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兵主编的《浙江黄埔人抗战记忆》集中反映了浙江黄埔同学在救亡图存的抗战岁月,投笔从戎请缨杀敌、舍身忘死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以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了70位黄埔同学的抗战故事。本书是对黄埔精神的最好阐述,是黄埔品牌的承载体,是黄埔情缘的具象物,将成为黄埔组织两岸交流的最佳伴手礼,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浙江黄埔人抗战记忆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兵主编的《浙江黄埔人抗战记忆》集中反映了浙江黄埔同学在救亡图存的抗战岁月,投笔从戎请缨杀敌、舍身忘死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以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了70位黄埔同学的抗战故事。本书是对黄埔精神的最好阐述,是黄埔品牌的承载体,是黄埔情缘的具象物,将成为黄埔组织两岸交流的最佳伴手礼,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内容推荐 张兵主编的《浙江黄埔人抗战记忆》介绍了,在迎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浙江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浙江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广泛收集了浙江省黄埔抗战史料,积极抢救口述抗战历史,通过“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史料来阐述黄埔同学的人生轨迹,通过小人物见证大历史,充分展现黄埔同学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的杰出贡献。 目录 序 综述 方彩耀:一个热血青年的抗战回忆 王中领:让日军闻风丧胆的矮子连长 王道春:战潼关,火炮显神威 邓文伟:乡村少年从军记 邓振华:我在台湾参与审判日本战犯 包天一:少年通信尉官 厉家权:我在宁波看管日本战俘 叶妙松:我圆了辎重兵的梦 石港:追忆“七七少年剧团” 刘渊:海军,民族之魂 华金炉:我在辎重兵学校的教官生涯 朱恕人:中将之子忆抗战 邢承谟:亲历浙赣战役 何聘儒:“八一三”大场回忆 吴佑江:我曾打下一架日本飞机 吴尚志:红军游击队员出身的黄埔军人 吴岩芳:首战金华 吴相鸿:我的长沙保卫战 应凑发:我曾守卫黄河 张一鸣:我是“抗战钢城”一分子 张再香:我在辎重兵部队的抗战经历 张明:远征越南,光荣受降 张静君:工兵尉官的抗战经历 李廷奎:指导员的故事 李树森:亲历重庆大轰炸 李祚达:远戍印缅亲历 杨益光:我在黄埔军校结识了一位共产党员 邱宗英:战斗在杭嘉湖的敌后游击队员 陈亦群:从教书先生到黄埔军人 陈志聪:一个富家子弟的报国心 陈瑞璋:衡阳保卫战的日日夜夜 周立钏:宪兵身份的远征军战士 周廷光:常桃会战片段 周志华:抗战女护士 周玉英:西南游干班女兵的激情柔忆 周肇殉:我在中国驻印军的岁月 孟丙南:回忆豫西战役 季世华:亲历芷江受降 林士瀛:远征军中的炮兵指挥官 林品濂:我所经历的石牌战役与湘西会战 郁长军:战时的陆军工兵学校 郑双龙:与共产党员筹建抗日自卫队 郑以淼:《义勇军进行曲》激励我上战场 郑廉:我的戎马生涯 金乃忠:虎贲之师工兵排长之常德保卫战 金筠林:辗转抗战的回忆 严作华:我和洛阳保卫战 俞瑞鸿:漫长的军校报到征程 姚烈:我参加了宁绍战役 洪涛:虎口脱身记 胡亚力:碧血洒昆仑 胡景廉:坐过集中营的空军飞行员 胡景镛:浙赣战役中的应急后勤补给 夏竞人:忆“抗宣2队” 项延年:军校苦训记 项德颐:侍卫官的抗战记忆 徐式昌:我在忠义救国军的抗战经历 徐逸容:远征军中的通信班长 钱炳坤:辛亥烈士遗孤的抗战岁月 陶尊岳:从浙江大学到黄埔军校 曹天戈:将军御倭记 曹立德:军旗插上松山之巅 黄廷鑫: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 黄宝琳:滇西远征军中的运输官 楼吉康:风雨黄埔路 鲍直才:松山战役的爆破手 蔡炽甫:南京突围记 蔡凌云:我在61师的抗战经历 滕裕中:一个抗战老兵的尘封记忆 潘允恭:见证侵华日军细菌战的少校女军官 附录一:浙江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简史 附录二:浙江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大事记 附录三:浙江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名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方彩耀:一个热血青年的抗战回忆 方彩耀,1921年2月出生,浙江温州人。毕业于黄埔军校7分校17期及陆军大学参谋班8期。曾任国民党109师任职,并在温州城防部任督察参谋。1949年5月6日参加叶芳200师起义。1982年任温州瓯海区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本文原稿为作者自传。 我的老家在温州龙湾瑶溪镇苏川村。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于敌手。祖国危亡,许多热血青年满怀爱国激情,投笔从戎。我自瓯海中学毕业后已经考上师范学校,所以没去读。1939年,黄埔军校7分校在温州招生,我投考被录取后编入12总队12队,当时的总队长是李树臻,队长是王克仁。因招生地区分散,须集中等待。在金华集训2个月后方踏上前往7分校所在地——陕西西安的征程。 1939年9月,我们由金华乘火车至江西上饶(这段路未被日本人破坏,其他地区都被破坏)。下火车后,即开始步行,每日走50 80华里,步行3天休息1天。夜宿民房,每天早餐后即开始步行,到达宿营地才吃晚餐,l天两餐。行军路线是这样的:浙江金华一江西上饶一湖北宜昌一宜山一湖南醴陵一湘潭 广西桂林一贵州贵阳 四川重庆。到重庆后,我们暂时得以休整,在当地住宿休息7天。天气寒冷,同学们终于穿上了棉衣。再由重庆的素江出发,沿着嘉陵江小道行走,每天都是崎岖山路,经过南充、阆中、广元、留坝、庙台子,走古栈道,翻越秦岭,出终南山到了关中平原。在宝鸡坐上火车到达西安王曲7分校本部。路上行军时间4个月,途经7省,行程万里,因南方(浙江)人体质较弱,长时间走路辛苦,沿途生病、住院、开小差的不少,当时行路带队官向校本部汇报情况,主任胡宗南听后,说给以休息,保养一个月,身心恢复健康后,再入伍。 经过入学分科考试(步、骑、炮、工、辎、通信),我分在12总队12队步科,同乡有黄绍棠、周伯苍。我们剃光了头,换了军装,发给棉被、衬衣及日用品。住的是当地庙宇,睡通铺。早晨起床后,每人将自己棉被叠成四方块,棱角方正,床上一只内务箱放衣服等日用品。起床后集合,由分队长带队,在公路上跑步。回来后洗脸、吃早餐。每日早上操场进行徒手或持枪的基本训练,立正、稍息,各种队形变换,劈刺。下午,政治、军事、步兵操典、阵中要务令。晚上是铁杠、木马训练和跳远、穿越障碍物。夜间不时有紧急集合。星期日也没得休息,要修筑马路,打扫环境。 经过考试,合格的再进行军官教育,原规定军官教育3年,由于抗战学制缩短为一年半。主要有术科和学科的学习。术科主要是操场训练(班、排、连)队形的变换,战斗指挥以及野外战斗训练(排、连),攻击、防御、实弹射击。学科有兵器学、地形学、法律学、交通学、军制学、绘图、测绘、射击教范、阵地要务等。军官教育期间,同学每人轮流充当值星官。每日要监督同学上课,下午进行野外教练。 学习期满,毕业时在王曲河西大操场举行毕业典礼,校长蒋介石来视察,检阅各科兵种演习。之后讲了一通话,内容主要是要求我们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同学们要积极准备奔赴战场,加强战备观念。 1941—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又挑起了太平洋战争,国内外形势更趋紧张。我们总队正在这时毕业,我所在的12队同学有15人分配到109师,师长李树臻要我们每人写一篇自传,第二日开会时,师长李树臻宣告我和张时仁同学留师部参谋处,其余13人分配至师属3个团,当时109师正奉命驻防潼关。未到一月,日军正向这里进攻,当时天上飞机轰炸,地上大炮、机枪轰鸣,子弹横飞,战斗惨烈,我109师在潼关坚持10多天,打退日寇一次又一次进攻,当时我们英勇战斗,伤亡多人。 1944年我升任上尉参谋,保送陆军大学参谋班8期学习。毕业后回师部参谋处,后升调327团3营少校营长。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我们师受命开赴北平处理日军投降事宜,接受日军的武器、弹药、仓库等。抗战终于胜利了。 不久内战开始了。我所在部队准备开赴东北与共产党部队作战,我内心并不希望中国人打中国人,加上出来当兵整8年没有回过家,就决定回温州。在亲友的介绍下,我在国民党200师叶芳部任少校,参与温州城防指挥部作战科工作。 1949年4月,国民党“东南号”轮船载有一个师的美械装备的武器,奉命来温州接收一个团的新兵,然后开往广州集结。由于汽缸发生故障,“东南号”停泊在朔门码头待修,叶芳闻讯后,立即命令部下将全部美式武器截留下来。“东南号”执行押运任务的副师长发现情况有异,但无力抗拒,只好撤离温州。事后国民党军部从广州发来电令,要叶芳立即率领200师及武器装备,前往广州集结待命。叶芳审时度势,预感国民党败局已定,大势将去,决心弃暗投明。于是,他派遣吴兆瑛、王思本、卓力文等人与中共浙南特委进行秘密谈判,决定择时起义。 1949年5月6日夜,位于温州城区西河头叶芳寓所附近的司令部驻地、三牌坊、永光堂一带通宵戒严,五步一哨,三步一岗,士兵荷枪实弹。看到叶芳寓所灯火通明,直觉告诉我:今夜将有重大情况!原来,在叶芳的寓所里正在召开一个紧急会议,出席的有永嘉县长陈文,独立团团长朱哲光、吴兆瑛、王思本、卓力文、黄绍棠、罗道南、叶迈、黄杰甫,以及200师营长以上军官。叶芳在会上做了紧急动员,简要分析当前局势。作为会议亲历者,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叶芳当时的表情严肃,语调很低沉,他以在温州军政界享有威望的邱清泉为例,对与会人员说:“邱清泉与日寇浴血奋战8年而不死,却死于内战。他为国民党尽忠卖命,死后,国民党一不追悼,二不抚恤遗孤遗属,仁义何在?!”在座的邱部旧友袍泽听后深表同感。叶芳强调局势变化,号召大家:“识时务者为俊杰,现在,只有弃暗投明,走起义道路,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如果我们选择打仗,不仅自己当炮灰,还会使温州的父老乡亲遭受战火之苦,我们不能做罪人啊!”与会者听后纷纷表示拥护,听从叶芳的指挥。 会后,与会人员各自领命,奔赴岗位,准备起义行动。按规定:起义单位门口高悬红灯一盏,起义人员臂裹白布条,以示识别。这一夜,是酝酿温州改天换地的一夜,也是国民党起义部队决定弃暗投明的历史时刻。1949年5月7日,温州城顺利实现和平解放。 (作者:方彩耀)P1-4 序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浙江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同志们通过努力,编辑出版《浙江黄埔人抗战记忆》一书,以70位浙江黄埔同学口述实录的形式,回顾抗战历史和军校生活,展现黄埔同学浓浓的家国情怀和不屈的抗战精神,以及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的杰出贡献,这对于阐述黄埔精神的核心价值和时代内涵,传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黄埔精神,进一步发挥黄埔军校同学会在推动两岸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70位浙江黄埔军人的口述抗战史,使一段渐行渐远的历史又重新清晰起来。70年前硝烟弥漫的中华大地,抗战烈火熊熊燃烧的岁月,那些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画面又一次呈现在今人的面前。我们更加缅怀当年浴血奋战的黄埔师生和广大抗战将士,他们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是20世纪人类历史最残酷和血腥的战争,民族灾难深重到了极点,但中华民族的浴血反抗也沸腾到了极点。“七七”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同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确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老百姓,成为全民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正是经过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和努力,以及各方面进步力量的推动,中国国民党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国共两党化干戈为玉帛,第二次携手合作,因此才有全民抗战,才有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当年的黄埔师生积极投入了全民抗战。在团结抗战、共赴国难的旗帜下,发扬东征、北伐时期英勇无畏的光荣传统,奋战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乃至印缅前线;无论以正规战为主的正面战场,还是以游击战为主的辽阔敌后,到处留下了黄埔健儿的足迹,洒下了他们的鲜血。他们同全国军民一道,为国家民族的正义事业,为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80年前,原黄埔军校教官、聂荣臻元帅为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写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重要战役介绍》一书所作序言写道:“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血和汗同日本侵略者英勇奋战了8年之久,这是一次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同各民主党派、各阶级各阶层爱国人士联合进行的神圣的民族战争。至今,国民党正面战场和解放区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许多为民族独立而英勇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士的精神,与在抗战期间为抗击日本侵略军而壮烈牺牲的无数共产党员、我军将士和人民群众一样,仍然令人崇敬不已。”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抗战历史实事求是、客观正确的评价。 追溯黄埔军校建校之始,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同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道,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共同创建了这个革命军人的摇篮。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毛泽东同志在抗战时期曾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们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从伟大的抗战精神和“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中汲取团结奋进的内在动力,外化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携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铭记民族光荣,增强民族自信,凝聚民族力量,为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谨以此为序。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部长 孙文友 2015年6月30日 后记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浙江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同志们对多年来搜集、抢救的黄埔史料进行全面整合,主动拜访相关单位争取支持,马不停蹄地陪同口述史专家奔波于全省各地,走村入户访谈黄埔老人,进一步积累了大量口述史资料。通过对健在的黄埔同学面对面的采访,以“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史料来反映浙江黄埔同学的军校生活、抗战经历和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小人物见证大历史,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口述抗战事迹,呈现给读者,终于编纂完成《浙江黄埔人抗战记忆》一书。这本书,是对黄埔精神的最好阐述,是黄埔品牌的承载体,是黄埔情缘的具象物,是黄埔组织两岸交流的最佳伴手礼。 本书以黄埔人物为线索,重点聚焦“浙江、黄埔人、抗战、记忆”四个关键词,集中反映浙江黄埔军校同学投笔从戎请缨杀敌、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记录的70位黄埔同学,分布于全省11个市,其中女性有3位。可能是得益于以往战争年代艰难困苦的锤炼,他们虽已90岁以上高龄,但身体大多依然健康硬朗,其中最高寿的已是百岁老人。同时也收录了部分已过世的代表人物,如浙江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首任会长曹天戈、第二任会长胡亚力及顾问何聘儒等;他们绝大部分是浙江人,个别非浙江籍的,也是后期在浙江工作或居住的,有的还在浙江参加过抗战;在军校履历方面,相对较多集中于黄埔16期到19期学员,黄埔本校和1、2、3、4、6、7等各分校,以及战干团、游干班、特训班、海军、空军学校等均有代表,涵盖面较广;虽然只有70人,但他们参与了正面战场大部分的战役,包括著名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湘西会战等,特别是浙江有较多黄埔同学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或中国驻印军,本书就有9位黄埔同学记述了他们赴印缅滇参加抗战的经历。同时也涉及部分游击战,比如杭嘉湖地区的敌后游击队。另外浙江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现任会长刘渊还曾远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求学深造,成为“雷达”一词的创译者,把英国先进的军事技术带回国内。过世的黄廷鑫、张明还分别参与了诺曼底登陆战和越南受降式。史料形式方面,以口述访谈整理稿为主,忠实于个人回忆陈述,他们在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亲眼目睹的记忆,都是宝贵的历史资料。这也体现了本书抢救历史的初衷与本意。个别也有采用本人回忆录等史料整理稿的。这一个个黄埔军人的回忆实录,是数十万英勇抗战黄埔师生的缩影。他们的讲述,将引领读者全方位领略发生在浙江黄埔同学身上的传奇故事,透视黄埔人生和抗战历史,解析黄埔情缘、黄埔军魂、黄埔精神,展示伟大的抗战精神,再现战争年代的艰难残酷,述说一个真实的黄埔军校,有利于后人更多地了解中国抗战历史。 在采访过程中,得到了省政协文史委、省档案局(馆)、省民革、各市委统战部和全省黄埔同学、黄埔亲属及各地黄埔同学会的大力支持;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浙江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民国浙江史专家袁成毅教授的指导,他还在百忙之中抽身书写综述。尤其令人敬佩的是我们的特约撰稿人、黄埔后代、浙江财经大学口述史研究者朱丹副教授,怀着对黄埔军校的敬仰,怀着对黄埔先人的追忆,多年来一直潜心于黄埔史料的搜集,不厌其烦、不辞辛劳地深入访谈一位位黄埔老人,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了圆一个黄埔的梦!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黄埔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令人欣慰。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机关的每位同志也都对本书的出版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大家出谋划策,认真审读,献计出力。在此,我们一并对本书编撰出版给予帮助和付出辛劳的所有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藉以此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让我们继承优良传统,弘扬黄埔精神,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行! 浙江省黄埔军校同学会 2015年7月2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