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沈胜利、刘国斌和沈恺宇所合著的这本令人目不暇接的图书《中国历代名窑瓷片鉴赏(谈瓷侃片)(精)》,兼有学术研究和纯粹审美的作用,它是广大陶瓷收藏爱好者和美术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也是博物馆陶瓷陈列与研究的有效补充。据悉,沈胜利先生手头正在撰写的收藏方面图书有好几种,都是他所擅长的玉器和杂件,还有一本回忆录更加值得期待,但他偏偏与两位晚辈一起先行推出此书。可见在沈老对半个世纪来一直帮助他出入堂奥的瓷片有着深厚的感情,也认为瓷片在当下的浮躁的收藏气氛中,有着特殊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历代名窑瓷片鉴赏(谈瓷侃片)(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沈胜利//刘国斌//沈恺宇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沈胜利、刘国斌和沈恺宇所合著的这本令人目不暇接的图书《中国历代名窑瓷片鉴赏(谈瓷侃片)(精)》,兼有学术研究和纯粹审美的作用,它是广大陶瓷收藏爱好者和美术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也是博物馆陶瓷陈列与研究的有效补充。据悉,沈胜利先生手头正在撰写的收藏方面图书有好几种,都是他所擅长的玉器和杂件,还有一本回忆录更加值得期待,但他偏偏与两位晚辈一起先行推出此书。可见在沈老对半个世纪来一直帮助他出入堂奥的瓷片有着深厚的感情,也认为瓷片在当下的浮躁的收藏气氛中,有着特殊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内容推荐 由沈胜利、刘国斌和沈恺宇所合著的这本令人目不暇接的《中国历代名窑瓷片鉴赏(谈瓷侃片)(精)》一书通过数百件历代名窑精美瓷片的展示以及精确的文字解说,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历史,剖析评点了具体个案实例,同时也呈现出历代瓷片的文化、艺术、经济等全部价值。是广大收藏爱好者鉴定、欣赏、评价、估值中国历代瓷片的一部实用价值很高的工具书。 目录 汉 三国 南朝 唐 五代 宋 金 元 明 洪武 建文 永乐 宣德 正统 景泰 天顺 成化 弘治 正德 嘉靖 隆庆 万历 泰昌 天启 崇祯 清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光绪 宣统 民国 试读章节 跋二 在构思写此后记的时候,自然想起了我的父亲刘世勋。家父和沈胜利先生曾经是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同事,家父在日用工艺科,沈先生在特艺科。家父欣赏沈胜利先生年轻好学,就找了个机会将我引荐给沈先生,希望我以后学有所长。那是1982年,我20岁。 1989年,我应聘进入远洋宾馆精品店任采购员。精品店以销售各地工艺品为主,中国改革开放之际,旅游业开始大发展,带动酒店业的兴旺,工艺品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创利项目和文化交流项目。为了搞好本职工作,在业务上我经常向沈胜利老师请教,他的指导和帮助是非常实在的,三言两语,胜过读一本书——而况那时可读的鉴赏类书籍奇缺。那时候,沈老师在上海文物商店任对外营业部主任。 2001年,我们和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策划了一场“现代仿古瓷器拍卖会”,为了征集到足以体现当代中国瓷器最高水准的拍品,我们跟着沈老师数次前往景德镇,走访了无数个陶瓷工坊,在数千上万件仿古瓷器中挑选了200件精品,保证了拍卖会的一举成功。自此,便是我跟随沈老师系统性学习中国陶瓷鉴赏的开始。 沈老师在文物界是一位卓有声望的老法师,但是他的起步却与一枚指甲大小的瓷片有关。1959年他拜师孙经品先生,太先生赠送给沈老师的见面礼就是一枚杭州修内司官窑出土的瓷片。这是一枚富有象征意义的瓷片。 近三十年来,随着景德镇御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民间收藏的升温,备类瓷片在市场上不断出现,我从沈老师那里领悟到瓷片的标求惫义与参考价值,也跟着他收集并研究,经年累月,我们收获了上千枚各具特色的瓷片。 2014年春夏之际,我请教时任文化出版社社长的王刚老师,探讨撰写出版《中国历代名窑瓷片鉴赏》一书的可行性,得到了王刚老师的大力支持。就此,我们在沈老师的主持下,我和恺恺兄一起,历时2年时间,拍摄整理研究了上千片历代名窑的瓷片,选出三百多片,编辑完成了这本书。 收集、发现、整理、解读、分享……衣带渐宽,乐此不彼,从而最大限度地接近收藏行为的真谛。 感谢我的老师张森先生为《谈瓷侃片》题字。 美术史论家江宏老师在审阅了我们的初稿时,有感而发,纵笔写道:小瓷片,藏大干,咫尺间,无穷趣。 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会长陈鹏举先生写道:瓷是中国的昵称,中国人的心情和人格,瓷都有,即使碎成片了,还都有着。 杨震华老师是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和沈老师同样也是张永昌先生的高足,在看了我们的初稿之后,表示了如下观点:书中一些带有纪年的瓷片,弥补了陶瓷鉴定资料上的空白。 沈嘉禄老师更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我们在书中所表述的观点和内容,为此撰写了长达六千余字的序言,这其实已经是一份中国历代名窑瓷片鉴赏的学术论文了。 王震坤老师为书籍的整体设计,做出了别出心裁的创意。南亩设计的张高先生和张一先生,不厌其烦,为书籍的设计排版付出了辛苦的努力。特别要感谢上海书店出版社杨柏伟老师为此书的出版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此书的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邵琦教授、管继平先生、旅居加拿大多伦多的沈再庭先生、旅居美国旧金山的Mr. Jack Dong,以及王培老师、钱东升老师、孔思军先生、孔卫红女士、徐凤明先生、朱伟嵘先生等师友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感谢。 一枚瓷片,凝结了中华文明的丰富信息,也凝结了我与沈胜利先生等师友的深情厚谊。那么在我眼里,瓷片的魅力与价值,就是无限的了 刘国斌 2016年11月28日(P320-321) 序言 序 (一) 一颗牙齿,让我们知道了元谋猿人。 一块头盖骨,让我们知道了北京猿人。 一枚瓷片,又能让我们破译怎样的秘密呢? 在中国古代,匠人地位低下,居于社会上层的文人对“劳力者”的生产实践又比较轻视,所以古籍中对瓷器、玉器、木器、铜器、金银器、织绣等生产工艺的记载极为稀少。明清之前,匠人姓氏和制作年代出现在工艺品上的情况极为罕见,这为今人考证器物的产生年代与社会背景,布设了许多盲点与难点。但是,文物环境提供的信息还能为我们提供管窥蠡测的路径。比如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认为在宋代与明代之间,应该有蓝底白花的瓷器存在,尤其是冯先铭先生已经试探性地提出元代青花瓷的概念,但事实上,许多人还是将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当作明代永宣时期所出的粗陋产品。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约翰·波普通过对英国、伊朗、土耳其等国博物馆所藏数十件青花瓷器的考察,撰写了《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博物馆所藏中国瓷器》一书,尤其是他还以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一对写有“元至正十一年”纪年题记的象耳大瓶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让国内专家有如梦初醒、醍醐灌顶之感。 元青花的概念让中国专家脑洞大开,那么它就是中国青花瓷的肇始?倒也未必,1957年和1970年,考古专家先后在浙江龙泉和绍兴两座宋塔塔基下的夯土层里出土了一共十几枚青花瓷碎片,有人据此提出了青花瓷始烧于宋代的说法。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又有人在扬州唐城建筑工地上发现了一枚绘有几何图案的青花瓷片,这块瓷片为研究我国青花瓷起源开启了新思路。多年之后,在扬州旧唐城遗址范围内再次出土了十多枚青花瓷片,关于青花瓷始烧于唐代的说法就有了更加有力的证明。 十几枚瓷片,将中国青花瓷烧造的年代向前推进了九百年。小小瓷片就像一根扛杆,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坚实支点,撬动了中国陶瓷史、中国美术史以及中国外贸史。 故宫博物院专家冯先铭先生曾经透露,在境外有三件完整的唐代青花瓷器,一件为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条形纹三足鬴,一件是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花卉碗,一件是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后来我从多种考古书籍中得知,在伊拉克撒马拉地区曾有类似的唐青花瓷片出土,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内。过了数年冯先生又透露,在海外又“发现”了两件唐代的青花瓷器,一件是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花卉纹碗,另池,怀素书蕉,入列蒋凤仪先生门墙,隶书一门颇得礼器、史晨之风采神韵,后拜张森先生为师,受乃师悉心指授,更有迎风标举之丰美仪。他以书画与漆器收藏怡养性情,略窥门径,转而兼攻陶瓷收藏,成为沈老嫡传弟子,鉴赏水平与日俱进。沈公子恺宇兄幼承庭训,耳濡目染,对古陶瓷怀有浓厚兴趣,加之严父耳提面名,思路开阔,触类旁通,进步神速。近年来,帮助记录、整理、润饰“沈胜利海上古玩收藏杂忆”专栏文章近百篇章,刊载于《新闻晨报》等报刊,轶闻趣事,佳评如潮,沈公子案头功夫深得乃父嘉许。得闲时恺宇兄也趋步追随乃父辗转于荒郊野地、市肆冷摊,采集瓷片不余遗力,目光独到,解读瓷片工艺特征,一点即通,时有真知灼见让乃父与国斌兄又惊又喜。 (三) 今天,民间收藏方兴未艾,有同好者将此万众熙攘喧腾盛景称之为继北宋、晚明、清早期和民国之后的第五个收藏热潮,而今日覆盖面积之广阔,参与热情之高涨,流转资金之宏大,推动经济发展之显著,为以往任何一次不能同曰而语。这当然也拜互联网时代对信息传播的迅捷与密集,也得益于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和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经纬的大交通布局。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收藏本是一件陶冶性情的诗余雅事,而今天收藏爱好者中有些人,对于器物本身的升值预期,要超过对器物本身的研究兴趣。财富增值的愿望当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和润滑剂,只是它带来的结果可能是浮躁与妄念,这对于收藏一事而言,是为大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复兴的历史要求,更无益处。 比如说吧,旧时有人喜好将均瓷碎片拼缀成四扇挂屏陈列于厅堂,体现巧思者,也会形成吉祥图案,或桃一件是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 …… 图案方面,我们饶有兴味地看到诸如“醉仙”、“双雁图”、“双狮图”、“团花湖石”、“骑马访友”、“富贵有余”、“仕女游春”、“鹿衔灵芝”、“月下苦读”、“卧冰求鲤”、“莺莺拜月”、“昭君出塞”、“五福捧寿”等,一方面以散发着市井气息的图像起到了传承民俗与礼教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民众历经战乱后祈求太平的普遍心态。而在“高士观星”、“天马行空”、“指日高升”、“高冠厚禄”、“魁星点斗”、“高台修禅”、“英雄独立”、“羲之爱鹅”、“独占鳌头”等图案中,则更多地表达了知识阶层的理想情操以及对底层社会实施教化的意图。如果纯粹从美学角度来审察,这些碗底也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比如萝卜、山猫、湖石、双鱼、翼龙、竹叶小鸟、婴戏图、蹴趵图等,工匠往往以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动活泼的形象,呼之欲出,可亲可爱。我特别要向读者诸友推荐一件残器,这是沈胜利先生收藏的一件元代釉里黑高足碗残件,在碗心中央,工匠以娴熟的笔法画了一个饰以桃子头的稚童,他一手执锄,另一手长袖轻舒,舞蹈中略作回顾,形象自在而舒展,诚为大写意中的精品。放眼当下画坛,我敢肯定没几个人能如此潇洒地一挥而就。 海上著名画家江宏对明清瓷器中的婴戏图特别激赏,自有心得。他认为婴戏图画面饱满,布局得当,落笔肯定,删繁就简,线条流畅,图中孩子健康可爱,山石花树等也无不富有生活气息与时代精神,远比官窑器中的规整图案有生命力与感染力,他本人在大笔泼墨泼彩的山水画中,常以简笔人物点缀于林下崖顶,就受到婴戏图的影响。 青花碗底还常以文字点缀,而入选的关键文字常以“福”、“寿”、“状元及第”等居多,如从书法角度考察,虽然逸笔草草,龙飞凤舞,但无一笔不按照书法的行笔规律来完成。 总之,这本令人目不暇接的图书,兼有学术研究和纯粹审美的作用,它是广大陶瓷收藏爱好者和美术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也是博物馆陶瓷陈列与研究的有效补充。据悉,沈胜利先生手头正在撰写的收藏方面图书有好几种,都是他所擅长的玉器和杂件,还有一本回忆录更加值得期待,但他偏偏与两位晚辈一起先行推出此书。可见在沈老对半个世纪来一直帮助他出入堂奥的瓷片有着深厚的感情,也认为瓷片在当下的浮躁的收藏气氛中,有着特殊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十多年前我去景德镇采访,看到景德镇珠山一带因为发现了官窑遗址,周边就砌墙保护起来,但有人借墙外一溜临时商铺为掩护,通过挖掘地道等方法钻到古窑地层下面盗掘瓷片,伤亡事件偶有发生。同时,少量来历不明的官窑瓷片也悄悄出现在景德镇市场上,并流向各地。已故陶瓷专家、前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新园先生对官窑遗址的发现既激动又惆怅,激动的是可以用瓷片复原成基本完整的器物,惆怅的是规模在十吨以上的碎片,至少有数亿枚之巨,要到猴年马月才能整理完毕? 今天,沈胜利、刘国斌、沈恺宇以自己的成就昭告世人:研究古陶瓷,一定要有实物参考。瓷片是当下还比较容易获得的实物,它代价并不昂贵,但所蕴藏的信息却是丰富的。 瓷片是文明的碎片,它给予我们残缺的审美体验。如有可能,或可请它来修订中国陶瓷史诗的韵脚。 瓷片在案,谨以是序。 沈嘉禄 2016年1月15日 后记 跋一 1959年我进入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分配进当时称为“仿古组”工作,一年后拜古玩界老法师孙经品先生为师,并向周志强老师学习古玉鉴定。最值得自豪的是1976年在扬州珠宝文物商店发现了元代蓝釉白龙梅瓶,曾经得到南京博物院研究员王志敏先生的来信赞扬。此梅瓶现藏扬州博物馆,为镇馆之宝,也是国宝。 鉴定古玩经验的积累,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必须感谢各位前辈的帮助和指导,这是我永远铭记在心的,他们是: 上海博物馆沈令听教授, 南京博物馆王志敏教授, 上海文物商店周仲英老师、孙锡福老师, 扬州文物商店祁文萃老师, 扬州珠宝文物商店丁永祥老师, 苏州文物商店张永昌老师。 孙经品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清代晚期有个瓷痴,迷恋瓷器,但由于经济条件不容许购买完整的瓷器,为此,就收集上品的古瓷碎片进行研究,还给自己取了一个“百岁堂”的斋名,用百碎的谐音表达自己对于瓷器的钟爱。 当年我拜师孙经品老师时,他就是赠送了一片南宋修内司官窑的瓷片于我,这也说明老师在民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修内司官窑的研究。 要学习古瓷鉴定,不但要多跑各地博物馆,熟读造型、釉彩、图案。但博物馆的展品一般是不能上手的,必须找碎片来进行研究,碎片能看胎骨、款识,能辨气泡,能估重量,能闻出土器物的气味。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无论出差到哪里,工作之余,我就去寻找瓷片,乐此不倦。改革开放之后,各地地摊上也经常有上品的瓷片出现,日积月累,才有了今天出书的可能,借此机会可以让古瓷爱好者分享我五十年的鉴定赏析之经验,这也是一笔宝贵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希望可以传承至永远。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学习和积累,经验之谈就是要掌握瓷器鉴定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不被仿品所迷惑。 沈胜利 2015年11月17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