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无可挑剔地展现了俄裔作家纳博科夫在鳞翅目领域上的研究成果。纳博科夫曾因小说《洛丽塔》而声名鹊起,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名自学成才的鳞翅目昆虫学家。本书作者库尔特·约翰逊、史蒂夫·科茨从侧面挖掘了一位文学才子的科学研究史,读者能从此了解到纳博科夫在南美早年的研究经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精)/博物学文化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库尔特·约翰逊//史蒂夫·科茨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无可挑剔地展现了俄裔作家纳博科夫在鳞翅目领域上的研究成果。纳博科夫曾因小说《洛丽塔》而声名鹊起,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名自学成才的鳞翅目昆虫学家。本书作者库尔特·约翰逊、史蒂夫·科茨从侧面挖掘了一位文学才子的科学研究史,读者能从此了解到纳博科夫在南美早年的研究经历。 内容推荐 库尔特·约翰逊、史蒂夫·科茨著的《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为读者展现了著名文学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对鳞翅目昆虫的痴迷,全景回顾了他所做的眼灰蝶分类学研究,并通过大量详实的材料,以生动的笔法讲述了纳博科夫的文学与鳞翅目分类学。本书也生动再现了当代鳞翅目分类学家的工作方式,为人们深入理解博物学的过去和现在提供了鲜活的资料。 目录 第一部分 蝴蝶研究家 第一章 世界的鳞翅目分类学家 第二章 一个棘手的研究对象 第三章 传奇的国度 第四章 合并派和拆分派 第五章 投身于鳞翅目分类学的一生 第二部分 探索者 第六章 科学家与策略 第七章 固执的大陆 第八章 垂直景观 第九章 寻找边界 第十章 与火共舞 第三部分 纳博科夫的眼灰蝶研究 第十一章 法规 第十二章 纳博科夫眼灰蝶的命名之争 第十三章 文学与鳞翅目昆虫学 第十四章 达尔文地雀与纳博科夫眼灰蝶 结束语 附录1 纳博科夫蝴蝶的学名和俗名 附录2 纳博科夫关于眼灰蝶的科学论著 附录3 为完善纳博科夫关于新热带区眼灰蝶研究的主要学术著作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917年,这种田园生活戛然而止。为逃离俄国革命及迫害,纳博科夫举家逃往克里米亚。家人把纳博科夫和他弟弟谢尔盖(Sergey)预先送走,这样可以避免被征兵进入苏联红军。我们的纳博科夫到了目的地发现,那里是鳞翅目昆虫活跃的地方,非常神奇,他还生气为什么不早点来,因为采集昆虫的大好季节已经结束了。纳博科夫一家在那里一起生活了16个月,那是纳博科夫初次体会到漂泊的滋味,以及作为后革命时期的俄罗斯侨民那种活得不太真实的感受。当时战事风云变幻,克里米亚地区被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德国人、鞑靼民族主义者占领;最后红军又将其夺回。红军枪毙并暴打了那些反布尔什维克的军官,因而纳博科夫全家不得不隐瞒身份。纳博科夫的堂弟也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巴伦·尤里·劳施·范·特芬本伯格(Baron Yuri Rausch von Traubenberg),在向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枪阵地冲锋时被击毙。此外,纳博科夫家族长期蔑视在国外银行开户存钱的行为,认为那样是不爱国的表现,他们也因此痛失大笔财产。他们从圣彼得堡偷偷带走的滑石粉盒子里的些许珠宝是他们当时保留的全部财产。 当时人们表现出困惑、混乱以及时不时的恐慌,但还隐藏着内心的躁动,克里米亚聚集了许多反布尔什维克主义者,他们很狂躁,那里一片喧嚣,纳博科夫也陧慢被熏陶成了一个浪荡公子哥。他在《说吧,记忆》中写道:“这里总是会有许多年轻人,有年轻貌美、棕色皮肤的女子,有位叫索兰(Sorin)的著名画家,有演员,有位男性芭蕾舞演员,还有快乐的白军(Whitearany)军官,他们有些不久即战死疆场;这些人每天开海滩派对,举行舞会,开篝火晚会,欣赏波光粼粼的大海,用着克里米亚当地的香料,过着放荡的日子。” 生活在这样一个诱惑多、容易让他分心的半岛上,他依然不忘采集蝴蝶。他收集了很多蝴蝶后发现,生存在南方的蝴蝶与他在圣彼得堡(位置偏北)捕捉的蝴蝶不同,前者带有浓厚的异域风情。其实这种非自愿式在外旅居的生活在另一方面补偿了他,那就是给了他实现中学和大学时期的梦想机会——在野外长途旅行考察昆虫,他可以跨越乌拉尔山进入亚洲捕捉昆虫。之前由于他家坐落在高原附近,他的大部分蝴蝶都是捕捉自海边公园或花园中的,他对这些蝴蝶已毫无兴趣。另外,在艾-彼得山(Ai-Petri)多岩石的南坡,以及高原上的山地牧场甚至更远地区,纳博科夫基本已经走遍了这些地方,自然也在此地采集了足够多的蝴蝶。他还去了克里米亚半岛的中部和北部采蝶,其中一条路线是去了楚福特凯里(Chufutkale)和巴赫奇萨赖(Bakhchisaray),那是鞑靼可汗最初的根据地,普希金著名的两首诗的名字还取自鞑靼可汗的泪泉。另一条路线是沿小路走过了黑海,在那里他不幸被布尔什维克哨兵给拦住了,哨兵看他拿着个捕蝶网,以为是给不远处的英国战舰通风报信的,因而想逮捕他(第二天搞清楚了状况,那个网确实是用来捕捉蝴蝶的,于是士兵们抓了各种当地的蝴蝶给他,并释放了他)。纳博科夫总共收集了200种蝴蝶和蛾,这为日后他发表的第一篇鳞翅目研究论文(当然,也是第一篇用英文写的文章)提供了素材。这就是多年后在《昆虫学》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克里米亚地区鳞翅目的一些研究记述”。 1919年3月,纳博科夫和其余反布尔什维克人士从塞巴斯托波(Sebastopol)出发,乘一艘又小又脏的希腊货船航向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最后驶入比雷埃夫斯港(Piraeus)。纳博科夫有很多东西都遗留在了俄国,包括在他家维拉别墅中珍贵的蝴蝶收藏和他从克里米亚捕捉到的蝴蝶。安德鲁·菲尔德是他的第一任传记作者,他曾对安德鲁说,按他的设想,他的克里米亚蝴蝶收藏会比维拉别墅的珍贵收藏保存得更好,因为至少它们会被陈列在苏联博物馆里。他闭上眼睛,想着如果不是这样的政治背景,他本可以这样生活:在这样一个博物馆里做一个昆虫学家,生活安逸宁静,或许还有点小名气。 不久他来到了希腊,他敬仰这里的帕特农神庙(Panhenon),可是在鳞翅目昆虫收藏方面的运气却很差。后来他们取道去伦敦,他们在那里有亲戚,是纳博科夫父亲的兄弟,他在俄国大使馆谋职。虽然那职位不稳定,因为他代表的是一年半前就已经倒台的俄国政府。纳博科夫的父亲希望在那儿谋求一份工作,希望影响当地舆论,继续反对布尔什维克,但徒劳无果。后来家人决定把纳博科夫和他弟弟送去念大学,考虑到纳博科夫对昆虫学感兴趣,家人便为他选择了以科学见长的剑桥大学。 P163-165 序言 这本书的翻译工作最初是我的好友王志良博士接下来的。后来由于工作繁忙,难以静下心来字斟句酌,他请出了读博士时的同学,现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的李颖超博士一起翻译。有一天,我和王博士约在阜成门吃卤煮,他提起这本书时,说到本以为是一本科学人物传记,但其中涉及蝴蝶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他们的预期。他和李博士都是研究象鼻虫(一种长鼻子的甲虫)的专家,所以想让我帮着过一遍书内的鳞翅目(蝶、蛾)专业部分。死党之托无可推辞,于是我就开始阅读他传来的原书PDF扫描文件。 越读越震惊,心想什么样的人写出了这样一本书啊,这样一本枯燥乏味的书难道真有读者吗?说文学不是文学,说科学不是学术论文,说传记也不是专门为纳博科夫写的……但当读到后来,却不禁被那些平实简单的描述所吸引,深叹外国读者的幸运。那些看似没有情节的事实逻辑,竞也引人入胜起来,让我的心随着纳博科夫研究的那些小小蝴蝶的命运跌宕起伏起来。作为一个资深的蝶类爱好者、野外采集者和标本收藏者,又曾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探索过几年蝶类高级阶元(物种一级以上的分类阶元)的分子系统学(利用DNA建立演化关系),同时也是一名纳博科夫小说的忠实读者,面对这样一本奇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她介绍给中国的读者们,便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本书的翻译工作中了。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一位奇人,在头顶伟大的文学家光环之下,他竞然还是一位曾长期在世界顶级学术殿堂里工作的、严谨的、卓有建树的鳞翅目(蝴蝶)分类学家。怎样把这样一位复杂的大师呈现给好奇的读者?本书的两位作者组合应运而生。第一作者库尔特‘约翰逊出生于1946年,他是一位鳞翅目分类学、系统演化和生态学方面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基督教教士;第二作者史蒂夫·科茨是《纽约时报》的一名杰出记者。而他们在这本书上下了多大的力气,从前面将近一整页的致谢名单上就可初见端倪,其中不乏我们这个时代一些伟大的科学家。这部心血之作也理所当然地荣登2000年《波士顿邮报》十大科学类畅销书榜。 纳博科夫是一位融科学和艺术为一体的神秘宗师,而这部著作也并没有把视角仅仅集中在纳博科夫和他的蝴蝶研究中。本书开篇简述了纳博科夫显赫的家世和一生颠沛的命运,并以众多同时代昆虫分类学家和社会人士对他在科学研究上的评论,让读者了解到伟大的文学家纳博科夫竟然也是一位伟大的蝴蝶分类学家。随后,作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蝴蝶的世界,逐渐把视角集中在纳博科夫研究的专门类群上,而这一类蝴蝶的分类学是世界性的难题,那文学家纳博科夫的科学研究成果到底是否能经得起科学和历史的检验呢?此时,焦点从纳博科夫身上转移到了他之后的蝶类研究者和他们感兴趣的南美洲。纳氏晦涩难懂的科研著作因为各种原因在他之后竞被历史遗忘了,然而后辈科学家在对南美洲眼灰蝶的探索过程中遇到了难题,终于发现了故纸堆中的纳博科夫与这些小蝴蝶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后的章节隐约有两条主线并行,一条是自然科学引导的,作者对南美洲的气候水文、自然地理、历史变迁、人文社会、生物演化信手拈来、精彩纷呈,令读者目不暇接;另一条是学术界中纳博科夫研究成果的命运与归宿,从遗忘到被重新发掘出来,之后就是漫长的非议和质疑,看似柳暗花明之际,又有“对头”半路杀出抢功争名,读者的心也不由随之跌宕起伏,时而失落,时而欣喜,时而又会提心吊胆……最后尘埃落定,科学辨伪和文学氤氲的光环终将褪下,就像开篇纳博科夫那首描述经典分类学的诗歌中所颂一般,那小小灰蝶已成永恒。 …… 动物、植物甚至微生物对于人类而言永远也成不了基因条形码,想要认识它们,需要我们走进大自然,去小心翼翼地偷窥、认真严肃地谛听。那些鲜活生命的极致之美,色彩、光影、形态、跃动……让人沉迷,天地间怎会有这般大美存在!驻足自然万灵的包围中,即使万籁沉寂的那一瞬,心怀忡忡,更难抑泪水暗涌,甚至仿佛触碰到了上帝的喜悦与悲痛,这种心动怎能如此大爱般流淌!而这些我们之所以为人最珍贵的情感,是人际关系复杂的实验室和几十万一台的进口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专一连锁复制仪(PCR仪)无法剥夺的。 要想认识这些伟大的生命,还需要像纳博科夫这样伟大的动物分类学家清心寡欲、艰苦卓绝的研究,告诉我们它们的名字,和它们来自哪里如何生存至今的故事。在这一层意义上,自然科学已然和文学合而一体,它们共同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纯粹,让我们迈向未来的步伐更加坚定。 最近两年,国内兴起了一股博物学热潮。基本是以自然教育为依托,重提欧洲17世纪至19世纪那一段物种大发现的博物征途。博物实际上是科学的起点,而我们在一线科研早已“和世界接轨”甚至“赶超欧美”的时代重提博物是为哪般?我们和世界接轨的其实只是某些实验室的某些设备和实验,而博物更像是一种精神:对身外之物充满好奇和求知欲,但又能严肃客观、脚踏实地去认知理解。这样的品格和这样的精神恰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所欠缺的。重提博物学精神,可能是我们重塑民族文化的一个契机。但新兴的概念必有人炒作,现在博物教育和博物旅行行业良莠不齐,沽名钓誉者有之,妄想借机发财者更是大有人在。但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主持的这一套“博物学文化丛书”是在脚踏实地做事,给博物精神在我们社会中的推广和普及添砖加瓦,功莫大焉。 感谢我国著名的昆虫学者张巍巍先生把本书的翻译机会交给我们,他是我们多年的良师益友,主持出版过多部反响巨大的科普著作。感谢青岛的黄灏先生,他是我国蝶类研究的集大成者,为我国蝶类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发表的大量论文和未来也许将会编纂的图鉴著作必将成为中国蝶类研究的里程碑甚至地区蝶类研究的纪念碑。本书插图中国内的珍稀眼灰蝶标本均为黄灏先生的私人收藏,当我向他索要古北区眼灰蝶的标本图时,他慷慨将自己多年来采集珍藏的罕见研究标本一一拍照并第一时间发给我制图。感谢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2013级的硕士研究生梁秀卿、张芮、李旭东、姜新和李央协助了翻译工作。三位译者都是初次进行翻译,由于时间、精力和经验的原因很可能会辜负读者的期待,译文水准堪忧,只是力争在“信”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科研实践尽可能多地插入注释,离“达”与“雅”差之千里,十分惭愧,但看在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杰出著作的份上,希望读者能将她一读到底,必会有所收获。 丁亮 2015年9月16日于北京妙雅堂 后记 1996年,佐尔特·巴林特、库尔特·约翰逊,以及杜比·本亚米尼提交了几篇科研论文。1997年这些论文发表了,他们为期十年的纳博科夫眼灰蝶研究也告一段落。但研究最终还将继续。有关纳博科夫眼灰蝶的起源、新种发现及其命名等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所以研究不会停止。但此时此刻,他们需要暂时转移一下他们关注的方向。 在这一年,佐尔特·巴林特获得了博士学位,他需要时间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当然,是关于纳博科夫眼灰蝶的。后来,他成为了布达佩斯匈牙利自然博物馆馆藏鳞翅目的主管。 同一年,库尔特·约翰逊不再继续在美国自然博物馆任职。尽管他还居住在纽约,但他开始参与佛罗里达州节肢动物收藏协会的研究工作,而这个协会在1998年就成立了热带鳞翅目昆虫学研究中心,在本书出版之前,他们并未谋过面。 1997年,杜比·本亚米尼完成了这项工作并获得了在智利的居住权和定期去阿根廷和玻利维亚旅行的机会。直到1998年离开南美去往以色列的时候,他才完成之前无法实现的计划——在这个曾将他驱逐出境的动荡大陆完成剩下的一万英里的野外考察。 书评(媒体评论) 两位作者讲述了纳博科夫的一生以及他对蝴蝶的热爱,为我们揭示了蝴蝶分类研究领域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观察家报》(The London Obserer) 继达·芬奇之后,很少有人能在科学与艺术两个领域登峰造极……《纳博科夫的蝴蝶》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奇才,他既创造了《洛丽塔》《微暗的火》等文学佳作,又将一生倾注到不为人关注的眼灰蝶研究中。 ——《科学》(Science) 如果纳博科夫并不在小说创作上付出心血,那么他或许将成为一位令人敬仰的博物学家、一位以研究眼灰蝶而知名的分类学专家。少年遭逢罹难,中年流亡天涯,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他仍坚持在桌前默默写作,手持蝶网翻山捕蝶。他是20世纪一位兼具博物与文学情怀的思想家。 ——史蒂芬·杰伊·古尔德(Slephen Jay Gould) 古生物学家、博物学家 纳博科夫以文学家的形象广为我们所知,然而纳氏作为蝴蝶分类学家的形象少有人提及,《纳博科夫的蝴蝶》以科学的视角重新看待纳博科夫,颇有新意。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他是一位讲英语的俄国人,从事博物学研究的小说家,本书让我们有机会重新了解纳博科夫复杂的一生。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约翰逊和科茨用平实易懂的文字讲述了纳博科夫的科学生涯——我们现在能理解纳博科夫是如何将小说家的想象力运用到蝴蝶分类学领域。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本书值得一读……一位跨世纪的著名知识分子和他对分类学的满腔热情。 ——《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 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纳博科夫的科学与艺术成就,世人将不会再认为纳博科夫仅仅是一位文学家。 ——德米特里·纳博科夫(Dmitri Nabokov) 纳博科夫的独子 一部科学史诗,讲述了一位蝴蝶分类学家伟大的一生。 ——《书单》(Booklist) 一位文学天才的科学发现,长年不被人关注,本书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看待纳氏的契机。如果你对科学发现与探险感兴趣,关注地球面临的生物多样性危机,那么不应该错过这本书。 ——布莱恩·博伊德(Brian Boyd) 著名的纳博科夫研究者 一部充满智慧与关怀的著作。约翰逊和科茨共同撰写的这部激动人心的作品,为一位不朽的作家做了全面的人生总结。 ——《西雅图时报》(The Seattle Times)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