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一只凶狠的狼温和地走过来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自上而下发起的改革往往不彻底,例如日本明治维新留下的天皇军国主义。只有自下而上发起的改革才能彻底改变现状并使人们获得真正期望的东西。要理解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改革方式带来的不同,你只需要对比以下两句话即可:自上而下的改革就好像一只温柔的狼凶猛地走了过来,而自下而上的改革就好像一只凶猛的狼温和地走了过来。对比之后你会发现,用温柔掩藏着的凶狠具有更大的杀伤力,温柔用凶猛包裹着时只是狐假虎威,如同改革一样,当温和的人民的渴望足够强烈,结果会惊天动地。
作为一个故事,一只凶狠的狼温和地走过来相比一只温柔的狼凶猛地走过来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想象力,能让我们感觉到这个故事背后的结果更具破坏力,内容更有嚼头。互联网的到来正像是一只凶狠的狼温和地朝着我们慢慢走来。
在我身边,越来越多传统领域的企业人在不停地念叨狼来了狼来了,传统企业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我早期工作过的公司在2014年经历了业绩大暴跌,年度业绩比往年暴跌60%,这个企业还是行业的领头企业之一,整个行业都如临大敌。这也难怪老板一天到晚都想着怎么向互联网转型,但是因为在传统行业扎根太深,所以转型不易。一面是传统行业的节节败退,一面是互联网相关领域的很多公司如日中天。这些都不是小说家随便拿起笔就写出来的故事,这都是实实在在每天发生的事。互联网思维的代表企业小米用短短四年的时间,已被估值450亿美元;锤子科技在没有一款产品时估值达到10亿元;阿里巴巴这个庞大的电商生态帝国,2014年9月19日登陆纽交所,市值快速超过2000亿美元,造就了奇迹,更让传统企业感到了一种恐惧。除了这些大型资本财团控制的企业将互联网推上巅峰,还有很多一夜间走红的互联网品牌。因为几个IT男卖起了肉夹馍,西少爷红遍全国;年轻的广告人赫畅创办的黄太吉,通过一个小小的煎饼果子让人看到他庞大的百亿餐饮梦想;马佳佳一个90后女孩通过几页PPT用自己的思维包装起她的品牌;褚时健用传奇般的橙子打造了生鲜平台本来生活网;狂人雕爷孟醒,用他自己的互联网思维快速炒火了雕爷牛腩。薛藩烤串、河狸家等品牌,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极高的估值,让传统企业羡慕嫉妒恨。不止这些,互联网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最奇迹的是越来越多的个人品牌,个人性商业机构活跃起来,这些人通过社交媒体积累粉丝塑造个人品牌,然后开始变现。互联网解放了一大批人也升华了一大批人,这在互联网之外实非易事,更别说中小企业快速创造一个奇迹般的品牌了。
以上这段请说明,互联网所能带来的威力有多大。这种大并不是指互联网上诞生出了估值450亿美元的小米和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而是指互联网带来的改变不仅从大的层面,更多是通过渗透改变了很多我们身边的东西。所以,如果有人一直叫嚣互联网思维的威力有多大,叫嚣所谓的迭代、流量、社会化、大数据、平台化、跨界等思维为我们创造了多么大的价值,为我们带来了多大的启示,若互联网思维不能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所用,那么互联网思维只是一个虚妄的概念,任何顶层的改变若不符合低层的需求也就失去了实质的意义。
案例解读
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
2014年和2015年的互联网行业分别出现了一个热门概念,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互联网思维几乎主导了2014年的舆论走势,在这个概念的炒作下,一系列新潮品牌被大众快速熟知,不断创造着各个领域的奇迹,互联网思维几乎成为全行业人士推崇的一个概念。“互联网+”这个概念是在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报告中提到的一个概念,虽然这个概念并不是最先由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但是却因为总理的报告突然占据了舆论的风口。目前看来,“互联网+”这个概念要在较长一段时间成为互联网行业的热门讨论话题。我举个例子告诉大家这个话题有多热。
“互联网+”这个概念刚出来时,恰逢本书完稿,和某出版社接触后,编辑提议我将本书改成一本关于“互联网+”的书,我听完颇为惊诧,因为在我看来这本书几乎和“互联网+”这个概念毫无关系,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和“互联网+”这一概念的出现时间吻合,但“互联网+”这个概念与“互联网调性”这个概念所发起观察的出发点不同,“互联网+”是自上而下提出的,战略指导意义重大,而“互联网调性”完全基于对广大普通网络用户的观察得出,在得出的逻辑结构上正好相反。
有个怪现状,那就是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被提出之后,不断有人抨击是某些人的炒作,但是“互联网+”这个概念提出之后就没有人去抨击这样一个概念。为什么?主要原因是互联网思维是自下而上被提出的,也就是说这个概念最先是由普通的互联网从业人员提出,慢慢扩散开来,而“互联网+”这个概念是由国家领导人提出,提出这个概念的人标准足够高,概念的扩散是自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那么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这两个概念到底哪个更具实质意义呢?从目前的讨论来看,互联网思维讲求以人为本,讲求以用户为中心,实用性更强。这两个概念给我们一种启示,大多数破坏性的商业形式都是自下而上变革的,一切变化完全基于基础用户的需求,而基于纯粹的上层空想并不能带来真正的革命性变化。反过来讲,虽然“互联网+”也是以上层设计的方式提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顺应潮流的一种做法,只是大众接受它的速度更慢。当某出版社的编辑让我将本书改成一本“互联网+”的书时,我就知道我注定完成不了这个任务,因为本书是自下而上发起观察的,并不是从上而下去指导别人的书,所以本书的意义更多是启发而不是指导。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