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菊花》一书是以作者杨学辉人生的心路历程为主题的散文集,由盛夏菊花、父亲的正道、下一代的欢歌、散落在故乡的记忆、青春之殇、追逐光明的脚步、朋友的神圣庄严和行走中的思绪等数十余篇散文组成,作者用朴实流畅的文字述说着亲情、爱情、人生征途,用文字来寄托朦胧无所依托的情愫,同时表达了一个在外奋斗的外乡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盛夏菊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学辉 |
出版社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盛夏菊花》一书是以作者杨学辉人生的心路历程为主题的散文集,由盛夏菊花、父亲的正道、下一代的欢歌、散落在故乡的记忆、青春之殇、追逐光明的脚步、朋友的神圣庄严和行走中的思绪等数十余篇散文组成,作者用朴实流畅的文字述说着亲情、爱情、人生征途,用文字来寄托朦胧无所依托的情愫,同时表达了一个在外奋斗的外乡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内容推荐 由杨学辉所著的散文集《盛夏菊花》中包含对于亲情的泣泪呼唤,对于故乡的深度眷念,对于农人的衷情赞誉,对于朋友的情谊牵挂,对于杯酒江湖的真诚感念,对于祖国山河的行之感叹,这一切的一切,也许过于感性,也许过于无聊,也许过于肤浅,也许过于天真,“但我愿意,而且很坚决”。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参省孝悌感念亲恩 盛夏菊花——追忆我的母亲 黑土白杨——追忆我的父亲 父亲的“正道” 屹立心中的丰碑 深沉父子情 父亲为我准备的新房 心中那盏不灭的灯 至亲至疏夫妻情 下一代的欢歌 写在杨氏家族墓地立碑仪式上的话 第二章 游子思乡梦回故里 克什克腾:历史的脚印在这里升华 留在经棚镇的青春往事 散落在故乡的记忆 故乡那些有故事的人 我的根在故乡 家乡的火炕 在家过年 青春之殇 第三章 杯酒人生戏剧江湖 酒杯倒映的人生 “杨老大”的江湖 追逐光明的脚步 “爬格子”的心声 再登摩天岭 一段中年岁月的独白 第四章 平凡人生农民本色 农民之风 农民之魂 农民之惑 农民之梦 心愿 朋友的神圣庄严 第五章 行万里路览山水情 印象江南 漫话城市 城市随想 又见岷江 乌兰布统坝上草原的美丽传说 阿斯哈图草原上的守望者 美景无时不入梦 行走中的思绪 后记 试读章节 盛夏菊花——追忆我的母亲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我的梦里总有那么一朵盛夏菊花,早早地迎着火辣辣的太阳悄然绽放,超凡脱俗,淡雅清香,一点也不张扬,几乎被人忽略。情深梦短,日已西斜,她的美总让人不经意间错过珍惜,而我却为这朵独一无二的盛夏菊花久久驻足瞻望,也多次因为她的过早凋零而从睡梦中泣泪惊醒。 电闪雷鸣的深夜,醉醺醺地回到家,妻儿已经睡熟了,对我的回来毫无反应。而我不得不在茶几的一隅加班完成一些工作上的事,雷电乍起乍息,它霸气的光芒将我的空间装饰得扑朔迷离。这样可怕的夜,我久久进入不了工作状态,于是再次想起了母亲。母亲的音容笑貌霎时间跃进了我的大脑,蹿进了我的心房,我孤寂的心连同灵魂再次阵痛起来,母亲在世的点点滴滴成了我世界里的所有。 2008年7月,一个菊花盛开的时节。我在出差的路上接到了弟弟撕心裂肺般的一个电话,“妈死了”,然后电话那头连同整个世界一片忙音。是的,母亲走了,她58岁。我看到她时,她安详地躺着,戴上了那副两天前才配好的新眼镜,这是她舍不得的,想去天津看望打工的舅舅为出门准备的。她安详地躺着,像婴儿般熟睡,据民间的说法,母亲走得无牵无挂,对于她儿孙的一切都放心了。她安详地躺着,身上盖着黄布单子,隔开了与这个繁华世界的一切,连同她亲亲的儿孙,她的苦涩人生就此落幕。 事后听弟弟说,母亲在房间里吐了大量的血,她爱干净,没有弄脏一点床单,靠着坚强的信念,拖着一道血迹爬向客厅,是想去拿放在沙发床上的小灵通呼救。她的双手朝着她年仅8个月大的小孙女的摇篮,想抱起孩子。十指弯曲,成了母亲定格在这世上的最后一个符号……作为家庭长子,我无数次惊痛于当时的场景,但至今仍不敢去想,我家这一老一小当初上演了怎样一出生死离别的人间悲剧! 携妻带子,我把母亲送回老家,与父亲合葬。父亲与母亲同村同龄,小学同学,他一生务农,拖拉机手,42岁因肝病离世。之后母亲没有再嫁,以柔弱之躯扛起了父亲留下的如山重担,以稼穑之艰,千折百转供我们完成了初中、高中、大学学业,找工作,成家立业,一路坚定地走下去,这期间经历了16年的人生苦旅。母亲与父亲的再次重逢,却是一场两人阴阳分别16载后相约坟墓中的无言结局。她清贫一生,什么“礼物”也没带给他,表情平静,一身布衣,一个被孙子粘上卡通贴纸的小灵通,还有小包里买菜剩下的一点零钱。 我常常在做一个没头没绪的思考,母亲为何这样早就离开了?为何在他的儿子就快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突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这世上就是为了尝这人间疾苦,却连儿子的一点滴幸福也不肯分享?莫非她只是苍茫宇宙中一颗匆匆的流星,在起点前就注定滑落时的轨迹?想来想去,我似乎听到了上帝是在给我一个交代,上天实在不忍心于她的操劳,给她一个“享受休息”的公平!可是我又觉得不全是这样,也许是上天认为母亲已经为儿子找到前方的路了。若真是这样,上帝确是在明目张胆地制造不公平了,我的人生永远都需要母亲来指地撑天。我的一切都离不开母亲的呵护啊!再说,母亲儿孙绕膝的幸福日子才刚刚开启第一页,她才58岁啊,这过于残酷! 我爱母亲,想念母亲。我没有尽到家庭长子的责任,更没有尽到儿子对母亲的孝道,使母亲短暂的一生,尤其是在父亲去世后更是吃尽了苦,受尽了落寞与孤独!我对母亲的思念深人骨髓,但对母亲的回忆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这使我这个家中老大,在她溘然离去之后的三年时光里,总是在强烈的自责与放任的自嘲中暗自垂泪,醉酒后更是会号啕大哭!而母亲从生下我的那一刻起,她关注的目光从没有离开过我,母亲的爱子之心分分秒秒牵挂着我,母亲耗尽了青春,走到了中年,留下了瘦弱的身躯,流尽了身体的血液。开心的时候她陪我快乐,悲伤的时候她分担我的苦,甚至是被人欺负的时候她比我还出离愤怒!母亲是世界上最疼我的人,最理解我苦与乐的人,最支持我不断前行的人,可如今,她彻底远去了,可怜的母亲! 我的故乡克什克腾旗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塞外黑土地。父辈相传,我们祖籍山东,是爷爷的父亲哥几个为了生计,用担子挑着孩子,领着祖辈从山东逃荒来的,看到这里也许还能养活一家人吧,便在此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了。关于这久远的历史,爷爷出生在山东?或当年是他父亲挑担中抑或手牵着的较大的一个孩子?对于我不得而知,只能是故事吧。我只是清楚那年代的人越穷越生孩子,只是清楚爷爷奶奶就有很多孩子,父辈当中除夭折的叔叔姑姑外,父亲这一代还有六人,他的两弟三妹,他行大。 物质高度匮乏的年代似乎没有缺失过精神的光环,父亲也算是那个年代一个时尚小青年吧!据说奶奶张罗着快给他与别人订婚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爱上了母亲,他曾经小学二年级的同班同学。据说年轻的母亲更是清秀漂亮,他们结婚了!我的人生记忆苦味偏重,但关于这一段,关于父母亲只有二十年的短暂婚姻生活,还有那一年代的清纯初恋,是我心灵深处最为美好甘甜的故事。(P3-6) 序言 自序 一 真正着手整理这个集子,是近两年才开始的业余工作。其实用文字去体会自己的孤独或美好,早有这个想法。只是最近两年才越发强烈地感觉到,四十年的人生时光已经走过,也该对自己做一个总结了,或者说,这么多年来,一直想说给自己的心灵独白,到了该说的时候了。 已经过去的四十年,我一直在摸索人生。如果说我的未来还有四十年的话,那么我该好好地品味这摸索出来的人生了,至少不会像现在一样彷徨地追求,却渐渐地模糊了自己追求的目标。人生确实是一套厚厚的书,读完了上半部分,那么无论读懂与否,我都该做一个总结,为其写点读后感,以不负了这逝去的前半生。 写点东西的念想起于意气风发的弱冠之年。那时我正在武汉上大学,因常常有感于当时那些峥嵘岁月,还有那些朦胧无所依托的情愫。父亲早逝,母亲一个农村妇女的艰辛更无时不在敲打着我的心房,于是心里开始有了关于人生的不成熟概念,所以常常愿意拾笔去记录那些或悲或喜的琐事。但是,当时的我深刻地明白自己的幼稚与无知,并没有勇气将那些愚陋的思想大方地展现出来,所以写就得一些文字沉睡于箱底,实际也是给自己的心灵上了一把锁。即将走出校门的我只带一个简单行囊,其他的手写文稿、同学的往来书信、维系家庭联系的家书像秋叶一样落成堆,然后一把火点燃,连同我的心,我的过去,让它了无踪迹。到如今,我又在时空里穿梭了近20个年头,那把心锁的钥匙不知道在奔跑的时候落在了哪一个十字路口,或者哪一个偏远的角落,反正无从找到,也找不回来了,也好,有些往事,就让它尘封了吧。 大学毕业后,我从南方回来,开始了真正对于人生的寻觅。刚参加工作就受到挑战,工地上烈日蚊蝇尚可应对,但对工头领队用当地话的高声漫骂,不尊重工人的做法,对他们不劳动,每晚连续买醉的腐朽生活“水土不服”。当然最受不了的是,我们本来工资就少,自以为利润不错的电器安装工程一完,薪水却断了。对于这些状况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给我们这些刚走出校门、棱角分明的学生上了社会第一课,物质的困乏,精神的碰壁,严峻考验着大家的生存能力。 这只是我青涩人生的百分之五十。在农村老家,寡居的母亲日子更难。那时父亲已经病逝四五年了,体质柔弱的母亲承受着巨大伤痛,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母亲为了我们荷锄戴月,土里刨食,弟弟高中毕业面临高考的压力和筹集学费的艰难,一家三口身分三地在艰难地打拼,找个团聚的机会都是一种极大的奢求。在这样的窘境下,我这个家中老大开展了“生产自救”,和老乡们卖菜,饭馆里做打杂工,夏天里掏过旱厕,冬天里烧过锅炉,闲暇时当家教、接小孩上下学……那段岁月,大概算得上是我已经过去的四十年里,物质上最为无助的一段伤痕岁月。 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偌大城市里,好在我结识了很多好人、贵人,他们支持我一路前行。在大家的帮扶下,我的工作慢慢稳定了下来,物质条件在渐渐变好,精神低迷的状态得到修复,母亲也随我们开始了全新的城市生活。就在这些年里,我走过了世间最为平凡但也最为必要的一条路——买房、娶妻、生子。 二 舒心的日子没过几年,我再次踏上了精神崩溃的黑暗之旅——母亲撒手人寰,永别于人世了。这种精神崩溃的状态延续至今,我想不明白,也始终没有走出来。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却正好赶上这样的悲哀。 19岁那年,我刚刚高中毕业,父亲终于没有看到他等了一辈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便因肝病匆匆离开了我们。我的人生从天堂一步跌入了黑暗,但是,我的母亲、弟弟,所有亲属、乡邻、同学都在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我深深意识到了家庭长子的责任,自己不能倒下,我家输不起。所以,经历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我还是站起来了。经过一次复读,我终于圆了父亲一个普通农人啼血呼唤的大学梦,得以到他的坟前告慰祭奠。又许多年后,我实现了父亲让我出人头地的所有梦想,在城里工作安家,并把母亲接进城来“享福”。当我准备把父亲该享的那一份幸福一并交给母亲去享受,还在新居里为母亲策划一间宽敞明亮的房间时,她又没有看到新房一眼,便溘然长逝了。母亲终年58岁,走得匆匆忙忙,毫无征兆,父亲终年42岁,两人加起来还不过百岁。 我始终同情所有失去父母的人们,却只有在自己父母都逝去之后才真正明白,不管多大年龄的人,有父母在便是幸福的孩童,并将永远无条件地幸福下去。不管身在何方,官级几品,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父母才是家的符号,没有了父母,就是没有了家,也没有了心的归宿。母亲走时我36岁,失去父母的呵护,再没人来娇惯你的一点任性,再没人来包容你的一点错误,更没人来抚慰你的每一次心伤,在苍茫的人生旅途中,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再也无缘于幸福的孩童,我需要长大,也必须长大。 上苍并没有给我留下父母亲中的那怕是其中一个,他们都走了,我的人生受到了致命伤。工作失去了目标,生活失去了方向,我开始彷徨于这个喧嚣城市的角落,任心灵漫无目的地飘荡在这个不属于我的世界。 回忆这许多年来,我那个一路风雨兼程的家庭,父亲和母亲所遭遇的挫折与艰辛,我的眼泪就不经意间滑落脸颊。而如今,父母还没来得及与我分享半点幸福就被上帝匆匆召回,这是何等的不公?我想身无助、心无依的我一定要用手中的笔去问鼎苍天。这算是我整理这本集子的一个原因,也许过于感性,但我愿意,而且很坚决。 三 曾经为了梦想走出大山,走进城市,而今为了生活远离理想,陷入了人生无边苍茫的梦境中。曾经的梦想不是现在这样的生活,但现在的我却苟安于这个与农民的朴素情怀很不合拍的现实之中。被生活无情地打磨之后才发现,所谓意气风发,志比天高只是属于少年时代的记忆,今天只能用来赞美,却不能用来自勉了。 城市的生活让我永远沉醉在对于宁静祥和的追求之中,而且越来越不能自拔,这是我多年来对于城市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在城市生活的这些年,我在无序的生活节奏中追赶成功,在喧嚣的闹市里寻找满足,却丢失了父母,丢失了率直,丢失了太多的东西。于是,我不再是从前那个优雅沉稳的少年,似乎已经品味了城市的盛宴,却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早已变得浮躁不安,迷茫彷徨。 我是一个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人,一直有一个自以为荣的优点,那就是父母交给的朴实和纯真。带着父母教我如何做人的叮嘱,刚刚走出那个生我养我的故乡村落时,我认为那将是伴我一生的优点。然而,在走进城市,特别是参加工作之后,这近20年的岁月浸染中,我似乎渐渐忘了他们的话,也渐渐模糊了自己关于善良和真实的定义,甚至,我又开始迷茫于自己该怎样做人这样一个抉择当中。 城市生活是开放的,工作是需要技巧的,不像农民,无论是农忙时耕种,还是农闲时打工,只有卖力气才是“优等生”。为了生活,我试着交往城市中各种性格和身份的人,衣服尽量好一点,说话尽量轻一点,对领导尽量听话点,对朋友尽量敬重点。这是必须的,当然工作也必须比别人多付出成倍的努力才行。因为我慢慢明白了,优点不是优势,人生不是游戏,失败总要存在。要生活,就必须先学会认识生活。一开始总以为改变自己的做事风格,是为了更接近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绝对不会触及灵魂,但年届四十回头一看,为了适应而适应,养成的大量诟病已经改变了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棱角和光芒不见了,有的只是永无止境的内心矛盾、纠结和痛苦——我看到一个连自己也看不起的自己。说违心的话,做欠妥的事,是生活的秘诀,却是灵魂的坟墓。我变了,变得那样彻底,变得令自己在每一个成功的喜悦上添一道黑色的悲哀,泪水)中不去,岁月抹不掉。 我怀念那个悠远僻静的山村,那段轻松快乐的往事,怀念那个意气风发、一身正气、刚直不阿的少年。可是,岁月的流逝,带走的远远不只是记忆,还有人生。转眼间,我被自己鄙视了多年,人生已经滑走了太多,而我,能做的,就只有记下这些心路历程。告诉自己,不要忘记自己,告诉生活,我并不是脸上一直有笑容,就一直很幸福。在这本集子里记录这些,也许过于无聊,但我愿意,而且很坚决。 四 有句谚语叫“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是人们对于家乡热爱之情的表达。我的老家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个偏远山村——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新开地乡双山子村。那片土地虽然贫瘠,但养活了我,教育了我,我的生命源于那里,思想源于那里,所以,我深深地爱着那片不为外人所知的土地,而且爱得死心踏地,义无反顾。 家乡那片土地承载了我童年、少年时代的点滴美好记忆。这些美好的往事散落在山巅、河谷、田间、村头,定格在我永恒的记忆里。每每想起来,梦中都会笑醒,都会让我感到醉心的甜蜜。这些年来,心若浮萍漂泊在城市里,但家乡却始终在我的心头,那里的乡邻、伙伴、山水、土石、花草……样样依稀心头,魂牵梦萦。 从初中开始寄宿读书,尤其是上大学参加工作后,就很少回去了。偶尔回去,也匆匆忙忙就开始为了离开做准备。故乡的恩情就在于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离她有多么遥远,她却始终像母亲一样等着我,总是用最赤热的心接纳我的每一次归去,而对于我的离开,她却始终没有怨言,因为她懂得我的梦。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城市生活的压力之下,我始终对乡村的宁静,对神奇的大自然有一种超乎想象的激情,而我的家乡,风景连同人文都值得我一生铭刻心底。克什克腾旗是一片历史文化悠久的土地,那里刻印了人类文明的转折点,元朝最后栖息的古都应昌路,康熙亲征葛尔丹的乌兰布统古战场等等,这些地方承载了太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往事;阿斯哈图石林、热水神泉、达里湖等名胜,喜迎着天下游客……那里太美,太令人神往,而我,走遍东西南北,始终最爱那如梦的故里。 近些年来,克什克腾旗经济发展,草原高速四处通达,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作为一个身在外地的克旗人,深感骄傲与幸福。想到自己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最应该感恩于那片土地的培育,所以,我也想用文字来歌颂和赞美她,也许过于肤浅,但我愿意,而且很坚决。 五 人活着应该心怀感恩,尤其对于我,只要一息尚存,就该永远鞭策自己记着这个话题。祖辈拖儿带女从山海关里逃荒到关外,是这片土地延续了我们家族的生命;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耕作,是这片土地承载了我们衣食丰足;我辈能走出大山眺望更远处的风景,是和谐稳定的社会赐予了我们的工作机会和幸福生活。 我吃过一些该吃的苦,却受过太多人的帮助,我还没有条件去回馈大家,或是已经失去了这样的机会,但借这书桌一隅,一寸明亮的灯光,爬上几行格子,供大家休闲一笑,尚可。我想把这个集子做成感恩之作,歌颂大爱无疆的美好,歌颂幸福生活的美好,歌颂朋友情谊的美好,也许有些天真,但我愿意,而且很坚决。 六 以上这些,算是我对前半生生活和心路历程的简单概括吧,也是我对前半生的一次哀鸣。很长很哕嗦,但实际上我想说的还很多。 时光荏苒,我已经步入不惑之年。我想,这过去的四十年,应该算得上我的前半生吧,但相比父母,我的期盼的确有些奢侈……如果我真有后半生的话,我想在读懂前半生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别样的后半生,使我的四十岁成为这一生的分水岭,那么《盛夏菊花》正好写在这条分水岭上,算作唱给往昔的一首挽歌,以祭奠我逝去的青春,同时作为人生后半程的驿站。 故作此文,是为序! 于呼和浩特 二〇一五年五月二十一日 后记 后记 写到这里,终于不负众望,《盛夏菊花》就要搁笔了。但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还有太多话想说。只是囿于生活的忙碌,精力的有限,文字的笨拙,不能对自己过去四十余年的人生述而尽其详。这些小文章,磨叨事,只不过我所想之万一罢了。 当然,现实版的生活也非区区几个文字所能说明白的。我一个在企业就职的刀笔小卒,没有什么深刻的生活体验,更没有什么丰富的人生思想,但尽智竭力,有了这份拙作,也算是一件欣慰的事吧。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抑或是最后一本,将来的事情永远是未知的。人生就是一出社会舞台剧,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笑声、泪水和感动总是交织融合的。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听从于内心最真实的自我,而执着向前。而后,坚决地去接受它,记录它,只有这样,那些过去的东西才会成为自己的财富。 但不管怎样,如我在序言里所说,对于亲情的泣泪呼唤,对于故乡的深度眷念,对于农人的衷情赞誉,对于朋友的情谊牵挂,对于杯酒江湖的真诚感念,对于祖国山河的行之感叹,这一切的一切,也许过于感性,也许过于无聊,也许过于肤浅,也许过于天真,“但我愿意,而且很坚决”。 是的,总体意思是感恩之作。工作与生活中,帮助过我的亲人、乡邻、老师、领导、同事、朋友,一生写不尽,也报答不完这如山的深恩。那只能永远铭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中。这个集子的完成,也算是对大家的一种回报吧! 作者 二〇一五年秋 于呼和浩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