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人生(精装典藏本)(精)》收录了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演讲、论文和著作摘录,无论是讨论民主政治,或是探求人生意义,都是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出发。经典篇章,常读常新,历经半个世纪,依然富有活力。
本书阐释的是一种独特而圆润的人生哲学——在统揽古今中外各种人生哲学的基础上,冯先生提出了自己认为较正确的人生哲学。
本书也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中西简明哲学史,以人生哲学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古典哲学以及欧美现代哲学等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哲学人生(精装典藏本)(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冯友兰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哲学人生(精装典藏本)(精)》收录了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演讲、论文和著作摘录,无论是讨论民主政治,或是探求人生意义,都是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出发。经典篇章,常读常新,历经半个世纪,依然富有活力。 本书阐释的是一种独特而圆润的人生哲学——在统揽古今中外各种人生哲学的基础上,冯先生提出了自己认为较正确的人生哲学。 本书也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中西简明哲学史,以人生哲学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古典哲学以及欧美现代哲学等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内容推荐 《哲学人生(精装典藏本)(精)》收录了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演讲、论文和著作摘录,由冯友兰先生的女儿、著名作家宗璞作序。本书融会贯通中西方哲学,给读者呈现一种大气象,对人生很有帮助。 目录 第一辑 中西文化之碰撞 与印度泰谷尔谈话 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 论“比较中西” 秦汉历史哲学 中国现代民族运动之总动向 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 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一点意见 第二辑 中国哲学的特质和光辉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儒家哲学之精神 中国哲学之贡献 中国哲学中之神秘主义 泛论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的特质 第三辑 哲学让人生更成功 对于人生问题的一个讨论 人生术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甲)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乙)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甲)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乙) 人生成功之因素 第四辑 哲学的力量 论信念 论风流 论主客 论“唯” 论悲观 乐观与戒惧 论信仰 论命运 评艺文 关于真善美 从哲学观点看艺术 大学与学术独立 第五辑 我的哲学人生 中国近年研究史学之新趋势 如何研究孔子之我见 我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点经验 树立一个对立面 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 再论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 我的读书经验 致洛学讨论会的代祝词 哥伦比亚答词 答《中国哲学史新编》责任编辑问 “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中国哲学史新编》回顾及其他 第六辑 他们的格局和气度 祭母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联大纪念碑碑文自识 回念朱佩弦先生与闻一多先生 怀念陈寅恪先生 《蔡元培自写年谱》跋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试读章节 秦朝之后,中国思想的“人为”路线几乎再也没有出现了。不久来了佛教,又是属于极端“自然”型的哲学。在很长时间内,中国人的心灵徘徊于儒、释、道之间。直到公元10世纪,一批新的天才人物相继地将儒、释、道三者合一,成为新的教义,输入中华民族的心灵,至于今日。 因为这种新的教义始于宋朝,所以名为“宋学”。这些哲学家自己声称,他们的教义是真正的儒家。如果非说是儒家不可的话,那也只能说是新的儒家。它的代表人物起初大都信仰佛老,后来才回到儒家。这时他们从《礼记》选出两篇作为他们的教科书,以前的学者对这两篇几乎没有予以注意。唤起人们对这两篇的注意,实在是他们的功劳。这两篇是《大学》和《中庸》,很系统地体现着孔孟之道。我不禁要引一些《大学》上的话,这些话直到目前中国人民还当作人生的唯一目的。这些话如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寥寥数语,将儒家的生活目的和方法,论列无遗,令人赞叹。新儒家的哲学家选出这些章节,在理解时不自觉地羼入了佛老思想。他们不同于原来的儒家,就在于提出了他们所谓的“天理”,以反对“人欲”,这些概念实际上是受了佛家的“法”和“无明”等观念的启示,在此之前一直无人多加谈论。真正的儒家,如前面所说,是认为人性虽善,其善则不过是个萌芽,或用孟子的话说,是个“端”,还要大力培养、发展、完成它。可是按新儒家所说,天理早已是、永远是完全的,虽为人欲所蔽,只要清除了这些人欲,真正的心灵就会如钻石一般自放光芒。这很像老子所说的“损”。不过新儒家还是与佛老根本不同,而且抨击佛老,极其激烈。它认为,为了“损”去人欲,恢复天理,人并不需要保持一种完全否定生活的状态。他所需要的是按照天理来生活,而且只有在生活中天理才能够充分实现。 于是这些哲学家着手进行前面引文中的“格物”,立即碰到一个问题:什么是“物”?由此产生两个类型的新儒家。一个说,“物”是一切外界的物和事。可是人要一下子格尽一切物,绝不可能,也没有人将这种解释付诸实践,就连作这种解释的朱熹本人也没有这样做。另一个说,“物”是指我们心中的现象。这种解释,实行起来比较成功。双方都有许多精妙而服人的辩论,都对于人生的理论和方法做出了一些大贡献。 中国哲学史的这个时期,与欧洲史上现代科学发展的这个时期,几乎完全类似,类似之处在于,其成果越来越是技术的,具有经验的基础和应用的方面。唯一的,但是重要的不同之处是,欧洲技术发展是认识和控制物质,而中国技术发展是认识和控制心灵。对于后者的技术,印度也做出了大贡献。不过印度的技术只能在人生的否定中实行,中国的技术则只有在人生之内实行。理想不同,方法随之也不同。 但是就本文目的而言,这些不同都无关紧要。在此与我们有关的是指导中国心灵的理想,不是实现这些理想的方法。就理想或目的来说,我们可以说,各种类型的新儒家全都一样,其理想都是去人欲以存天理,如此而已。 P21-22 序言 这里是我的父亲冯友兰先生的一部分演讲、论文和著作摘录。无论是讨论民主政治,或是探求人生意义,都是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出发。他一直在汲取中国哲学中对当前生活有用的东西。本集中最早的一篇论文《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发表在八十多年前,现在读来还觉新鲜。“阐旧邦以辅新命”是他一生都在努力做的。 冯先生既是哲学史家也是哲学家。他研究哲学史主张“照着讲”,就是说要照着古人的意思讲,把古人的意思清楚地传达出来,可以使它更清楚明白、易于了解,却必须是它的本意;在哲学创作方面,他提出“接着讲”,就是说他的哲学创作是接着传统讲的,不是凭空制造的。文化本来就是一种有选择的积累,必须在楼层上建造,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不分朽木、良材,建不起辉煌的殿堂。如果否定传统,否认根基和由来,岂非要重回蛮荒时代? 冯先生不只是为哲学而生,也是为教育而生。他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可以算作是他的“事功”。有人说,他在西南联大时是“领导决策层的重要成员,学问研究层的显赫教授,社会交往中的活跃人物”。应该说这不只概括了他在西南联大的生活,也是1949年前,他在大学工作的写照。他自赴美深造归国以后,直到告别这个世界,从未离开大学教育岗位;除了某个特定阶段,也从未离开过讲坛。 冯先生有一篇《中国哲学和民主政治》,这也是经过半个多世纪仍然充满活力的一篇文章。他提出民主的四个条件:第一,要有“人是人”的认识,人是有独立人格、自由意志的,不能成为他人的工具;驱使别人、让别人成为自己的工具是不道德的行为。第二,对一切事物都应有多元论的看法,不能执一见而概括一切,儒家特别重视“和”,“和”就必须有异,把各种“异”调和起来就是“和”;五味俱全,八音齐奏,可以得到“和”;如果只有一种的味、一样的音,就只是“同”不是“和”了。第三,要有超越感,不能以自己的观点权衡其他的一切,互容相让,才有民主的可能。第四,要有幽默感,对任何不如意的事都能一笑了之,这样才容得各种不同意见。文中所谈民主的四个条件,也是生活的一种态度。 父亲是有这样的胸襟的,也许是到了廓然大公的境界,所以他能度过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艰难坎坷。一位哲学界人士回忆说,有一次开会,所有的人都批评冯先生;中午休息时,他踌躇着想去安慰几句,不想冯先生已经靠在沙发上照常午休,安然入睡。他觉得常人真难以做到。母亲曾对我说,“文革”开始时,父亲被批斗,回来后略事休息,坦然、平静地对她说:咱们吃饭吧;而母亲一点也吃不下。批冯的人很多,有时并不讲理,父亲从不计较,在家里从未说过哪个人不好,只笼统地说他们也是为形势所迫。父亲是这样宽容,事事为别人着想,这都是中国哲学给他的力量。 父亲的趣味很广泛,对文学艺术有许多见解。他告诉我,昆曲音乐中直起直落的变化,称为方笔;北京城里钟楼和鼓楼的气韵不同。他讲过,一位朋友看晚年程砚秋的演出,程一出台,甚显胖大,这位朋友“哎呀”了一声,心想:这怎么受得了!听了几句之后,觉得完全受得了,再听再看,觉得很愿意“受”。这里没有直接称赞程氏的表演艺术,却让人感到他的表演之高超。我们每年春天要去颐和园,看玉兰,看海棠,看桃花。后山的桃花映着松树,又活泼又庄重,是一幅永远难忘的图画。我们常流连在这一幅图画中。父亲却不让任何一种趣味成癖,绝不玩物丧志,他离不开的是哲学。 父亲曾提出,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让人能够欣赏古往今来美的东西。他本想在完成《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大书以后,写一些艺术感受,题名为《余生札记》,已成一篇《论形象》,从杜甫的《丹青引》谈起,讨论美术创作。可是,《新编》以后的余生很短,他已经泪干丝尽,不得不带着满脑子的“非常可怪之论”远去了。那些发光的“非常可怪之论”,究竟还有多少,内容是什么,能够给人的精神世界增加怎样的活力,永远不能为人所知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一个遗憾。 那个时代,人的精神世界都是比较丰富的。记得物理学家王竹溪曾来我家问一个字,原来他在编一本字典;化学家黄子卿写旧体诗,有唐人韵味;还有一位晚一辈的数学家,姓王,写了《红楼梦》续编,在他的书里,薛宝琴能文能武,嫁给了柳湘莲,一同成为起义领袖。这些先生们都有多方面才能,所以毫无匠气,而在自己的专业方面俱臻化境。他们已进入历史,但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是发掘不尽的。 哲学是一个冷门,父亲的子女没有一个学哲学。人家问,这是为什么?父亲自嘲地答:因为他们知道学哲学无用。这是一句玩笑话。其实父亲认为,哲学似无用而有大用,它是关系到人生的。有人说,读了冯先生的书,知道人不仅有社会中的地位,也有宇宙中的地位有人说,读了冯先生的书,才从人生的低谷中走出来;有一位香港中医对我说,他隔些时便要读一遍冯著,而每读一遍,便可获取新的力量。父亲的“哲学史”把中国哲学的精神传递给读者;他的哲学创作“接着”中国哲学的精神,又吸收西方哲学,再团、再练、再调和,给人新的精神食粮。 这本书是冯先生的学生陈战国编选的,他是中哲史研究专家,也是冯学研究专家。冯先生著述很多,这本书篇幅不大,却不乏精彩篇章。若是通过这些文字能够引起窥全豹的兴趣,就更好了。 2010年3月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