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书外》的文章大部分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书法故事”专栏,结集成书,作者刘涛对内容做了大量的修改。内容更加充实,从“金石之制”到“台阁体与馆阁体”,全书40篇文章,囊括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重要节点,书家、书事、作品、风格,无不一一道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字里书外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涛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字里书外》的文章大部分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书法故事”专栏,结集成书,作者刘涛对内容做了大量的修改。内容更加充实,从“金石之制”到“台阁体与馆阁体”,全书40篇文章,囊括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重要节点,书家、书事、作品、风格,无不一一道来。 内容推荐 刘涛所著的《字里书外》,写书家、书事、流派、风格流变,纵贯整个中国书法发展历史。那些今人或熟悉或不熟悉的书家、作品跃然纸上,字里行间透露着个人与时代的气质。 目录 金石之制 铭石书 东汉碑刻隶书 小汉碑:东汉刑徒砖 隶书与“八分楷法” 执笔法:“双钩直执”和“单钩斜执” “贺大蜡”与《蜡节帖》 《晋贤十四帖》的前尘往事 “兰亭之会”与《兰亭序》 《兰亭》名本 山阴好迹有《初月》 王羲之议婚尺牍《中郎女帖》 《游目帖》所见王羲之晚年心愿 《寒切帖》的“谢司马” 王殉《伯远帖》与王僧虔《王琰帖》 智永和他的先辈 收藏“王书” 书法鉴定之初 文论且当书论读 魏碑:楷书新经典 欧阳询和虞世南 褚遂良楷书之变 孙过庭《书谱》 张旭“饮酒辄草书” 唐僧怀素与《自叙帖》 颜体楷书 鲁公三稿 米芾评唐楷 北宋书风分段看 “二苏”兄弟 欧阳修病目之后的书作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黄庭坚:分得闲身自经营 米芾:“集古字”到“自成一家” 阁帖与帖学 赵孟頫:是耶非耶 董其昌:艺术与宦情 八大山人那些谜 傅山:遗民、学者及书法家 台阁体与馆阁体 后记 试读章节 铭石书 书家历来看重秦篆、汉隶、唐楷,都是刻在石上的书迹,俗称“秦刻石”“汉碑”“唐碑”。古代刻有文字的石制品,金石学家以形制、用途命名,多达十余种。“刻石”最早,秦始皇所立纪功刻石,形制如方石,环刻文字,前人名为“刻石”。其次是“碑”,先秦时代就有碑,宫中测日影的竖石,墓旁引棺下葬的竖石,庙里系牲的竖石,皆日碑,但不刻文字,东汉始有刻文之碑。石碑上书刻的文字,字形大于竹帛之书。 东汉那些表事迹、述功德的石碑,碑文分两个部分,前为序,用散文叙事;后有铭,用韵语作颂。这种前序后铭、散文韵语结合的体例,西晋陆机《文赋》列为十种文体之一,也名为“碑”。 汉朝人书碑,石碑卧于地,俯身碑上书写,也是辛苦事。碑石颜色或青或灰,用鲜艳的朱砂写碑文,字迹不变形,不易褪色,色泽醒目,便于工匠镌刻。朱砂是汞化物,古时称作“丹”,所以写碑称为“书丹”。东汉以来,书碑之事遣派书吏为之,间有官僚书家为之,蔡邕书写石经碑是著名的例子。 帝王写碑,始于唐朝,或者说,不晚于唐朝。太宗、高宗、武则天的御制之碑,形制高大,庄重气派。贵为天子,当然不会直接在石碑上书丹。即使做臣子的欧阳询,贞观年间还在写碑,七十五岁写了《房彦谦碑》(631)和《化度寺碑》(631),七十六岁写了《九成宫醴泉铭》(632),古稀老人哪里经得起趴在碑上书丹的折腾。情理如此,那么唐朝君臣又如何写碑呢?答案可以在《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里找到:“承议郎行左春坊录事直凤阁臣钟绍京奉敕勒御书”,“宣议郎直司礼寺臣李元琛勒御书”,所谓“勒御书”,就是把武则天写在纸上的碑文摹勒到石碑上。 摹勒纸上写好的碑文,先用朱笔双钩纸背面的字迹,成空心反字:再把纸正面朝上扣在磨光的碑面上,使背面朱砂双钩的空心字贴于碑面,其上再垫纸,然后用圆滑的石头研磨,使纸的背面朱砂双钩空心字印到石碑上,再由工匠镌刻。 书家在纸上写碑文,才有了摹勒上石的工序。摹勒者,应该是能书擅书之辈,唐朝官府里有很多这样的书手。“勒御书”的钟绍京当时就是擅书的低级文官。如此一来,节省了书家的体力,提高了写碑的效率。唐碑之多,形制之大,都胜于汉碑,改变前代写碑的“书丹”方式恐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书刻碑版的书体,南朝刘宋书家羊欣(370~442)称为“铭石之书”。见于他评论钟繇书法的一段话:“钟书有三体:一日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日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日行狎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采古来能书人名》) 钟繇(151~230)由汉入魏,在东汉生活了七十年。羊欣所说钟繇擅长的三种书体,“铭石之书”指用于碑刻的八分隶书,“章程书”指楷书,“行狎书”指行书,则用于日常文牍。那时行书、楷书刚刚兴起,是“书于竹帛”的新书体,钟繇以这两种书体获得书法声望,而羊欣认为他的隶书“最妙”。南齐王僧虔(426~485)《论书》也说到钟繇的三体,乃抄撮羊欣之说,他把“铭石之书”简化为“铭石书”。 汉代书刻庄重的纪念性碑版,通行正体隶书,所以南朝书家称为“铭石书”。纵览古代铭石书迹,都是采用当时的正体,因此我们可以借用“铭石书”泛指刻在石上的正体书迹,或者说,正体才有“铭石体”资格。 “铭石书”之“书”,兼指书写和文字,具体所写文字又必属某种书体。文字书写之事,古来一直要求文字正确,书写端正。汉朝课吏,规定“书或不正辄举劾之”(《说文叙》引《尉律》)。唐朝选拔官吏的“身言书判”四项考核,书写一项要求“楷法遒美”(《新唐书·选举志》)。勒碑的文字意在垂于后世,则“铭石之书”往往采用当时规范的正体,以示“礼敬”的郑重。为了体现书法之美,书碑者多是一时之选的书法名家。所以历史上的大量书法杰作都是“铭石之书”,如唐碑楷书、北朝碑志楷书、汉碑隶书、秦刻篆书,不但是后世临池学书的范本,历久而成为书法经典。 历史上的正体,先后经历了篆书、隶书、楷书三个时代,那么古代“铭石书”(铭石体)的进程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殷周到秦朝是文字书写的篆书时代。西周的正规字体见于青铜器,是大篆,为秦国继承,在春秋时代的秦国才出现长篇大字刻石《石鼓文》,体势与秦国的金文《秦公簋》一致。秦朝正体是改大篆而来的小篆,秦始皇东巡所立刻石都是小篆体。 P7-9 后记 前几年,应朱伟主编之约,在《三联生活周刊》写了一段时间的专栏。栏目名为“书法故事”,每篇三千字上下,附图版,凡两个页面,每周一篇,朱伟先生所定。 古代书法的人与事,文献记载零零散散,查资料,拍图版照片,都耗费时间,而且我写文章向来慢,商定两周一篇。写到第二年下半年,有时三四周才完成一篇,第三年上半年就难以为继了。自己无法按时交卷,与其继续延误下去,不如打住。怕尴尬,未向朱伟先生说明缘由,欠了一笔“不辞而别”的账。 现在拙文结集出版,借此机会向朱伟先生道歉,以求心安。更要敬致感谢,是他让我勤快起来写了这些随笔式的文章。 去年这些文章结集,我修改了两次。年初一次是把文中的“落叶”清扫一遍。八月底听说即将发稿,又要回书稿,调整补缀,有几篇不如意,改动大。《铭石书》充实之后篇幅过长,分成《金石之制》《铭石书》两篇。删除了《从“仓颉造字”到“敬惜字纸”》《女书家》,增添曾在上海《书法》杂志发表的《文论且当书论读》。我如此折腾,耽误了责任编辑张荷女士发稿的时间,蒙她宽宏大量的容忍,亦表谢忱。 2015年1月30日报国寺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