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重回宫中
重燃旧情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病逝于翠微宫。在臣民们的哭泣中,李世民走完了他的一生。
李世民为儿子、为大唐想到了方方面面:文臣方面,他选择了两位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前者是李治的舅舅,是自己最信任的人,也是唐朝数一数二的人物,有他在,李治的皇帝之位就不会动摇。李世民在病榻前,指着太子和太子妃王氏对他们说:“我这一对佳儿佳妇,就交给你们了。”
武将方面,他看中李勣,对李勣说:“当年你对李密尚且忠心耿耿,我相信你决不会辜负我。”把儿子也把大唐的安全托付给这位老将。为了让他更能效忠李治,李世民还要了个心眼儿,特意把李勣降职,对儿子说:“我现在把这个人降职,你继位后,要马上将他召回朝廷,给予高官,他才会对你效忠。”
具体事务方面,李世民将贞观之治的领导班子完整地留给了李治,还要加上他在位数年积累的粮食、财富和对外的国威,李治只需要沿用从前的班子和路子,就能一帆风顺。
后宫方面,李世民看到儿媳妇王氏端庄贤淑,一派大家闺秀风范,举止更是透出国母之像,就算李治今后有了宠爱的嫔妃,料想也出不了大问题……
李世民去世后,武媚娘走出宫门,和所有没能生育的嫔妃一道,被马车分送到长安城的寺院,削发为尼,迎接她的是青灯古佛,是简陋的房屋,极度伤心的李治无从顾及一个女人,她的人生,似乎已经尘埃落定。
登基后,李治无暇顾及武媚娘。但这不是因为喜新厌旧,而是面对父亲留下的江山,他不知该如何打理。直到坐上皇位的那一天,李治仍然不太相信自己真的继承李唐大统,从此君临天下。而朝臣们早有准备,也不需要他做出英明决定,他们都认为,自己比李治更英明。李世民的本意是希望大臣们悉心辅佐新皇,但在新皇眼中,大臣们似乎不把他放在眼里。李治也想提拔自己的亲信,但提拔幅度有限,朝廷大臣仍旧牢牢地掌握在以舅舅长孙无忌为首的老大臣手中,不过,李治性子软脾气好,他还要倚仗舅舅,这些事他都能忍。
做皇帝毕竟不是做太子,每日上朝,左一个大臣报告某某地有地震,右一个大臣报告某某地有外患,这些切实的重压都压在了李治的肩膀上。恰好李渊当年起兵的晋州也发生了地震,更让流言四起,认为李治这位皇子登基大不吉利,不然龙兴之地怎么会发生地震?
父亲曾经的教育,让李治有了初步的事业心,明白一个仁明的皇帝对国家的重要性,他也立志要效仿父亲,做个万民称颂的贤君。他没有父亲东征西讨积累的名声,也没有父亲举重若轻的英雄气概,他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跌跌撞撞地摸索着,下诏赈灾,下诏修律,下诏节俭,但也只是在父亲的阴影之下亦步亦趋,久而久之,心中难免失落。他并不是遇到挫折能鼓起勇气的坚毅之人,而他的身边,也没有一位能安慰他的女性。
李治身边的嫔妃不少。他的皇后王氏与他感情平平,而且性子含蓄,只知贤良淑德,不是李治喜欢的类型;还有一位妃子萧氏,同样出身名门,容貌既美,性子张扬,很合李治心意,也是他最宠的妃子,很快被封为正一品淑妃。可这位萧淑妃虽然活泼美丽,却少了能帮李治排忧解难的政治头脑,李治在她身上同样找不到真正的安慰。
李世民喜欢有头脑的女人,他有足够的主意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不需要女人多插嘴,却可以用这个头脑帮他留意细枝末节,在他大意麻痹时提醒一声,在他得意忘形时督促一下;而李治和李世民正好相反,他性子软,年纪轻,习惯了听父亲的,听舅舅的,还没学会自己拿主意,他需要一个有智慧的女人,帮他出主意,帮他担责任,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想起武媚娘,希望她就在身边,像当年与他谈烦心事一样,和他一起谈谈国事。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思念,一年后的五月二十六日,也就是太宗李世民的忌日,李治选择了在感业寺为父亲进香。这个决定让大臣们不解,因为感业寺是长安城一个不起眼的小寺庙,而之前皇帝要进香,都会选择那些既有高僧,又有门面的大佛寺。不过,谁也没把这个决定放在心上,李治也顺利地见到了心上人,只见她一身缁衣,容颜憔悴,梨花带雨,他的眼泪也忍不住流了下来。
感业寺的生活无疑是武则天生命中最低谷的一段时期,她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李治对她的感情,她不知道这份感情是否牢不可破,是否经得起考验。她不是天真的女子,清楚地知道就算李治有心与她再续前缘,大臣们也不会同意新皇将先帝的才人收入后宫。但是,年轻男女的爱情,越是分离越是热烈,武则天仍然有争取的机会。她给李治写了一首情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仅仅一首诗,就能体现出武则天那种对爱人的思念、对分离的无奈直透纸背。明代钟惺曾这样评价:“‘看朱成碧’四字本奇,然尤觉‘思纷纷’三字愤乱颠倒无可奈何,老狐甚媚。”
即使与李治重燃旧情,武则天依然心事重重,她不知该如何突破难关,成为李治身边有名分的女人——如果无名无分,一旦年老色衰,自己的结局依然悲惨。李治也希望武则天能时时在自己身边,可是,想到物议人言,即使贵为天子,他依然一筹莫展。没想到,这个问题被他的皇后解决了。
P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