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子心语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陈志民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陈志民著的《老子心语》主要内容是作者依据个人理论修为对《道德经》所做的注解。书中提到如何读懂《道德经》、如何遵循《道德经》、如何善用《道德经》等一系列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作者展开了详细的论述。依据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对《金刚经》作出注解。

内容推荐

由陈志民著的《老子心语》希望抓住《道德经》的精神内核,探究老子内心深处的真实语、真实义,以资世人与其中能撷其要妙,破迷得悟。

目录

难信之法如何信(自序)

信解行证道德径

玄道名常义图解

玄道无名众妙门

心无分别自平等

无为之为真有为

道本无用无不用

自守中道离两边

谷神不死天地根

天地无私私亦无

上善若水水润下

功遂身退天之道

玄德不玄德即得

无中生有有亦无

求实去虚圣人治

及吾无身复何患

能知古始执道纪

善为道者不可识

没身不殆天地长

功成事遂我自然

无奈退而求其次

绝学无忧真实义

我独异人贵食母

孔德之容唯从道

圣人抱一天下式

同于道者道得之

余食赘形物恶之

道法自然自法道

轻则失根躁失君

大智若愚谓钥妙

恒德不忒归无极

无为无执故无失

果而不强莫求强

兵者不祥慎之用

道恒无名守自朴

自知之明明不亡

以其不大成其大

大象无形天下往

国之利器不示人

道恒无为无不为

退而次之求其礼

得其一者天下正

无中生有生万物

道隐无名善始终

道生一二三万物

无有生灭人无问

知止不殆自长久

清静无为天下正

世间万恶欲为首

圣人无行知天下

为道日损至无为

圣人无心百姓心

悟至无死即无生

尊道贵德恒自然

复归其明破无明

介然有知行大道

吾奚以此观天下

含德之厚若赤子

天下玄同不可得

我无欲而民自朴

福祸相依两面衣

根深蒂固长生天

两不相伤神人一

大者为下牝胜牡

坐进此道天下贵

圣人犹难终无难

万物自然弗敢为

玄德至深乃大顺

为下莫能与之争

如慈恒之天之佑

是谓配天古之极

轻敌是祸哀者胜

圣人被褐而怀玉

以病为病是不病

民不畏威大威至

天网恢恢疏不漏

莫代司者而杀之

无以生为贵于生

以柔克刚弱胜强

天道损余补不足

正言若反道之动

天道无亲恒于善

小国寡民重死生

与人愈多己愈有

后记

试读章节

信解行证道德径

在我们打开《道德经》,进入首篇正题之前,还是有必要花费一些时间来研究一下学习《道德经》的方式、方法。为什么?因为我们学习任何一种完美圆满的思想理论体系,或者即便只是学习一般性的世间知识,都需要在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才容易进入门径,进而举一反三,学而易成。不然,便如盲人摸象般,无法将一堆零碎的思想观点、感触感觉等融会贯通,也就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进而为自己所用了。

《道德经》,顾名思义,是一部专门研究道德的无上道义之书。道与德是一不是二,道与德是须臾不可分离的一体两面。道离德则无以为表,无相难显,易于流入空谈;德离道则形存神亡,舍本逐末,最终形神俱失。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相。道以德为相,德依道为行。道以德为用,德依道为体。道与德互为表里,形神俱备,即得完美圆满也。

但我们不要忘了,道德不是空洞无物的纯理论学说,而是有信有愿,有修有行,有得有证的一门实修、实证功夫。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信愿行证不可或缺的实修体系。理论是实践的领导者,修行是理论的践行者。思想指导行为,行为是思想的反映,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最终都要实用于世间,才是《道德经》经世致用,为民谋福祉的功德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让道德深入人心,切行于世呢?一个字:经。经者,径也。径者,行也。行者,修也。修者,达也。达者,证也。证者,圣也。

“经”之一字,即是《道德经》从具象到抽象,又从抽象回归到生活实践中一以贯之的修行之径,也就是方法,法门也。

那么,学习《道德经》都有什么方法呢?

一、先分述,后总结。二、先浅入,后深出。三、先从上,后而下。四、先由里,后到外。五、先个性,后共性,六、先具象,后抽象。七、先整体,后分解。八、先天地,后人伦。九、先实践,后理论。十、先理解,后修证。

这些学习的方式、方法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不是的。这也只是概括而言,只是在我们进入“道德之门”之前,要有个心理准备,遇理遇事,趣时变通,使而益之,得窥法门的善巧方便罢了。切不可执为纲目,反为之所累耳。这里只需要有个大致了解就可以了,所以也不再就此展开讨论。只是大家在学习《道德经》时,可自行揣摩体会,或许大家各有所悟,各有心得亦未可知。

但有一点却需要提前指出。道只是老子“道”之思想理论体系中的笼统概念,老子之道其实有三部分共同组成,分述即是:一、玄是体,体者,自性也,如来也;二、道是相,相者,如如也,智慧也;三、德是用,德者,妙明也,德行也。三者三位一体,合而为一,即大道也。

玄、道、德分属体、相、用,“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此外还有谷神、玄牝、无极、道纪、古纪、帝先、玄德、恍惚、自然、道冲、一、天地根等诸多名相,这些都是老子所言之道之名相或玄道名相的不同表达,侧重点或有不同,然其深义之本然殊无二异也。

由于“道”之一字,有相可表,可德可行,有功可用,有义可达,有法可修,有物可解,有世可入,有理有念。故老子对“道”颇为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把道之表相甚至上升到了其所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之本体的高度来表象和论述。对此,我们不可执著,不可咬文嚼字,著文字相。若能破除如上所说之文字相、语言相,那么我们离世尊所说之“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的境界也就不远了。

我们都知道,道之教育是老子所创,但其精神内核却是上自伏羲、女娲、黄帝等三皇五帝一脉相承之集大成者,特别是被称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更是《道德经》成书立说的思想基石,故道学又被称为“黄老之学”,这实是一脉流传,百川归流,汇聚成海的一个发展过程,甚至诸子百家之学说,法儒兵纵横,农墨名阴阳,老子亦融会贯通,择其要者而归论。善之为我所用,恶之为我所资。故《道德经》实为一部经过高度浓缩之后的华夏宝典,智慧性海。其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精神、思想内核,在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荣辱兴衰后,仍然闪耀着灿然生辉的智慧之光。特别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了极大丰富的现代,人们仍然需要回归到《道德》深处,去撷取精神实质,以解决现代文明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也是《道德经》渊源流传,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经世致用的力量源泉,是无可辩驳的智慧之道,众妙之门。

P1-3

序言

难信之法如何信(自序)

《道德经》是不需要“解释”的。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尊崇圣贤之道者,或欲以求仙得道、或欲以探索真理、或欲以治国安邦、或欲以修身养性者,难以数计。均试以解读、注释《道德经》,以期能获得无上智慧、无上真谛、无上真理。故而《道德经》之释本汗牛充栋,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也是世界文化思想海洋中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还是对国家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一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道德经》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东西方学者在这部思想的海洋里,不遗余力地探求宇宙生成的无上奥秘,深究古代智慧的核心底蕴,寻找人类文明的活水源头,求索科学创新的理论依据。《道德经》如智慧之海,一代又一代探索真理的后来者在其中汲取营养,强壮自我,攀登真理的高峰。

那么,我们该如何读懂《道德经》?如何遵循《道德经》?如何善用《道德经》?这些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故我在解读《道德经》之前,先和大家一起就《道德经》为难信之法这一问题做一简述。

在东西方诸圣贤之中,有三位全世界共尊的圣人分别说了虽然文字表述略有出入,但核心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话。下面,我们一一列出:

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世尊在《大涅槃经》说:“譬如下人能知下法不知中上。中者知中不知于上。上者知上及知中下。”

老子在《道德经》中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或存或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故儒释道之学均为难信之法,均有难信之处。虽儒释道之难易或有高下,而实无高下。但通过这三位圣人所说之言,我们反过来可以得知:对于圣贤之道,诸家所解,均受困于自己境界的高下。因为自己的境界不能达到圣人之境界,故对圣贤之道均是难信、难知、难行、难证。所以,在后天所谓知识的范畴内对《道德经》的注释,往往会偏离圣人之本义或难以达到文字核心的“无上道义”,这也就造成了不同的人读圣贤之书,往往会得出不同见解、不同结论的原因所在。

当然,只要勤而行之,不懈努力,终会在思想上提升自己的境界高度,从而接近或达到圣贤之道。

如世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或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是告诫我们不可执著于名相,就连佛之名相,道之名相也不要执著。所以世尊虽说法49年,到最后以最决绝的心把人们对佛法的依赖心彻底打破,以期能自悟自度,莫著法执。世尊在《金刚经》云:“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也就是说,老子口中所说之“道”,连老子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描述他,只好勉强给他起了一个名字曰“道”。所以世尊在《金刚经》中还说:“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故而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语言文字虽然不同,其义无殊。

既然老子所说之道无法描述,不可言说,那么,我们还有办法得道吗?有。老子在《道德经》中已经把得道的方法和途径告诉了我们,那就是:“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又说:“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世尊在《金刚经》中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又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说:“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祖惠能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些,其实都是诸佛菩萨、古圣先贤、高僧大德教导我们如何修行、悟道、得道的方法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给自己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决定了其在阅读《道德经》的理解程度;二、不能以我们后天所获得的知识来解释老子之“道”,因为那不过是老子也无法表述而强为之名曰“道”;三、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精进修行,是可以悟道得道的,因为老子说:“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

既然老子说易知、易行,为什么世人却不能理解老子所说的“道”,不能悟道、修道、得道呢?那是因为不信。古圣大德有言:“信是道元功德母。”信,是我们做一切事物的基础。若不自信,别说参佛修道,就算是一般的世间事也是做不好的。

我们这里对《道德经》有了一个最基本的正知正见之后,再以无比虔诚和恭敬心来对《道德经》进行解读,以期能通过这些解读,使更多的人对“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同做勤而行之之上士,不要做或存或亡之中士,更不要做闻之大笑之下士也。

拙文不重考据,不重《道德经》之成书年代、源流汇宗,老子其人之乡里官居、人寿几何;亦不重后世之注解、经疏、诸家言说。只愿能抓住《道德经》之精神内核,探究老子内心深处的真实语、真实义、道元玄体、无上道义,以资世人于其中能撷其要妙,破迷得悟。传老子心法,扬“道德”本义,为世人所用,此不为真学道、真修行,老子之真弟子、真传人哉?

庚寅年四月二十二日

后记

自庚寅年四月二十二始,至庚寅年六月二十六止,共计64天,于工作之余,便把主要精力全部用于《老子心语》暨对《道德经》的解读上。今日草解一遍完成,虽未及以细研,心亦大慰。

玄体至精,玄义至深;大道至简,悟道至难;孔德至清,行德至微。何也?以其不信不愿不行也。而玄之义道之理德之用三位一体。虽毕竟空不可得而尽虚空遍法界,与人之信与不信,愿与不愿,行与不行没有关系,它恒久的发挥着作用,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孔子日:道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故知道者,智也。不知道者,愚也。

故,世间万象诸般人色,而究竟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明白地活着,一种人是糊涂地活着。明白者知道人生只是一个过程,而生死本无差别。而糊涂者也知道人生只是一个过程,但却不知生何以生,死何以死,生之何来,死之何去,生死两头茫茫然,此即是三世十方诸佛菩萨所言之可怜愍者。也即是老子所言之“不知,知病”者矣。

不知,知病。此两者是人最大的共同的敌人。错误的知见导致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导致错误的后果,而人一切有形无形之错误,都来自那最初的错误知见。知痛,则随之而来的色受想行识等一切都是染上了病毒的。

因果关系是无条件,无分别,无限制,无差异地恒常地对待世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时空点,甚至细微到了人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天道无为无不为,天道无亲无不亲,天若有情天亦老,而我们必然要为自己所有的心意行为埋单,不要把希望寄托到自心以外的任何地方,只有自己的真我真心真性真神,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老子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世尊说:“去者是客尘,不去者是主人。”故世人肉体终将坏去,而主人者不来不去也。

破一分无明,证一分菩提。知病,知尚矣。无明障道,佛性不见。不知,知病矣。

破一分无明,知病,证一分菩提。知尚矣。无明障道,不知,佛性不见。知病矣。

悟道过程中要努力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经者,文字之径也。径者,路也,行也。故《心经》者,心之径路也。佛经者,觉悟之路也。《道德经》者,大道之行也。指出明确方向,认清正确道路。努力奋然前行,绝不左顾右盼。历尽千辛万苦,没有一丝怨言。各依人生模范,成就圣人志愿。

圣人仆下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智慧语言,无上菩提,人生示现,为我们铺就了一条达到人生极峰的道路,为我们修造了一条达到人生彼岸的筏船。

与诸天下为探索人生宇宙真相,解脱生死枷锁而努力的行者共勉。

陈志民

庚寅年六月二十八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9: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