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泰戈尔的《飞鸟集》,就仿佛打开了少年时封在樱花树下的彼此写下的密信,那些回忆如同潮水一般涌现,那些玩闹,那些小忧伤,那些豪言壮语,那些恶作剧,那些亲密无间,就仿佛黄昏中的晚霞,浸渍了醉人的红——年轻的读者们啊,这本《飞鸟集》就像是一本青春的日记,会将你们的回忆保存在里面。因为,它是能最大程度将“爱”提炼出来的作品。
读《飞鸟集》,你会发现爱与被爱是何等的融洽为一;读《飞鸟集》,你会将烦恼和痛苦提炼为一种修行。年少的人读《飞鸟集》是有福的,因为,这就等于在你生命的陶罐中种下了爱的种子,不知何时,就会生根发芽。
《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它包括325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飞鸟集》富含精辟深邃的哲理,有追求,有彷徨,有奋起,有参悟,为读者展开一个满怀爱意的世界。
夏天的飞鸟
Stray birds of summer
神的尘埃
Dust of god
泥土的回报
Returns of the soil
威权的所在
Where the authority lies
邻居的建议
Advises form the neighbours
夜与银河
Night and the Milky Way
爱的信任
The trust of love
诗意人生——泰戈尔小传
ROETRY LIFE
为了印度的明天
童年的学校生活在泰戈尔心中留下了痛苦的回忆。随着五个孩子渐渐长大,他越来越为找不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而苦恼。泰戈尔认为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孩子在大自然中获得智能、体能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也为了解决儿女的教育问题,泰戈尔在他父亲那清静美丽的隐修之地圣蒂尼克坦创办了学校。
在那里,他让孩子们在树荫下上课,自己打扫房间、整理床铺,并亲自参与学校管理。如果哪个孩子犯了过失,由孩子们自己组成的法庭来处理。整所学校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自治社会团体。学校逐渐壮大,泰戈尔希望把自己的学校办成一所大学。他认为:未来的大学,应该是从印度文化中生长出的一棵常青树,是各国文化思想交流的中心。在这个著名的教育中心,他制定有教无类的制度,从印度和世界各地聘请作家、艺术家和学者任教,渐渐使他的学校有东方“国际大学”之誉。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泰戈尔被公认为印度现代文化史中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喜欢回到圣蒂尼克坦,回到可爱的学生中去。他把自己获得的全部诺贝尔奖奖金及讲学、戏剧演出的收入都倾注于学校的建设。由于西方的宣传和人们的误解,泰戈尔在不少人心目中成了一位神秘的诗哲:住在世外桃源般的林中茅庵里,用诗歌为神编织美丽的花环,独善其身。事实上,他总是一再中断自己平静的生活,用他强有力的声音支持一切正义事业。泰戈尔是最早领会圣雄甘地“非暴力主义”主张的意义并予以支持的人。
1913年,甘地尚未广为人知,泰戈尔就向他发出贺电,对他在南非进行的反种族主义斗争表示敬意。两年后甘地派弟子到圣蒂尼克坦学习,接着又亲自造访。为纪念这次访问,每年3月10日在圣蒂尼克坦都要举行“甘地日”庆祝活动。1920年以后,甘地在印度政治舞台上占据支配地位,在若干问题上,甘地与泰戈尔意见相左,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友谊。泰戈尔对英国越来越丧失信心,他声明放弃英国政府授予他的爵士称号,以抗议其“分治”和屠杀政策。他在各种场合力陈加强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团结的极端必要性。1919年,应罗曼·罗兰之邀,他在《人类精神独立宣言》上签名,号召人们为消除偏见而斗争。泰戈尔曾一度受墨索里尼的欺骗,但认清其面目后旋即支持受迫害者而抨击法西斯。在逝世前数月,他写下论文《文明的危机》,控诉“西方文明”:“我放眼四望,看见灿烂文化的一个支离破碎的遗迹……但我不会因此而去犯对人类失去信心的严重错误。正相反,我要向前看,在这场大乱之后去揭开历史新的一页。”
尽管对国际、国内事务密切关注,泰戈尔的主要兴趣仍在文化领域。诗集《颂歌》《边缘集》,中长篇小说《家庭与世界》《两姐妹》,剧本《红夹竹桃》《纸牌王国》,大量歌曲、绘画等等,都是他晚年的作品。他的创作精力不减当年,并继续对新鲜事物热情追求。度过78个寒暑后,泰戈尔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战争和悲剧、社会的动荡不安,给他敏感的精神带来莫大的痛苦。1940年2月,圣雄甘地夫妇访问圣蒂尼克坦,与泰戈尔最后一次会晤。
1941年4月,这位旷世奇才、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写下最后的遗言《文明的危机》。1941年5月,全世界都向他祝贺80大寿,而这位伟大的歌手与哲人已被病痛折磨得无法工作。1941年7月23日早晨,他在走上手术台前,口授了最后一首诗。
1941年8月7日午后,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宅平静地离开人世。送葬队伍迤逦而行,成千上万的人加入送葬的行列。当火焰升腾时,无边无际的人海突然被一种奇迹般的肃穆气氛所笼罩。
P1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