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有德者昌(史记中的德政廉政智慧)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钱跃
出版社 中国方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钱跃同志理论思维敏锐,文风生动流畅,源于他阅读不辍。《有德者昌——<史记>中的德政廉政智慧》一书,既体现了他的政治学、史学和文学素养,也得益于他新闻管理和新闻评论的历练。莫谓书生空议论,心忧天下真豪情。

与讲历史上“那些事”的碎片式叙事不同,钱跃先生在《有德者昌——<史记>中的德政廉政智慧》一书中更关注《史记》人物和故事背后的思想和价值,德政廉政,“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志在安邦治国的有识之士,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治理者,能不慎乎?

内容推荐

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钱跃同志《有德者昌——<史记>中的德政廉政智慧》一书,总结了《史记》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取其精华,微言大义,值得反复阅读。

钱跃同志《有德者昌——<史记>中的德政廉政智慧》一书,是以史为鉴的范例。他对《史记》中德政、善政、勤政、廉政等思想和实践的提练和总结,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极具价值和借鉴意义。

目录

01古公宣父的民本思想

02宋景公的三个“N0”

03皋陶在“民主生活会”上

04箕子的“国八条”

05伊陟坚信“妖不胜德”

06国无德不兴

07燕召公甘棠遗爱

08楚庄王以德服人

09子产的“水火论”

10孔子的“申论”答卷l

11周天子:政令不出京师

12姜太公简易近民

13管仲: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14孙叔敖恢复旧币

15萧规曹随无为而治

16陈平举重若轻

17卜式的“牧羊曲”

18范蠡上了“福布斯排行榜”

19汉武帝抗洪

20张仪的舌头

21赵佗“和辑百越”攻心为上

22秦晋借粮

23齐桓公:匕首成就的霸主

24为宋襄公平反?

25缇萦救父引发的言论自由

26黄霸:礼法合治

27法官为何自杀?

28酷吏是一把“双刃剑”

29忙于炒房的将军赵括

30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31周武王失眠

32兴必虑衰,安必思危

33韩昭侯奢侈建城门

34商鞅:虽千万人吾往矣

35骑射胡服武灵王

36尧不传子利天下

37周公“一饭三吐哺”

38秦缪公羊皮换相

39李克关注干部的“微信朋友圈”

40燕昭王筑黄金台

41祁侯荐贤不避仇

42子承父业,大禹治水

43赵简子的忧虑

44不纳谏的亡国之君

45重耳如何论功行赏

46歌手为何得不到赏赐

47“战国四公子”也是蛮拼的

48公子小白的“射钩之恨”

49看刘邦怎么用人

50霸王别姬不是偶然的

51“盗嫂受金”者能不能重用

52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53臭名昭著的小人

54皇亲国戚令人头大

55萧何为子女留下了什么

56晏子的司机

57将相和

58廉忠季文子

59公仪休拒鱼

60节俭模范公孙弘

61骄奢淫逸终亡国

62私生活混乱的齐国主公

63齐威王“何以笙箫默”

64明主治吏不治民

后记

试读章节

古公亶父的民本思想

古公宜父是周文王的祖父。

古公宜父继位后,重修先辈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普施仁义,国人都很爱戴他。

戎狄的薰育族突来侵扰,想要夺取财物,古公亶父就主动送给他们。后来戎狄又来侵扰,得寸进尺,想要夺取土地和人口。民众都很愤怒,准备奋起反击。

为了说服自己的百姓,古公亶父是这样做“思想政治工作”的:

“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史记·周本纪》)

古公亶父的境界何等之高:“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他给大家谋利益。现在戎狄前来侵犯,目的是为了夺取我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着我或跟着他们,有什么区别呢?民众为了我的缘故去打仗,我牺牲人家的父子兄弟却做他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这样做。”

古公直父是一味退让、软弱无能吗?不是。

古代的国君,常常“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往往为了土地、人口和权力,为了头顶上的皇冠,不惜掠夺老百姓的财产,甚至牺牲老百姓的生命。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君功成的背后,不知多少平民百姓的尸体铺就。以非常“励志”的越王勾践为例,在榜李之战中,面对强大的吴军和身经百战的前辈吴王阖庐,勾践居然在阵前让数百囚徒排成三列当众自刎,并趁着吴军将士目瞪口呆、惊魂未定之际突然发起进攻,一举而克吴。这种血腥与残忍的下三滥手段,完全打破了人类的道德底线。但春秋战国时期,残忍而不恤民的君主,绝不止勾践一人。对百姓的驱使和掠夺,让许多国君的“光辉形象”一落千丈,以至于黄宗羲痛斥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古公宣父彻底想清楚了君和民、邦和民的相互依存关系:有民才有君,有民才有邦。他甚至劝说老百姓:你们跟着我和跟着戎狄,有什么区别呢?他不忍心牺牲人家的父子兄弟,来捍卫土地和自己的君主地位。这一朴素的民本思想,当时就十分难得,直到今天也让人感慨万端、肃然起敬。

《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宜父于是带领老百姓离开豳地,渡过漆水、沮水,翻越梁山,到岐山脚下居住。豳邑全城上下扶老携幼,又都跟着古公亶父来到岐山脚下,其他邻国听说古公亶父这么仁爱,也有很多前来归从他。于是古公宜父就废除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建筑房舍,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他还设立各种官职,来办理各种事务。民众都谱歌作乐,歌颂他的功德。

《周易》中的“升卦”有言:“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岐山”后来成为周文王平常祭祀的地方。

“有民立君,将以利之。”古公亶父这一思想,在邾国国君邾文公那里也有体现。《左传·文公十三年》中记载,邾文公为了迁都到绎地而占了卦问吉凶。史官说:“对百姓有利而对国不利。”邾文公说:“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如果对百姓有利,也就是我的利益。上天生育了百姓而为他们设置君主,就是用来给他们利益的。百姓得到利益,我就必然也在其中了。左右随从说:“生命是可以延长的,君王为什么不这样做?”邾文公说:“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活着就是为了抚养百姓。而死得或早或晚,那是由于偶然因素的缘故。百姓如果有利,迁都就是了,没有比这再吉利的了。于是就迁都到绎地。五月,邾文公去世了。君子说:“邾文公真正懂得天命。”

“有民立君,将以利之。”古公亶父这一思想,其实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朴素表达。

当初,大禹的后代太康只图安乐享受,不理朝政,沉迷于酒色,打猎百日不归,丧德失民,怨声四起。有穷国诸侯王后羿,看到人民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就废了太康。太康的母亲和几个弟弟聚在一起,追述大禹的训诫,作《五子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人民才是国家之根本。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一思想因日后为唐太宗李世民与诤臣魏徵频繁引用而出名。孔子认为“有君子之道四焉”之一就是“其养民也惠”。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主张君主必须重视人民。《礼记·缁衣》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北齐的刘昼曾如是说:“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民恃衣食,犹鱼之须水;国之恃民,如人之倚足。鱼无水,则不可以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这些论述都阐明了人民对于国和君的重要价值,形成了中国社会爱民、重民、利民的政治思想传统,闪耀着民本主义精神。P1-3

序言

2014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在《史记》中司马迁都有生动的记述,但后人对之缺少系统总结。这可能与人们惯于关注《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而疏于留意其他方面的价值不无关系。

《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毋庸置疑,称之为史学、文学瑰宝,名副其实,它不是“高原”,而是“高峰”。西汉刘向、扬雄曾称赞《史记》“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另一方面,司马迁和《史记》也受到许多政治家的关注,毛泽东同志年轻时就非常赞赏司马迁实地调查的方法,认为“司马迁览潇湘,登会稽,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后来,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以古喻今:“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同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其后,毛泽东同志多次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段名言,教育全党同志不为逆境所屈服,愈挫愈勇,有所作为。1957年,毛泽东同志勉励吴冷西“要有‘五不怕’的精神准备”,并说:“一个共产党员要经得起受到错误的处分,可能这样对自己反而有益处。屈原流放而后有《离骚》,司马迁受腐刑乃发愤著《史记》……”2014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由此也足以可见司马迁和《史记》的分量。

司马迁不仅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而且对治国理政极有洞见。因为《史记》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光彩和地位,司马迁记述的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特别是德政廉政方面的智慧,更能给后人以启迪,因而更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总结。  钱跃所著《有德者昌——(史记)中的德政廉政智慧》,积极总结了《史记》中的治国理政经验教训,特别是德政廉政方面的智慧,可谓正当其时。

我和钱跃相识于1993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的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我俩因论文入选,有幸参加了这一盛会并交往至今。我们都喜欢读书,也都喜欢研究探讨理论和现实问题。钱跃后来虽然离开了理论研究工作,但他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思考,一直没有中断,2014年秋他告诉我,正在尝试挖掘总结《史记》中的治国理政,特别是德政廉政方面的智慧。我始终相信,以他的治学敏锐与严谨、勤奋与坚持,必能如愿写出一部很有价值的精品力作。

《有德者昌——(史记)中的德政廉政智慧》一书旁征博引,借古鉴今,文字严谨,叙事生动。

比如,在写到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时,作者分析肯定了皋陶倡导的“九德”治国主张,同时赞扬禹:

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调有余而补不足,心系困难群众,扶贫攻坚,民之所呼,我有所应,禹的治国理政之道,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啊!

作者对这次谈话评论到:

这场谈话,既像一场关于治国理政的头脑风暴,也像一次高质量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

三国归晋后不久,司空张华曾问写下著名的《陈情表》的李密:“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周公的《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李密说的道理很好。

再比如,《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到齐国后,“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作者认为,姜太公不仅仅会钓鱼,而且相当会治国理政,他总结出政令简易近民,人民必然归附,可谓经验之谈,施政效果也非常好。

作者接着联想到:

李克强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引用《礼记》、《论语》详解《政府工作报告》中“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的表述。他说,纵观中国历史,凡盛世往往都“居敬行简”、轻徭薄赋,政府施政要义,在于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

李克强强调的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实际上与两千多年前姜太公总结的政令简易近民,人民必然归附,是同一个道理。

如此由古及今,既有凝练的古语箴言,又有现代风格的演绎,让读者在轻松易读中享受和思考。

但轻松易读绝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够从《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之外,挖掘总结其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价值,聚焦治乱的经验教训和治国理政者的德政和廉政能力建设,可谓全新视角。比如,在《古公亶父率众迁居岐山》中,作者歌颂了古公宜父等先哲身上体现出的中国社会爱民、重民、利民的政治思想传统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主义精神;在《法官为何自杀》中,作者由衷地佩服石奢、李离、李悝等前贤捍卫法律的执着之举,做到了今天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挺直脊梁,只服从法律”;在《李克关注干部的“微信朋友圈”》中,作者认为中山相李克所说的“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等五条标准,即使放在今天,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阐释《史记》的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价值时,作者善于捕捉《史记》独特的古文韵律和美感,所以他能够挖掘其中的精辟短句及其背后的思想价值。

正如司马迁所言:“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相信《有德者昌——(史记)中的德政廉政智慧》一书能够为读者深刻理解、掌握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哲学、政治价值和政治文明,提供启迪和借鉴。

是为序。

王立胜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

2016年1月

后记

从2014年5月起,我因为工作岗位变动,有了比较多的读书时间。《史记》默默地陪伴我度过了这难得而又难忘的时光。

我反复阅读它,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感悟,这就是经典著作的力量。《史记》中记载的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和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都能给人以共鸣。司马迁视野高远,境界宏大,笔触敏锐,文采斐然,以至于能穿透时空直逼当今,他记述的关于德政廉政的人物和事件,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接近,他总结的治乱经验和教训,是那么生动,又是那么凝重和发人深思。

我把阅读《史记》的相关心得认真整理总结,形成了《有德者昌——(史记)中的德政廉政智慧》,旨在挖掘《史记》中比较经典的治国理政人物和事件、经验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读者深刻理解、掌握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哲学、政治价值和政治文明,提供启迪和借鉴。

真诚感谢中国方正出版社和陈金华先生及其同事,感谢他们为本书编辑出版付出的辛勤努力。

特别感谢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朱天曙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

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同志为本书作序。

特别感谢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原常务副主席、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记协)原主席贾树枚同志,扬州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历史学会会长、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副主席周新国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何建华同志,海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现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著名作家伍立杨先生推荐本书。

上海青年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吴烨宇先生、三亚海润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士忠先生、中央文献出版社刘庆曼先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刘忠波先生等为本书写作和出版提出很多建议、付出很多努力,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我的家人、朋友、同学和同事给予我的鼓励,我也把这本书献给他们。

作者

2016年1月

书评(媒体评论)

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钱跃同志《有德者昌——<史记>中的德政廉政智慧》一书,总结了《史记》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取其精华,微言大义,值得反复阅读。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上海记协原主席 贾树枚

钱跃同志《有德者昌——<史记>中的德政廉政智慧》一书,是以史为鉴的范例。他对《史记》中德政、善政、勤政、廉政等思想和实践的提练和总结,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极具价值和借鉴意义。——江苏省历史学会会长、江苏省社科联原副主席、扬州大学原副校长 周新国

钱跃同志理论思维敏锐,文风生动流畅,源于他阅读不辍。《有德者昌——<史记>中的德政廉政智慧》一书,既体现了他的政治学、史学和文学素养,也得益于他新闻管理和新闻评论的历练。莫谓书生空议论,心忧天下真豪情。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何建华

与讲历史上“那些事”的碎片式叙事不同,钱跃先生在《有德者昌——<史记>中的德政廉政智慧》一书中更关注《史记》人物和故事背后的思想和价值,德政廉政,“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志在安邦治国的有识之士,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治理者,能不慎乎?

——海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现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伍立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3: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