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眼中,明朝是一个衰弱的朝代,在中华民族锦绣多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记起的往往是”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衰弱的王朝却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舰队,修筑绵延万里的长城,却没有孟姜女凄惨的传说……一个经济水平和军事科技水平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的王朝,一个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和近代科学的国家,为什么会在进入近代文明的前夜遭到毁灭?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明帝国名门往事/中国历代大家族》由庞海丽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明帝国名门往事/中国历代大家族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世人眼中,明朝是一个衰弱的朝代,在中华民族锦绣多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记起的往往是”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衰弱的王朝却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舰队,修筑绵延万里的长城,却没有孟姜女凄惨的传说……一个经济水平和军事科技水平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的王朝,一个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和近代科学的国家,为什么会在进入近代文明的前夜遭到毁灭?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明帝国名门往事/中国历代大家族》由庞海丽编著。 内容推荐 有明三百年,浮华摇曳、歌语哗笑的表象之下,又有多少辛酸,那秦淮河上漂浮的歌妓浮尸,那带着腥风呼啸而过的缇骑。盛衰不可期,祸福常相依,这是一个变迁的大时代,每一个人,哪怕他是英雄豪杰,或迟或早都要面临生与死、忠与奸的抉择。这又是一个悲惨的大时代,他们每一个人几乎都以鲜血为家族画上了句号。从开国时声名赫赫的刘伯温,武功盖世的徐达,到最后自杀殉国的崇祯帝,功败垂成的李自成,再到战死沙场的张献忠,一生三叛的吴三桂,就连胜利者多尔衮也被撬墓鞭尸,仍逃脱不了身败名裂的下场。名门贵胄之间的尔虞我诈、恩怨情仇,最终尽皆毁灭,都是利欲之心太盛,中国社会终究没有跃过这个关头,还是堕入近代的黑暗深渊之中。 《明帝国名门往事/中国历代大家族》由庞海丽编著。 目录 第一章 诗书消得泼茶香——青田刘氏 满襟怀冰雪——刘伯温 灵心独迈 慧极则伤 蓬山已无路——刘琏 忠臣遗孤 尤吊遗踪 第二章 将军解鞍芳草岸——濠州徐氏 名将之首——徐达 凤阳往事 决战鄱阳 北取大都 远征沙漠 铁衣已碎——徐辉祖 金陵血光 灵璧之痛 第三章 英雄一去豪华尽——永平常氏 快剑斫阵——常遇春 足印采石 神箭射虎 柳河弃世 强极则辱——常茂 军前激变 桂南断刃 历史上的常姓名人 第四章 身在千重云水中——云南沐氏 洱海风云——沐英 乱世乞儿 怒江乱流——沐天波 沙氏乱滇 大西军人滇 咒水之难 历史上的沐姓名人 第五章万里长城百世梦——银城李氏 林海射雕——李成梁 大器晚成 建州崛起 东海斩蛟——李如松 宁夏兵暴 朝鲜之役 历史上的李姓名人 第六章 朱弦已为佳人绝——高邮吴氏 牧马万里博功名——吴襄 吴氏发迹 满门抄斩 只身逆天终一梦——吴三桂 孝闻九边 三桂之计 清廷之恐 第七章 碧海青天忠臣心——南安郑氏 乘桴逐荣华——郑芝龙 发迹海外 靖海扬威 拥明抗清 孤臣逆子心——郑成功 海外孤忠 东南乾坤 附录:明王朝帝王年表 试读章节 元朝不平等的科举制厦 蒙古统治者对汉人和南人很不信任,也很少任用他们做官。国家的重要官职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的上层分子担任,因此科举考试对于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初年,一些汉人官员不断建议实行科举取士,但是朝廷总是议而不决。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方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这时距离元朝建立已经四十余年了。蒙古统治者实行的科举制度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各级考试时,蒙古人和色目人都与汉人、南人分开考。在乡试、会试时,蒙古人和色目人只考两场,而汉人和南人则须考三场。御试时,虽然四种人都考试策问一道,但是前两种人仅限五百字以上,而汉人和南人必须在千字以上。在考试内容上,蒙古人、色目人的题目比较容易,汉人、南人的题目比较难。蒙古人以右为上。发榜时,蒙古人、色目人列为一榜,称“右榜”,汉人、南人另列一榜,称为“左榜”。如果蒙古人、色目人愿意参加汉人、南人的考试,取中后授予的官职可以提高一等。 不过,元朝的最高统治者规定,科举考试的试题都出自朱熹的《四书集注》,并且要求考生答题时也必须以程朱理学的观点和封建说教作为指导思想。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 《郁离子》 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郁离子》不仅集中反映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天下混乱不堪,人们都无所适从。 公元1360年,朱元璋攻下金华、括苍(今丽水),到达刘伯温的故乡。朱元璋为招揽人才,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早就在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朱元璋最有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便于1360年来到应天府(南京)。他向朱元璋陈述《时务十八策》,全面论述天下大势和朱元璋宜采取的战略、策略。看过他对时局精辟的分析,朱元璋明确了战略方向,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元璋效力,积极出谋划策,片刻也不休息。朱元璋攻克应天府(南京)后,名义上仍受小明王节制。小 期王是早期红巾军首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在刘福通拥戴下在亳州建国称帝。刘伯温看出韩林儿没有统一中国的气魄,就力劝朱元璋摆脱小明王而自立。朱元璋采纳了这一建议,不再受小明王节制。 除了帮助朱元璋独立,刘伯温还在战略上协助朱元璋制定了先西后东的正确路线。朱元璋当时的势力范围局限于江浙一带,东西分别有张士诚、陈友谅的割据政权,均为劲敌。许多人认为应该先收服东边的张士诚以占据富饶的苏州、湖州地区,只有刘伯温持相反意见。他对朱元璋说:张士诚胸无大志,只想保住那块地方,对我不构成威胁;而陈友谅船坚兵强,地据上流,是主要危险。我们应该集中力量先除掉他,陈氏既灭,张氏一举可定,然后再北向中原,帝业可成。这一战略主张,为朱元璋采纳。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最后朱元璋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的大都(今北京),成功统一天下。 元朝末年的白莲教主韩山童 韩山童原为栾城(今河北栾城)人,其祖父为白莲教主,被谪徙广平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韩山童继续宣传白莲教,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他的徒弟刘福通等宣传他是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原之主。至正十一年(1351年)黄河多次决口,元廷征民夫15万,在戍军监督下治河。趁此机会,韩山童与刘福通等鼓动治河民夫起义。他们发布文告,揭露元王朝残暴统治,聚众宣誓,杀白马黑牛,以红巾为号,举行起义。起义军以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后被元统治者察觉,韩山童被捕牺牲。 不光精于战略,刘伯温也谙熟各种战术,在战场上,他百出奇谋,为明军排除急难。前述的与陈友谅之战中,陈友谅曾率精兵三十万,战舰5000艘,直逼金陵。朱元璋金陵守兵仅十万。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军中文武大臣多主张投降或逃跑,独刘伯温主战,并定下遣人诈降、诱敌深入、劫船断退路的作战方案,结果全歼陈友谅主力。 P6-P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