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描写乡土传奇的小说。通过中原一个乡村百年往事的描述,挖掘出蕴涵在其中的旺盛生命力,刻画了人性的丰富,乡村血性的顽强。特别是小人物铁锁面对压迫和命运的捉弄所表现出来的顽强与奋争,特别的扣人心弦。是近年来值得关注的旧时代乡村生活长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烟柳逝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汝河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描写乡土传奇的小说。通过中原一个乡村百年往事的描述,挖掘出蕴涵在其中的旺盛生命力,刻画了人性的丰富,乡村血性的顽强。特别是小人物铁锁面对压迫和命运的捉弄所表现出来的顽强与奋争,特别的扣人心弦。是近年来值得关注的旧时代乡村生活长卷。 内容推荐 这部酝酿构思沉潜达20年之久的长篇小说,一改当下流行之作的浮泛虚骄,以平实质朴舒缓平静的叙事风格,回望中国本土近百年的社会变迁事态人情,虽然是中原腹地的小小一隅的陈年旧事,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在社会最底层民众的不屈服不低头与命运抗争的草根传奇绿柳编年。 小说中的小秀才、武铁锁、豹老四等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各具特色。小说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小说的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琢。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小说中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挂一漏万,更有对巨大历史嬗变进程中具体人物的精雕细刻,对这些来自乡土中国中原腹地的最为草根的诸多人物的情感回望和理性关照,会在所有有过乡土经历或者对本土还心存敬畏的读者心中引起波澜和共鸣。 目录 引子 小秀才 第一章 湛桥寺 第二章 绑票 第三章 香炉潭 第四章 土地庙 第五章 镗将 第六章 桥西人家 第七章 复仇 第八章 解甲归里 第九章 护寺 第十章 劫粮 第十一章 野火 尾声 三星坟 跋 试读章节 从武家回到湛桥寺,冯先生经过一番考虑,把自己准备续弦的事告诉了女儿。秀珠年龄虽小,但很能体贴父亲的艰辛。不待父亲说完,就极力催促起父亲来了: “爹,你老人家不必担心,我会像亲娘一样孝敬后妈的。俗言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女儿真心孝敬她,她能虐待女儿吗?” 好懂事的孩子!冯先生一把把女儿搂在怀里,泪水禁不住滴落下来。 寡妇再醮远不像大姑娘出嫁那样张扬。事情说妥之后,武文和派武罗锅套上牛车,打黄昏把蒋氏接到湛桥寺,然后办了一桌酒席,几家亲友在一起吃了一顿饭,就算完毕。果然像武文和说的那样,这蒋氏善良、贤惠又极其勤快,既会持家又体贴人。自从她来到湛桥寺,武罗锅就不用再下伙房做饭烧水了。除了劈柴担水舂米磨面这些力气活以外,烹炸煎炒,一应饭菜,全由蒋氏来做,做得又快又好。时间不长,她就摸透了冯先生父女两个的口味,她做的饭菜,冯先生和秀珠都很喜欢吃。蒋氏又做得一手好针线。自从她来到湛桥寺,冯家父女,从头上到脚跟都整齐光鲜起来。夏天,她特意给秀珠做了一件粉红布衫,金线绞边,前襟还绣一朵绿色小花,秀珠十分喜欢。给冯先生做了一件竹布长衫,前襟略短,后身稍长,穿起来十分得体。她自己命苦,格外知道心疼苦命人,她得到冯先生的同意,用冯先生的两件旧长衫,为武罗锅和铁锁各改制了一件短衫,把武罗锅感动得直流眼泪。冬天来了,她为冯、武两家四口人各做了一双棉鞋。武家爷俩多年来第一次穿上了新棉鞋,武罗锅眼含泪花,拉着铁锁,让铁锁给师父、师母叩了三个响头。 起初,秀珠尽管对后妈恭敬有礼,但“娘”字总叫不出口,但时间不长,不喊娘不说话,亲呢得俨然像是亲母女。刚开始,塾中的弟子们颇瞧不起这个再醮的寡妇,只把她当作侍候先生的“老妈子”;渐渐的,弟子们人前人后都称之为“冯师母”了。 这一切,冯先生看在眼里,很觉欣慰,渐渐地对这个苦命的寡妇有了真情。父女相依的寂寞感逐渐消失,脸上有了红光,额头上的皱纹舒展了许多。这个三口之家,融融洽洽,充满了和乐。 一天晚上,冯先生在灯下看书,秀珠在厢房的一端自己的卧房里睡了,蒋氏在床头为秀珠做鞋。绣花的缎面鞋帮已经做好,鞋底也纳了一半。蒋氏看着手里的鞋底,忽然触动了一桩心事,不由得轻轻叹息了一声。冯先生恰好合上书,端起茶杯喝茶,听见蒋氏叹息,转过头来。只见蒋氏盯着正纳的鞋底皱眉,不由感到奇怪,笑着问道:“发什么愁啊,长嘘短叹?” 蒋氏把手中的鞋底向冯先生面前一伸又叹了一口气说:“为这发愁啊!” “这有什么好愁的?今天做不了明天做吗,打什么紧?”冯先生更奇怪了。 蒋氏笑了。“教书先生连这个理也解不开?我是为女儿发愁啊!” “为女儿发什么愁?”冯先生如坠五里云雾中。 “你这当爹的也太粗心了,女儿已经十三四了,两只脚像坯头。也不替女儿想想,将来怎么好找婆家嫁人呢?” 冯先生恍然大悟:“是啊,是啊,秀珠是该缠脚了。孩子一早没了娘,前几年你没有来,我哪里顾得了这些呀。” 蒋氏接口道:“现在缠脚已经晚了。一般闺女家,十五岁脚就缠成了。” 冯先生说:“该缠就缠吧,有什么发愁的?” 蒋氏叹息道:“话好说,罪难受啊。‘小脚一双,泪水满缸’。过了十二缠脚,不仅缠不好,还更要受罪啊!” “那就不用缠了。”冯先生心疼女儿,犹犹豫豫地说,“听说,已经有人反对裹足提倡放脚呢?” 蒋氏接口说:“那怎么行呢,咱汝河湾的风俗,你不是不知道,不要说财主家,就是一般贫寒人家,相媳妇也是‘宁要脸丑,不要脚丑’。闺女家一双大脚,婆家难寻啊!” 冯先生点点头,也无可奈何地叹起气来。停了一阵,慢声说道:“和秀珠作个商量,明天就缠吧!” 第二天早饭后,冯先生到书塾给学生讲书去了。西厢房里只剩下了蒋氏和秀珠母女二人。蒋氏把刚做好的一双绣花鞋拿出来,让秀珠试新。秀珠把新鞋穿在脚上,不大不小,不瘦不胖正好合脚。这双鞋白布底,绿缎帮,鞋口一朵海棠,两边一枝金菊,红、黃、绿相互映衬,十分好看。秀珠穿上新鞋,心头热乎乎的,又高兴又感激。她一头扑在蒋氏怀里,双手抱住蒋氏的脖子,不住亲吻。蒋氏爱怜地抚摸着她的头,轻轻地握着她那又黑又粗的发辫,用自己的脸为女儿擦干眼里溢出的泪水,轻声说道:“孩子,娘和你商量一件事,你肯不肯依着娘?” “什么事,娘?我一定依你。”秀珠抬起头,望着蒋氏的脸,不假思索地说。蒋氏笑着说:“傻孩子,娘还没说什么事,你就满口答应。说出来,你不后悔?” “不后悔!我相信娘是为女儿好。”秀珠肯定地说。 蒋氏把秀珠紧紧搂在怀里,不禁眼眶湿润起来。她的嘴唇几乎贴着女儿的耳朵说:“孩子,你今年几岁了?” “十四岁了呀?”秀珠感到奇怪,她不知道蒋氏为什么又问起她的年龄来了,“开春就十五了,听爹说我是三月初九生。” “孩子,你起来和娘的脚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一样?”蒋氏松开了手。 秀珠直起身来,把脚和母亲的脚放在一起,脸“腾”地一下红过了耳根:蒋氏的脚前尖后宽,连鞋不足四寸;自己的脚又肥又大,远远长过了后妈。 蒋氏又把秀珠搂到了怀里,幽幽叹了口气,慢慢说道:“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啊。这是千年相传的老规矩,女人要缠脚。脚缠小了人人爱,脚板大了人人厌。闺女长大寻婆家,男家总是先问脚大脚小,再问脸丑脸俊。脚大了,婆家难寻,惹人耻笑。你爹是河东河西,远近知名的先生,咱更不能让人笑话。再说,脚大了,将来寻了婆家,丈夫讨厌,还会受虐待。从前蒋湾有个姑娘,出闺后丈夫嫌她脚大,有事没事总故意踩她的脚;晚上睡觉把她的脚拉到床帮上,用砖头砸。这姑娘自恨脚大,不堪虐待,一天趁家中无人,竟然自己把双脚伸进了铡口里,把铡刀高高抬起,用力放下,咬牙铡掉半截脚。丈夫回来。见她昏死在铡刀旁,血流了一地,也觉得后悔,把她抱到床上,为她裹伤。她苏醒过来,第一句话就问丈夫‘我的脚还大不大了?’丈夫忙说‘不大了,不大了!’她听了这话,就闭上眼死去了。” 秀珠是个聪明、懂事的姑娘,当然明白蒋氏这番话的意思。等蒋氏把话讲完,马上说:“娘,女儿依你,现在你就给女儿裹脚吧。” “真是个知书明礼的孩子,不愧是你爹的女儿!”蒋氏又说,“缠脚是疼,但咬咬牙就挺住了。娘是过来人,这罪娘受过。有娘在,你不用害怕,我们慢慢来。我每天给你烧盆热水,把脚泡泡;疼得忍受不住,就对娘说;娘给你准备好止疼的药水,每天晚上擦洗擦洗。月而四十就习惯了,年而半载,一双小脚就缠成了。” “娘,你说咋办就咋办吧。孩儿听娘的。” 蒋氏当下就去烧水。水烧好后,让秀珠把脚洗净,晾干,然后拿出昨晚准备好的“裹脚”。这“裹脚”,是两条宽三寸、长三尺的白布带子。蒋氏让秀珠坐在床边,把脚伸到她面前,她把秀珠的四个小脚趾向下捺弯,使脚成个“纺锤形”;然后用“裹脚”从脚尖缠起,一层一层打着旋,越勒越紧,一直缠到脚跟。刚开始秀珠并不感到怎样疼痛,到“裹脚”缠到脚腰时,渐觉疼痛难忍,到后来简直疼得像骨骼断了、碎了一般。但她一声不叫,只是咬紧牙关,双手抓紧棉被,体似筛糠一样抖动,额头上的汗珠直往下滴。一双脚缠完,母女两个都不禁汗湿重衣。蒋氏为了防止“裹脚”松动,用针线把接口处缝了个结实。P31-35 后记 《烟柳逝水》就要付梓出版了。想说的话实在太多,真不知从何说起。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烟柳逝水》想表达的就是在中国这片充满沧桑和苦难的土地上的中原腹地的小小一隅近百年的历史变迁,陈年旧事,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在社会最底层的先辈前贤们不屈服不低头与命运抗争的草根传奇绿柳编年。 据说,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心灵家园精神版图,而我的家园在哪里? 在故乡。 故乡的故人故事在我们父子心中不知已经盘桓了多久、滋养了几时、涵育了多少春秋!当年,由于时代、命运的阴差阳错,本该是共和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大学生的父亲,到了八十年代初期才拿到了太过迟到的大学文凭。背负着几代人靠读书改变命运梦想的父亲被时代的巨浪重重地抛回生命的起点,一切憧憬都随之破灭,几经抗争再进考场的父亲收获的仍是无力回天的同样冰凉残酷的结果。多年之后,我们弟兄几个不敢问父亲当时心境的悲凉、酸楚与绝望,但回到家乡的父亲几乎别无选择地成为家乡学校最为德高望重的代课老师。整整二十年,父亲在偏僻的乡野社会的最底层尝尽世态炎凉人间百味。尔后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启动,高考制度的恢复,伤痕文学的抬头,林彪、江青集团的被审判,这个时候,父亲带领我们弟兄几个到镇上中学教书,当时称公社高中。在那里,父亲把自己遗憾终生的梦想放到了我们肩上,而繁重的劳作学习之余,或是在大雪封门的冬夜,或是在庭院的榆树下乘凉的夏夜荫凉里,母亲在一旁忙碌,父亲就会讲述祖祖辈辈人口相传的故事,感慨人生命运的无常,而诸多传奇也在我们的脑海里久久萦绕生根发芽。去柏宁冈赶会卖猪娃的途中,腊月正月顶风冒雪到百里之外的麦岭卖红盆换粮食的间隙,甚或在春意盎然之时独身一人挑着担子在莽莽中原走乡串户卖鸡仔的劳碌中,父亲都在构画着这些书中的人物,感受着他们的命运遭际,体味着他们的人生起伏。我们多少次劝父亲写下来,父亲总是笑笑说,不着急,天大的事是你们考学要紧,你们的出息就是我的作品。 还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父亲、哥哥到许昌、漯河读书。数年后,我和弟弟到县城上学,父母为了我们生存状况的改变,弯了腰,白了头,也不知受了多少辛苦和劳累!当如今我们弟兄几个都已经娶妻成家在社会上有了立足之地的时候,一生为他人做嫁衣裳在三尺讲台雪霜满首的父亲终于开始挥洒自己压抑太久的才情,和儿子们一起构思编织家乡风云激荡的百年沧桑。每每听父亲如柳敬亭说书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故土人物、时代嬗变,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或伤怀悲歌或细语绵绵,我都倍感自己笔力的笨拙语言的苍白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懊恼和自责。 我们来于乡土,终将归于尘土。《烟柳逝水》没有技巧,没有玄虚,没有香艳琐碎蜚短流长。有的是真切地叙说,忠实地记录,由衷地礼赞,勘破世间纷扰的彻悟。不好说,小秀才、武铁锁、豹老四等人物形象会怎样跻身文学圣殿的崇高庙堂,小说的故事情节会怎样地叩人心弦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小说的语言会怎样的朴素无华不事雕琢,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这些来自乡土中国中原腹地的最为草根的诸多人物的情感回望和理性关照,我坚信会在所有有过乡土经历或者对本土还心存敬畏的读者心中引起波澜和共鸣,假如你认真地走进了这片烟柳王国。 感谢黄小初先生的支持,感谢资深编辑于奎潮先生,也感谢美编朱赢椿先生。 我期待着你最苛刻的批评。我一直敬重的读者朋友! 2007年6月8日于河西临水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