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融合与碰撞”,从社会发展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及其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对社会发展理论予以梳理和分析。第二部分“探索与实践”,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今,社会发展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已经有了160多年的历史,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从来也没有中断过。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两条道路、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冲突与斗争中发展和前进的,最终以新中国的成立作为转折,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三部分“突破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已经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经验,本书通过对国家与农村社会、市场化背景下的农村干群关系、农村现代化路径的多样性选择等方面的分析,试图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做一些粗浅的探讨;同时以中国改革的实践经验,对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及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的中国本土的发展理论予以讨论和剖析。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国门开启,西方的强势经济携带着完全陌生的异种文化一下子倾泻进来,引发了一场中外文化的强烈碰撞。1979年中共中央决定为所谓“资产阶级伪科学”的社会学平反,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立即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且引发了一股现代化理论热。社会发展理论向人们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是非西方欠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人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艰苦奋斗了160多年,其中最近的30年又进行了改革开放的创业与探索。中国的建设成就得益于现代化理论,中国的建设经验也为现代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了力量。
导言
第一部分 融合与碰撞社会发展理论的再度输入
第一章 社会发展理论再度输入的历史背景
一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社会
二 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开放
第二章 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现代化理论的构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 社会发展理论的传统
二 现代化理论的开创
三 社会发展理论的多元化
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争论与评价
第三章 西方文化热与中西方文化的交汇
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谨慎反思
二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初探
第二部分 探索与实践曲折的中国现代化道路
第四章 中国现代化的启蒙运动
一 “坚船利炮”下的“师夷之长技”
二 戊戌变法与现代化的启蒙
三 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第五章 两条性质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一 以社会主义为导向的现代化道路和孙中山的治国方略
二 值得记取的一段改良主义历史
第三部分 突破与发展农村的改革实践及其对现代化理论的贡献
第六章 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
一 改革前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
二 社会结构转型中的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
三 两个全新的社会阶层
四 关于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几点思考
第七章 市场化背景下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的关系
一 公权外延的非理性扩张
二 克服公权外延的非理性扩张
三 农民群体的觉醒及其弱势化趋势
四 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
第八章 农村现代化道路的多种选择
一 由河北省H县C村集体企业的兴衰说开去
二 家族与家堂的功能互补及其对极端集体主义的制约
三 一个“没有村界”的村庄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