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因为有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跻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因为山在那里,攀登任将继续。

极目远眺,眼界无比宽阔起来,这山望着那山高,似乎总也没个尽头。

但愿别被沉重的搭讪泯没了自己……

张跻所著的《因为有山》寻求一种释怀与快乐,让读者体会作者的文字率真、朴实和精悍,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充满睿智的人生哲理。

内容推荐

张跻所著的《因为有山》共分六个部分:"往事如烟"、"画里话外"、"人在旅途"、"灯下偶感"、"微信拾零"、"重操画笔"。作者以文字、图片和绘画的形式,多视角、大范围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人们从朴实精悍的文字中,能够感受到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充满睿智的人生哲理。

目录

序:发现张跻孟伟哉

往事如烟

 吃火柴的小男孩

 念信

 感动一刻

 因为山在那里

 梧桐居夜话

 一份特殊的礼物

 一次不寻常的生日

 摩托时代

 鉴画

 难忘“四大金刚”

 儿时心仪的画家

 一场“微”争论

 司帆

 与“两国”对话

 看画展忆往事

 《山地风》轶事

 往事只能回味

 一枚素描,一段回忆

 张廷找到了

 “朵云轩”情结

 特奥“花絮”追记

 找同学

 老同学

 筹展往事

人在旅途

 首尔护考记(小说)

 里约的阳光

 在世界的尽头

 开往马丘比丘的火车

 走近纳斯卡线条

 海参崴掠影

 蝙蝠侠,你在哪里啊?

 男儿有泪不轻弹

 巧遇俞晓夫

 寻报记

 访颜惠庆旧宅

 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

 扫墓

 重访田子坊

 一次“家访”

 运动

 “跑偏”了

 夜间散步之忧

 乞丐的类型

 一个洞,两个洞……

 听孟伟哉谈“书”论“道”

 探访蔡元培故居

 “陆一飞”乎?“陆抑非”乎?

 人在旅途中(拇指散记)

灯下偶感

 京剧清音会

 东东的角色

 友人三谢

 告别“年轻”

 老郎的退休生活

 高雅

 怕书

 大钱求安小钱求稳

 补液

 体检

 街头涂鸦

 受表扬了

 考证

 望子成龙

 收到了“孟体”书法

 范大师输了

 失去风景的窗户

 刘溢火了

 生命的长与宽

 渐行渐远……

 斗鸡

 老股民

 治假

 忧虑

 孟老走了

画里话外

 作家孟伟哉的画

 颜宝臻的水墨人物画

 窗里·窗外

 老故事,老情结

 钟楼的记忆

 刘小东来了

 石库门的斜阳

 读方增先旧作《吹鼓手》

 偶遇丁乙

 拓印干旱

 秋波书记的花鸟画

 架上连环画和《李约瑟》

 雨中“毕加索”

 邓氏兄弟书画情

 白娜的艺术世界

 那夜,我与王富强结识

 读颜宝臻《奥运之歌》

 画家李坚小记

 孤独的守望

 友人张培础

 三个展览,三种感受

 新根的执著

 画家李牧印象

 一个人的画展

 画家故乡行

 俞云阶画展及其他

 名家对话录

重操画笔

 画画,一个挥之不去的梦

 临摹“贺友直”和自画像

 退潮

 圣·尼古拉斯教堂

 杜布罗夫尼克旧城

 白庐别墅

 上海总商会遗址

 老桥的记忆

 吴昌硕故居

 浙江北路上的石库门

 女儿的钢琴

 闸北新地标

 小区的欧式平台

 高楼大厦与危棚简屋

 即将消失的老厂房

 即将消失的“城中村”:

 动迂临时指挥部:

 与危棚简屋为邻的向东中学

 变电站的去留

 畚箕山上的大炮

 元阳哈尼梯田

 巴马印象

 常阴沙度假村

 青春农庄

 长廊一隅

 课堂速写一:同学的背影

 课堂速写二:宣传攻势

 课堂速写三:西班牙马略卡岛

 窗外

 九华揽胜

后记:我爱写,更爱画

试读章节

莫言获诺奖,趁热找来《蛙》,仅读了开篇,便被那个吃煤的故事弄得一阵酸楚,眼睛湿润了。在那个饥饿的年代,一群饥饿的孩子,在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咯咯崩崩地啃着煤充饥。他们满嘴乌黑,嘴角上残留着煤末子,跟着老师朗读《乌鸦和狐狸》。你想啊,当孩子们张开乌黑的嘴巴,脑袋里惦记着狐狸口中吃的那块从乌鸦嘴里掉下来的肉,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哦?前两天,我看了电影《一九四二》,还是与饥饿有关的故事,又酸了老半天。

当下,饥饿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谈及这个话题也显得不合时宜,尤其是那些孩子,还以为这是胡编乱造的呢。可是,小说中那个吃煤的故事是真的;1942年发生在河南的那场大饥荒也是真的。饿昏了头以后,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小时候,大概也就四五岁的样子,我就干过一次吃火柴的傻事。

三年困难初期,也就是莫言笔下的孩子吃煤的时候,我出生了。按理说大城市的孩子也不至于饿得发慌的,可那时家里人多粮少,兄弟姐妹五个,我是母亲在上海的“收官之作”,哥姐则大多是农村的“产物”,即便后来成了“移民”,但在计划供应的年代也无法取得口粮,因此吃饭成了一家七口面对的最大问题。当我能够直立行走了,便由大姐带着一起去菜市场捡拾菜皮和芋头,聊以补充。记忆中,大姐常在炉子上煮一锅清水,巴望着下班回家的父亲今天能带回一袋米来。等我有柜子那么高了,家里的粮食依旧不够吃。岂料长个的当口又特别能吃,欲壑难填,似乎一直处于饥饿状态,总是习惯性地吮着食指,双目圆睁死死盯住人家手里的大饼油条,这种渴望的眼神十分见效,往往能让嘴巴有所收获。小时候又出奇的顽皮,家人看管稍不留神,便与邻家的小孩扭打成一团,告状是三天两头的事了。即使跟母亲回了趟老家也没闲着,在田野里拼命追赶舅舅家的一只老母鸡直至其精疲力竭走投无路,最后掉进了茅坑,淹死了!

有一次,许是大姐的一时疏忽,让我独自呆在了家里。这回手脚算是彻底放开了,不消一会儿功夫,逼仄的居室被翻了个底朝天,零食之类的东西肯定找不到的,一无所获的我突然对抽屉里的一包火柴发生了兴趣,目不转睛愣愣地注视着火柴盒上的图案,然后打开盒盖,火柴悉数散落一地。我捡起一根仔细琢磨:火柴头是一个黑黑的小圆点。放在鼻下嗅嗅,一股怪怪的味儿。然后试探性地用舌头舔舔,咸咸的。接着小心翼翼地啃下一小块,品咂着,咀嚼着,紧接着又啃下一块,速度明显加快,猛烈地啃食并吞咽起来。很快,一包火柴被啃得精光,仅剩下火柴梗了。大姐回家,看着光秃秃的火柴梗,煞是纳闷。当瞥见正躲在旮旯里准备挨骂的我时,她顿悟过来,惊讶地瞧着弟弟,半天说不出话来。她没敢把这件事给捅出来,唯恐承担失职之过。事情过去四五十年了,至今想来仍觉荒唐和恐惧。岂知那些吃进肚里的火柴头儿,竟然是用制造火药的原料氯酸钾做成的,也许误食的剂量不足以一命呜呼,但从此却落下了一点就着的坏脾气。

吃火柴的小男孩的故事讲完了。对天发誓,这绝非童话版故事,而是本人亲身体验,没有虚假成分。如今,物质丰富了,日子好过了,甚至开始厌倦一日三餐了。孩子们更是一脸灿烂,迈着轻快的步伐,嚼着薯片,喝着奶茶,吃着哈根达斯,全然不知饥饿为何物……

P3-P4

序言

认识张跻已经十几年,对他的热情、诚恳和乐于助人,印象深刻,对他给我的帮助十分感动。但是十几年来,是由于他的谦逊,还是由于我的习惯(我不喜欢打听朋友的种种事情),或者是由于京沪两地毕竟相距遥远,不常见面。我虽视张跻为朋友,对他的经历、学养、兴趣、爱好和文采却说不上了解。当张跻把他二十多万字的文稿让我阅读时,我才恍然感觉真正走近了一个朋友,窥见了一个朋友的精神情愫,于是我有了“发现张跻”的崭新的感觉。

张跻大学读的是工科,曾在大学工作过13年,教授过液压传动、画法几何、机械基础等课程;上世纪90年代初离校“下海”,受聘于中外合资和国企的房地产开发行业,从事销售工作。从这个经历看,他的数学肯定学得不错,擅长抽象的逻辑的思维,或叫数理思维,难得的是,他从少年时期便得到比较全面发展,使他对美术和文学也饶有兴趣。如果说他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的教学(包括几何绘图)偏重于就业和谋生的考虑,在我这个有十几年文学编辑经历的人看来,喜欢美术和文学,则更是他的自然本能。

最近我才知悉,张跻从小就爱画画,而且受过基础训练。素描、速写、水彩、水粉、国画,都画。他的插图和连环画参加过上海市青少年美术作品展,至今,他经常带着钢笔画速写。

美术也好,文学也罢,都得善于感受天地万物,人世百态,都得善于捕捉形象、赏美审丑。艺术之不同于一般务实的、物质的、功利的活动,它倾注的是作者的感情,自觉不自觉流露的是作者的好恶;艺术作品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它可以超越地域和年代,在于它具备一种似无实有、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触动人们心灵的神秘力量,也就是情感力量。艺术之让人如醉如痴,许多人终生献身文学艺术,就因为他们有感受、有情感、有向往、有观念、有理想要表达。张跻说他早期的画往往配上一段文字发表,而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配一段文字”已不能满足他的胸臆,这便导致他写出一系列文字作品。这是正常的合乎规律的事象。

张跻的文字作品是大量的纪实散文。其实,这些所谓散文,有的也可称非虚构小说,如《吃火柴的小男孩》《念信》,即使《鉴画》也可视为小说,只是描写不细,文学性差些。而《首尔护考记》则可谓短篇小说佳作。如果让我提意见,《护考记》只需在前半篇某处交代一下女儿曾在首尔实习过,而在后半部分适当地方突出一下女儿的英语才能,那就更完整了。

这里不谈张跻的画。但从他一系列文字作品可以看出,他与众多画家交往,包括他在国外赏画,都显示出他对美术的见解,而他的见解都是我所赞同的。他这些涉及画家和画作的文章,也可视为美术评论,只是他的文风很自由很随意。

说到文风,不能不讲张跻目光敏锐,思维敏捷,既善于叙述,又长于描写,真是脑子特好使。轻松自由的文风体现在语言上。读张跻的文字作品,有如听小河流水般的感觉,普通话、上海话、最新流行语,都被他很和谐地揉在一起,款款而谈,娓娓道来,让人感到既幽默又含蓄,不沉闷,颇愉快。

说到描写,我欣赏他在《老故事,老情结》中对几个人特别是对91岁高龄的贺友直的写照,很传神,让人不禁哑然而笑。再例如他在《筹展往事》里对画家颜宝臻在摄像机前竞不会走路的描写,同样真实得让人发笑。

我强调张跻这一系列文字作品——散文、小说,是想说,他有文学潜力,他有文学才能,只要他愿意,只要他用心,他可以写出更多散文、更多小说,甚至宏篇巨制。

我说“发现张跻”,指的就是发现了他的文学才华。

后记

说起我爱写,恐怕最直接的动力源自二三个激励。第一个激励缘于一次表扬。上中学的第三年(那时不分初、高中的),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记得作文的题目叫《记一件难忘的事》。回家后,我的大脑就翻腾起来了:记什么呢?什么事能让我难忘呢?忽然,灵光闪现:有了1976年秋,也就是布置作文题的前一年,我在长乐路上的上海油画雕塑院,看到了许多心仪已久的画家,如陈逸飞、魏景山、王永强、赵渭凉、吴健、梅洪、邱瑞敏等,他们集中在创作大厅,正认真而虔诚地绘制缅怀毛主席的油画作品,场面宏大,气氛凝重,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松节油气味。这件事让我兴奋了好几天,逢人便说,颇有些炫耀的成分了。对,就写这样的感受!于是,简单理了一下思路,以不久前再次光顾油雕室看陈逸飞、魏景山创作大型油画《蒋家王朝的覆灭》(后易名《占领总统府》)所见所闻所想为切人口,饱含激情、一气呵成了《记难忘的一件事》。没料到作文受到了语文老师的高度赞扬,还被抄写在了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老师甚至在语文课上抑扬顿挫高声朗读我的这篇作文,还逐段逐句地分析讲解呢!这件事让我窃喜不已:原来写出好文章也不是件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嘛!从此以后,我便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当然不是报流水账的那种日记,而是记录一些感觉有意义的人和事。工作以后,记日记逐渐由记工作笔记所替代,但宗旨没变,就是喜欢写,总认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第二个激励还是与画画有关。我从小喜欢画画,除了速写、素描、水彩这些基本功训练外,对连环画创作可谓情有独钟。经常会发呆似的琢磨着贺友直的《山乡巨变》、顾炳鑫的《渡江侦查记》中的《白毛女》的绘画技法,如痴如醉,不能自己。我总觉得,在所有的画种里,惟连环画这种表现形式最能让人释怀,尽情发挥,少有约束。而这一点,独幅美术作品是很难做到的。搞连环画创作,首先要吃透原著,尔后编写脚本(类似于分镜头剧本),接着是深入生活收集素材,最后展开文学和美术的双翼,腾空而起,便可以自由翱翔了。因此,在我眼里,连环画家可谓个个身怀绝技,编导演员场景设计样样在行。我先临摹后学搞创作,从插图起步,两三幅三四幅一组,也好掌控。曾尝试过为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和苏叔阳的小说《我是一个零》插图。连环画与文字密不可分,于是我就学着写脚本。为什么不让别人写呢?因为别人写很难揣摩我的想法,其实我在写脚本的同时,画面概念已经形成了,有时为了追求画面效果而“擅自”调整原著的“解说词”。久而久之,我的“野性”开始暴露,自编自导、自说自画地搞起了连环画创作来了。曾有一位文友夸我的文字具有“画面感”,我想,也许与这段经历有关吧。……

在寄回的文稿中,字里行间留下了孟老亲笔修改的痕迹,网出了一些用错的或不合适的字和词,对内容有出入的地方也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至此,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选了《因为有山》作为书名。我深谙孟老的寓意:因为有山,所以要攀登。登高望远,才会不断进步。这是前辈的鼓励与鞭策。

令我深感痛心和遗憾的是,2015年2月26日,我所尊敬的孟伟哉先生溘然长逝。孟老生前曾多次过问集子的编写与进展情况。由于生怕老人牵挂,我一直没有向他透露患病实情。如今,集子终于出版了,也是对老人在天之灵的告慰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7: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