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览泰山小--张成珠随笔选/全民阅读精品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成珠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佛外之佛

游访徐州云龙山,步人兴化寺,伫立石佛前。人,显得矮小了。那佛仅就摊开的一只手掌,绰绰有余躺下一个汉子。这不禁使人想起《西游记》的神话,“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莫非此处便是注脚?

佛大,殿更大。大雄宝殿包容着大佛,包容着香火腾升的袅袅轻烟,接纳鱼贯而人的信徒和游客。这神圣的殿堂所包容不下的,唯有我的思绪。此刻,神游万里关山,巡礼石佛的家族,我却发现这尊三丈有余的石佛,还只能算是一位“小弟弟”。常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又何尝不是“佛外有佛”?

喏,那是河南洛阳龙门奉先寺石佛,主佛卢舍那身高17.14米。相比起来,云龙山石佛是超不过它的胸口的。佛也有遭难的时日,这尊卢舍那石佛曾经被毁掉一只手,仅这一只手重达四千多斤;到达甘肃黄河水电站刘家峡水库,乘汽艇观赏炳灵寺石窟,一尊体高27米的石佛面迎碧波,倚山而坐,云龙山石佛大约与它齐腰,而偌大的汽艇驶至佛前,如同佛的一只小小玩具;抵达四川乐山,仰望凌云石佛,许是见识了大佛之“最”。这尊石佛通高71米,“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率领群峰来,挺立大江边”,这首诗歌恰是它的写照。仅这佛的脚背,就可以围坐一百多人。前些年,为这尊大佛整修一根手指,就用了四千多块砖。如将云龙山石佛拿来比,必定相当它的膝下了!可是,若论年纪,洛阳龙门卢舍那大佛和乐山大佛,皆始凿于唐代;而云龙山石佛却为北魏之作,硬是早了数百年,是当之无愧的兄长呵。时空纵横,莫衷一是,该当如何论其大小呢?

游访名山大川,观赏尊尊石佛,总遇佛之信徒匍匐礼拜。只因躬腰屈膝,唯唯诺诺,人在神的面前愈显渺小,而善男信女们心中的神,更比目睹的石佛高大。这也难怪,我们民族有一则古老的神话,说是人的祖先是补天的女娲用泥巴捏成的,“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据《太平御览》),“神”不仅创造了人,也主宰着人。大干世界,神话频出,偶像一个接一个地被人塑造出来,历经风雨的剥蚀,又一个接一个地被毁坏。可是,任凭神话奥妙,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尊尊大佛无一不是人的创造,没有历代能工巧匠们的凌空飞锤,没有精巧的艺术构思,哪有石佛的诞生?活生生的现实,对比着虚无的神话,人,何须慑服于人所创造的“神”?由此,当有所悟。探问:面对虔诚的祈祷,石佛为什么怀着一颗僵冷的心?

忽然,想到石窟造像中的一种异常:在南京栖霞山千佛岩,那二百九十多座神龛、五百多尊石佛中的最后一座神龛称作“石匠殿”,而最后一尊佛像分明就是一个石雕的人。

关于石匠殿,有·则美丽的传说:勤劳的石匠雕凿到最后一尊石佛的时候,总是刻不成形,可是限期已到。无奈,他来不及放下手里的铁锤、钢錾,便纵身跳进了神龛,立地成佛,化作了石像……

撩开神话的雾纱,这石匠胆敢加入“神的行列”,本身就是一种现身说法。他向世人揭示“塑神匠不怕神”的深刻道理。

仰望尊尊大石佛,倍加崇敬人的尊严,不禁挺起胸脯,立直腰杆。试想,倘若佛外有佛,那“佛”是谁?

原载1987年6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9年选入《中国当代散文大系》

一览泰山小

乍登泰山,目睹它的高大,谁不叹服杜甫的称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由平原或丘陵走来的人,也总与孔老夫子同感:果然,“登泰山而小天下”。

从泰山脚下的岱庙至山顶,蜿蜒十余华里的山路旁,罗列的历代石刻数以千计。拾级而上,一一品味,我更发现那些各领风骚的文人雅士对于泰山的赞美,无不吟哦一个调子:“东天一柱”“拔地通天”“日近云低”“星月可摘”……在人们的心目中,泰山就是高大之最,就是当之无愧的唯我独尊。我这个生长在黄淮平原的人,自然不会例外,禁不住也为它的巍峨兴叹。

不过,攀上十八盘,穿越南天门,抬头仰望之际,但见天空还是那么深邃、那么高远、那么不见边际,我倒产生了怀疑:至此当真踏进了天的门槛?星月不是照样的遥远吗?于是开始琢磨,历代的赞美是否确切。后来,为撰写《黄河迎春》的书稿,得到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支持,使我有幸考察大河,深入青藏高原腹地考察。随着眼界开阔,愈发强化了这种奇思。

也怪,黄河源头一带的群山都似乎平庸无奇,与泰山相比简直是些低丘,总不能令人触发赞叹之情。多亏同路的一位学者提醒:“可别忘记,你是站在世界的屋脊上看待这些山!”

这使我豁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思索攀登高原的来程,“翻过日月山,爬上九重天”,进入青藏高原,已走近地球之巅。即便在黄河源头的约古宗列盆地,海拔高度也达4500米左右,要比海拔1545米的泰山主峰还高出几倍!“约古宗列”,藏语意为炒青稞的锅,何况还是锅底洼地。

我们乘坐越野汽车赶路。那位学者又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假如乘坐航天飞机巡礼,从太空俯视,青藏高原的山脉就显得格外峥嵘。世界屋脊的顶端是珠穆朗玛峰,在地球上像这样超越海拔8000米的高峰,共有14座,而它们竟然列队似的密集着,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南部不足500公里的地域内。其中,珠穆朗玛峰最高(海拔8844.43米),引世人注目,而其他13座高峰虽与珠峰相差无几,却鲜为人知,除附近的居民和有关学者之外,几乎没人知道它们的名字。世界各大洲都有著名的山峰:麦金利山(今已更名为“德纳里峰”)主峰海拔6193米,是北美洲最高峰,誉为“太阳之家”;乞力马扎罗山主峰海拔5895米,号称“非洲屋脊”;阿尔卑斯山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为欧洲之最。“勃朗”法语意为洁白,因峰顶常年白雪皑皑而颂其壮美。其实,相对青藏高原那13座鲜为人知的高峰,它们都是低矮的弟兄,那唯我独尊的泰山,还不就似山之“侏儒”?

茅塞顿开,我想起一位哲人的告诫:“连林人不觉,独树众称奇。”看树是这样,看待山或别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倘若破除那种习以为常的偏见,让杜甫转世成为登攀珠峰的英雄,他就会改写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泰山小。”而孔子要是游遍今日天下,他也会说“走天下而小泰山”的。继而推究先哲的箴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令人叹服的还是苏轼的这种见解,问题症结在于山中看山,封闭了视野。欣赏毛泽东诗词,他将地球视作“小小寰球”,如此大手笔之所以令人钦佩,就在于他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特大气度。

原载1987年2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P2-5

书评(媒体评论)

有诗的意境,有散文的情致,有杂文的言理,但三者并不游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成有机整体。作者注意让形象说话,使杂文的深刻道理附丽于生动的形象。让读者在“物我感应”的神交和“物我交融”的境界中思而得之,感悟客观事物固有的真谛。

——摘自《中国杂文鉴赏辞典》

目录

第一篇 万象写意

 佛外之佛

 一览泰山小

 遇虎

 微小者的伟力

 从野马悲壮献身想到的

 山巅与海底

 雁之恋

 还是吴中第一水

 照我来与对我来

 神仙也不另p么神

 品蟹思辨

 迎春恰逢赏梅日寸

 五色土与社稷坛

 八音石巧遇知音

 从三山夹一井到一人巷

 墙之我见

 险在“天花乱坠”

 就连野猪也不信

 骏马赋

 由挑夫之路看索道

 清明花飞沙打旺

 一生写好一个“人”字

 方圆的奥秘

 成熟的另一面

 碰撞的民族魂

 有心总识金镶玉

 品淡

 说猫道狗

 茶馆春秋

 家乡的端午节

 楹联商用见儒雅

 纷呈异彩的井

第二篇 浮世之味

 谁来铺就人生路

 留白的人生更精彩

 路挤,别踩着人脚

 恋秋

 人生如爬山

 知止

 推开那扇虚掩的门

 “怕”的两面观

 让,凭什么

 他总欢天喜地

 我是谁?

 大写意遭遇

 微品三章

 惊人之语的探求

 蒋纬国在徐州

 恩人,您在哪里

 最亲还是老同学

 温馨的记忆

 死神向她逼来的时候

 何老师的宽容

 愚人节聊起智与愚

 我爱低调之美

 人生三原色

 牵挂

 难忘驰名当年张振汉

第三篇 人文春秋

 苏徐二州的南秀北雄

 龙吟虎啸帝王州

 七夕媲美情人节

 古今征战中的大义深情

 大河与古城的千秋恩怨

 地名,历史的印记

 消失的石磊巷

 考古成果显现城叠城

 花园饭店的非凡岁月

 画像石上的先哲风采

 彭祖寿高八百之谜

 一幕悲剧的千古思辨

 刘邦赢在情商

 向谋圣张良借鉴智慧

 崇拜关公的人文揭秘

 公主为谁解忧

 开拓者的际遇

 流芳与遗臭

 城隍庙会往事

 范增悲剧

 霸王项羽未必就霸气

 从《百戏图》观赏汉代杂技

第四篇 文化景深

 从无字碑看见了什么

 风景触发另样情怀

 山水因苏轼而美丽

 三道苏堤

 两座快哉亭

 寒山古刹未了情

 名楼荟萃人文精华

 寻味户部山上古民居

 试剑石,底蕴好精彩

 唐宋诗人的杏花情结

 品味七里山塘

 黄楼那碑石

 煦园石舫在航行

 舫和船厅的意境美

 刘备泉水似泪流

 五十三参大士岩

 永不消散的芳魂

 欣逢二仙说和合

 原味苏州

 孙悟空老家的奇观

 姑苏名桥多佳话

序言

“随笔”即随思纵笔,我喜爱这样的写作。

记得1986年前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辟了一个《望海楼随笔》专栏,感觉适合于我,便试投几篇。没想到竞被连续采用,翌年还被聘为“特约撰稿人”,并应邀出席“金陵笔会”和“太湖笔会”,笔会专版的头条文章,均出自我写的《望海楼随笔》。编辑先生说:“你的作品具有散文笔调、杂文风骨,正适合本刊栏目的需求。”之后,几家报刊从《人民日报》发现了我的文章,且赏识这种风格,便相继来函约稿。

这种样式的作品,算是散文还是杂文?我刊发在《望海楼随笔》专栏上的文章中,有《挑夫、电缆车及其他》《佛外之佛》《还是吴中第一水》和《雁之恋》四篇,被选人由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主编的《中国当代散文大系》文集;而其中的《挑夫、电缆车及其他》一文,继而又被选人《中国杂文鉴赏辞典》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课本·现代文选读》。按说,不同样式的作品具备不同特质,魅力总出自特质。随笔的优势在于它的“随意”。就体裁特征,可说它是介于散文或杂文等样式之间。《都市晨报》曾经刊发过我的作品专版,并要求我表述自己的文学理念。我概括为:“混血儿俊,嫁接果甜,杂交稻高产。文学创作,也需要融人非文学元素。”“散文,情理兼备的心语。”“散文散而不散,形散神不散。散文的特征和优势,还在于它那独有的边缘性。在种种领域的接壤带上耕耘,题材无界线,体裁无定型。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或传播文化不拘一格,都是个人心语的艺术表达。”

上述见解,也得到了评论界的认同。在《中国杂文鉴赏辞典》里,赵玉银先生赏析我的作品:“有诗的意境,有散文的情致,有杂文的言理,但三者并不游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成有机整体。作者注意让形象说话,使杂文的深刻道理附丽于生动的形象。让读者在‘物我感应’的神交和‘物我交融’的境界中思而得之,感悟客观事物固有的真谛。”其时他还在《杂文报》和《杂文界》期刊述评我的艺术追求,文题就是《散文的笔调杂文的风骨》《赋理于形理随形现》。

作家李中国评价我的写作风格时说:“笔下多是千字文,见诸报端,豆腐块大小,却堪称‘大作’。其中有篇《一览泰山小》,最具‘小中见大’的匠心。文章从平原或丘陵走来的人乍登泰山,称颂‘高大之最’起笔,写他溯源黄河巡礼至青藏高原的发现,海拔高出泰山好几倍的约古宗列湖,仅作盆地;而和世界屋脊之顶珠峰比肩而立的13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竟然低调得连名字都鲜为人知;回头再看‘唯我独尊’的泰山,才感到大也是可以小而视之的,由此引人打开走天下看世界的视野,必然感到‘一览泰山小’了。收尾则是,毛泽东之所以将地球视作‘小小寰球’,就在于他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李中国评论我的小品之所以成其大,在于力行其“叙即议”“一切景语皆隋语”的艺术手法。或赋理于形,理随形现;或意在言外,计白当黑,省略一层笔墨,容量和意境反倒阔大宽舒;也自然离不开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诗情画意闲笔。

1993年前后,我曾经两次应邀出席全国杂文界联谊会,一次在西安,另一次在南昌。在西安会议上,我的发言是《杂文的创意思维》,认为文章所写的就是作者之所想,想什么固然重要,而怎么想也很重要。是思维的创意给予作品好的意境、适宜的深度和广度。创意何来?来自运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并列举了种种思维方式。这种见解赢得大家认同,随后这篇论文不仅在《杂文界》发表并获奖,还被选人《中国现代杂文百家百论》文集。我的写作实践经验表明:为人一生,不论谋篇作文还是处世做人,都应该勇于放飞思想,这种放飞是为了有所探求。

至于如何放飞思想,倒是可以从一个“悟”字领会其真谛:人为万物之灵,而“灵”全在“悟性”。“悟”字,由心和吾合成。从左看为“思吾”,即思考的是自我;从右看为“吾思”,即我是如何思考。意在客观地看待自我,自我地看待世界。把握了这柄“双刃剑”,既可以从大干世界认准自己的位置,又能以独特的视角,推出自己个性化的创见。悟性,由此生成。

本书集结了上百篇的随笔作品,均是我大半生写作的成果,也是我放飞思想、感悟生活的智慧结晶。若能以此为读者奉献出点滴的参考,都将是笔者的莫大欣慰。

内容推荐

《一览泰山小——张成珠随笔选》集结了上百篇的随笔作品,均是作者张成珠大半生写作的成果,也是作者放飞思想,感悟生活的智慧结晶。全书共分为四部分内容:万象写意、浮世之味、人文春秋和文化景深。作品或赋理于形,理随形现;或意在言外,计白当黑,省略一层笔墨,容量和意境反倒阔大宽舒;也自然离不开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诗情画意闲笔。作者注意让形象说话,使杂文的深刻道理附丽于生动的形象。让读者在“物我感应”的神交和“物我交融”的境界中思而得之,感悟客观事物固有的真谛,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创作面貌。

编辑推荐

散文散而不散,形散神不散。散文的特征和优势,还在于它那独有的边缘性。在种种领域的接壤带上耕耘,题材无界线,体裁无定型。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或传播文化不拘一格,都是个人心语的艺术表达。

这本由张成珠著的《一览泰山小——张成珠随笔选》收入的《方圆的奥秘》《留白的人生更精彩》《苏徐二州的南秀北雄》《寻味户部山上古民居》等散文作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20: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