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的旅检人是要有胸怀与境界的……
工作上吃苦耐劳,旅检人看作是自己的本分。特别受委屈的是个别蛮横旅客的无端谩骂以至被殴打的事时有发生。被骂了、打了,作为一道国门的卫士,骂不还口,打不还手,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掉份。保持冷静成了旅检人的一种特别的涵养。富有素质的旅检人心中明白:“冲动是魔鬼”,因此他们可以永远不冲动。国内的同胞们富起来以后,纷纷走出国门。有些国家的海关人员,对过境旅客说一不二,但凡出口的都是“圣旨”,只允许你服从,决不允许你抗拒,甚至还不允许你解释。检查行李时,一股脑儿掀翻你的行李箱,“掘地三尺”地翻来查去。事后,把一堆物品扔在你的眼前,你得忍住眼泪,一件件地收拾。而在另一种格调的国度里,海关人员却是明里暗里地敲诈勒索,你要过关,没问题,但得掏出钱来。见不够明白的乘客,边盯着你看,边说着半生不熟的中文:一百、一百;三百、三百……不肯掏钱?得!他那关口就过不去。身在国外,无奈的同胞们只能忍气吞声。回到国内,就觉得自己可以当家做主、扬眉吐气了。个别人迅速变脸,从“奴隶”到“将军”般趾高气扬。一旦被自己国家的海关询问,就不管不顾地骂骂咧咧。倘若被查扣了物品,那就更了不得了,从动口到动手。某些带着“我的地盘我做主”特别心态回国的同胞,似乎要把在国外受的气,全撒回到我们的海关关员身上,把我们的关员当成出气筒。有一位老太太,因为一件违规物品被查扣,当即见什么摔什么,见谁砸谁。一位所谓的影视“明星”,行李被检查后,就说他的笔记本电脑不见了,诬说是被海关人拿走了。尽管事后赔礼道歉删微博,但恶劣的影响却在短时间内挥之不去。
有人说雷锋精神过时了,然而在旅检人的一言一行中,所体现的都是亮光闪闪的雷锋精神。一次,一个手提包过X光机时,从包里掉出一块欧米茄名表,乘客却浑然不知。旅检岗捡到了,追出监管区送还乘客。此类“拾金不昧”的事例,在旅检岗不胜枚举。近年来,旅检人共捡拾起30多万元的物品,一一还与失主。
有一位从非洲入闽的外国朋友,身上只有非洲币马拉,旅检人不仅带他兑换人民币,而且还为其买好车票,送至空港大巴;有一外国友人因细菌感染,要回自己的国家治疗,旅检人冒着被细菌感染的危险服务在机边,扶上扶下,直至这位外国友人登上飞机;一个有20多位台胞的旅行团因前站飞机晚点接不上航班,旅检人揽下这“分外事”,争分夺秒地联系上下左右,终于让台胞及时飞往长沙。至于旅检岗被来往乘客当成“询问处”,无休止地接受咨询和询问,掌握了福州话、闽南话、广东话及多国外语的旅检人总是有问必答。
旅检人,严格执法时铁面无私,帮弱助残时却柔情似水。2012年曾有一架新加坡包机,有一身患癌症的小乘客,旅检人一边联系救护车,一边派人到机边监管和无缝对接,还帮忙搬运行李,让有病在身的小朋友“一路绿灯”。一位坐轮椅的老华侨要上飞机,旅检人不仅开启特别通道,而且还一直服务到老华侨进入机舱。有一位被残疾人收养的弃婴,从小学起,就由旅检人十几年如一日地帮扶至今,而今这孩子已考进大学,不但成人而且成才……
旅检人心中明白:福州空港,国际交往比不上首都;客流量比不了上海;缉毒量和经贸量又不如广州。但福州空港却是台海两岸的重要枢纽,又是众多华人华侨的集散地,我们的旅检人,就在服务上尽心尽职赢口碑。
机场旅检岗是个非常特别的岗位,旅检人日日夜夜都在来往乘客的视野之中。作为公众人物,在工作上必须热情如火,而在生活中却要谨言慎行。“路易威登”、“古驰”、“寇驰”一类的名牌包,既不买也不用,免得人们用狐疑的眼光看着自己,嘴里不说心里在嘀咕:海关人什么没有?他们抓扣的不都是名牌?就为了自己的声誉,国门卫士的洁净,海关关员的尊严,旅检人不穿名牌,拒绝名表,不拎名包。虽然“节衣缩食”,仍然不乏脸上的英气、身上的帅气。他们凭着海关人独特的气质,凭着一身正气,凭着或是英俊或是漂亮的脸庞,走在闹市街头,同样靓丽风光地赚得“回头率”。P5-6
此册文集的出版,让我由衷地感激、感恩,感恩于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省作家协会、若干年来走进各地的文学采风和创作活动。我介入此项活动是从走进永定开始的,那时候,“走进”活动已开展了数十次,我犹似一个课堂上迟到的学生,面对诸位领导和文学前辈、名人名家而诚惶诚恐。在永定采风过程中,我似乎前所未有地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感觉。我是连城人,对于闽西境内的永定,自然不陌生。然而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个区域,还真是头一回。倘若不是借助“走进”之光,我根本不可能听到、特别是看到永定的方方面面。走进永定,既给我上了一课、还给我补了一课。不仅如此,还让我这个退休多年的省直机关工作人员,在“走进”活动中,找回了在机关工作的那种感觉、那种活力;似乎又回到了别一种工作岗位,幸福指数由此飙升,真是获益多多。我从中认识到“走进”、不仅是一项高层级的文学创作活动;而且还是一个能够提升自己思想境界、陶冶情操、以及锻炼写作能力的多彩平台。从此,我格外地仰视高看、和热爱珍惜每一次的“走进”;偶有丢失,便惶惶然、怅怅然于多日。
数十次的“走进”,让我得以了解多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民俗风情和名胜古迹;更有幸访谈和接触到各级公仆、企事业领军人和寻常百姓、父老乡亲。在他们身上,有太多太多感人的事迹、闪闪发光的亮点。每每访谈之后,总觉得自己在一个个特别的课堂上,聆听并收获了老师们的_二一堂堂课。也从中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共和国大厦,就是这许许多多甘于奉献的公仆、爱拼会赢的闯将、耕耘乡村的草根撑起来的;他们每天每天都在创新业、谋福祉的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让八闽日胜一日地福天福地、让祖国年又一年地繁荣富强。面对众多的被访谈者,他们的境界之高、心声之美、故事之多,总让我在感慨中感动不已;总觉得他们既是我的益友、更是我的良师。同时也觉得纸上的区区数千字,远不足以表现他们的所有,因为在他们身上都有一本本无形的厚书、大书。后来我想,他们的无字之书总要有一个开头、一篇引言,那就把我手头的文章、权当一部部大书的小引罢。
我之所以把此集之名引用了佳句“风景这边独好”,至少有此两大寓意:一是走进各县市区的采风活动,不仅是一道特别的风景,而且还是“独好’,的风景;二是走进之后,所采访的人和事、行业与景观,那又是另外一种风景。人与人是多么的不同,事和事又是那么地各异,都是难以复制的风景呵!
多彩的“走进”活动还在继续,也就延续着我不一样的明天、和多彩的生活、多姿的岁月。我将以更加虔诚的心态、更加勤勉的采访,把每一次的“走进”,都当作自己走进了新的课堂,吸吮着新的知识营养;让自己原本的浅而薄,在新知识的补充下,稍稍深一点、厚一点。就如同不断延伸的岁月、在自己晚年的脸庞上留下深而厚的皱纹一样。 期盼“走进”、感恩“走进”!
李治莹于2016年元月
这套“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反映的都是有关福建的题材,大部分篇章是作者从《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中选取编辑而成的。
《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是一套反映八闽大地县域(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的纪实文学集。自2007年春安溪有关方面邀请采风创作起,至今已应邀走进近50个县(市、区),连同其他几部专集,出版了50多册集子。这套丛书作品都是作者深入基层创作的,体例统一,布局合理,内容全面,特色突出,文化味浓,可读性强,得到普遍欢迎。丛书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福建省作家协会联合组织编写。写作和编撰过程中,得到各地党政部门的帮助和支持。
八年多来,在采风和编纂丛书过程中,共有14()O多人次的作家和新闻工作者参加,是福建省史上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采风创作活动。作者老中青结合,有名老作家,也有初涉文坛的文学爱好者,有来自省里的,也有市、县的。到目前为止共创作了1100多万字作品,为福建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化财富,为建设先进文化和培养文学新人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展示福建风貌,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决定,拟选取撰写丛书作品数量较多的作者,分期分批出版个人专辑,汇编《“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专辑每册字数在20万字左右。收入专辑的文章主要选自“走进丛书”,以及撰写福建内容的纪实文学作品。第一辑出12册,第二辑出7册,以后视情况将继续出版。
这套“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纪实文学丛书,反映的都是有关福建的题材,大部分篇章是作者从《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中选取编辑而成的。
这本由李治莹著的《风景这边独好》是其中一册,收录了《“北大门”的光荣》、《在博弈中演绎》、《俯首甘为孺子牛》等作品。
这套“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作品都是作者深入基层创作的,体例统一,布局合理,内容全面,特色突出,文化味浓,可读性强,得到普遍欢迎。
收入专辑的文章主要选自“走进丛书”,以及撰写福建内容的纪实文学作品。
这本由李治莹著的《风景这边独好》是其中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