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著的《英烈传/古典文库》共八十回,关于作者,旧有郭勋(郭英的后裔)和徐渭两种说法,但据赵景深等学者考证,此两种说法都属假托,因此暂只能称作者为明代无名氏。该书系由明代民间流传故事改编而成,叙元朝末年顺帝失政,朱元璋率兵起义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政权。其中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贩乌梅、取襄阳、战滁州等。至于那些英雄似的人物如常遇春、胡大海、花云、徐达、李文忠、沐英、朱文正、邓愈、汤和、郭英、朱亮祖 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今天流行的评书《明英烈传》、《朱元璋演义》等曲艺作品就是据此而加工所成。而且评书、鼓书、评话等关于明英烈的作品,已经属于“英雄传奇”特征浓厚的文艺作品了,人物和故事不局限于史籍记载,更加生动、精彩。
佚名著的《英烈传/古典文库》,又名《皇明英烈传》《皇明开运英武传》《云合奇踪》等,以元末农民起义为时代背景,叙述元末明初朱元璋及一批明朝开国功臣反抗元朝统治、抚平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的故事。《英烈传》的作者说法不一,相传嘉靖时武定侯郭勋为表彰他的先祖郭英的功绩而作,后又有人假托为徐渭所写。这两种说法至今仍无从证实,殊难考证。此次整理,以扫叶山房的《云合奇踪》为底本,参校以英德堂本和致和堂本。
一伙儿正说得好,忽起一阵怪风,那风拔树飚沙,对面不识去路。这四五个人都扯了太祖说:“我们且到家里一避恶风,待等过了,你推车上路何如?”太祖说:“邂逅之间,岂敢打搅。”这四五个人说:“不必过谦。”只见那后生先把太祖的梅车已是推去了,口叫说:“你们同到我家来。”正是:
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不知太祖此去何如,请看下回便知。
第七回贩霜梅风留龙驾
列宿乘风载酒来,水边曲榭石边台。
英雄志合三生座,鱼水情投数举杯。
竹影聚窗疑凤下,飓风吼树俨龙回。
知君各抱凌霄志,此地天教会俊才。
却说那后生趁着大风,先把太祖的梅车,如飞似水推着,口里叫道:“你们都到我家权避一回,再作区处。”这些众人,也把太祖扯了就走。不上半里,就到那后生家里。后生便将车子推进,叫道:“阿哥,我邀得义兄弟们到家避风,又有一个客人也到此,你可出来相见。”只见里面走出一个人来,那后生说:“这是家兄。”太祖因与众人一一分宾主坐了。那后生说道:“方才大风,路上不曾通得姓名完备。”因指着郭英肩上一个说:“也姓郭,便是郭六哥同宗,双名郭子兴。专使得一把点铁钢叉,一向在神策营十八万禁军中做个教师,因见世道不宁,回家保护。这些人也有几句赞他说:
山叉独立逞英奇,俨似神虺吐舌时。
万事争先谁抵敌,翌星化下火蛇儿。我小可姓吴名祯,家兄名良,原是庐州合肥人。家兄也能使两条铁鞭,鞭约三十余斤。人见他运得百般闪烁,因也有几句口号:
双鞭挺竖如羊角,转电乘风入莫觉。
想从天降鬼金羊,生向人间摇海岳。”
太祖便问:“长兄方才在柳荫下也逞威风,幸得注目。看这两把长剑,每把也约有八尺余长,长兄舞得如花轮儿一般,空中只见剑不见身。这方法从那里学来?真是奇怪罕有,毕竟也有人赞叹,愿闻,愿闻!”吴祯说:“小可年轻力少,那能如得这几位义兄,所以人也没有题咏。”只见邓愈对太祖说:“这个义弟的剑法,向者从云中看见两条白龙相斗,别人都躲过了,不敢看他,他偏看得十分清楚,自后便把剑来舞动。几次有侠客在此较量,再没有一个胜得他的。人人都说道:‘此是鬼神所授。’便也有几句诗赞他:
剑术匪从人世有,恍若双龙双触首。
天生名世翊真君,井星木犴符阳九。
舞动光芒跃跃飞,上清霄汉扫邪辉
转斗回星凭肘腋,八方随处壮神威。”太祖应声说:“果是列位的武艺高强,这些吟咏的都一一名称其实。但而今混乱世界,只恐怕埋没了列位英雄。”四五个都说:“正是如此。前者望气的说,金陵有天子气。我辈正在此打探,约同去投纳,至今未有下落。只见昨日有一个道人,戴着个铁冠,在此叫来叫去,说:‘明日真命天子从此经过,你们好汉须要识得,不要当面错过。’我们兄弟所以今日清晨在此候了,直至如今,更不见有人来往。”
正说时,只见吴良、吴祯托出一盘酒饭来,扯开桌子,说:“且请酌三杯。”太祖便起身告辞。吴良兄弟说:“那有此理!今日相逢,也是前生缘分,况外面恶风甚紧,略请少停,待风寂好行。”这些义兄弟也说:“借花献佛,尊客还请坐。”太祖只得坐了。酒至数巡,风越大了,天色渐渐将晚。吴祯开口说:“尊客今日不如在此荒宿一宵,明早风息,方才可行。”太祖说:“在此搅扰,已觉难当,况说个宿。”众人一齐说:“即今日色又将西落,此处直过五六十里,方有人家。我们众兄弟都各将一壶格来,以伸寸敬,便明早去罢。”太祖见他们十分殷勤,且想此去若无人家,何处歇脚?便说:“既然承教,岂敢过辞,但是十分打搅。”说话之间,这些兄弟们,不多时,俱各整顿七八品果肴来,罗列了四五桌,攒头聚面,都来恭敬着太祖。太祖一一酬饮了十数杯,不觉微醺,便说:“酒力不堪,少容憩息片时,再起来奉扰。”吴祯便举烛照着太祖,转弯抹角,到一个清净的书房,说:“请少息,顷间便来再请。”便反手关了房门去了。太祖抬头一看,真是清香爽朗,竟成别一洞天,和衣睡倒不题。
却说汤和开口对弟兄说:“列位看这梅子客人生得何如?”众人都说:“此人相貌异常,后来必有好处。”汤和点头说:“昨日的道人也来得希奇,莫不应在此人身上?”正说间,只见外面多人簇拥进来,说:“吴家后面书房火起了!”众人流水跑到后面看,不见响动,止见一片红光罩着书房,旁人也都散了。汤和说:“此事不必疑矣。我们六弟兄,不如乘此夜间,请他出来,拜从他,为后日张本,何如?”六个人一齐走到书房,太祖也却好醒来。
P18-19
《英烈传》又名《皇明英烈传》《皇明开运英武传》《云合奇踪》等,以元末农民起义为时代背景,叙述元末朱元璋及一批明朝开国功臣反抗元朝统治、抚平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的故事。小说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背景、声势浩大的反元斗争,以及各路反元势力之间的角逐;集中表现了朱元璋知人善任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军事谋略;塑造了一大批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谋士和战将形象,如刘基、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朱亮祖、汤和、傅友德、郭英、花云等。作品对几次较大规模的战争的描写,着墨较多,亦显得场面阔大,层次清晰。
在表现元末明初这段风云变幻、战争频仍的历史的诸多文学作品中,《英烈传》算得上是比较优秀的一部。诚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评述的:“叙一时故事而特置重于一人或数人者……《水浒传》即其一,后出者尤夥,较显者有《皇明英烈传》。”
《英烈传》仿《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的体制,所叙故事大都本于史传及各种杂著、野史。在人物描写上有成功之处,如第十四回“常遇春采石擒王”,写常遇春大吼一声,腾身跃上两丈多高的采石矶,一枪刺死元将老星卜喇一节,文字简约,形象逼真;又如第十二回“孙德崖计败身亡”中,写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三兄弟武艺出众,着笔角度各异,且运用烘托、反衬等手法加以渲染,使之神形毕现,颇具可读性。但就总体而言,全书语言略显呆板质直,艺术表现上尚较粗糙。书中神话传说与迷信色彩时有杂糅,这显然是当时连年战乱而深陷苦难中的广大人民对政治理想的一种寄托方式,也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自身认识上的局限有关,可视为一种时代特色。
《英烈传》的作者说法不一,相传为嘉靖时武定侯郭勋为表彰他的先祖郭英的功绩而作,后又有人假托徐渭所写。这两种说法至今仍无从证实,殊难考证。《英烈传》的版本,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所载,较早的有明万历十九年(1591)杨明峰刊印的《皇明开运英武传》,藏日本内阁文库。国内所藏较早的版本是崇祯本《皇明英烈传》,还有《云合奇踪》(亦题《英烈传》)。此次整理,以扫叶山房的《云合奇踪》为底本,参校以英德堂本和致和堂本注本,除改正了个别显误的文字和回题外,尽量保留了原作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