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平安著的《大抉择(大变局中的袁世凯)》讲述了民国最初的4年,袁世凯风云际会,连续做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大总统直至终身大总统,可谓运气好得出奇。他的团体成员也都跟着水涨船高,总理、总长、都督、将军随便做,一时无人比肩。袁世凯的事业,终于达到了巅峰状态。可就在袁世凯踌躇满志之时,却不慎在恢复帝制的道路上错走了一步,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以前的好运气突然消失得一干二净,袁世凯因称帝而众叛亲离,最终,他也因此忧愤而死。
本书即以袁世凯的十次人生抉择为核心展开,全面探讨他的得失成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抉择(大变局中的袁世凯)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马平安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马平安著的《大抉择(大变局中的袁世凯)》讲述了民国最初的4年,袁世凯风云际会,连续做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大总统直至终身大总统,可谓运气好得出奇。他的团体成员也都跟着水涨船高,总理、总长、都督、将军随便做,一时无人比肩。袁世凯的事业,终于达到了巅峰状态。可就在袁世凯踌躇满志之时,却不慎在恢复帝制的道路上错走了一步,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以前的好运气突然消失得一干二净,袁世凯因称帝而众叛亲离,最终,他也因此忧愤而死。 本书即以袁世凯的十次人生抉择为核心展开,全面探讨他的得失成败。 内容推荐 马平安著的《大抉择(大变局中的袁世凯)》讲述了在晚清风起云涌的千古大变局中,袁世凯如何在动荡的形势逐渐看清了时代变迁的脉络,进而通过其政治智慧和人际网络,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野心。然而,当他走上权力的巅峰时,却棋差一着,逆时代而行,最终跌落深渊,受千古唾骂。本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袁世凯推动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功劳,但从行文到立意均对袁持批判态度,且具有相当的深度。 目录 前言: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 第一章 袁世凯最初的人生抉择——投笔从戎:迈出人生第一步 这样一个家族 科举仕途的惯性 兴趣决定出路 走自己的路 第二章 袁世凯第二次人生抉择——投靠吴长庆:投靠谁,最关键 要不要依附李鸿章 该不该投靠吴长庆 袁李关系论 第三章 袁世凯第三次人生抉择——甲申事变中的果断处置:不在其位,也要谋其政 朝鲜政局动荡之原因 甲申兵变始末 中州有数男儿 袁世凯平乱却招祸 第四章 袁世凯第四次人生抉择——争取新建陆军领导权:机不可失 胡燏棻奉旨建军 袁世凯的雄心 小站班底 练兵业绩 第五章 袁世凯第五次人生抉择——戊戌年的是是非非:以被动求主动 “儒以文乱法” 一个被遗弃的务实方案 戊戌年的真相 第六章 袁世凯第六次人生抉择——对义和团及列强问题的处理:1901年前后的两难抉择 离开是非之地,一个明智的选择 剿拳,还是抚拳,这是一个关键路口 勤王,还是和洋,这又是一个重大问题 第七章 袁世凯第七次人生抉择——在1901—1907年间的选择与作为:清末新政第一人 建立北洋六镇 开办军事学堂 创建直隶巡警 兴办北洋实业 推广新式教育 第八章 袁世凯第八次人生抉择——丙午年袁世凯的抉择:问鼎中央的尝试 五大臣奏请立宪 袁世凯看到了机会 官制改革中的争斗 受挫 退却也是一门艺术 第九章 袁世凯第九次人生抉择——辛亥年的出手:入主中南海 清政府权威资源急剧流失 袁世凯权威地位迅速上升 洹上渔翁不寂寞 武昌的枪声 袁世凯的打算 从地方走向中央 第十章 袁世凯第十次人生抉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袁氏因何“走麦城” 谁也难逃周期律 问题出在窝里反 半厚半黑难成事 巅峰之处不胜寒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袁世凯最初的人生抉择 ——投笔从戎:迈出人生第一步 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袁世凯这样一个家族 在传统中国,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具有高度的社会化倾向。每个社会成员在由婴儿发展到成年人的过程中,都不断地从其父母、师长、同学和同事处以及各种社会政治环境中吸取信息,从而使自己形成一定的信仰、价值观念和政治态度,最终铸造成个人的性格。 袁世凯价值观念的形成受他家族的影响很大。 1859年,袁世凯出生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河南项城农村。他的祖辈父辈都受过传统的正规教育,热衷科举,志在做官,一心想依附皇朝求取高官厚禄。当捻军起义席卷豫东时,袁氏家族在世凯祖叔父袁甲三的带领下,纷纷投入到镇压农民起义的行列中。由于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袁世凯的祖叔父袁甲三和叔叔袁保恒、袁保庆等,分别获取了漕运总督、侍郎和道员的高位。袁世凯幼年时就受到这样家庭环境的熏陶与影响,奠定了他以军功和效力皇朝来求取功名的价值观念。 袁世凯出生之际,正是英法两国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清政府镇压太平军、捻军的战斗正酣的关键时刻。战火纷飞,内忧外患,朝局动荡,社会混乱。袁世凯的长辈们,就是抓住这个机遇跻身于晚清的大历史舞台之上的。 袁世凯的童年时期,捻军活动日炽,所到之处,万马狂奔。战场杀伐、城池攻掠一时司空见惯。俗话说,环境决定与影响人生,尤其是孩提时期的环境,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更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许是一种宿命,刀光剑影的环境,把袁世凯熏陶成了一个注重实际、注重力量、注重事功的人。 袁世凯的出生,恰是其叔祖父袁甲三攻占捻军根据地临淮关之日。捷报传来,袁家大庆,均认为这个孩子生得吉祥,给袁家带来了好运,于是就为这个刚刚出生的孩子取名世凯,希望他将来能继承祖业,世世代代一路凯歌高进,为袁家光祖耀宗。其时,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生父袁保中在家乡组织了自己的团练队伍。他们规定,袁家子弟凡15岁以上能执兵器的,要全部参加围剿捻军的战斗。袁世凯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家庭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 据史料记载,袁世凯从小性格刚毅,骄矜无比,胆大妄为,领袖欲极强。五六岁时,在同辈兄弟玩耍游戏时就爱充当大王,一语不合,即拔拳相向,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因此,孩子们避他如蛇蝎,袁家佣人也戏称他为“泼少爷”。他5岁那年,也就是1864年,袁保中领导团练在袁寨抗击捻军的进攻,小小的袁世凯竟然也登上寨墙,眼见捻军呼啸而至,一片枪林弹雨,他竟然毫无惧色,一点也不感到害怕。他不仅自幼即目睹了死伤遍地、血光剑影的激战场面,而且还经常听到家人谈论太平军、捻军杀人放火的事情,长期耳濡目染,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便埋下了只有武力才可保家卫国的种子,这在无形之中,培育了他对军事的兴趣与热爱。(P1-2) 序言 前言: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 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时势造就英雄,多年以来,这个话题看似陈旧,但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至今日,仍是各执一说。 对袁世凯的评价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 毫无疑问,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豪杰人物之一。纵观他一生,客观地说,他应该属于王莽、曹操、刘裕之流的人物。 有人曾这样给他盖棺论定:青年,爱国之英雄;中年,治世之能臣;晚年,误国之奸雄。这样的评论,或许有其几分道理。 这样的人物来到人类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注定是一个不可多见的人精。这种人,往往可塑性非常大,如果机缘巧合的话,在秦末,他的功业不会逊于汉高祖;在元末乱世,他的能力不会低于朱元璋。早生千百年,他真有可能像刘邦或者朱元璋那样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开国皇帝;晚生几十年,他也有可能成为蒋介石那样的政治强人,在乱世争雄的舞台上辉煌一时。当然,在他的那个时代里,他也可谓是个出类拔萃、凤毛麟角的人物了。他的天分,注定是一块做领袖的材料。不过,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做成多大的事情,并不完全由他自己说了算,更要看他所面临的社会发展形势。所谓形势比人强,即是这个道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人哪一个不是人中的龙凤,可他们倾毕生心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就是统一不了中国,最后落得了一个三分天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结果。但到魏晋时期,司马氏统一天下,几乎是一帆风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因为时势不同的原因啊。七分天命,三分人事,在客观形势面前,他们自己只能做很少一点的主,其余的造化,全要看老天给予他们的因缘际会了。 袁世凯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的一个变局时代。这是一个因为西方炮舰的轰击与观念文化的渗透,使中国旧有的一切传统和观念开始被打破,至少是已经显现出了其弊端的时代。但是,在这个忙于救亡的时’代,成熟的观念与行为准则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起来。特别是,人们虽然有爱追逐时髦的缺点,但西方的价值体系因为水土不服、基因不同,注定中国不可能完全走西式道路。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时代,它所造就的豪杰人物,也就必然要打上这个特殊时代的浓重烙印。 袁世凯就处在这样一个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有两件大事,打破了中国政治的平衡,影响了此后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 一件是,西方列强全方位的侵略。在坚船利炮的击打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件是,太平天国的内部打击。1851—1864年,洪秀全发动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基本上摧毁了作为清政府军事支柱的八旗、绿营武装,使满洲贵族失去了控制国家武装力量的实际能力。除了依靠汉人的政治与军事力量,清政府已经难以维持统治。这两件大事共同运动起来,就造成了一个运数,这个运数改变了清帝国200多年来稳固的统治局面,打破了中央和地方的平衡关系,从此,传统的文官操纵政治的局面被迫让位于武人干政。这,就是当时的真实国情。 短短16年,袁世凯即从一个地市级干部奋斗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神奇预言幸运地降临到他的头上。已经经营了260多年的实力雄厚的清王朝轻而易举地由他来改朝换代。遍览人间春光,极尽人间荣耀,如此神奇的事情,想来令人不可思议。然而,事实就摆在那里,不由你不信。 在这场旷古未有的奇变中,袁世凯的崛起,成为这个时期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个话题。在清末短短十余年间,袁世凯从组建北洋集团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地成为清末民初社会大舞台上举足轻重的显要角色。清王朝所以灭亡,如果从其内部考察,显然是由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逐步瓦解,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为首的汉人地方势力长期膨胀侵蚀的结果。但其最直接的原因,毫无疑问,是袁世凯北洋集团拥有政治军事资本,利用辛亥革命之机逼宫夺权的结果。 袁世凯北洋集团,简称袁氏集团,是指承传曾国藩、李鸿章湘淮集团发展而来,利用清末中央政府无力应付内外危机的大好时机,在小站练兵与新政这些合法条件下迅速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的一个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军事、官僚集团。这个集团,首先是一个军事团体,它以小站练兵为起点,以新建陆军为基础,逐渐扩展,到北洋六镇时期臻于完善和强大,终至尾大不掉。它又是一个官僚团体,北洋官僚集团,机构庞大,而且拥有复杂的内部组织,其中一部分人控制着北洋派的财政经济部门,对于北洋派的势力伸展曾经起过重要作用。这一集团,在清末社会发生剧变的时期产生并迅速发展,反过来,它又对清末时局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加速与催化作用。 袁氏集团何以能强有力地崛起?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成功?其原因纷繁复杂,大致说来主要有: 1.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太平天国的打击,导致清王朝的经制之师——八旗兵和绿营兵的没落。 2.在安内攘外的过程中,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地方集团迅速崛起,改变了大清王朝200多年的基本政治结构,中央与地方的平衡被打破,军事、政治权力逐渐下移到地方,王权危机陡增。 3.在甲午战争中,淮军瓦解,中国需要一支新的武装力量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4.甲午战后,李鸿章失势,淮系集团支撑清王朝大厦的时代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出现了一个相对的真空,需要新的政治强人与势力来进行填充。 5.清末官场腐败,掌权人物腐化,给袁世凯发展私人势力提供了契机。 6.在淮系崩溃以后,是以袁世凯为领袖的北洋集团崛起,而不是以其他什么人为领袖的其他集团崛起,这与袁世凯自身的才干和作用密不可分。 与同时期的其他官僚相比,袁世凯明显有着务实的性格和异于常人的干练作风。他不仅为人机警圆滑,洞悉人情世故,熟悉官场潜在的运行规则,善于运用权谋和政治手段来化险为夷、避祸趋利,而且密切注视着历史潮流的趋向,善于利用刚刚在中国生长起来的新的军事、经济因素,来加强自己的实力,提高自己的威望,因而他才能在同侪中胜人一筹,最终能够攀登到权力的顶峰。读袁世凯的奏疏、信札、诗词和有关他的传记,给人这样一个强烈的感觉,即袁世凯的抱负很大。对袁世凯十分了解的相国荣禄就曾指出:“此人有大志,吾在,尚可驾驭之,然异日终当出人头地。”正因为袁世凯有这样的抱负和雄心,他才能在以后的几十年宦海生涯中,攻坚挫锐,克服困难,逐渐实现到达权力顶峰的这一目标。 可以说,在清末10年中,袁世凯的灵活头脑、办事能力和机变手腕确实是其他大官僚所罕能与匹的。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袁世凯在每一个涉及自己人生的重要关头,几乎都是做了正确的抉择。他很早就弃文从武,年纪轻轻即活跃于中国外交舞台;1895年取得小站练兵之权,很早就掌握了一支新的具有战斗力的“新建陆军”;他有编练新军的经验;他有善于结交权贵和寻找靠山的能力;尤其是,他得到了列强在华势力的支持。所有这一切都助长了袁世凯力量的迅速壮大,并利用辛亥革命之机攫取了中华民国政权,最终完成了从一隅走向全国、从地方走向中央的发展过程。 毋庸讳言,清亡前夕,袁世凯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具有颇高的地位。他与列强驻华使节、立宪派人士、清朝文武官员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得到他们的信任与拥护。同时,他也得到广大社会人士,甚至包括革命党领袖黄兴等人一定程度的拥护,可以说,声誉赫赫,人心相向。特别是他控制着当时中国最精锐、最强大的北洋陆军,还有由他一手培植的具有雄厚实力的北洋官僚集团,他们掌握着清王朝军事、经济、内政、外交的关键部门,唯袁氏之命是从。这样的形势,必然造成袁世凯在清末民初政坛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袁世凯的这种声望和地位,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从他的政绩中检验出来的。他的政绩体现了他的才干、志趣与抱负。清末重大历史事件,他皆参与并且表现突出。初出茅庐即出使朝鲜,果断干练,扑灭“壬午兵变”,挫败“甲申政变”,稳定朝鲜政局。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作为一个不大起重要作用的官员,褒多贬少。他积极参加维新运动,博得维新之名。戊戌告密一事曾使他声名狼藉,但到辛亥革命期间,时过境迁,袁世凯又与梁启超言归于好,告密丑闻已不能再构成对他声誉的损害。从小站练兵开始,他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军队,博得了中外人士的普遍赞赏。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他稳定了山东局势,使山东全省未遭战祸波及;他参与“东南互保”,推动《辛丑条约》的谈判,在中外政界获得了很高的赞誉,一时被称为“强者”。他推动清末新政的发展,坚持废除科举制度,积极创办新式教育;回收利权,推动实业与近代交通的发展;建立巡警制度,把司法与行政分离,创前人之所未有。继而,他积极参与推行立宪活动,奏请派遣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率先办理地方自治,力主改革官制,实行责任内阁制。他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强有力的人物,且收效显著,所以,人们把他视为与日本明治维新之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齐名的世界级风云人物。民初著名记者黄远庸说袁世凯在“前清北洋时代,威望隆然,海内之有新思想者,无不日以非常之事相期望”。袁氏就是凭借他的政绩、声望与北洋军事官僚集团的力量,取得了政坛上的实力地位,拥有了逐鹿中原的资本。 平心而论,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并不是出于什么崇高的目的,也不是因为他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而仅仅是希望在清帝退位后由他自己来当大总统,攫取国家的最高权力。但是,就当时的客观效果来说,清帝退位不但标志着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的寿终正寝,也宣告了在中国实行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王制度的彻底崩溃,中国从此开始步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变化,实际上截断了中国自秦汉以来君主专制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袁氏也算是功不可没。 民国最初的4年,袁世凯风云际会,连续做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大总统直至终身大总统,可谓运气好得出奇。他的团体成员也都跟着水涨船高,总理、总长、都督、将军随便做,一时无人比肩。袁世凯的事业,终于达到了巅峰状态。可就在袁世凯踌躇满志之时,却不慎在恢复帝制的道路上错走了一步,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以前的好运气突然消失得一干二净,袁世凯因称帝而众叛亲离,最终,他也因此忧愤而死。 本书即以袁世凯的十次人生抉择为核心展开,全面探讨他的得失成败。 后记 全书写到这里,该是到了点睛的时刻了。 通观全书,诸君肯定已经得到共识:袁世凯一生的成败得失,与他在人生关口的抉择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这是全书的主线。 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与个人所处时代的客观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周围的环境与条件,是决定人生选择的重要力量。但也不尽然,一些杰出人物的超常眼光,往往使他能够透过现实,看到更远、更重要的东西。 青中年时代的袁世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袁世凯成长于乱世,从小耳濡目染战火厮杀,家族又是靠军功起家的,这使他对从戎有着比参加科举考试更强烈的兴趣。兴趣即天才。兴趣决定动力与出路。当袁世凯在乡试道路上遇到挫折后,本就不热衷于通过学问安身立命的他,呐喊出“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的豪言壮语实际上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事后证明,袁世凯放弃科考、投笔从戎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择。与他同时代走科考之路、幸运中了进士的徐世昌,最后还不是靠袁的能量才跻身于清末政治大舞台? 人生道路的选择,看似简单,其实背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步步荆棘。袁世凯投笔从戎后,曾经拿到了父执辈的周馥将他推荐到李鸿章幕府的推荐信。按照常理,李鸿章当时权倾朝野,到这样人身边工作机会会更对一点。但袁世凯经过再三衡量,还是弃李鸿章而投奔了在一线工作的吴长庆。事后再次证明,袁世凯的抉择又是正确的。袁随吴到朝鲜,在短时间内即干得风生水起,声名鹊起,其名声不仅声达朝野,甚至引起了国际外交家的注意。 甲午战后,淮军覆灭,李鸿章失势,袁世凯又抓住机会,通过运作取得了小站练兵的权力。正是这个抉择,从此改变了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袁世凯靠新建陆军起家,蒋介石靠黄埔军校成事。这个经验已经是人所共知,在此不再哕唆。 1898年戊戌变法,袁世凯差一点因此毁灭自己的人生事业。因为手握兵权,帝后党都在竭力争取他。在排队问题上,袁世凯最后舍康有为党而站在荣禄一边,最终规避了风险,并且进入了最高掌权人慈禧太后的视野。可以设想,袁的政治发达是与每一步的惊心动魄、如履薄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袁世凯又因为谨慎行事,在王命遵守与不遵守问找到了一个平衡,结果不仅躲过了灭顶之灾,而且从此成为驻华列强与慈禧太后须臾离不开的重量级人物。 1905年,羽翼已丰的袁世凯借立宪派宪政呼声,企图问鼎中央,攫取更大的政治权力,结果因为慈禧太后的警觉不仅没有得逞,而且引起了满洲亲贵对他的斗争。 1911年辛亥革命,袁世凯再次借势出手,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走向了他的事业的顶峰。 1915年底,袁世凯因为踌躇满志,没有能抵挡住周围小人的挑唆,帝制自为,自绝于民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1916年3月,他在悔恨交加中愤愤死去。一生名声功业,全部付诸东流,成为永远抬不起头、遭人唾骂的一代国贼。 走笔至此,已经无话可说。 千秋功罪,付与后人评说。 书评(媒体评论) 袁世凯虽野心勃勃,但他并不狭隘自负,他不习惯阿谀谄媚,他的确残酷无情,为达政治目的而草营人命,但与他共事的人都感觉他是亲切随和的。他历经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不但不倒,而且地位越来越高,可见他有抓住机遇的才能。 ——《剑桥中华民国史》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数一数二的治世能臣,是民国史上的开卷英雄,是比老狐狸更老狐狸的老狐狸。 ——唐德刚 袁世凯坚强,有魄力,谁一见他就会觉得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天生领袖人物,是个老练的政治家,他不仅深知中国贫弱,也对日本的扩张政策高度警惕,他是一个爱国者。 ——顾维钧 袁世凯身材矮胖,但面部表情丰富,举止敏捷,粗脖子,圆脑袋,看起来精力非常充沛。他的眼睛优雅而明亮,敏锐而灵活,经常带有机警的表情。他锐利地盯着来访的客人,但不显露敌意,而老是充满着强烈的兴趣,他的眼睛显示他敏捷地领悟谈话的倾向。 ——美国驻华公使瑞恩 四亿中国人无出袁世凯右者。 ——伊藤博文 环顾宇内者,无出袁世凯其右者。 ——李鸿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