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争上主编的《中国水利人(1)》收录了全国水利系统基层水利人鲜活的故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全国水利系统基层代表人物在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本书图文并茂、文风朴实,内容丰富,具有一定可读性,适合水利行业从业人员以及对水利行业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水利人(1)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胡争上主编的《中国水利人(1)》收录了全国水利系统基层水利人鲜活的故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全国水利系统基层代表人物在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本书图文并茂、文风朴实,内容丰富,具有一定可读性,适合水利行业从业人员以及对水利行业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胡争上主编的《中国水利人(1)》收集整理了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报道的水利人物,表现了水利人立志水利、扎根基层,苦干实干、敬业精业的朴素情怀和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对家人无私奉献的深情,较好地体现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书中呈现的人物,既有全国及部省级劳动模范,更有众多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既有管理人员、水利大师,更多的则是基层一线职工。他们分布在水利行业各个领域,遍及大江南北、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具有一定代表性。这些带有体温的记述,留档的不仅是全景,更多的是近景和特写;不仅丰富水利文化,也有利于进一步振奋精神,使水利改革事业又好又快向前推进;不仅鼓舞当下,相信也会感动未来。 目录 序 仓决扎西:为了高原的万家灯火 曹君:荒漠甘泉护水人 曹儒珍:棠荫岛上二十七年的坚守 崔政权:大师风范励后人 代全胜:水库大坝“土专家” 戴敬秋:“追求完美才有动力” 邓自坚:西林河上父子兵 窦青柏:把艰苦写成欢乐的歌 冯天彬:用脚步“丈量”出精确数据 淦家俊:“黑包公”站好最后一班岗 高兴利:抢险队的后勤部长 葛东宝:带领大伙闯市场 顾广发:生命鲜花在水利普查中绽放 郭留锋:“锋”芒出鞘守大江 郭铁女:规划江河的“铁女人” 何朝勇:“傻子”与“狂人” 蒋安成:用生命诠释水利局长的职责 蒋志刚:爱在青山绿水间 柯于义:老西藏精神的诠释者 老谭:水利站长忙普查 雷泽太:勤恳为百姓办事 李传发:老局长的水情缘 李果:“80后”河官履新 李辉:“水二代”的青春人生 李慧情:“急”的是病人“想”的是患者 李全力:通信站的光阴 李新国:洪峰面前的选择 马文进:“晋中好人” 刘和全:栉风沐雨写忠诚 罗刚:用充实的工作忘记病痛 宁勇:身上打了8根钢钉的建设局长 蒲前超:青春护水源 钱成:南渡江畔女“哨兵” 秦以培: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 曲少军:为“沙”消得人憔悴 阮家春:“水库是我一生服务的地方” 尚吉武:泵站就是家 石郑帅l:青春在王屋山上闪光 司兆乐:用一生书写共产主义信念 宋桂先:三股劲无愧黄河人 孙长茂:“没想到会在山里干一辈子” 孙国永:首席技师练就一刀准 孙幼安:水利局的“螺丝钉” 谭琼:80后巾帼排水建模立奇功 汪洋湖:“‘把手’就是单位的‘一杆旗’” 王传军:情满沂沭河 王道席:黄河浪上踏歌行 王定学:做群众贴心的干部 王洪龙:用身体检验水质 王建卫:情系雪域高原 王明海:“老水利”生命定格在59岁 王蔚:和田人心中的“水神” 王晓梅:堤防养护技术能手 王亚飞:黄河岸边追冰人 吴文柱:滁河岸边的水文尖兵 席根如:扎根基层写赞歌 谢会贵:格桑花为他作证 谢建伦:“旱情一日不除,决不离渠” 谢作炎:丹心一片献水利 徐加东:将测绘仪器架设在“世界屋脊”的江苏水利第一人 严钰雯:“亲亲我的宝贝” 燕胜年:职业生涯中的“风·林·火·山” 杨凤兰:将“水钻石”镶嵌在撒哈拉 杨国德:山沟沟里的水文达人 杨洁:江西“水保”一面旗 杨铁轮:“龙王”送水 杨兆生、何祖兴:将军渠上两家人两代人 姚晶晶:大山里飞出又飞回来的凤凰 于文德:把青春献给祖国干渴的土地 张冬冬:滦河踏冰救人 张广学:里下河边的生命绝唱 张国泉:汗洒峰白河 张建设:疏勒河畔的坚守 张利军:灌区“高手” 张玲:灾区孤儿的爱心妈妈 张猛:“城市肠道活地图” 张生贤:用生命诠释敬业的水利工程师 张士军:我的小段我的家 张树军:济北浮桥好班长 张铁龙:宿松皖江铸铁龙 张延仓:穿黄工程探路人 张宇仙:30年盯守沱江潮涨潮落 赵晓琳:冲在珠江一线的“女将” 赵业安:“活一天就要为黄河事业干一天” 郑娟娟:闻风雨而动的人 郑萌:用坚守诠释职责 钟宏联:岷江赤子 周海潮:最能承压的“舟” 周尧坤:镇上的省级首席水利员 周卫东:“把水库交给他管理,我们都放心” 周业龙:抗洪一线一“蛟龙” 朱宜飞:青春在“追风逐日”的梦想中闪光 祝向民:让塔里木河奔流不息 后记 试读章节 仓决扎西:为了高原的万家灯火 2013年2月10日晚,珠穆朗玛峰脚下的定日县曲当乡参木达村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处处欢歌笑语,沉浸在藏历水蛇新年的喜悦之中。经过一天的电站维护检修后,仓决扎西欣慰地躺下了,然而,他从此再也没有醒来……同事眼中的“热心肠” 仓决扎西1977年9月出生在西藏自治区琼结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工程师。1999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河海大学水电系水利工程建筑专业毕业,分配到西藏自治区水利技术服务总站工作。 他个子不高,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机灵劲儿。尽管毕业于河海大学,但来到单位,他仍乐意地从最基础的水利测量、描图、放线、施工、打井干起,只要大家喊他,不管是技术活,还是体力活,他都愉快地答应,全身心投入,从不挑三拣四。 仓决扎西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以便尽快提高专业技能,有时为了弄懂一个问题,他反反复复钻研,连走路也在念叨。有时还“厚着脸皮”,对老同志一缠就是一天,直到搞懂为止。没多久,他就成了单位的技术骨干。 生活中,仓决扎西是一个“热心肠”,待人热情诚恳。凡是单位的老同志,无论文化高低,他都尊称为“老师”。身边的朋友或同事遇到困难,他也很喜欢帮忙。从单位领导到普通工人都很喜欢他,虽然毕业于名牌大学,却没有一点架子,人又特别和气,大家都愿意和他交往。年长一些的同志还经常把他叫到家里,像对待自己亲兄弟一样对他。 地、县的同志到了自治区,也喜欢到他的办公室去坐坐,和他谈谈工作,拉拉家常。只要是能帮上忙的,仓决扎西都会很热心地帮助。时间长了,基层的同志常说:“不好意思,仓工又麻烦你了!”仓决扎西则说:“你们可别客气,咱们不都是为了老百姓嘛!”农电局里的“活字典” 2003年,仓决扎西调到自治区农村水电管理局工作。从小就饱受缺电之苦的他,劲头更足了。他主动向领导请缨复核自治区“送电到乡”100座水电站的选址情况,深入实地去调查。由于这些电站多处深山峡谷,很多地方都不通公路,仓决扎西只能徒步前往,经常一走就是三四个小时。有一次,为了复核墨脱县亚东电站选址情况,仓决扎西和同事走了两天才进入墨脱县,腿肚子被好几条蚂蟥叮了,鲜血直流,他还是照样乐呵呵的,根本不当回事。在农电局的10年里,他的足迹遍布了自治区50个县400多个乡镇。 为了让边远乡村群众早一天用上电,哪怕工作任务再难再多,仓决扎西从不叫苦,对自己甚至可以说很严苛。那期间,他几乎年年春节藏历年都主动要求在单位值班。政工处一位负责人曾经很诧异地问他:“前两天你才开了休假条,怎么没两天就来销假了?”他只是腼腆地笑笑:“单位人少,事情太多了!” 工作中,仓决扎西就像铆足了劲的发条在时间中飞快运行。2005年,他考上了西北农业科技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已寄到单位。但当时正是编制水利“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时期,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有人说:“仓决扎西,你傻啊!”他却无所谓:“我还年轻,机会有的是!”说完,又投入到紧张的规划编制工作中。仓决扎西的爱人在山南地区扎囊县电信局工作,两人聚少离多,常常爱人到拉萨没两天,他又下乡去了。提起往事,他爱人的眼泪像断线的珍珠一样掉了下来…… 要想编好农村水电发展规划,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有时为了一个项目,仓决扎西经常要熬上三四个通宵。加班时间太晚了,他就和衣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倒头就睡。同事们经常看到他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劝他休息。他却说:“没事,我还年轻,坚持一下就好了。”用冷水洗洗脸,又接着干起来。 凭着扎实的水电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仓决扎西很快成了农电局里的“活字典”。遇到农村水电方面的问题,同事们总是第一个想到他:“仓工在哪儿?如果仓工来了,就什么都清楚了!”仓决扎西也不辜负同事们的期望,总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在农电局工作期间,仓决扎西先后参与了水利“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农村水电“117”项目、送电到乡、农村电气化建设、小水电代燃料、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等多个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每次都能圆满地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多次被局里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公务员。村民的“贴心人” 2012年10月,西藏自治区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驻村工作队第二批轮换,按照计划,自治区水利厅负责的10个村40名干部将全部轮换,仓决扎西积极报名参加。厅党组考虑到2013年全区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他又是业务骨干,决定不派他驻村。仓决扎西先后找到书记、厅长苦苦要求,说自己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越是到基层越能锻炼自己,诚恳地希望组织能给他这个机会。 身边有人提醒他,曲当乡的条件非常艰苦。仓决扎西认真地说:“我本来就是农村出来的,只要是为老百姓办事,在哪里都一样,能直接为村里的老百姓办点事,我感到更高兴。”根据仓决扎西的强烈意愿以及培养锻炼干部的目的,水利厅党组经过慎重研究,最终决定派他到曲当乡参木达村驻村并担任副队长。 进驻参木达村后,仓决扎西和队员们很快进入角色,访贫问苦,挨家挨户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村里到处都是他不倦的身影和爽快的笑声。可一回到驻地,他又常常眉头紧锁,眼里的参木达村群众如此贫困,使他常常夜不能寐。在他的枕头下,随时放着笔记本和笔,有时半夜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便翻身起床记下。在驻村的短短两个多月里,仓决扎西已向工作队提出合理化建议20多条。 仓决扎西和队员们致力于改善参木达村群众的居住环境,先后多次到区、地、县相关部门汇报请示,将村内道路硬化项目列入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随后,他又和勘测部门一起冒着冬季凛冽的寒风实地勘测,跑上跑下。回到房间,他还忍不住要手舞足蹈比划半天。 为了拓宽参木达村群众的增收渠道,仓决扎西精心设计了村标准电磨房;为了村里的500亩生态造林项目,他多方奔走;为了修建村里的水塘水渠,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他的脚印;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他和队员们组织了村里的首支文艺队。岁末年初,村子里天寒地冻,朔风连日,他坚持和村文艺队员一起排练。夜深了,他亲手为文艺队员送上热腾腾的饺子。村民们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春晚”,一个个笑得前俯后仰,老人们高兴得直流眼泪。 驻村后不久,仓决扎西就患上了疾病,因为怕影响工作队的正常工作,他向队友隐瞒了病情,默默忍受着病痛的折磨。2013年2月,队友们发现他在暗地里吃药,都劝他回拉萨治疗。他却说什么也不同意,仍然抱病值班:“没事,现在驻村任务这么重,等忙完这一阵再说。” 2月10日正值藏历新年,仓决扎西冒着严寒,带病走了20多公里的冰雪路到曲当乡电站维修机组,排查问题,确保全乡群众节日期间正常用电。天黑了,他才拖着疲倦的身体返回驻地。本想静静地休息一会儿,但由于身体极度疲劳,终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并发高血压,他再也没有醒来,就此离开了他热爱的农村水电事业,用36岁的年轻生命兑现了“为了群众的利益,甘愿奉献一切”的誓言。P1-3 序言 水利部文明办编辑了《中国水利人》一书,即将付梓,邀我作序,遂得以先睹文稿。本书中收录了93位平凡水利工作者的感人事迹,读来令人感动不已。这些故事把个人经历融入到宏大的时代背景中,从中可以看到近年来水利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以及闪耀在水利人身上的思想光芒和家国情怀。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治水兴水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国家水安全发表重要论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为我们做好水利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党中央、国务院周密部署、高位推动下,水利行业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真抓实干,防汛抗旱减灾取得重大胜利,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农田水利基础不断夯实,水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水利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水利系统党风政风行风呈现崭新气象,“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好实惠,在我国治水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水利事业取得的成就,凝结着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智慧和汗水。阅读文稿,谢会贵、崔政权、蒋志刚、曹君、张生贤……一个个平凡的名字、平凡的面容背后,是不平凡的坚持、不平凡的勇毅。他们或献身珠峰脚下农村水电事业,或扎根高原从事黄河水文工作30年,或守护荒漠甘泉不言悔,或用生命诠释敬业奉献,或尽心尽职鞠躬尽瘁,或淡泊名利默默耕耘,或助人为乐不遗余力……可以说,《中国水利人》一书,记录的是与水打交道的人,代表的是一个庞大的道德群体,折射出的是崇高的水利行业精神。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行业没有精神,就失去了动力和支撑。那么,水利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我想,这也是《中国水利人》一书想要表达和传递的本意吧。 千百年来,从“俯伏而饮”“逐水而存”“濒水而居”到大禹治水、都江堰、京杭运河,中华民族一直在与水相伴、相争、相和中生息、繁衍和发展,水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每一个层面,流淌在上下五千年的文脉中。于是,“上善若水”的智、“临渊不惧”的勇、“滋养万物”的爱,以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川流不息的执著追求等等,共同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反过来,浸透着水之哲学的民族精神也启迪着我们的治水实践,书写着中国的治水史绩。 水利行业相比于其他行业又有其独特性。我把它简单归结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技术复杂、条件艰苦。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组织和领导各项水利建设、保护着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水利人,就必须挺身而出,勇于担当。而水利工程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僻壤或高山峡谷,许多水利工作者在山川河流间摸爬滚打、风餐露宿、雨淋日晒、甚至舍生忘死。同时,水利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无论是兴利还是除害,都必须遵循自然科学规律,都必须坚持严谨严肃态度,孜孜以求、矢志不渝。 磨难思进取,实践出真知,奋斗见精神。中国水利人通过长期的兴水惠民实践和探索,以水为载体,将厚重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融入事关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水利行业,最终汇聚成了震撼人心的精神动力,汇聚成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这种精神是整个水利行业的价值取向、思想引领和文化传承,这种精神犹如潺潺的流水,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价值观念如何多元,总是在静悄悄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引领我们肩负重任奋勇前行。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水利作为推进五大发展的重要内容,摆在八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首要位置,纳入九大风险防范的关键领域,对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成就伟大梦想、推进伟大事业,就需要水利系统广大职工更好地弘扬水利精神、彰显水利价值、汇聚水利力量。《中国水利人》的出版恰逢其时,也应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加大宣传力度,注重挖掘培育,传递价值理念,升华精神境界,引领行业风尚,将学习先进转化为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具体行动。 愿《中国水利人》能够成为一面旗帜。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以榜样为指引,坚定共同理想信念,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立足本职岗位,胸怀发展大局,踊跃投身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宏伟事业,为奋力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建功立业、不懈奋斗。 愿《中国水利人》能够成为一个标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以榜样为努力方向,认知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大力弘扬水利行业精神,积极构建水利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体系,让主流价值成为全体水利人的共同遵循和行为坐标,生成固本培元、凝魂聚力的强大力量。 愿《中国水利人》能够成为一面镜子。古人云:“人不率,顺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查不足。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以榜样为借鉴,正视自身思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见贤思齐,奋发进取,努力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切实提高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能力。 愿《中国水利人》能够成为一道洪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的新号角,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以榜样为推动进步的力量,乘风破浪、合力前行,在“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中勇立潮头,在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挺身而出,在自身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涉险滩渡深水的勇气,以水滴石穿锲而不舍的韧劲,以江河奔流百川归海的决然,锐意进取、主动担当,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努力谱写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新篇章。 让榜样光辉照亮水利前行之道路! 让水利精神引领改革发展之潮流! 田学斌 2015年12月 后记 受水利部文明办委托,编辑《中国水利人(1)》一书,让我有机会搜集和了解到那么多水利精彩人生和他们艰巨艰苦、坚持坚守的故事。 从事水利新闻工作,有机会去过许多水利建设工地和工程管理单位,每每回想起来,眼前大抵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汽车在岭脊上行驶,山冈上树木萧疏,庄稼低矮,农户分散,日头藏在云层,荒野里,我们甚至感觉不出是上午还是下午。 然而,印象更深的还是那些采访过的人,他们头顶安全帽,手攥扳手,或是握着铁锹,裤腿沾着泥,站在路边挥手道别。 还记得2010年7月,安徽省无为县出现3次强降雨,内河水位全线上涨。7月13日10时,永安河开城站水位最高上涨到11.73米,超保证水位0.23米。我们去永安河东河段采访,县水利局的小马一直在联系渡船。28岁的小马叫马晶,脸像他身上的白衬衣一样白净。他的手机没有停歇,有时听上去很急,又像是在说“羊水破了”。原来他的妻子要生产了,要剖腹产,正等他去医院签字。防汛紧要关头,小马已一个星期没回家,我们赶紧催他去医院。 孟祥翠一头长发,一袭黑色衣裙。她说平时很少这样打扮,女儿告诉她:“妈妈当了总工,要擦香水哟。”她回答女儿:“妈妈的工作,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擦香水有什么用啊。”2011年深秋,我们来到中国水电建设集团辽宁工程局抚顺东洲河项目部,天色已晚,有零星小雨,又在抢工期,此时地上干一摊、湿一摊,难以下脚。孟祥翠说,有次回家,婆婆想给她们创造亲子空间,留她们母女俩单独住。面对女儿,她竞不知说什么,说啥都戗。“别看现在小孩小,有时说话可毒了。”她总是告诉女儿,这次要在家多住几天,要带她去什么地方玩,可单位有事不能不离开。“孩子5点多放学,我4点半就悄悄走了。过后又给她发信息,说下次妈妈一定补上。”快言快语的孟祥翠说话总带着笑声,说到这里沉默了一会儿。 西藏旁多管理局副局长唐泉涌,是2010年1月由小浪底建管局技术处派出的水利部第十一批援藏干部。2013年夏天,我们来到旁多,他们却还穿着夹衣秋裤。唐泉涌2010年1月8日进藏,到林芝就感冒了,到拉萨觉得耳朵也听不见了,不得不去拉萨武警医院住院,待耳朵听得见后迅速归队。任西藏水利厅水政处副处长的王世民来自淮委,看上去走路不方便,他撩开裤腿,脚上有伤,是刚刚去日喀则汽车翻跌山谷擦伤的。援藏干部差不多都有车祸经历,在厅建管中心任副主任的于青春来自海委,2012年12月在验收尼玛水电站的路上发生车祸,汽车坠落悬崖,造成颈椎骨折。回内地治疗休养后,2013年3月他又返回单位投入到果达水电站的开工准备工作中。不少援藏干部出发的时候,孩子都很小,晚上视频见面,孩子一看到爸爸就向电脑扑来,好多人后来都不愿视频。有的同志孩子升学不能在身边陪护,有的岳父去世也不能及时赶回家。唐泉涌的母亲长期卧病在床,他的心愿是援藏结束后有段时间陪陪父母。他讲述着,眼含热泪,担心母亲还没等他回去就走了。 宁夏盐环定扬水管理处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走在这里四望,岗丘起伏,沙地连绵,节节攀升的渡槽、渠道蜿蜒在沙海中。这里的宿舍多不关门,第四泵站站长曹君寝室门背后挂着蓝色工服,搁着铁锹和沾了土的胶鞋,这是他每天的装备。2014年初夏,我们来这里采访,住了一晚,院子里种有桃、李、枣、苹果等果树,桃、李正在含苞。晚上,曹君和同事抱来柴草堆在树下;半夜,他又起来点火,为土地加温。 新闻因故事而精彩,故事因人物而生动。可以说,在一项项水利事业背后,闪耀的是一块块像基石一样具体的人,旌旗指处,人最鲜活,最耀眼。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中华文明史,说到底就是一部水文明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先锋,每项奋斗都会涌现自己的行业英雄,需要记录,需要总结,需要讴歌。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干部职工奋发进取,模范人物层出不穷。编辑出版丛书《中国水利人》,就是旨在搭建有效载体,发挥榜样作用,传播崇德向善的正能量,树立新风尚,激励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为推动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丰润道德滋养。 水利人物英模辈出,本次编辑出版的《中国水利人(1)》,收集整理的是近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报道的水利人物。取舍原则,即注重反映群体中的个人,突出用情节说话,力图通过一个个工作、生活侧面,有温度的细节,讲述普通水利人的平凡故事。顺着一个个活动着的人,读者可以走进防汛抢险和工程建设一线,走近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案头,走进运行维护和水文监测现场等等,更走进壮阔的历史。 这些文章都是作者从第一线采访得来的,坚持了亲历、亲见、亲闻,情节有声有色,细节可触可摸,表现了水利人立志水利、扎根基层,苦干实干、敬业精业的朴素情怀和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对家人无私奉献的深情,较好地体现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人物真实、生动,可敬、可学,他们丰满了水利行业形象,是水利战线上“这边风景”最动人的画面。 书中呈现的人物,既有全国及部省级劳动模范,更有众多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既有管理人员、水利大师,更多的则是基层一线职工。他们分布在水利行业各个领域,遍及大江南北、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具有一定代表性。存史资政,这些带有体温的记述,留档的不仅是全景,更多的是近景和特写;不仅真切、亲切,也会使明天的历史清晰;不仅丰富水利文化,也有利于进一步振奋精神,使水利改革事业又好又快向前推进;不仅鼓舞当下,相信也会感动未来。 本书精选出的93篇文章,文体为通讯或特写,短则千字,长则近万字。编者对原文进行了再加工、浓缩,重新制作了标题,在此,向作者和原作刊登媒体表示谢意。希望通过《中国水利人(1)》文集的出版,有更多的人拿起笔来讴歌身边的水利先锋,有更多的人对水利事业投来关注的目光。 由于个人水平有限,难免挂一漏万,书中疏漏或不妥之处也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胡争上 2015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