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以讲稿的形式,系统总结了以姚国美先生、姚荷生先生、姚梅龄先生为代表的江西姚氏中医世家在薪火百年的临证实践中积累总结并逐步完善的极可珍视的脉诊经验。本书分为脉诊概论、脉诊各论、临床特殊病脉转变三部分,以经典理论为纽带,以临床实用为指归,融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所论扎实具体,法度从容,特色鲜明,气象清新,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中医脉诊学术发展亦将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姚梅龄,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原院长,汀西中医药大学姚荷生研究室原主任,江西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江西省名誉名巾医,全闰名老巾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共作近50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脉学等中医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创新颇多;近20年来朋纯中药治疗了不少认可的“不治之症”和疑难疾病,其中对于20余种现代医学认为不可能被的疾病,所接诊患者中超过半数已痊愈,对急性发热性及感染性疾病的疗效尤佳。近期内重点开展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内科疾病所致瘫痪、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皮肌炎、忧郁症、自闭谱系障碍、银屑病以及发热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门诊诊治。除临床、教学之外,还悉心钻研、骼理其父亲姚荷生教授(江西中医学院终身名誉院长)的遗稿达15年之久,使理论及临床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目录 上篇脉诊总论 第一讲脉学源流概论 一、《脉经》以前的脉诊 (一)脉诊起源 (二)《黄帝内经》的脉诊 (三)《难经》的脉诊 二、《伤寒杂病论》的脉诊 三、《脉经》及其以后的脉诊 (一)《脉经》的脉诊 (二)宋元明清的脉诊 四、近现代脉诊 (一)中医脉诊文献的整理发掘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脉诊的研究 第二讲脉诊的价值 一、脉诊是辨证诊断最重要的诊察手段之一 (一)脉诊是中医关键的诊察手段 (二)脉诊是判断疾病性质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二、脉象是了解人体体质的重要手段 三、中医临床医生必须精通脉诊 (一)中医医、教、研队伍脉诊水平的大致现状 (二)学好脉诊,终生受用 第三讲关于“脉症真假”及“脉症从舍” 一、何谓“脉症真假”与“脉症从舍” 二、所谓“假症假脉”,是真实而又客观存在的疾病现象,不能主观舍去 三、所谓“假脉假症”,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疾病本质,根本不能舍去 四、所谓“假症假脉”有时可提示更深层次的发病机理 五、脉症不符时,某些脉症可能是人体生理病理某些特殊的变异 第四讲传统中医有关脉诊的基本理论 一、传统中医有关脉象形成的理论 (一)脉象形成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二)脉象形成与气、血、阴、阳、营、卫、津、液、精的关系 (三)脉象形成与病邪性质的关系 二、传统中医有关脉诊部位与方法的基本理论 (一)遍诊法的相关理论 (二)独取寸口的相关理论 (三)寸口分三部的相关理论 第五讲脉诊操作规范 一、订定严格的脉诊操作规范的必要性 (一)脉诊操作不规范的不良后果 (二)临床中医生必须养成良好的脉诊操作习惯 二、脉诊操作流程与操作规范 (一)操作准备 (二)操作方法 第六讲脉象分类的客观依据 一、脉象分类的客观依据 二、正常脉象确立的客观依据 三、异常脉象(病脉)分类的客观依据 (一)脉率(数、疾、迟、缓) (二)脉律(促、结、代、三五不调、乍数乍疏) (三)脉位(浮、沉、伏;附:反关、斜飞) (四)脉体(大、细、长、短、曲、双) (五)脉力(虚、弱、微、实、弹指、无脉、无根脉) (六)脉势(滑、涩、弦、紧、硬、软) (七)复合脉(革、牢、洪、动、芤、浮大中空、濡、散、静、不静、 上盛下虚、下盛上虚) 第七讲脉象大致定量分级与脉象记录格式 一、脉象大致定量分级 (一)脉象一般性的定量分级 (二)脉象特殊的定量描述 二、脉象记录格式 (一)记录顺序 (二)脉象规范记录格式的解读与价值 中篇脉诊各论 第八讲脉诊各论概说 一、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基本特点 (二)正常脉象的正常波动与变化 二、病脉概论 (一)什么是病脉 (二)以“脉象形成机理”代替“脉象主病”的缘由 (三)病脉“形成机理”的内涵及其排序 三、脉象形成机理的鉴别方法 第九讲脉率异常类病脉 一、数脉 二、疾脉 三、迟脉 四、缓脉 第十讲脉律异常类脉象 一、代脉 二、结脉 三、促脉 四、乍数乍疏脉 五、三五不调脉 第十一讲脉体异常类脉象 一、细脉 二、大脉 三、短脉 四、长脉 五、曲脉 第十二讲脉位异常类脉象 一、浮脉 二、沉脉 三、伏脉 第十三讲脉力异常类脉象 一、实脉 二、弹指脉 三、虚脉 四、弱脉 五、微脉 六、无脉 七、无根脉 第十四讲脉势异常类脉象 一、滑脉 二、涩脉 三、弦脉 四、紧脉 五、硬脉 第十五讲复合脉 一、浮大中空脉 二、革脉 三、牢脉 四、洪脉 五、动脉 六、芤脉 七、濡脉(附:软脉) 八、散脉 九、不静脉 十、上盛下虚脉 十一、下盛上虚脉 下篇临床上几种特殊病脉的转变 第十六讲几种特殊病脉转变的诊断意义 一、脉骤停 二、脉出 三、脉沉见起 四、脉转大 五、脉转小 六、脉转短 七、脉转不静 八、脉转不柔和 九、脉紧实转微 十、弦转软 十一、脉濡转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