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其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其间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可司马迁仍旧坚持完成所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史记(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汉)司马迁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其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其间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可司马迁仍旧坚持完成所著。 内容推荐 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史学家皆称《史记》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体大,指《史记》的五体结构和系统性;思精,指《史记》内容的全面性和进步性。《史记》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囊括中外,贯通古今。它上起黄帝,下迄太初,汇总古今典籍,“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成就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通史,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划时代的伟大创新。 目录 卷一 五 帝本纪第一 卷二 夏本纪第二 卷三 殷本纪第三 卷四 周本纪第四 卷五 秦本纪第五 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卷十五 六 年表第三 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卷二十一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一 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 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五 宗世家第二十九 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 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 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 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 卷七十三 自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卷七十四 孟子苟卿列传第十四 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卷七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试读章节 卷记卷三殷本纪第三 殷契,母日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日:“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 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日:“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日:“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汤日:“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作《汤征》。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日,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日:“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日:“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日:“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人吾网。”诸侯闻之,日:“汤德至矣,及禽兽。” 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汤日:“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众,女日:‘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女其日:‘有罪,其奈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有众率怠不和,日:‘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不从誓言,予则帑僇女,无有攸赦。”以告令师,作《汤誓》。于是汤日“吾甚武”,号日武王。 桀败于有娥之虚,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飚,俘厥宝玉,义伯、仲伯作《典宝》。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报。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汤归至于泰卷陶,中垒作诰。既绌夏命,还亳,作《汤诰》:“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日:‘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日:‘不道,毋之在国,女毋我怨。”’以令诸侯。伊尹作《咸有一德》,咎单作《明居》。 汤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会以昼。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嫡长孙也,是为帝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作《肆命》,作《徂后》。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 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褒帝太甲,称太宗。 太宗崩,子沃丁立。帝沃丁之时,伊尹卒。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 沃丁崩,弟太庚立,是为帝太庚。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为帝雍己。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是为帝太戊。帝太戊立伊陟为相。毫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惧,问伊陟。伊陟日:“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与?帝其修德。”太戊从之,而祥桑枯死而去。伊陟赞言于巫咸,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作《太戊》。帝太戊赞伊陟于庙,言弗臣,伊陟让,作《原命》。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 中宗崩,子帝中丁立。帝中丁迁于隞。河亶甲居相。祖乙迁于邢。帝中丁崩,弟外壬立,是为帝外壬。《仲丁》书阙不具。帝外壬崩,弟河童甲立,是为帝河亶甲。河亶甲时,殷复衰。 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帝祖乙立,殷复兴。巫贤任职。 祖乙崩,子帝祖辛立。帝祖辛崩,弟沃甲立,是为帝沃甲。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是为帝祖丁。帝祖丁崩,立弟沃甲之子南庚,是为帝南庚。帝南庚崩,立帝祖丁之子阳甲,是为帝阳甲。帝阳甲之时,殷衰。 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帝阳甲崩,弟盘庚立,是为帝盘庚。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El:“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毫,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P9-10 序言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其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其间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可司马迁仍旧坚持完成所著。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史学家皆称《史记》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体大,指《史记》的五体结构和系统性;思精,指《史记》内容的全面性和进步性。《史记》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囊括中外,贯通古今。它上起黄帝,下迄太初,汇总古今典籍,“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成就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通史,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划时代的伟大创新。 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