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1957年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物理奖。同时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积极襄赞者,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四代领导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本书精彩透析了李政道不凡的成功道路。浅俗曼妙地阐释了宇称不守恒定律的产生真相及物理科学史上的重大意义,本书也是中国科学发展和教育决策的历史侧面反映,首次披露文革年代李政道的忧国情怀和相关高层内幕。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作者毅然揭示李政道与杨振宁半个世纪学术恩怨的内幕,科学界并非精神净土,书中勇敢披露的事实,对时下学界的伦理困惑,有重大警示意义。
本书是首部反映诺奖中华第一人——李政道传奇经历和精神的名人传记,由北京世纪金豹图书有限公司投资策划出品,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该书首次全面披露了诺奖两位华人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半个世纪学术恩怨的内幕,以及其他重大猛料,极富传奇色彩和可读性,该书由李政道的助手、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儿子季承耗费10年,七删七改写就,还原了一个伟大学者的真实面目,特别讲述了李政道和妻子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旅程中,爱情始终是李政道赢得事业成功和幸福生活的源泉。
代序: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影响了一代人的思维
第一章 回国:回击“四人帮”的诡辩
第二章 求学西南联大:历尽艰辛终与物理结缘
第三章 在芝加哥大学:初识杨振宁
第四章 师从中子物理学之父
第五章 芝城爱情故事
第六章 从普林斯顿到哥伦比亚:与杨振宁的合作与疏离
第七章 获诺贝尔奖:宇称不守恒的发现
第八章 “宇称”的破坏:与杨振宁分手
第九章 细推物理,其乐无穷:物理是我的生活方式
第十章 促进祖国基础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十一章 心通天宇:科学家的人文情怀
第十二章 人是诗,情是画,心是书
第十三章 书生意气,生活真人
第十四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无奈的争辩
第十五章 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
附录一:弱相互作用中的守恒质疑
附录二:李政道年谱
1988年10月24日,北京典型的金秋天气,阳光普照,碧空万里,大高气爽。阳光是金色的,树上的叶子也是金色的,人们的脸上也闪着金色的光。
李政道,1946年春离开祖国去美国学习,1972年第一次回国。从这一年算起,这已经是他第八次回国了。他的心情早就不像最初那样夹杂着新鲜、惊奇、兴奋和忧虑。这一次,他的心里充满了和北京的金秋天气一样的爽快、明朗和自信。
和李政道一起来中国的,除了他的夫人秦惠,还有一个十几个人的美国高能物理代表团。他们是来参加中美第九次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的。这次例行的联合会议是根据1979年中美双方的协议举行的,这项协议规定,联合委员会每年轮流在中国和美国举行。巧合的是,这一次会议在中国举行正好赶上中美合作建造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Beiiing Electron—Positron Collider)如期建成。这才是他们兴奋的真正原因。
李政道夫妇的兴奋,和同来的美国代表团完全不一样。他和夫人体验到的是一种“苦尽甘来”。他一生多次“苦尽甘来”,“有惊无险”。在中国发展高能物理这件事情上也是一样,在十几年的长时间里,他和祖国科技教育界同仁相濡以沫,共同奋斗,为发展祖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贡献,个中滋味非亲历者难以体味,而他则完全品尝了所有的苦,现在,自然他也应该分享它的甜。
李政道本身是理论物理学家,也可以说是高能物理理论学家。他终生以基础科学中的理论物理为业,也因理论物理的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奖,在世界物理学界真可谓叱咤风云,久领风骚。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心系的是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是祖国的基础科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自20世纪70年代初起他开始回国访问,就始终强调基础科学对祖国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但他并没有想到要将高能物理以及高能加速器的建造放在祖国建设中的什么特殊的重要位置,也没想到他会因高能物理和高能加速器的建造而和祖国产生了那么长时间的、紧密的联系。高能物理重要,但基础科学并不就是高能物理。之所以如此,那是有它众多原因的。20世纪40年代,李政道正在西南联大读书,是二年级的大学生。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觉得原子弹很重要,心血来潮,也要造原子弹。他请军政部部长陈诚、副部长俞大维找到西南联大的物理教授吴大猷、化学教授曾昭抡和数学教授华罗庚,并对他们说,给你们十万美元,一个大礼堂作为工作场所,请你们造原子弹!吴大猷他们说,造原子弹要先培养人才,建议选拔一些人去美国学习。蒋介石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是,三位教授在理、化、数三个领域里各选了两位年轻学者组成军政部科技考察组一起前往美国。吴大猷先生选了朱光亚和李政道。华罗庚先生选了唐敖庆和王瑞马先。曾昭抡先生选了孙本旺等。吴先生对李政道很了解,因为在李政道要求人西南联大念物理的时候,他既没有小学毕业,也没有中学毕业,但在物理、数学方面却有奇特的才能。吴先生曾用特别的办法考察过李政道,结果是破例录取。
P1-3
我和李教授算是同时代的人,又在物理学的一个领域内是同行,有幸在年轻时代起就不断追随李政道先生在各个时期所做的各项开拓性的工作。特别在粒子物理的领域内,政道教授绝对是“各领风骚”的先驱者,尤其是他和杨振宁教授合作研究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发现。
1956年国庆前夕,张文裕教授、王承书教授、郭永怀教授、李佩教授乘海船由香港归来。我奉命到深圳的罗湖桥头欢迎他们四位回国服务。由于我的兴趣在粒子物理,而张文裕先生、王承书先生和李政道、杨振宁都是往来十分密切的朋友,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向我介绍了李政道和杨振宁所做的经典工作。而且,他们给了我一份由他们两位带回来的预印本《关于弱相互作用里的宇称是否守恒的问题》。
宇称,涉及左和右相对称的概念,一个物理体系处在左和右相对称的始态,发展或演化以后,竟然会出现左和右不相对称的末态,这太神奇了!虽然我们震惊于李政道、杨振宁的论文的奇思妙想,但是,实验“必定”表明宇称“一定”守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