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跳跃的大地》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旅居澳洲时,根据两个孩子在澳洲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整理的随笔,原稿发表在台湾民生报“哥俩在澳洲”专栏上,充满异国风情和童趣。让读者读来忍俊不禁的同时,也饱览了一段异澳洲风情。本书语言清新,文笔流畅,充满浓浓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家的温馨,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少儿文学佳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袋鼠跳跃的大地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夏祖丽 |
出版社 |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袋鼠跳跃的大地》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旅居澳洲时,根据两个孩子在澳洲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整理的随笔,原稿发表在台湾民生报“哥俩在澳洲”专栏上,充满异国风情和童趣。让读者读来忍俊不禁的同时,也饱览了一段异澳洲风情。本书语言清新,文笔流畅,充满浓浓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家的温馨,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少儿文学佳作。 内容推荐 夏祖丽的这本《袋鼠跳跃的大地》通过小哥俩好奇的眼光,将初到澳洲的中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们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迅速适应崭新的校园环境,交上好朋友,在多元文化中感受生活,感知生命。哥儿俩看似稚嫩的笔下,是难掩的无畏少年心和在异国文明中收获的蜕变与成长。 目录 总存 英子不老 序 南天下的少年岁月 我的第一个澳大利亚朋友 打电话乐趣多 罢工王国 老狗斑其 千奇百怪的姓 参加游泳比赛 暑假打工记 难忘的露营 卖旧书 妈妈回台湾了 我们赏雪去 不同的学校生活 派特先生上电视 湖边钓鱼记 看网球公开赛 坐飞机 表兄弟台北大团圆 游新加坡 韦叔叔提树鼠记 小树鼠找妈妈 澳大利亚的吃 九十奶奶到澳大利亚 我当了矿工 坐轮椅的滋味 爹加乒乓球比赛 妈妈考车记 保罗的生日会 怀念朋友一家 世纪大拍卖 回家真好 花粉热 皮夹手不见了 人生何处不相逢 看牙记 多元文化好处多 种族大汇集 旧货大受欢迎 不忘学中文 上班的经验 试读章节 每年一到圣诞节,我就会想起在澳大利亚认得的第一个朋友布兰特,我们在澳大利亚的第一个圣诞节是在他家度过的。 我到的第三天,学校开学了。那天早上到校,我先到办公室找老师哥顿先生,哥顿先生带我走进一间教室,里面有男女二十几个学生,有的坐在桌上,有的趴在窗边,有的吊在门框上,吵吵闹闹的。哥顿先生把我介绍给大家,然后指了一个空位说:“安迪,你就坐在这里好了!” 我坐下来,旁边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对我微笑,我也回报一笑。这时哥顿先生就对那个男孩说:“布兰特,你多帮助安迪英文。安迪的数学很好,你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问他!” 布兰特很爽快地回答:“没问题。” 刚开始上课时,除了数学课,其他的课都听不太懂。澳大利亚人说话不喜欢张嘴,含糊不清的句子在嘴里嘟囔了半天。 布兰特不负哥顿先生的托付,常常拿着我的中英文字典,翻出我不懂的生字,有时还比手画脚地耐心解释。他告诉我,自从认识我以后,他的拼字和表演能力都进步不少呢! 但每到上数学课,布兰特就愁眉不展,在我看来非常容易的题目,他却发上半天呆也想不出来。这时就该我帮他了。每次他看我两三下就解决了好几道题,非常钦佩,不断地说我是天才,我告诉他我们在台湾早已教过了。 布兰特身材胖,常常被同学取笑。这里的男生喜欢运动,听热闹音乐,如果这两项都不喜欢,就很难交到朋友了。布兰特不喜欢运动,再加上功课不好,在同学眼中,他是一个没用的人。 但自从我到班上后,布兰特似乎变得重要起来了。老师要找我问什么事,他常常自告奋勇在旁边帮忙。午饭时,他带我去食堂,教我订午餐。有一次,我们买了午餐在大树下吃,突然有几个同学走过来,笑他这么胖还吃。他很生气,当时就把午餐扔进垃圾筒里。我跟他说,他可以不必理那些人,他有点伤心地说,他已经努力减了八公斤了,但还被人取笑。 布兰特很喜欢吃中国菜,每次到我家,都吃很多。他常说他最大的志愿是将来做名大厨。在澳大利亚做大厨不容易,要上课去学上好几年,还要考执照。我告诉他,要成为一个好厨师,非学几道中国菜不可。他每次来我们家吃饭,都很用心问我妈每道菜的烧法。 布兰特对念书、运动没兴趣,却喜欢打鼓。他家里有一套鼓,常常下课回家就关起门来大打特打,他说,这也是一种减肥妙方,我看他每次打得全身大汗,的确也是一种运动。 他也很喜欢“管闲事”,有次他来我家,我们院子里出现一大堆黑色条纹有毒的蜜蜂,这是一种欧洲蜂,很凶猛,会叮死人的。布兰特仔细观察后,脸色凝重地解释这种蜜蜂的危险性,然后翻开电话本,找到市政府扑灭毒蜜蜂的专线,建议我们打去找人来看看。这群蜜蜂在我们院子里闹了两个多钟头,又不见了,我们也就没有打电话过去。 在那年圣诞节前几个星期,布兰特妈妈邀请我们全家去过节。第二天到学校布兰特对我说,他在存钱准备买圣诞节礼物送给我和我弟弟凯文,还故作神秘地说,他不能透露是什么东西,但他一再强调是澳洲的国宝之一,我当时心想,难道送我一只袋鼠或无尾熊吗? 他也暗示(有时简直是明说了)他为了减肥,准备学打羽毛球,但他没有羽毛球拍。当然,我就决定买一套羽毛球具送给他。 过节当天我们到他家,先参观他们的每个房间,频频赞美后,就开始交换礼物。布兰特送我们的是一套打板球的球具,有两个用上好木料做成的板子,两支球插,以及两个球,正是我们想要买的。 板球是澳大利亚最盛行的运动之一,他们还得过好几次世界冠军(因为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玩),说它是澳大利亚的国宝也有道理。 我在那所学校念了八个月就转到另一所学校去了,而布兰特也搬家转走了。起初我们互通了几封信,后来渐渐地失去联络了。P1-5 序言 母亲的童年回忆在北京城南游艺园里的那些说书、京韵大鼓、杂耍、变戏法、地方戏里;我们的童年回忆在台北城南川端桥畔夏夜的凉座里,那里也有说书、相声,还有唱歌和蒙古烤肉。 念小学时,每到周末晚上,父母亲就带我们上厦门街那家四川馆吃饭。四个孩子的六口之家,靠两支勤奋的笔,负担不轻,母亲常常说我们是“苦中作乐”。低低矮矮木板搭的四川馆紧靠在铁道边上,每次隆隆的火车一过,木屋就惊天动地摇起来。那一番天摇地动,就像四川馆入门柜台上的那一罐颜色漂亮又好吃的泡菜,也像那跑堂拖得长长的一声地道四川风味的“一碗担——担——面——”一样,让我们觉得新鲜有趣。 吃完晚饭,我们照例到附近的一家“大”文具店逛逛。母亲说:“每个孩子进了文具店,眼睛就会发亮。”我在店里东看看,西摸摸,什么都好。母亲最能看穿孩子的心,她慧黠地笑着说:“好像看看都过瘾似的!” 班上有一半同学的铅笔盒和那里头的文具都比我们的好,但我们不觉得自己非要也有同样的才快乐,父母亲给了我们自由和爱,使我们不觉得匮乏。 不过,每回逛文具店,倒也没空手而回过,小手里总会捏拿着一两支香水铅笔或是一块小橡皮擦什么的。迎着晚风,闻着那俗丽的香水铅笔味儿,我们慢慢地散步回家。 什么叫幸福?现在回想,那种感觉就是幸福吧。幸福,在艰苦的岁月中特别动人! 多年前,有一次和母亲聊天,我提起小时候最羡慕会弹琴的人,常常把床尾高起来的横杠当琴键,自我陶醉地弹上半天。母亲说:“我也做过这种事儿,我有一个老九霞的鞋盒子,盒子里住着我用火柴棒做的小脚儿娘,我常常跟同伴捏着自己的小脚儿娘,哆、哆、哆地走到对方的鞋盒里,展开两‘家’的来往。敲门、开门、让座、倒茶、吃东西、聊天,我们假装成大人,假装成家庭主妇,说的都是大人话,爱说什么说什么,不受限于大人,有意思得很。那时,我常在我们北屋套间里玩小脚儿娘。” 后来她写了一篇《我的童玩》,就写到她的小脚儿娘。那个时代,女孩子自己做的玩具和玩的游戏,常常和学女红或做家事有关,那时的教育多半是在旧式的家庭里自然形成的。母亲写道:“我愿意从记忆中找出我童年的游乐、我的玩具和一去不回的生活。” 母亲晚年用心为孩子写了许多有趣可读的东西。 母亲不但喜欢为孩子们写故事,也给孩子们翻译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她主持的纯文学出版社出版高水平的文学作品,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也开始开辟儿童书的路径。 20世纪70年代末,母亲接近六十岁了,父亲希望我能够多帮帮母亲,于是我辞去原来的工作,到母亲主持的出版社协助编务。我和母亲在台北城南那间小办公室里,面对面工作了十年。那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更没有电子书,印刷出版品很蓬勃,尤其是文学和儿童书籍,书市兴旺,只要是好书不怕没人买。母亲编辑点子多,眼光准,又能创新,我们联手编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书,其中有好几本得到文学奖。她总是乐在工作,有时一大早兴致勃勃地进办公室说:“来,咱们好好把这批书做起来!”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因为先生的工作,我们带着两个孩子,迁居澳大利亚墨尔本。母亲顿失助手,但是她很看得开,不忘叮嘱我出去后多注意介绍国外的儿童读物给国内的小朋友。 当时台湾《民生报》儿童版主编桂文亚,鼓励我多写些文章……一盆水的时候,忽然想到我小时候在雨地光了脚蹚水的快乐,那么孩子只要求一盆水,实在算不得淘气。” 与母亲接触过的人往往会发觉她是个很有童心的人。儿童文学作家桂文亚说的一段话最传神:“林海音先生无论在讨论事情还是谈天时,都常会不自觉流露出天真,这个天真不是造作,是很自然地把她看见的事情描述出来。由于她从小在北京成长,词汇丰富,再加上感觉敏锐,又是一个小说家,所以叙述的过程很活泼,常把生活中平淡的事说得有趣、写得生动,这样的作品也就很接近儿童心灵及趣味。” 北方人常说“自来喜”,我觉得母亲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有一种“自来喜”的味道。 七十六岁那年,母亲写下:“英子的心还是七十六年前的那颗心,把家人和朋友紧紧搂在心上,到老不变。” 七十七岁那年,母亲聆听钢琴家、与她的名字只差二个字的林海为《城南旧事》谱写的一组乐曲,写下了一首略带伤感的回忆童年的小诗:“静静地听,静静地想,回忆我的童年,忽见柳条儿摇曳,柳絮飞扬,柳絮吹向我脸上,鼻孔里刺痒。抚摸着鼻尖,泪珠儿沾湿了我七岁的小手。……我愿在这儿静静地听,向我自己的心诉求:给我一盏七月的莲花灯,提着它,我——去踏冬月的雪,一步一个脚印,踏到明春。……静静地听,静静地听……听到城南的深夜,听到冬阳的早晨。” 七十八岁那年,她许下未来要专注于儿童文学写作的心愿,她说:“我要写我的童玩、我的游伴、我说的话、我读的书、我的小油鸡、我的小疯狗、土地庙的小吃摊、破洋车上老头子塞在我脚下的破棉袄……”可惜这个心愿终因健康因素,半途而废。 2001年12月1日,母亲病逝于台北,享年八十三岁。我在重新阅读她的儿童文学作品时,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喜欢她的文章。因为,她一直是站在孩子这一边的。十三岁失去父亲,仓促结束童年,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的母亲,就像是她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里的英子,那个好奇天真的英子,一直在她的心里,从来没离开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