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敏锐观察,一跃成为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故事讲述了:
一场从姨妈来的小小误会,让汤姆一气之下约上哈克贝里和乔逃到无人岛上,做起了自由自在劫富济贫的“海盗”,吃烤鱼、啃火腿,沐浴自然、大胆冒险,大人们以为他们出了意外,他们却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最后,心疼姨妈的小汤姆还是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一趟原本快活无比的野餐活动,汤姆与他最要好的姑娘贝姬却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的饥寒交迫和着死亡的威胁,让汤姆成了懂得安慰、勇于承担责任的小男子汉,也终于凭借着他的机智成功脱险。
一次偶然的墓地玩耍,汤姆与好友哈克贝里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凶手的狡诈使两名少年不敢造次、紧张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善良的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还了被冤枉者一个清白。并且费尽心思和好友哈克一起找到了凶手埋藏的宝藏,成了小镇里的名人……
太多太多的故事,没法儿在这里一次讲完,只有在故事里慢慢经历啦!
《汤姆·索亚历险记》自1876年问世起,一直是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在马克·吐温的生花妙笔之下,汤姆·索亚的冒险经历异常精彩,关于亲情、友情、爱情,关于勇敢、善良、坚持,书中都有动人的阐释。本书入选国内多种中小学教材,是教育部推荐的青少年必读书。
本版《汤姆·索亚历险记》尊重马克·吐温原著,没有进行删减、变味地处理。并在每章末尾,附加“字词积累”“文本解读”“延伸拓展”三个板块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理解文本内涵,吸收这一世界名著的养分。
Chapter 02
星期六的清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到处充满了夏日的勃勃生机。每一颗心都在欢唱,年轻人的心声化作歌声。每一张脸上都流露着欢笑,每个人的脚步都从容轻盈。洋槐树上花儿绽放,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清香。
远处,加的夫山拔地而起,和小镇遥遥相对,山上一片葱绿,放眼望去,仿佛是一座乐园,如梦幻一般,安详静谧,是个诱人的好去处。
汤姆左手提着一桶白灰浆,右手拿着一把长柄刷,出现在人行道旁。
他扫了一眼篱笆墙,欢乐顿时消失,心里泛起阵阵忧伤。篱笆墙高达九英尺,足足有三十码长!在他看来,生活空虚无聊,活着是个负担。
他叹了口气,拿起刷子蘸上灰浆,伸向顶层的木板,刷了一道。同样的工序再来一遍,又重复一次。看着刚刷过的这几道灰浆,再扫一眼整个篱笆墙,刷了的只是九牛一毛,而待刷的却像大陆一样望不到头。汤姆垂头丧气,一屁股坐在树墩上。
吉姆手提锡桶,蹦蹦跳跳从大门出来,嘴里哼着《水牛城的姑娘》。汤姆以前觉得,到镇上的泵房提水是件讨厌的苦差,现在他可不这么想。
他记得,泵房附近常有一帮小伙伴。有白人孩子、黑人孩子,还有混血儿。男孩和女孩都轮流打水。也有坐着不动的,交换玩具的,还有吵嘴的、打架的、胡闹的。他还记得,虽然泵房离家只有一百五十码,但吉姆每次提一桶水,都要花上超过一个钟头的时间,有时还得让人去找。
汤姆开口了:
“我说吉姆,你来替我刷墙,我去打水。”
吉姆摇了摇头,说:
“不行,汤姆少爷。老夫人吩咐过,要我赶紧去提水,不准我在路上跟别人说话。她说啦,她猜到汤姆少爷要叫我刷墙,让我只管干好自己的事。她还要检查你刷的墙呢。”
“别管她,让她说去。吉姆,她就是那样的人。把桶给我,我马上就回来,她不会知道的。”
“我可不敢,汤姆少爷。老夫人会把我的头拧下来的。她真的会。”
“就她?她从来都不打人……最多拿顶针在你头上敲两下,谁还在乎这个,你说呢?她就是骂得凶,骂又骂不疼……反正只要她不哭就行。吉姆,我给你一颗弹珠,一颗白色的弹珠!”
吉姆开始动摇。
“白色的弹珠,吉姆!那可是上好的石头弹子!”
“天哪!我说,那可真是个好东西!可是……汤姆少爷,我真的很怕老夫人。”
“还有,你要是替我刷墙,我就让你看我的脚趾头,它受伤了,正疼得厉害呢。” 吉姆毕竟是个心软的孩子,汤姆的诱惑让他动了心。他放下水桶,接过弹珠。突然,波莉姨妈出现了,手里提着一只拖鞋,两眼放出得意的光芒。吉姆赶忙提起水桶,像屁股被扎了飞也似的沿马路跑了。汤姆无奈,只好打起精神,继续刷墙。
不过,他的那股干劲并没持续多久。琢磨着今天要玩些什么的原计划,那本来会有很多乐趣的,现在却要刷墙,汤姆心里愈发难受。过不了多久,那些自由自在的孩子就会蹦蹦跳跳跑来,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冒险游戏,见他挨罚干活儿,他们一定会一块儿起哄,嘲笑他。想到这些,汤姆心急如焚。他掏出自己积攒的宝贝颠来倒去看着——不过是些七零八碎的小玩具——几颗石头弹子和一些破玩意儿。要想拿它们收买几个孩子替他干点碎活儿,或许绰绰有余,但要换取半个小时的绝对自由,那还远远不够。
他把这些可怜的宝贝又装回口袋,打消了收买孩子们的念头。在这个绝望的黑暗时刻,他的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妙计——它绝不亚于一个伟大而绝妙的灵感!
于是汤姆拿过刷子,安静地干起活儿来。
不久,本·罗杰斯不知从哪儿突然冒了出来。在所有的男孩中,他最喜欢嘲笑汤姆,这简直让汤姆忍无可忍。本走起路来蹦蹦跳跳,就像三级跳远,说明他今天心情特别舒畅、情绪高昂。他嘴里啃着苹果,间或发出悠扬的“呜呜……”声,接着是低沉的“叮咚咚、叮咚咚”——原来,他是在模仿行驶中的蒸汽船的声音。
快到汤姆跟前的时候,本减慢速度,拐到马路当中,身体倾向“右舷”,笨重而吃力地调头,场面“盛大壮观”——他扮演着密苏里号巨轮,仿佛自己的吃水有九英尺那么深。他既做汽船,又当船长,还要兼顾轮机铃。所以他必须充分发挥想象——自己站在自己的顶层甲板上,向自己发号施令,还要执行自己的命令。
“停船,伙计!叮铃铃!”船已快开到头,开始向路边缓缓停靠。“调转船头!叮铃铃!”本的两条胳膊直挺挺地垂在两侧。“右舷后倒!叮铃铃!哧!哧——哧——哧!”他边喊,右手边郑重其事地比划了四圈——这代表直径四十英尺的舵轮。“左舷后倒!叮铃铃!哧——哧——哧!”左手又开始比划绕圈。
“右舷停下!叮铃铃!左舷停下!右舷前进!停住!往外打舵轮,慢点儿!叮铃铃!哧——哧——哧!解开缆绳!已经解开!赶紧,系在侧舷上!嗨,你发什么呆?把绳索绕在桩上!绕紧了!好嘞,就那样。松手!关发动机,伙计!叮铃铃!”
“嘶!嘶!嘶!”他在模仿气门排气的声音。
汤姆继续刷墙,根本不搭理这艘蒸汽船。本盯着他看了片刻,说:
“嗨!你是个木桩呀?” P12-15
本书讲述的历险故事大部分都真实可信。其中一部分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其余事件发生在我的小学同学中。哈克贝利·芬确有其人:汤姆·索亚也有生活原型,但并非取自一人。他是根据我认识的三个孩子而塑造的,我把三人的性格特征集于一人之身。因此,他就像是由建筑材料堆砌而成的人物。
书中提到的一些奇怪迷信,当时曾在西部的儿童和奴隶中十分流行。不过,那已经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
我写此书的主要目的,是想为少年儿童提供一个娱乐天地,但我希望成年人不要嫌弃。我衷心希望,成人读到此书也能唤起童年的美好回忆,想起自己儿时的感受和言行,以及当初偶尔有过的怪念头和做过的荒唐事。这也是我创作计划的一部分。
马克·吐温
1876年于哈特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