以薏苡为图腾,并以“苡”为姓。后来,苡去“*”为“以”,“以”左边加“女”为姒(姒s1四),姓姒氏。这就是姒姓的来由。姒氏族把薏苡当作神明膜拜,故又称“薏苡神珠”。
(二)稷图腾。稷是高粱、粟、黍、稻、麦等五种粮食作物的总称,又称“五谷”,同时也是农业的代号。古代主管农业的官员称“后稷”、“主稷”等。从事农业的氏族首领,因发展农业有功,多被封为“稷神”。以稻穗、麦穗为代表的稷是祥瑞物,象征和平盛世农业发达、五谷丰登,因而为古今官民喜闻乐见,并采用为族徽。古代炎帝姜族和黄帝姬族的首领,因发展农业有功,被封为“神农”、“后稷”,并以稷为图腾。古代农村秋收后,农民多以稻麦穗插在门楣上,以示对稷神的虔诚敬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农业兴旺。
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周边缀以“齿轮”和“稻穗”。齿轮表示工业,稻穗表示农业。说明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工农业和保卫世界和平的美好理想和峰定意志。古代遗留的稷图腾,被发展和创新,更显得生机蓬勃,历久益盛。
(三)木柱图腾。亦称“图腾柱”,属无生物图腾,出现于帝尧时代。相传尧部落门前的大道上左右两旁竖立一对大圆木柱,作为部落图腾。这种木柱图腾有两种作用:一是作为路标,指引行路方向,“以表识路衢也”。原始社会的部落地界严格,如走错路,误人他族就会被捕当俘虏为奴,或被处死。因此,记号图腾标志十分薰要。二是方便部落群众刻字留言,请求部落酋长办事或建议批评,以表“王者纳谏”。这是原始社会一种下情上达、提倡民言的形式。但到帝舜时,尧的图腾柱变成了“诽谤木”。原因可能是“舜囚尧,复偃丹朱,使不与父相见”所致。《史记·正义》:“昔尧德衰,舜囚尧”(此文否定了尧让舜之说)。舜夺尧政,引起部落官员与群众反剥。愤怒的群众在图腾柱上刻划反对舜的文字或图像。“舜目重瞳,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群众把舜刻划成凶神恶煞,以示抗议。舜受到攻击,怨恨群言,因而把尧的图腾柱称为“诽谤木”,并禁止在柱上刻字,于是诽谤木又称“禁谤木”。 舜的禁谤木在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古代史上许多残暴的国王、皇帝,如夏桀、商纣和周厉王等无不因禁谤拒谏而垮台。秦始皇也颁布过“禁诽谤、妖言令”:“有敢偶言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灭族)”。以致演成“焚书坑儒”、残酷屠杀文士的大惨案。秦朝因禁止群言,灭亡得很快十五年而亡,成为我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封建王朝。
秦汉以后,一般不称诽谤木,而称“阙”或“华表”。原来尧的图腾柱刻有花卉图案,称“花柱”。占代花,华通用,因称“花柱”为“华表”,意为表达意见的花木柱。两柱之间空旷无物,形成大缺口,故华表又称阙(缺)。秦始皇为了表示他是“德盖三皇、功超五帝”的最伟大的皇帝,特“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史记·秦始皇本纪》)。即把两座对立的山峰代表阙,作为秦朝伟大的标志。汉以后的阙多用砖、石建筑,较之木柱,更为坚实、庄重,称“石阙”。并在阙顶建筑亭台房屋,称为楼观(馆)。楼观态势巍峨,故又称“魏阙”。还有用砖石砌成的对称的阙,称“双阙”,一般建筑于皇宫前空旷的地坪上,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是皇宫地界的标志。进朝的壬侯、将相或外国使者到阙前即下马、停轿,步行人宫,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军民向王朝上书议事或诉状,到阙前下跪,奉呈书信叫“伏阙上书”。
阙和华表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因此古代贵族陵墓、宗庙、佛寺、神宫以及王侯高官的府第门前,亦往往建造双阙或竖立华表。砖木结构的阙,唐、宋以后已罕见,而用石柱雕琢的华表则尚有遗存。今北京故宫前后门各竖一对圆形石柱,便是古代华表文物的遗存。它的前身是尧的图腾柱,舜的诽谤木,堪称历史悠远。
此外,我国台湾省南投县山区的高山族九族村的“原住民”,亦以木柱为图腾。村前竖有大小不一的木柱,上面刻着各种图案,以表示各个氏族的不同的图腾崇拜。凡物的产生,都有个根源问题,台湾高山族的木柱图腾与中国尧舜时代的木柱图腾如出一辙,极其相似。此例足可证明台湾的“原住民”,确系炎黄子孙的一支移民。由此可知,台湾人即是中国人,台湾土地即是中国的领土。自古以来,台湾人的“根在大陆,祖居中国”,世系可寻,图腾可证。P13-14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尤其是漂泊在异国他乡的炎黄子孙,都对“家”、对“根”有一种深深的渴望,正因为如此,中华姓氏文化颇受华夏儿女的青睐。
自古以来,“家”,就是华夏儿女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维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涉及千家万户。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而氏是姓的衍生,起源于父系氏族时期,是古代贵族系统的称号。如今的“姓”包含了“姓”与“氏”两方面的内容。对于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而言,我们今人能够看到,并触手可及的,除了那些猿人化石、甲骨文字、典籍文献之外,还有一个至今仍然繁衍不息,延续人类的活化石,那就是人人皆知的中华姓氏。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统计,中华姓氏多达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复姓4329个,三字以上的姓氏2313个。目前仍通用的姓氏约3050个。这些姓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个个都有一番意味深长的来历,蕴含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正因为如此,中华姓氏才成为一种超越时空、贯穿古今的文化现象,才能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中华民族的姓氏,不仅是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而且还可以为诸多海内外华人提供寻根问祖的依据。从姓氏上我们可以看到祖先经历的苦难与辉煌。在姓氏文化里,我们既可以感受到古往今来祖先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成就,又可以了解到祖先的生存状态、立身处世、价值观念等状况。通过中华姓氏,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人,了解社会。姓氏及其蕴含的文化常识,是一把打开人际王国的钥匙。
此外,寻根问祖是我们华人骨子里的民族情节。纵观中华民族的姓氏演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祖先,拥有共同的血脉。研究和宣传相关的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这无疑对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为了满足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心愿,为了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向心力,《中华姓氏》的编委们在众多的中华姓氏中选取了排名前100位的大姓,在参考各种姓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姓氏的起源、迁徙、衰荣,还特别对各姓成功名人的生平业绩、思想道德加以列举介绍。
本书在中华姓氏的选材上,侧重科学性、现实性和实用性。编委们对各个姓氏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挖掘、编辑、筛选,在尊重学术的前提下,使每个姓氏得到了多方面的阐述,照顾了读者寻根问祖各方面的要求,以便能更好地为海内外华人提供寻根问祖的服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通俗易懂,言之成理,但中华姓氏涉及政治、历史、人口、语言、社会学、民俗等诸多内容,姓氏源浩庞杂,在古今历史变化中,涉及面逐渐变大,头绪纷繁复杂,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朋友喜欢本书,并批评不足,以便修正。这也正是本书所有编委们的共同愿望。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