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父亲也经他的一些地下党的朋友介绍,在西北军政大学招生处做事务长。7月,我高小毕业。按照父亲的意思,我由六叔陪同,步行七十里去西安考中学。初试落榜。父亲异常震怒,买了一条扁担,一根麻绳,一双草鞋,在西安我的姑祖母家里罚我跪下,骂我生就是“打牛后半截”的坯子,要我回临潼去跟大伯父上山割柴,一辈子当“穿烂棉袄”的庄稼头。后经姑祖母一家人劝说,才答应我第二次报考西安市二中,好歹算是考上了。
这年秋雨绵绵的九月,我成了何家的第一个中学生。学校在西安市东郊韩森寨的藏经塔边,离城远,离家更远。秋风秋雨里,我想祖父,想祖母,想母亲。十一岁的男子汉有一次竟因此哭得谁也劝不住,以致校长说,实在不行,就把报名费退给你,回家吧。我才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不哭了,想家也不哭了。军政大学向四川开进时,父亲家庭观念重,一个小差开回农村,到老也没出去过。后来他一提起这事就后悔不已。家里弟妹多,经济十分困难。四妹刚满月,就送给一户稍为富裕的王姓人家收养,母亲哭得泪人一般。我在学校虽然有一点助学金,却连吃饭也不够,钱接济不上时,饿得头晕眼花的情形也有过。母亲是家里最苦累的人:田里的活,她要给父亲做帮手;要纺线、织布,供应全家八口人的穿衣;此外,还要给别人做针线活,为我和后来也在西安读书的大妹筹学费。我能坚持把学上下来,确实是和母亲的苦累分不开的。
家境苦寒,上学不容易,我也慢慢地懂得了用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喜欢作文、演讲、讲故事,比赛常得第一名。初中时,两位语文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影响很大。一位叫冉于飞,经常在报纸上发表点小文章。他个头不高,皮肤白嫩,戴近视镜,和学生说话喜欢先来一个“你娃娃……”,然后才进入正题。我们几个淘气的学生便私下送他一个绰号:“冉娃娃”。“冉娃娃”老师对我很好,作文常给我得高分,有时还在班上宣读。另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叫沈楚,听说是作家茅盾的堂妹或侄女,也戴近视镜,对我要求比冉老师严格,虽欣赏我的作文,却轻易不给高分。1957年,沈楚老师和她的丈夫双双被划为“右派”,遭遇很惨。
初中毕业时,我以年级第六名保送本校高中部。学生中间,竞争激烈,这大大激发了我的进取心。和同班的城里学生比,我穷,吃得差、穿得破,寒暑假回家还要干沉重的农活。我唯一可以和他们一比高低的是学习成绩,说什么也不能让任何人把名次排到我的前头去。
我做到了这一点。虽然前三名的分数咬得很紧,但直到毕业,我的年级第一名的地位始终未能易手。这对形成我的乐观而自信的性格影响很大。我仍喜欢语文,但成绩却低于其他功课,尽管比同年级的同学都高。语文老师叫齐世勋,解放前在兰州大学做过讲师,能写古诗,喜欢饮酒。教我们语文时年逾六十,牙齿大部分脱落。在作文上,他给我严格的训练。班主任叫蔡克勤,教政治课。我们的周记由他批阅,每次发下来,都有认真的批语。记得有一次批语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道理似乎不深,但对我做人影响很大,至今仍感到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1954年我抱着一种神圣的、献身的热情加入了中国共青团。临近毕业的那一学期,选拔留苏预备生,谁都不怀疑我会被选中,班主任蔡老师也已经和我谈了话。但后来政审时却因为我外祖父是地主,落选了。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我铁下一条心去学文。这是一个关键。告别母校时,蔡老师谆谆告诫我:“以你的才分,在社会上混一碗饭吃不难,但要真正有成就却非下死功夫不可。”我的这位尊敬的老师,1957年也被打成了“右派”。
1955年8月,我接到西北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9月报名入学。《红楼梦》就是这个时候读的,读完后有好几个月怅然若失,情绪总也转不过来。我的一段让人感伤的初恋,就发生在这以后。它还没有展开,就由于我的幼稚而中止了。
P6-7
此书缘起于王春瑜先生最新主编的一套丛书,嘱我和我母亲将我父亲生前的一部分文章选编成册。估计是我们的书稿迟付之故,王先生便将此书推荐给了作家出版杜。
感谢中国作家协会的何建明主席和作家出版杜的黄宾堂总编辑的关照。慨允此书出版。还要感谢小原女士的奔走协调,以及编辑赵莹女士付出的辛劳。
我父亲离世已一年有余,我和我母亲一直在清理他的遗物,进度缓慢。主要是他生前的众多手稿和藏书,几乎占满所有家居空间,整理起来头绪繁杂,母亲不愿耽误我的时间,执意要自己一点点整理,十分辛苦。
这本书的稿件初选是由我母亲完成的。她十分熟悉我父亲的文章,从没有电脑时的手稿誊写,到有了电脑后的复印备份,四十多年来,母亲始终是父亲的第一读者。我父亲生前就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你妈妈就是不会写,但她会看,而且鉴赏水平很高。”
在母亲初选的基础上,我略做了些篇章补充,分为五辑:辑一带有自传性质,辑二以写人为主,辑三讲的是文化品格和文艺主张,辑四为书评和序言,辑五多是杂感、随记一类。此五辑中的文字,即使序评,也皆以散文笔调成就,故而并不难读。又将《落日心犹壮》一文柞为代序,只因我父亲即使在患病期间,甚至临终,也一直如此自勉,基本可见他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理追求。
是为后记。
代序 落日心犹壮
辑一
黄河西来决昆仑——我的自传
家道兴衰与财富聚散——我的父族和母族的故事
追忆我的高考心踪——半个多世纪前的一段陈年旧事
进西大
“文研班”的读书生活
往事如烟
关西大汉的自叙和自审——我说陕西人
我的“活命哲学”
辑二
我的启蒙先生
铜烟袋锅——我的暑假先生
铜烟袋锅后篇——再谈我的暑假先生
追忆傅庚生先生
刻在心上的记忆——追念何其芳同志
愚人节的感伤
要经得起查书
并非不必要的补遗——关于俞平伯先生的“书生气”和“书生诗”
追念钱钟书先生
圣火不熄——悼念荒煤同志
老马识途不识茶
童庆炳的学术人格
悼念张仃先生
辑三
我崇尚为人生的艺术
为文以真
我的风格研究
文风倡导和人格建设
我所经见的三十年文艺批评
重传承善养气
未来的探索者——知识分子
辑四
从泣血之作说起
未若文章之不朽——序《现象环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栾勋遗文集》
追怀文学的献身者——序《路遥纪念集》
流派开山之作——柳青《创业史》重印本序
情欲和子嗣——从莫泊桑的《一个女雇工的故事》想到的
理想、英雄、操守和胸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学读本”丛书出版感言
辑五
我和骊山老君庙
虎情悠悠
居庸关漫兴
登兖州少陵台
“父母官”议
砚话·笔话
说“诗眼”
易俗社百年华诞感怀
碧绿的红豆杉
后记
唐大历四五年间,即公元769—770年,杜甫流浪荆湘时,虽贫病交加,居无定所,以舟为家,却仍然系念天下苍生,以国家安危为心结,不肯消沉。五言律诗《江汉》就是表达这种心境的名篇。我特别喜欢后四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去年老友冯立三兄七十大寿,诗人邵燕祥兄以绝句二首贺之,其第一首是这样四句:“谔谔昔闻剩一夫,共随老马辨长途。诚知落日心犹壮,又道春风病已苏。”
燕祥诗的首句,用的是《史记.商君列传》的典故:“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谔谔是直言争辩的样子。燕祥的“一夫”,就是“一士”的意思。立三兄为人耿直敢言,即使剩下他一个人,只要他认为对,就会坚持到底,不怕孤立。后面的三句,则化用了老杜《江汉》诗的基本命意。立三前些年因为忙《小说选刊》的事,没曰没夜地拼命,以致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很有一段时间被病魔折磨得情绪低沉。去年恰逢七秩寿庆,病情缓解,他又情绪大振。心态极好。生曰聚会,以亲友故旧众多,而先后举行几次。大家都为他高兴,燕祥的贺诗,反映的既是朋友们的希望与祝福,也是对立三“落日心犹壮”的精神境界的抒写。
人到晚境,去日苦多,越来越靠近生命行程的终点,再加上病痛越来越多地光顾,亲友故人的不断离世,自觉红颜老去,白发盈颠,心绪容易落寞,乃至消沉。然而,人活的就是一股劲,一口气,一种精神。即使到了如杜甫那样百病缠身,艰难苦恨的凄凉晚景,也还是要有一颗跳动的“壮心”。杜甫的《江汉》诗,显然能看出曹操《步出夏门行》(即《碣石篇》)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承传。曹操是一代雄才,曾以丞相之尊封魏王,加九锡,“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这几句诗,应该是晚年的自明心志之作。正因为有这种壮心,他的晚年诗作,才显境界开张,透出苍凉的豪壮之气。杜甫则因为壮心不泯,晚年诗作也才能于悲壮呜咽中更见沉郁顿挫。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曾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话,常与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起,被上了年纪的人拿来作为励志、自策的格言。王勃写“老当益壮”的话时,只有二十多岁,不像后来老杜的年近花甲。但我至今仍常常吟诵他的这个名句,虽然已经年逾古稀,我是宁取令我奋起,催我自强,让我共鸣的“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而不取王维的“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2010年11月刊载于《老同志之友》
何西来著的《落日心犹壮》分为五辑:辑一带有自传性质,辑二以写人为主,追忆傅庚生、刘思虹、何其芳等;辑三讲的是文化品格和文艺主张,辑四为书评和序言,包括序《路遥纪念集》、柳青《创业史》重印本序等;辑五多是杂感、随记一类。
《落日心犹壮》:唐大历四五年间,即公元769-770年,杜甫流浪荆湘时,虽贫病交加,居无定所,以舟为家,却仍然系念天下苍生,以国家安危为心结,不肯消沉。五言律诗《江汉》就是表达这种心境的名篇。我特别喜欢后四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去年老友冯立三兄七十大寿,诗人邵燕祥兄以绝句二首贺之,其第一首是这样四句:“谔谔昔闻剩一夫,共随老马辨长途。诚知落日心犹壮,又道春风病已苏。”
何西来是著名评论家,其文学评论文章历来富有激情和文采。何西来著的《落日心犹壮》所收为他未曾结集出版过的部分文章,以散文随笔为主,兼及书评等,忆事记人,内容丰富,文字简洁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