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常熟悉的历史,包括国家的历史,社会的历史,乃至山川河流的历史等,如果放在阳光下晒一晒,可能都会有长长的暗影。这些暗影,由一些不为人知或仅为少数人知的人和事组成。它们不显山,不露水,千年保持沉寂。然而,往往正是这样一些人和事,左右了历史的走向,正像大江大河中的暗流可以改变轮船的航向一样。
间谍和刺客,其行事基本都是秘而不宣,正是历史中的暗影。如果当时人莫知所以,不予记载,后人更是渺然无从知晓,茫然无从稽考。其中最典型的莫如战国时期的战略间谍苏秦,如果不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马王堆出土帛书,人们始终难以确定其行间经历。熊剑平编著的《暗影》讲述了那些在阴影之中的较量,它往往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从上古到清末,谍战的产生和发展是古代战争的一大表现形式。牧野之战、长平之战、垓下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战役却鲜少有人知道在这些战役暗处的谍战较量。熊剑平编著的《暗影:中国古代的刺客与间谍》按时间顺序系统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谍战故事,深入挖掘了用间、行刺、信息收集与分析对战争的巨大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在恢弘战争的背后,正是人们一直以来忽视的暗处较量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走向。
苏秦覆齐
苏秦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历史上,他们二人长期以一纵一横而相与闻名。但是,根据出土文献,苏秦本是燕国派往齐国的间谍,一直在帮助燕昭王从事着颠覆齐国的活动。也就是说,苏秦的真实身份曾被千年埋没,作为战略间谍的他,也因此而遭到千年误解。
苏秦(?—前284),字季子,东周洛阳人,曾受封“武安君”,战国时期著名的战略间谍,来因“游说诸侯以显名”,并在战国末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苏秦曾用功学习纵横家的学说,据传他也是鬼谷子的高足,却没有办法取得功名,因此而郁郁不能得志,甚至惹得“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苏秦也曾试图以“义兵”理论前去秦国游说秦王,却同样没有获得成功。屡经挫折之后,苏秦没有灰心丧气。不久之后,他得到周书《阴符》,如获至宝,反复揣摩,于是获得飞速进步。
苏秦再次踏上谋取功名的道路,是从燕国开始的。战国时期,燕与齐是邻国,燕弱而齐强。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乘燕国内乱大举发动进攻,燕国的国都被齐军占领,燕军几乎尽数覆灭。燕昭王即位后处心积虑地要报仇,踌躇满志的苏秦恰于此时来到燕国,并自愿冒险赴齐国从事间谍活动,自此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间谍生涯。
这时候的齐国由湣王执政,实力非常强大,并同赵国保持着密切的盟友关系。故此,燕昭王授予苏秦活动的战略方针就是“大者使齐毋谋燕,次可恶齐赵之交”,使得齐国不再将战略矛头指向燕国。所以,苏秦到达齐国之后的第一步棋便是破坏齐、赵之间的联盟关系,第二步棋便是使得齐国“西劳于宋,南疲于楚”,令齐国在攻打楚国的过程中逐步削弱自己,并在攻打宋国的过程中得罪其他几个对宋国同样虎视眈眈的大国,在四面树敌的同时,也使得自己陷入危难险境,从而为燕国复仇之战赢得机会。
苏秦于公元前300年奉燕昭王之命第一次来到齐国,似乎未能取得任何成果就被迫返回。回到燕国之后,苏秦一直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再次赶赴齐国从事间谍活动。公元前289年,看到齐国和赵国断交,并和韩、魏关系恶化,燕王于是派苏秦第二次赶往齐国,再次进行间谍活动。
这一次,苏秦以使者的身份出使齐国,随行携带了大量的猎物,由此获得直接面对齐王的机会。面对齐王,苏秦终于可以尽情施展其出众的口才。苏秦谎称韩、赵、魏三国希望同联合燕国共同对付齐国,被燕国拒绝,接着,苏秦便向齐王献上战车等厚礼,齐王对燕国和苏秦的戒备之心渐除,甚至就秦国邀其称帝之事,向苏秦征询意见。
当时列国争霸的形势是,齐、秦实力最强,属于一流强国,至于韩、赵、魏等其他国家则只能属于二流国家。这两个强大帝国,一个在东,一个在西,都具备统一天下的强劲实力。所以,秦国一直也将齐国视为主要的竞争对手。秦国希望让齐国称“东帝”,而自己则称“西帝”,共同主导诸强争霸的格局,但最终目的却是让齐国成为对方诸强的众矢之的,以争取更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齐王对秦国的意图看得不是非常清楚,所以一度准备同意秦国之请。对此,苏秦及时进行了劝阻。为了麻痹齐王,换取齐王的信任,达到疲惫齐国之师的目的,苏秦极力劝说齐王不要称帝,以免成为众矢之的。齐王非常相信苏秦的一番分析,对于他的忠心不再怀疑。这时,苏秦竭力怂恿齐王,齐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实力,应当攻打宋国。齐王被苏秦说动,立即发兵攻宋。
宋国虽然是三流小国,但是由于是处于大国的夹缝之中,必然地牵动着各方的利益。故而,齐在攻打宋国的同时,一面必然地与秦、楚等国关系越来越差。但这时的齐王受苏秦的诱导,只被眼前利益牵着鼻子,在一条通往深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久之后,苏秦自愿充当使者,前往燕国和韩、赵、魏,说服他们组成联军共同伐秦。苏秦希望韩国等做先锋,而燕国不稍微滞后,故一再劝阻燕昭王推迟攻齐计划却不幸招致燕王误解。苏秦因此致书燕昭王坦白心迹,希望燕王“慎毋令群臣众议攻齐”,即不要和大臣们公开讨论攻打齐国的事情。这一方面是为了自身保密;另一方面,他担心燕王受大臣们议论的影响,随后对自己的信任有所动摇。P68-71
本书按照朝代为序,介绍中国古代较为著名的谍战案例和刺客故事。虽说谫陋,其写作过程较长,大概七八年前就已开始。这之后,因为工作变动或其他原因,写作一直时断时续,诚可谓“成如容易却艰辛”。今天,拙作终于有了面世的机会,借此机会特别感谢本书责编傅可老师,更要向中华书局表示最为真诚的谢意!
按照自己最初的没想,是要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古代谍战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读的深入,越发觉得中国古代历史的浩瀚无垠,自己当初的设想过于疏阔而不切实际。况且积稿已多,需要及时进行总结,能以目前这种方式就教于各位读者,既可以得到众多方家的指正,及时地修正方向,也能因此而结识更多的军事史爱好者,窃以为善。
感谢好友爱虎的推荐之力,也感谢中华书局的其他参与校审的编辑老师——这些老师对书稿的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关,校出其中不少错误,令我对他们的学术涵养和工作责任心都肃然起敬。在这种反复修改的过程中,自己更加体会到著述的不易,并且受益匪浅。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一定会更加努力。
间谍历史丰富多彩,这本小书只能反映冰山一角。对谍战术的总结,也受作者水平限制,不尽全面和深入,错误和疏漏之处肯定还有不少,盼望得到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正。
熊剑平
2015年4月24日记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