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鹏、马娜编著的《中国机器人》以我国早期研制机器人的脉络和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为主线,讲述“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和新松公司领军人物曲道奎为代表的两代科学家以“产业报国”的强烈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发机器人并实现产业化的道路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迎难而进、创造辉煌的动人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机器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鸿鹏//马娜 |
出版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鸿鹏、马娜编著的《中国机器人》以我国早期研制机器人的脉络和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为主线,讲述“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和新松公司领军人物曲道奎为代表的两代科学家以“产业报国”的强烈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发机器人并实现产业化的道路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迎难而进、创造辉煌的动人故事。 内容推荐 一个人的名字把我们带进神奇的智能“王国”,让我们见证一个从历史走来的科技强国梦。 王鸿鹏、马娜编著的《中国机器人》通过大量人物回忆和访谈纪实,记述了以“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和王天然、曲道奎为代表的科技知识分子研发机器人的曲折经历,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细节。他们以满满的家国情怀,心守“产业报国”的信念,用东方智慧冲破国外技术封锁和禁运;由夹缝求生到征战市场,从科海角逐到敢与国外强手掰手腕,一路闯关攻坚,剑指巅峰,终将中国机器人打造成大国重器,跃上世界舞台。他们为民族工业赢得了尊严,也把“中国制造”推向“中国制造”。 目录 序曲 该出场了 第一章 Robot——另—个中国梦 用一种精神奠基 开门弟子 “老漂”“小漂”一起漂 “巨人”是这样成长的 结缘Robot 小平见到了“她” 第二章 我们有了“第—人” 跨洋握手 访日受辱 Robot友好走廊 “呱呱”落地 第三章 智能博弈场 “863”时代 “心”与“芯” 探访美国NASA 与世界精彩互动 “脑”与“手” 寻找“长生不老药” FBI例行调查 第四章 祖国是“本体” 莱茵河畔的风声 家书抵万金 冰心玉壶 科学人的温度 曲道奎的“道” 第五章 生命赋予机器人 CR-01游向太平洋- 深海角逐 难咽的苦果 “小龙马”AGV首秀 巧手“灵灵”亮相 “抢饭碗”风波 出国淘金 父之绝唱 新松基因- 第六章 国字头的“准生证” “一所两制” “蓝顶”商人 夹缝求生 智胜“老法师” 敢问风暴 破茧成蝶 时代“幸运儿” 第七章 大舞台上秀肌肉 先让精神站起来 谁拜上将军 路子不能变 特种兵 不做“产业汉奸” “洋人”水土不服 闯滩大上海 春风暖雪夜 第八章 神奇的“魔变” 雏鹰离巢 对手临门 裂变 大国卫士“金刚神” 同台角力 “人”在美囧 “松松”萌翻天 第九章 三次惊险跳 连续撞杆 父子冲突 逆袭上市 步步惊心 路演风采 不忘初心 “2+N+M”战略布局 拥抱“人间天堂” 第十章 走进RT“心”时代 我塑我“心” 以“心”唤“心” 星智汇 “大师”对决 新松之新 第十一章 剑指2025 2014:机器人元年 2025:十年路线图 “超人”炫技 “亮亮”做客中南海 双马结盟 工业怎样4.0 互联网怎么“+” 第十二章 巨人永远在路上 A00l号:新松专属区 中国力挺Robot 人机必须共融 冷思维里的热度 “北京共识” “TOP 10”第一方阵出发 后记 试读章节 用一种精神奠基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要注册一家公司,一群科技人为这个公司的取名争论不休。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传统的还是时髦的?抑或是中洋结合的?这是个纠结的问题。 为了给公司取个心仪的名字,一个个智慧的头脑开启思维引擎在漫无边际的虚拟地带努力搜寻,却始终没有显示理想的结果。这件事不能再耽搁了。 此时,两位科学家正绞尽脑汁,苦苦思索。年长的科学家在办公室里来回踱着步子,抿嘴凝思,额头上的褶皱越来越深;年轻的科学家索性靠在沙发上,双眸望着天花板不停地转动,启动他的“思维超链接”高速加载模式,并用手指轻轻地点击着太阳穴,期望能够敲打出灵感…… 一个公司的名字很重要吗?看你在意不在意。这些年大家都在意起来。人名、地名、公司名越来越讲究,出现了取名的专业人员,甚至冒出不少取名公司。本来,科学家们是一群纯粹的人,他们不太在意这个事。议着议着,大家就都在意起来了。这个公司不同寻常,在这个行业里,国内尚属首家,国外屈指可数。它是一个造“人”的生产型企业,听起来怪异,确是这样。这群科技人要为企业的命运和特殊的产品输入幸福密码。 虽说为公司取名大家很看重,但科学家的智慧和自信还不至于让他们向那些江湖上的起名“专家”或“公司”求助。大道至简,科学家的思维善于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寻找直抵目标的最佳路径,想不到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了。 年长的科学家细眯的双眼突然一亮好像有了主意,随即又摇了摇头。他又一次否定了自己。当他抬起的目光掠过办公桌后面的那排书架时,在一幅照片上停住了。这是多年前他与来访的几位世界一流科学家的合影。 他走上前深情地望着那幅照片上的老所长,心中不免惋惜地默默自语:“他要是活着就好了。他有办法。”就在他的目光从那幅照片上移开的一瞬间,大脑似乎重新回归到科学的思维上。他突然一拍脑袋,转身说道: “哎,干脆!就用你老师的名字,叫‘新松’吧。” “用老师的名字?”年轻的科学家从沙发上弹起来,扬起嘴角高兴地说:“好!这个好!” 这是15年前的一天。 年长的科学家是王天然,1943年出生于黑龙江海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年轻的科学家是曲道奎,1961年9月出生于山东青州,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工程研究开发部部长,博士。他们要成立的公司是中国第一家机器人公司。 王天然说:“蒋新松是我们自动化所的老所长,自动化领域的专家,是中国机器人事业的奠基人,我们应该纪念他;另一方面,这对我们沈阳自动化所的历史也是一种传承。我们要把老所长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把机器人事业做大做强,了却他一个心愿。” “好,用一种精神奠基!”曲道奎赞叹道。 就这样,中国第一家机器人公司有了正式名称: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用一个人的名字命名公司在国外很常见,但在中国确实不多,尤其是在国有控股企业里,好像还是头一家。 “现在大家觉得这个名字用得好,当时却费了不少周折。”回想起15年前新松公司成立的情景,曲道奎说,“像我们这种不少从国外回来的人成立个公司总想弄个洋名,行业本身又是‘高大上’的东西,让大家听到名字就能想到这个公司很高端。想了很多名字,都不满意。王院士提出用‘新松’作为公司的名字,我一听很高兴,仔细琢磨很有意义。从国外来讲,很多公司的起源、发展、传承都是有故事的,包括福特、松下、西门子,连《福布斯》商业杂志都是这样。你看那些国外百年的大公司,不少是用创始人的名字命名,是有它的道理的。因为那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文化的自信,但我们中国很少用人的名字来命名公司。当时都喜欢大气的、洋气的,看起来很时髦,你也搞不清啥意思。那时候,‘以洋为尊’‘以洋为美’的风气颇有市场,一度成为时尚。这种‘名文化’一味追求所谓的‘潮’,事实上,这是一种缺少文化自信、自尊~,把自己的精神、民族文化丢掉了的现象。那种西方文化的植入往往导致‘精神上被殖民’,有些人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不能失去了中华民族应有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在曲道奎看来,用那些英雄、模范和功勋人物的名字命名团体组织、城市、街道或一种发明成果,具有积极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像这几年,就有了“隆平高科”和“登海种业”上市公司。它不仅传承了一种创业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也能打出中国品牌,提高中国企业的影响力,让世界感受东方大国的人文价值观。当今,作为现代企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单纯生产某种产品赢利为目的的制造场所,而是承载民族优秀文化的平台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场。对于企业来说,正是这种文化功能的拓展和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为企业发展铸熔了基业长青的活性因子和灵魂,才使企业在栉风沐雨的市场洗礼中,越加光彩照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蒋新松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机器人这一高科技财富,也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精神植入了企业文化,影响了新松公司一代代人。现在新松公司发展壮大了,有了今天的辉煌,人们也记住了蒋新松。我们也为老师争光了,我觉得挺自豪。如果老师健在,也会以新松公司为荣的。”谈到这里,曲道奎的眼圈微微泛红,一种对老师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他的“思维超链接”跳转到30年前的一个个画面。P2-4 序言 该出场了 “我们要求和你们决斗!” 2015年6月的最后一天,一位美国“人”向一位日本“人”下了一道战书。美国“人”叫马克Ⅱ,身高5米,体重5.4吨;日本“人”叫仓田,身高4米,体重4吨。显然,这两个大汉旗鼓相当,属于同重量级的对手,真的有一拼。 这两位先生都是从科幻大片上走下来的“钢铁侠”,属于另一种“人”——美日两家机器人公司分别制造的两个超大“Robot”。 两个Robot“约架”,立刻引来无数网友的围观。马克Ⅱ全副武装,身披星条旗战袍,手持装有颜料炮弹的枪械,咄咄逼人,叫嚷着“不服来战!”通过网络视频向天下秀无敌。 日本的仓田先生是否接受挑战?一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恰在7月8日,来自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机器人专家、学者正在中国上海浦东举办一场国际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数百名业界人士汇聚一堂。论坛进入专家与现场听众互动环节,南京一所传媒学院的美女大学生韩颖向美国和日本的两位专家抛出一个问题: “最近几天,美日两国的巨型机器人相约决斗的消息受到各国媒体的高频关注。从各自的机器人技术发展水平来看,请两位专家预测一下,这场决斗会是什么结局?” 会场上立刻响起一阵掌声,随即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到美日两位专家身上,等待他们给出答案。显然,这个问题把两国机器人之间的挑战转化为两国专家的挑战。 美国机器人协会会长杰夫·博恩斯坦先生咧着嘴笑起来,但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强调这件事是一种商业炒作。他还说美国的一些公司总喜欢闹点动静,不怕事大。日本专家神原伸介博士表示同意杰夫先生的看法,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他话锋一转,幽默地说:“这件事应该有个裁判,由第三方说了算。”他把话筒交给了身边的韩国专家金宰焕先生,也把问题巧妙而含蓄地交给了他。金宰焕先生犹疑了一下,笑吟吟地面向主持人,一言不发,用目光在问这个话题是否打住。 主持人是中国专家曲道奎博士,他转向听众席询问还有什么看法。提问的韩颖同学却这样说:“专家们回避了问题的实质。我认为,这样的决斗没有赢家。这件事对机器人的发展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人类的打斗够多了,至今一些国家和地区战火连绵,民不聊生。不要把人类的打斗传导给机器人,我们希望机器人成为人类友好的帮手、和平的使者。否则,他们学会了打架,也许有一天真的会与人类打起来。请两位专家捎个话,回去劝劝他们吧,还是别打架为好。”随着一片笑声也响起一阵掌声。 曲道奎博士称赞说:“这位同学讲得好。机器人的发展不应该背离‘机器人之父’的原义和初衷。机器人决斗,就把这一高科技的发展目的和方向给搞歪了,是不是有悖于‘机器人学三大定律’?”他把问题引向人文精神层面,导人历史纵深,也把人们的思考拉回到“Robot”的生命起点…… “Robot”来自一位文学家的脑际。1920年,一位名叫卡雷尔·卡佩克的捷克作家创作了一部舞台科幻剧《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故事讲的是,罗萨姆万能机器人公司生产了一种劳工机器,叫“Robota”,在捷克语中是“农奴”的意思,模样很像人,具有人类一样的外表和肌体,但他们没有思想和灵魂,只会日复一日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后来,“Robota”在人的帮助下逐渐产生了情感,进而拥有了独立的灵魂,成为人类制造的另一个人类。 如果这部科幻剧演到这里落幕,本可以让人类拥有一个友好善良的伙伴作为完美大结局。卡佩克故意反转剧情。接下来,他笔下的“Robota”因对自己的地位心生不满,揭竿而起,反而把人类打得溃不成军,几乎消灭了人类,统治了世界。卡佩克也反串了角色,从一个创建“Robota”帮助人类的先手,变成了一位“Robota”进攻人类的推手。 故事仍在演绎。“Robota”不能繁衍,在最后的绝望时刻,一对男女“Robota”在人类一位同情者的帮助下,竟然产生了爱情。于是,属于机器人族群的亚当和夏娃就这样诞生了!机器人的世界得以延续下来,地球上出现了一个“新版人类”。 这部离奇的舞台剧在布拉格一经推出便引起轰动,很快风靡整个西方世界。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大的轰动效应? 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也把工人变成了一架架活的机器或机器节奏的奴隶。上世纪70年代末,不少中国人看过卓别林主演的喜剧片《摩登时代》,这部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产业工人的悲惨命运。卡佩克在剧中借用“Robota”充当劳动力,以呆板的方式代替人从事繁重劳动,希望以此来解决社会问题,迎合了当时产业工人摆脱“机器奴隶”的强烈愿望和对大工业生产的反叛心理。“Robota”在那个时代应运而生,并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共鸣。 “Robota”在英语中则被翻译成了“Robot”,此后便成为机器人的专有名词。自从Robot这个词诞生之日起,尽管它们只是存在于文艺作品之中,但绝大多数的机器人留给公众的印象,都是负面角色,它们凶残狂暴、难以控制,一心想推翻人类的统治,颠覆世界。 直到有一位俄裔美国人给这些无法无天的机器人立了三条规矩,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他就是美国著名科幻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阿西莫夫在1941年发表的短篇科幻小说《推理》中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大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这就是曲道奎博士所说的,美国和日本的两个机器人决斗是否有悖于“机器人学三大定律”。 艾萨克·阿西莫夫之所以成为美国著名的科幻科普作家,是他创作了一系列以“三大定律”为基础的科幻小说。其中一些作品被好莱坞搬上了大银幕,以此构建了一个人类与机器人之间不乏矛盾又和谐共存的未来世界。阿西莫夫的“三大定律”虽说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至今仍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成为科学家们研究发展Robot的基本原则和遵循。阿西莫夫被誉为“Robot之父”。 阿西莫夫未曾想到在他有生之年能够亲眼看到自己笔下的机器人王国由幻想变为现实,但这一切却真的发生了。1954年,美国人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机器人,能够替代人从事繁重劳动和危险作业,在美国盛行一时,从此开启了机器人时代的新纪元,“Robot”成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由此看来,人类的伟大创举往往从幻想开始,文学是科学的摇篮。 人类进入21世纪,迎来新科技发展的一片新天地。机器人、3D打印、云技术、脑认知、量子计算、大数据、纳米材料、石墨烯等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智能时代加速演进。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无疑将成为未来智慧社会的重要平台和终端,并且,正在颠覆性地悄然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各个领域的发展形态,一次新的科技革命浪潮已经来临。 在中国上海举办的国际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虽已落幕,但留下的问题与思考并没有结束。马克Ⅱ与仓田两位先生“约架”的风波依然沸沸扬扬,难以平息。 日本的仓田先生开始保持沉默,后来实在禁不住对方叫板和网友们推波助澜的起哄,在犹豫了一阵之后被迫发出回应:“同意决斗!但不是枪战而是肉搏。”仓田先生不甘示弱,身着太阳旗战袍挥拳亮相。于是,双方约定在一年以后的某个时间、某个地点,以某种方式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战。 “鼙鼓动时雷隐隐”。Robot的“世纪对决”再次引爆舆论场,“铁粉”们猜测纷纷,评论如潮,媒体不断介入,迅速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热议。 不少中国网友发问,咱中国的机器人呢?中国机器人在哪儿?强烈要求晒晒萌照。倏然之间,公众由期待美日两个巨型机器人打架转向热烈关注中国机器人。 有人希望中国机器人出来秀秀拳脚;也有人出主意,中国机器人不要参与打架,可以站出来给他们当个裁判或制订个规则什么的;还有人主张,中国机器人应该出来给他们当个调解人,劝劝架,和为贵嘛! 是的,中国机器人在哪儿? 事实上,上海举办的那场国际机器人高峰论坛只是序曲。在公众翘首以盼的期待中,中国官方正式发布:首届“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11月下旬在北京隆重举行。全世界的目光都在看中国。 中国“人”该出场了。 后记 去年7月,我们接受中宣部交给的创作任务来到沈阳新松公司,走近新松人和中国机器人,融人这片科技蓝海,立刻被它的神秘与魅力深深吸引,同时,我们也深感把握这样一个高科技题材所具有的高难度系数和挑战性带来的压力。 正是在“新松精神”的激励下,我们追寻着中国机器人一路走来的足迹,近距离地感受着新松人和机器人的中国风采。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几易其稿,终将这个正在发生着的故事呈现给读者。 首先感谢中国作协将本选题列入2016年重点扶持项目并给予有力指导。 在我们采访、创作中,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中国科学院辽宁分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辽宁人民出版社提供了保障支持,承担了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情况,并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 请宽容我们吝惜笔墨,在这里,我们向所有为本书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朋友道一声:谢谢! 王鸿鹏马娜 2016年8月2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