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其编著的《高士其科学童话集(共2册)》中童话既可以独立成篇,又有密切联系,以幽默风趣的手法,向孩子们诠释了一个个科学知识。比如《菌儿自传》里面写道:“我是菌族里最小、最小,最轻、最轻的一种。小得使你们的肉眼,看得见灰尘的纷飞,看不见我们也夹在里面飘游……”在作者笔下,菌儿是个有七情六欲的人物,时而在呼吸道里探险,时而在肺港战斗,时而在肠腔里开会,在举手投足之间把细菌对人类的危害和预防表现得淋漓尽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高士其科学童话集(共2册)/大师童书系列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高士其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高士其编著的《高士其科学童话集(共2册)》中童话既可以独立成篇,又有密切联系,以幽默风趣的手法,向孩子们诠释了一个个科学知识。比如《菌儿自传》里面写道:“我是菌族里最小、最小,最轻、最轻的一种。小得使你们的肉眼,看得见灰尘的纷飞,看不见我们也夹在里面飘游……”在作者笔下,菌儿是个有七情六欲的人物,时而在呼吸道里探险,时而在肺港战斗,时而在肠腔里开会,在举手投足之间把细菌对人类的危害和预防表现得淋漓尽致。 内容推荐 高士其编著的《高士其科学童话集(共2册)》是高士其最具代表性的两本科普童话集。作者彻底揭去了科学神秘的面纱。他用拟人化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神秘的科学讲得形象生动,明白晓畅。 目录 《我们的土壤妈妈》 人生七期 人身三流 色——谈色盲 声——爆竹声中话耳鼓 香——谈气味 味——说吃苦 清水和浊水 细胞的不死精神 新陈代谢中蛋白质的三种使命 纸的故事 漫谈粗粮和细粮 灰尘的旅行 镜子的故事 热的旅行 土壤世界 水的改造 衣料会议 血的冷暖 谈寿命 蜜蜂的故事 庄稼的朋友和敌人 笑 痰 梦幻小说 大王、鸡、蚂蚁 鼠疫来了 我们的抗敌英雄 霍乱先生访问记 散花的仙子 疯狗与贪牛的被控 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 我们的土壤妈妈 太阳的工作 时间伯伯 随地吐痰——坏习惯 《细菌世界历险记》 科学童话:菌儿自传 我的名称 我的籍贯 我的家庭生活 无情的火 水国纪游 生计问题 呼吸道的探险 肺港之役 吃血的经验 乳峰的回顾 食道的占领 肠腔里的会议 清除腐物 土壤革命 经济关系 科学小品 细菌的衣食住行 细菌的大菜馆 生物界的小流氓 凶手在哪儿 试读章节 人身三流 中国的民众不知流了多少泪。 我由泪想起汗,由汗想起尿。 这是贫民窟里的三宝,却不为一般人所重视,因此我愿意替它们宣传宣传。 泪在灾民难民眼眶里狂澜,汗在车夫工人的额角背上怒奔,尿在黑暗的角落打滚。 这是三种有生命的水啊,被压迫而向体外逃亡,所以我称它们作“人身三流”。 人身所流出的水,固不只这三种,而这三种却是最肯抛头露面,而且爽直,不稍存退缩之心。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总以为地位尊崇者,他的一切就高人一等。因此,在这人身的三流里面,泪的位置最高,也可以自称为上流了。汗的位置,上上下下,几遍于全身,只可称为中流。尿呢,那就是被人所贱视的下流了。 尿之不如汗,汗之不如泪,似乎是当然的道理。 所以古今诗人雅士,吟诗作赋,免不了说一两旬伤心话,不是断肠,就是落泪,几乎非泪不足以表其多情。泪总是多情的产物吧,于是泪就可比茶一般的清高了。 一到了汗,他们就有些讨厌这个了。然而诗人到了夏天就有苦热诗了,在苦热诗里,又似乎非汗不足以写其苦。 至于尿,这卑鄙下贱的东西,用它骂人出气还可以,绝不可以入诗文,就是俗人的谈话,也都极力避免用尿字。 其实,这是不公平,不正确的。 我们都被传统的观念所束缚,所蒙蔽了。 尿、汗、泪三者都是人身的外分泌,干净时,一样的干净;龌龊时,一样的龌龊。 究其来源,它们都是从血液里面逃出来的流民。 观其内容,尿最丰富,汗次之,泪最淡泊。然而都是一样的带点酸性的盐水,都含有一些“尿素”之类的有机化合物,还有别的,这里暂不提。 论其功用,尿最伟大,汗次之,泪就在可有可不有之间了。 泪的故乡是在眼角和鼻骨之间的泪器。泪时时都伏于那泪器的门口观望,有时出来巡逻,洗洗眼珠,清清眼皮,偶尔堕入鼻子的深渊,无底洞,就成为一种鼻涕了。 泪在心理上颇占地位,人都认为它和悲哀的情感有关系,这是因为泪器的细胞,和大脑派出的神经有直接联络吧。然而有时一笑也会出眼泪;眼睛受了辣椒、烟雾的刺激,也会出泪;又有所谓流泪弹(催泪弹)之类的毒品,专使我们流出大量的泪,这可见泪实是眼睛的警备队、保护者了。 人本是流泪的生物。自初生到老死这一个过程中,流泪的机会多着哩。但,中国人的眼泪是用得太滥了,各自为一身一家的疾痛,而流出一点一滴的泪,那泪是马马小而无聊的。 现在我们东方第一古国的悲剧,已一幕一幕地揭开了。我们要学春秋战国时代,荆轲和高渐离二侠士在燕市酒店里,那样慷慨悲壮地流泪。我们希望拿四万万大众的热泪,来掀波翻浪洗净国耻。 然而,泪终究是弱者的武器,单靠它来救亡图存,那力量是太薄弱了。 泪之后,还须继之以汗。 汗的原籍是皮肤里面的汗腺。全身的皮肤,除了外耳道、包皮、龟头之外,都有汗腺,而以手掌足底的汗腺为最多。人身皮肤汗腺总计在200万以上吧。 汗腺出汗的多少是没有一定的。这要看四周空气的情形,寒暖如何,干湿如何;多跑多动也会出汗;有时人们受了突然的惊吓,也会吓出一身冷汗来,汗也被情感所支配了。据说,在平时,就是穿长衫的人们,平均每24小时,也要出汗2~3升。这是皮肤受了衣服的包围,那里面的热气,常在32摄氏度左右,所以无形之中,时时都在出汗了。 不过,这汗不是水而是汽。大约要过了33摄氏度的“界点”,汗气才变而为汗水。汗水和汗气的分界,也可以说是劳力和劳心的分界吧。 汗水里面的宝贝,除了盐和水之外,还有尿素、尿酸、肌酸、蛋白素之类的杂烩,而以尿素的成分为最主要。 刚洗完蒸汽浴,或经过一番强烈的运动之后,满头满身,淋淋漓漓,都是热汗,而那些汗珠里面,尿素的成分,就顿时加了许多。 有的人听了这话,就有些不愿意,而且不大相信,以为尿素这下流东西,也配在我头上身上作威作福哇?! 然而这是生理上的事实。P7-10 序言 儿童文学:“现代”建构的一个观念 朱自强 儿童文学是什么?我相信对这个问题的追问,要比对“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追问更为普遍。在中国儿童文学界,对这一问题给出的定义有很多种: 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 ——蒋风著:《儿童文学概论》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方卫平主编:《儿童文学教程》 对儿童文学最简明的界说是:以少年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文学。 ——吴其南主编:《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 ——王泉根主编:《儿童文学教程》 应该说,上述四种儿童文学的定义都明白易懂,而且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人们对于儿童文学的理解。我自己也写过《儿童文学概论》一书,在写作过程中,我回避了给儿童文学下明白易懂的定义这一方式,而是提出了一个儿童文学成立的公式——“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想通过对这一公式的阐释,来回答“儿童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我在书中说—— 我提出这个公式的前提是否定“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这两个公式。在儿童文学的生成中,成人是否专门为儿童创作并不是使作品成为儿童文学的决定性因素(很多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作品却成为儿童文学,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至为重要的是在儿童与成人之间建立双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我在这个公式中不用加法而用乘法,是要表达在儿童文学中“儿童”和“成人”之间不是相向而踞,可以分隔、孤立,没有交流、融合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成关系。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复杂性、艺术可能、艺术魅力正在这里。 这个公式里的“文学”,一经与“儿童”和“成人”相乘也不再是已有的一般文学,而变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即儿童文学。 在儿童文学的生成中,“儿童”、“成人”都是无法恒定的,具有无限可能的变量。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我提出的公式里,“儿童”、“成人”、“文学”的数值均至少等于或大于2,这样,它才有别于“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这个公式,即它的结果至少不是6,而是8,如果“儿童”、“成人”、“文学”的数值是3,那就不是加法结果的9,而是乘法结果的27。可见“儿童”、“成人”的精神内涵越丰富,“相乘”之后的儿童文学的能量就越大。 一旦儿童和成人这两种存在,通过文学的形式,走向对话、交流、融合、互动,形成相互赠予的关系,儿童文学就会出现极有能量的艺术生成。 …… 还应该认识到,在儿童文学“对世界的描述”的话语中,也存在着创造“真理”(观念)和陈述“世界”(事实)这两种语言。创造“真理”的语言是主观的,可是陈述“世界”(事实)的语言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儿童文学言说者对主观的观念可以创造(建构),但是,对客观的事实却不能创造(建构),而只能发现(陈述)。 比如,周作人有没有接受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并把它转述为儿童本位论,这不是“真理”,有待研究者去“创造”(“制造”),而是“世界”即客观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个事实,有待研究者去“发现”。“发现”就要有行动、有过程,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证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必须有美洲大陆这个“世界”“存在那里”。同样道理,研究者如果发现周作人接受了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并把它转述为儿童本位论,必须有“事实”(“世界”)“存在那里”。这个“事实”就存在于那个时代的历史文献资料之中。 作品是以什么性质和形式存在,是一个观念中的形态,是作家的文本预设与读者的接受和建构共同“对话”、商谈的结果。如果一部(一篇)作品被某人认定为儿童文学作品,那一定是那部(那篇)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形式与某人的儿童文学观念发生了契合。儿童文学的观念不同,就会划分出不同的儿童文学版图。 作为“大师童书系列”(中国儿童文学大师全集书系)的序文,我花了如此多的篇幅谈论儿童文学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现代”思想意识建构的一个观念,为的就是避免陷入这套书系所选作品是不是“实体”的儿童文学这一认识论的误区,进而认识到该书系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我感到,这套“大师童书系列”的出版,对于以往儿童文学史话语中的“儿童文学”概念,做出了内涵和外延上的拓展。编者是依据自己的儿童文学观念,衡量、筛选作品,并进行适当的分类,建构出了这样一个大师级别的儿童文学世界。如果由另一位儿童文学学者来编选此类书系,所呈现的一定会是有所不同的面貌。从选文来看,这套书系运用的是一个更为宽泛的“儿童文学”概念——可以给儿童阅读的文学。这一选文思路,不仅对于儿童文学理论、史论研究者具有启发意义,而且会给儿童读者呈现出一片具有广阔性和纵深度的阅读风景。 我由衷地祝贺“中国儿童文学大师全集书系”的面世! 2015年4月16日 于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