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为历史类图书,作者小岛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剑、心、宝、锄四个方面,介绍了日本从古代到中世的历史(明治维新以前),讨论了日本的历史建构、国家形成、尊王攘夷运动等议题,并对“日本中心论”等盛行观点进行了批判与反思,使被分解为琐碎断代的历史重新展现其整体面貌。书中不仅包括日本的历史事件,更强调日本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思想交流,带领读者以宏大的视角阅读日本历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日)小岛毅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为历史类图书,作者小岛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剑、心、宝、锄四个方面,介绍了日本从古代到中世的历史(明治维新以前),讨论了日本的历史建构、国家形成、尊王攘夷运动等议题,并对“日本中心论”等盛行观点进行了批判与反思,使被分解为琐碎断代的历史重新展现其整体面貌。书中不仅包括日本的历史事件,更强调日本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思想交流,带领读者以宏大的视角阅读日本历史。 内容推荐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是作者小岛毅写给15岁正值初中毕业的女儿的一本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设计了剑、心、宝、锄四个部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日本从古代到中世的历史(明治维新以前),讨论了日本的国家形成、历史建构、宗教信仰、社会变动等话题,涉及遣唐使、圣德太子、源平合战、南北朝分裂、幕府更替、黑船来航、尊王攘夷运动诸多日本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并对日本中心论等流行观点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全书将琐碎的断代历史重新整合,展现出其整体面貌。作者通过本书,希望向读者传递的不仅是日本史的具体细节,更强调看待历史的角度与解读历史的方法,以宏大的胸怀与视野走近历史。 目录 日本年表 中文版序言 剑之章 A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2 希望展现整体样貌 3 从哪里可以看见“日本史”? 4 阿弖流为是“叛乱分子”? 5 “美丽之国”平泉与“美好之国”镰仓 6 引发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外史》 7 对外国的事情反而很了解 8 遣隋使是对等外交吗? 9 身为“新兴贵族”的平氏 10 尊王思想与德川幕府的关系 J 攘夷运动的走向 Q 对南北朝的看法 K 忠君爱国与民主主义教育 心之章 A 纪元节神话是什么? 2 从宗教谈日本古代史 3 《古事记》也以汉字写成 4 本居宣长的主张 5 对史料的看法 6 圣德太子的出身 7 成为争论对象的圣德太子 8 对太子传说拥护论的疑问 9 神功皇后与卑弥呼的合体 10 《论语》与《千字文》 J 消失的王仁博士 Q 苏我氏祖先的故事 K 从倭国到日本 宝之章 A 改新之诏是何时作成的? 2 “官人”的诞生 3 天智即位之年 4 内乱与女帝 5 圆仁的大旅行记 6 太阴太阳历的故事 7 从“梅之都”到“花为樱” 8 “国风”的意义 9 樱花的印象 10 所谓“无常” J 平安时代最强的怨灵 Q 《今昔物语集》的世界观 K 仁义道德会吃人 锄之章 A 厉害的中世人们 2 眼花缭乱的12世纪 3 镰仓新佛教的时代背景 4 “对了,去京都吧!”里的京都 5 “宁案”的目标 6 被称为石蕊试纸的南北朝到室町时代 7 将日本史一分为二的应仁之乱 8 战国大名的军师养成学校 9 “转调”之法 10 佛教寺院与天皇的势力 J 新外交关系与“日本国家的样貌” Q 锁国时代的中国印象 K 现在依旧吃人的仁义道德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A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刚刚的生日蛋糕很好吃吧!虽然你也这么说,但实在吃得太饱了。15 年前的这一天,你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天和今天一样,是个有点冷的日子。 今天你正好成为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志于学”的年龄。“志于学”就是十五岁。而且,再过两个月你就要从初中毕业了。如果要上高中,差不多就得开始认真念书了。同时也要开始为将来想要学习什么样的专业课程、想要从事什么工作而准备了吧?是要和爸爸妈妈一样念历史系?或者想要学习对实际工作更有帮助的科系?都要看你自己的选择。我觉得,孔子所说的“志于学”,也有自己选择未来出路的意思。 不过,很可惜的是,我很怀疑学校里所用的教科书对这个问题能够提供什么帮助。原本就说不上是什么有趣的内容,虽然我也参与了公民伦理课教科书的编写,但因为有着各种限制,想写的东西有一半都没办法放进去。 爸爸妈妈在大学里学历史,并不是因为教科书很有趣,而是因为遇到了让我们对历史产生兴趣的书和老师。无论是日本史还是世界史,那些教科书,都因为变成了教科书而艰涩难懂,老实说,并不是有趣的读物。如果因为教科书的关系而让你讨厌历史这门学科,是非常可惜的。因此我下定决心写这本书。 以前,印度有一位名叫尼赫鲁(Javāharlāl Nehrū,1889—1964)的政治家。他是印度独立运动的参与者,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当他变成政治犯被关在狱中的时候,为了他的女儿——后来也成为印度总理、最后被暗杀的英迪拉·甘地(Indira Priyadarshini Gandhi,1917—1984),写下谈论人类历史的书信。这些书信后来结集出版为《父亲对孩子说世界历史》这本书,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读到。我在差不多你这个年纪时读到这本书,深受感动。我既没有尼赫鲁那么伟大,也并不是广博多闻,好像也写不出“世界的历史”,但如果只是我们所生活的日本这个国家的历史,说不定可以整理出来。我是这么想的。 继续读下去就应该能理解,这本书虽然是“日本的历史”,但它与被当作学科的“日本史”并不相同。高中的科目分为“日本史”与“世界史”,在不同的课堂上,会由不同的老师来教。我一直觉得这种教学方法很奇怪。 第一,高中学科中的“世界史”,并不是“世界上的历史”,而是把日本从世界中排除的历史,也就是像这样的公式:“(全世界-日本)的历史=世界史”。把我们自己所在国家的历史排除,只学习外国的历史,其实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先具备了“日本史”的基础知识,才能掌握“世界史”的意义;最近还有不学“日本史”只修“世界史”,高中就可以毕业的方式。大学入学中心的考试里,选择“世界史”、只为了考试而念书的结果,就是学生变得对外国发生的事件年代、历史上的人物知之甚详,却对日本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爸爸在大学里教书,总是对这样的弊病深感痛心。 第二,这也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日本的历史只在日本这个框架中是无法理解的。现在的日本国境定界于明治时代(严谨的说法会在后面提到)。在江户时代,冲绳是名为“琉球国”的其他国家,而且北海道似乎也不被称为国内,更何况那块北方领土怎么看也不是日本的一部分。不过,从数千年前的绳文时代开始的“日本史”,认定的当时的日本和现在的日本范围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以这个前提来开始谈。 然而,经过弥生时代到了古坟时代之后,历史主要集中在大和朝廷与其周边地区,接着就接连进入飞鸟、奈良、平安时代。大和朝廷就是天皇的政府,历史就是叙述这个政府如何扩展统治区域的故事。 “日本”这个名字是在公元7世纪左右,由天皇的政府决定的。而且“天皇”这个名称,是几乎同时开始被使用的。所谓“日本史”,便是以最早的天皇政府的治理区域为前提,依照时代的进程,列举现在日本领土的整体历史。但是教科书里并没有清楚地说明,为什么冲绳、北海道在“日本国”统合之前,就被列入“日本史”来谈论。也就是说,日本与其他地区(也就是成为“世界史”描述对象的那些地区)的区隔,是事先根据现在的国境所作的划分,所叙述的是与过去的人所描述、回忆并不相同的“日本”的样貌。 第三,日本这个国家的历史构成并不是只有本国。日本在建国的时候,向大陆上的中国及朝鲜半岛学习了很多事物。关于这些“古代”的部分,在教科书里虽然有所涉及,但是实际上镰仓、室町时代的“中世”也可以说有类似的交流,即便到了称为“锁国”的江户时代,日本并没有完全切断与海外的联系。 近畿地区和关东地区所认为的“日本”,与九州岛的人所看见的“日本”,应该是不一样的;然而,“日本史”的教科书却是从朝廷、幕府所在的京都、镰仓、江户,也就是日本的中央政府观点来叙述日本的国家轨迹。 当然,这也有无可奈何之处。像“日本史”这样的国别史,是为了创造“近代”的民族国家所必需的。法国有法国史,德国有德国史;而且历史上的同一件事,法国方面的叙述与来自德国的叙述也不尽相同。为了强化民族的凝聚力,历史就变成对自己的国家歌功颂德的写法。 虽然我要说的内容有点难,但例如日本与中国对“历史解读”的差异就是引发问题的根源。爸爸现在担任“中日历史共同研究”的成员,正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人叙述的历史,与日本人所看见的历史,为什么会产生分歧呢?不仅要思考这个问题,我想现在也到了试着反省一国史式的历史观的时期了。 因此,为了你的未来,我每天编写一点“父亲告诉孩子的日本史”。希望可以加入很多的轶事,努力让它成为有趣的读物。如此一来,不只是你,我希望与你同龄的人也都能读读这本书。 序言 本书是2008年1月至3月执笔写成的。读者看了就会知道,这是以日记形式编排,而实际上也是如此。恰逢独生女儿初中毕业要上高中,由于我想告诉她日本的历史,于是就用每天上班前的一两小时,写就本书。因此,如果遵从“子”的古文用法,在书名中我是应该要用“女”这个字才对。尽管在现在的日文中,不论男女都可以用“子”来表示,但因为这个字的原意,或者由于“历史是男人的事”这种偏见,在日文版的读者中,很多都误以为书名里这个“子”是儿子,而不是女儿。因此,在这里清楚写出我孩子的性别。 本书是以日本中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历史知识为前提来叙述的,所以不免担心会不会有不少难以理解的地方。因为本书不是以概观日本历史本身为目的,不仅如此,我在书中,参照当下学界的最新动态来补充教科书所教的内容,并以故事所具有的“一贯性”作为描写“通史”的目标。 日本的历史一般分为古代、中世、近世、近现代。四个时期,教科书也是这样区分的。这种区分方式也被用在专业研究者的分工中,例如介绍“我是日本古代史的专家”时也会用到。因此,日本史的研究者的著作只会针对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时代。这是基于对其他时代的研究者的敬意、回避与自我防卫(避免受到“你的书错误百出”的指责),所以才不写自己领域外的书。因为我是专门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所以对于这点,很轻松地就能执笔写作。的确,以我的情况来说,要写中国思想的通史是会感到困难的。 因此,尽管“断代史”式(将历史细分的做法)的处理方式,在事实关系方面可以做到精确描述,这在学术上是很宝贵的,但却会成为阻碍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掌握历史走向的要因。而且,在日本称为“通史”的历史,例如教科书的编排,现在几乎都依照上述的时代划分,以各自分工、共同撰述的方式来完成,实质上算是断代史了。“是通史?是断代史?”这是自司马迁和班固以来就被提出的问题,其实两者都是必要的。这也是我撰写本书的根本原因。 本书若能够得到众多年轻读者的欢迎,并成为深化对日本历史了解的机缘,将是我的荣幸。 先忧房主 小岛毅 癸巳上元 后记 本书2008年在日本出版,随后2013年繁体中文版面世,在读者群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被《南方都市报》评为2013年度十大港台好书。 在书中,作者小岛毅有多重身份,他是日本人,是东京大学的知名教授,同时也是一名15岁中学女生的父亲,在这样的多重视角下,他将如何描述日本史? 一开篇,小岛毅便回答了读者们的疑问,阐明他写书的目的在于,对现行日本教科书的编纂方法提出商榷;针对教科书叙事的无聊生硬,他想向女儿呈现的是更有趣更多面的日本史。他批评了教科书中将日本史与世界史剥离的经典编排方式,提出日本的历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是在与其他国家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历史从来不是本国史与外国史的简单相加。 由此展开,相对于纯粹的历史知识,小岛毅更想向青年一代传达的是看待历史的角度和解读历史的方法,即应当重视史观的态度。当然,掌握必要的史实是了解历史的基础,但死记硬背年代、人名及事件意义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需要走近历史,分析历史,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描述,更不要粗暴地评价历史,任何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评论历史的行为都是无礼的。 从天照大神的建国神话,到圣德太子的传说,再到尊王攘夷思想的形成,小岛毅以日本史为例,示范了如何对历史进行剖析解读。他澄清了许多在日本人中都存在误解的史实,进而一步步剖析了历史是如何被建构的,并且在字里行间引导读者去分辨,历史为什么会呈现出今天我们所见的样貌。历史不是单纯的遗迹与存留,不是等待我们挖掘的客观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建构解读出来的。 相同的或类似的历史,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体悟到迥异的感受。小岛毅批驳了日本中心的史观,同时也反对面对西方文化时妄自菲薄的态度。日本历史中充满了汉学与兰学的痕迹,在与不同国家的交往碰撞中,日本的独特性也逐渐形成。 回到日本史本身,日本与中国一样,在近代也遭遇了与西方力量的正面对抗。不顾天皇之令而签订不平等的《安政条约》的井伊直弼在日本被视为开放锁国的先驱,而被迫开港的横滨则成为“文明进步”之地;而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在多数历史文本中都是“卖国贼”,而被迫开港也往往是沿海城市的“耻辱历史”。相似的事件与境遇,全然不同的解读,并没有孰是孰非,这只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史观。 “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历史?” “历史会成为后世的智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