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对话孩子(我在加拿大做心理咨询与治疗)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黄蘅玉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爸爸妈妈,请你们放慢脚步,听一听我们真正的心声。我们是您的孩子,更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需要对话,而不是操纵。

我的宝贝,你是我们的希望和骄傲。把我们的爱变成你沉重的压力和负担,绝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需要对话,而不是对抗。

让我们一起《对话孩子(我在加拿大做心理咨询与治疗)》,倾听心声。本书记录了作者黄蘅玉在加拿大从事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十载的亲身体验,是他的经验分享。

内容推荐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增进儿童心理健康意味着减轻社会和家庭未来的沉重负担。黄蘅玉的《对话孩子:我在加拿大做心理咨询与治疗》一书记录了黄蘅玉博士在加拿大从事儿童(按照加拿大法律,未满19周岁皆为儿童)心理治疗工作18年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包括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安全至上、与儿童的自然对话、多方位对话等4个篇章,儿童心理健康一瞥、儿童心理特征的认知、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儿童心理问题的评估与诊断、危机警示、自杀危险度评估、高危个案处理、危机干预的技巧与注意事项等20个章节,以生动的个案展示了儿童心理治疗的规范化、人性化、团队化以及儿童特性化的实际操作方式。书稿以实践案例为主,解读了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对网络成瘾、抑郁、焦虑、自杀等困扰和伤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问题作详细分析。并介绍了加拿大儿童心理健康保障的社会体系及其运作方式。

目录

自序

第一篇 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

第一章 儿童心理健康一瞥

 神奇的生态平衡与失衡

 “垃圾桶”理论

 困扰儿童的心理问题

 探究心理问题之根源

 加拿大儿童心理健康计划

第二章 儿童心理特征的认知

 人性各异

 破除魔咒

 精神疾病患者的天赋

第二章 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

 经验判断

 家长心理健康观念的局限

 家长的焦虑与儿童的心理健康

第四章 儿童心理问题的评估与诊断

 心理健康的初级评估

 心理—教育评估

 心理诊断

 复杂心理个案的评估和诊断

 儿子,我不想再见你

 

第二篇 安全至上

第五章 危机警示

 青少年的心理性痛苦

 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自杀征兆

 生命的沉浮

第六章 自杀危险度评估

 无条件接纳

 自杀干预4P模式

第七章 高危个案处理

 安娜

 手镯下的刀疤

第八章 危机干预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自我治疗行为

 自杀干预注意事项

 非言语性语言

 聆听

 不猜测

 开放性提问

 药物治疗

 问题解决

第九章 管教儿童与情绪安全

 生不如死

 “妈妈不让我哭!”

 “为什么没人想听我说?”

 “妈妈拿了我的钱。”

 门上的窟窿

 最后一面

 语言不通

 

第三篇 与儿童的自然对话

第十章 对儿童的看法

 孩子的想法

 耐心等待

 尊重儿童

 关注儿童

 关注当下

 注重儿童的定向

第十一章 艺术与儿童心理治疗

 艺术心理治疗

 蒂亚给妈妈的画

 雨中

 保尔的拳心与梦境

 涂鸦

 杰森的梦

 苏菲的全家像

 学生们的自画像

 创作的自由

第十二章 画中话

 奥斯丁和莎莉的画

 李娜的朋友

 我要一个永远的家

 “苹果树”

第十三章 游戏与儿童心理治疗

 儿童舞台剧

 抑郁的幼龄儿童

 娃娃屋

 游戏与多动症

第十四章 多媒体与心理治疗

 去电影院看电影

 影视教育

 影视创作

 心理教育短片

第十五章 网络成瘾与电脑沉迷

 电脑争夺战

 网络和电脑的利弊

 青少年沉迷于电脑的原因

 网络成瘾和电脑沉迷的戒断

 

第四篇 多方位对话

第十六章 综合治疗模式

 拉恩

 无奈

第十七章 寄养家庭

 寄养类型

 哪儿是他的家?

 梅梅

 豪利

第十八章 离开儿童精神病院

 儿童精神病院

 暂离证

 接管出院病人

第十九章 治疗室外的沟通

 KFC

 海边呐喊

 聆听哭声

第二十章 团体对话

 “欣新”儿童小组

 家长团体小组

 特别团体小组

后记

试读章节

游贱与多动症

一般人们所说的儿童多动症全称应是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主要有三大特征: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行为,有的儿童表现出部分的缺陷,有的三者皆有。

多动症是最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之一,如果没有恰当的治疗,其症状有可能延续至成年。男孩多动症的发病率大约是女孩的4倍。虽然药物治疗多动症的效果良好,但研究表明,药物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疗效则更为显著。 近几年来,美国的一些研究儿童早期发展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发现,如果能提高儿童控制情绪和认知冲动行为,增强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那么患有多动症的儿童的注意力和冲动行为会明显改善。我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典型的多动症患儿,在课堂上根本坐不住,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不好,尽管他们很聪明,但是他们不能专心,粗枝大叶,因而影响了学业。在教室里,他们往往是个爱多管闲事的人。用老师的话说,只要课堂里有任何风吹草动,他们都爱去干预。他们爱在上课时不停地找人讲话,发表议论。儿童的多动症状主要表现在他们难以在椅子上安静地坐上一段时间,即便坐着,他们会扭来扭去,身体摇动。在家时,坐着看电视也会拿着靠垫翻来覆去转动。做作业时,手里拿的那支笔似乎不是用来写字的,而是在手上不停转动的玩具。他们的冲动行为也影响了他与同伴们的关系。因为他们经常没有耐心排队等待,他们会冲动地挤到同学们前面去指手画脚,捣乱破坏,搞得大家都不愿意与他们玩,他们自己也倍感挫折。

多动症儿童的自信心普遍较低,心理敏感。比如,家长问多动症孩子:“今天你们学校有什么新闻呀?”他马上回答:“今天我没有被罚。,,所以说,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必须提高这些孩子的自信心,消除他们内心的负面自我评价,提高自控能力。

华裔家长的教子方式与西方的教子方式有所不同。华裔家长似乎认为教育者的责任是“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于是乎,家长们会睁大眼睛,盯着孩子的言行,一旦孩子童心进发,言行有不合成人礼仪之处,大人们会即刻大声训斥道:“你不可以这么做!”“这样不对!”尤其是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因注意不集中,冲动行为和多动不安,自然会遭受更多的指责和批评。久而久之,他们自信心会下降,抑或更加反叛,我行我素,置之不理;抑或变得唯唯诺诺,谨小慎微。

其实,人心的本意是喜听好话,爱被表扬,乐意获得肯定。当然这些赞美的语言必须是真诚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而且是及时的。

咱们扪心自问,有谁喜欢一直遭人批评训骂,揭短示弱呢?将心比心,孩子们和我们一样,为赞扬而高兴,为夸奖而兴奋,为对他们的肯定而令他们更有自信。

我曾经主持过一个多动症孩子的群体治疗小组,组织六七个被诊断患有注意缺陷多动症的孩子定期在活动室里做些群体活动,训练他们的“耐心等待行为”,以降低他们的冲动性。

人们常说,面对一个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已令家长和老师头痛不已。可以想象,当一群患有多动症孩子聚在一起的时候,那个乱呀,那份吵呀,真好像是一群猴子在大闹天宫一般。

铃声响了,为了尽可能地压过孩子们的喧闹声,我将自己的嗓音扯高,使劲喊道:“快坐下,我们要开始啦!”尽管我喊声的音量分贝在提高,孩子们似乎并不在意,仍兴奋地在室内奔跑。

小强是这群多动孩子中长得比较高大的一个。我的话音刚落,他就冲到孩子们面前,用手按着其他孩子的头让他们坐下,嘴里不停地叫道:“快坐下,快坐下,老师要讲课了。”其他孩子们竭力反抗,“干吗摸我头呀!”“不准碰我头!”孩子们又闹腾起来了。

“谢谢你,小强。你很注意我讲的话,你是第一个明白要上课了,谢谢你帮我提醒大家。”

我这么一说,小强停止了叫闹,乖乖地坐到座位上去了,然后其他的孩子也照做了。

课后,我单独地对小强说:“你有号召力,大家闹的时候,我一个人的声音压不过你们一大群,所以,以后就由你负责帮我维持秩序,好吗?”小强愣了一下,马上高兴地回答:“好。”

“不过最好不要按别人的头,不要去碰其他的同学。你知道该怎么做比较好,对吗?”他微微地点了一下头,笑嘻嘻地转身就走。

以后,铃声一响,小强就会拉大嗓门喊道:“上课啦!上课啦!”我感谢他能帮我维持秩序,让同学们静下来参加活动。

团体班结束那天,小强妈妈找我,问道:“小强责怪我为什么从来不表扬他,一直骂他。他说了,团体班的老师已经表扬过他好几次了。我当然很想表扬他,但他一直调皮捣蛋,老师不时来投诉告状,让我怎么表扬他呀?” 其实要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不难,只要自己有这个心态就可以。对孩子也一样,只要我们心里想着要多给孩子鼓励,自然就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有时他的长处与错误混杂在一起,如小强听到要上课了,马上大声帮我提醒其他同学,这是他的长处,他做得比其他同学好的地方。但他去压、去摸其他同学的头,当然是不良行为。如果我们对他的不良行为作出反馈,责怪他去压同学们的头,那么,这表示了我们关注了他的不良行为,增强了他对不良行为的记忆和认知。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他为了获得家长或老师的关注,他就会重复那些不良行为。

如果我们关注了他的良好行为,他听见要上课了就马上做出反应,然而强化了他的这个良好行为,那么他的良好行为就会重复出现,慢慢地巩固并形成了自己的良好行为。

还有一种情境,多动的孩子经常会不停地闹腾。家长们忍受不了孩子的纠缠,就给他们某些优惠待遇,希望他们安静下来,或答应了他们的一些过分要求。实际上,家长的这种行为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只要坚持吵闹纠缠,自己的目的就能达到。

……

P165-167

序言

这本《对话孩子》,记录了我在加拿大从事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十载的亲身体验,是我的经验分享。

这种写作是一种清苦的、孤独的游戏,是一个人对着电脑与自己灵魂的话,挑剔着哪些人生经验要与公众分享;这种写作是一个人的回忆,是与己脑海中的记忆储存库沟通的过程,掂量着哪些记忆值得留在纸面;这种作是一个人的享受,是自己在回味既往的酸甜苦辣,滋味无限。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敲打键盘?为什么要在中文已被英文稀释得结结巴,难以选择词语之时来苦苦思索,埋头书写?为什么要写这些细小平凡人间琐事呢?

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好友临终前对我的叮嘱。在我犹豫要不要写书的候,他对我说:“我们都是喜欢读书的人,写本好书是积功德于社会的事。不为名利写书的人多得很。我觉得我们今天能读到这么多的好书,真感谢这些人。所以,我愿意给自己以前的愿望做奴隶。虽像是自找麻烦,也不留遗憾。”他在知晓死期行将来临之际,夜以继日地伏案写作,以极度消耗自己生元素的方式记录着他的学术思想。终于,在生命耗尽的前夕,写出了连出都很困难的沉甸甸的学术专著。他走得太快,在我还没来得及与他争论在这个年代写书的利弊,试图放写作的时候,他留下了“去做自己愿望的奴隶”的鞭策,坦然地走了。我没任何狡辩的余地,唯有坚持去做自己愿望的奴隶。

我的愿望是什么?

我曾在国内做了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20世纪90年代来到加拿大,又在加拿大政府下属的心理治疗机构从事了18年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在漫长岁月里,我学到了许多加拿大有效的儿童咨询与心理治疗方法,由此萌发了一个巨大的愿望,我要将我的经验分享给国内的同行们。十多年来,我虽然经常回国讲课,但当人们向我索取文字资料时,我却没有。

在当学生的年代,我也曾学习过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练习了多种炫丽的心理治疗技巧。只是,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没有人教我那些最基本的说话技巧。一句话该如何表达,一个问题该怎样询问,怎样与一个来访者沟通,该怎样与儿童对话……这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基本技能并没有包括在我国内所学习的教学内容里。我到了加拿大才开始一点一点地学习与练习。

在加拿大,我们日常所做的心理治疗工作是朴实无华的,似乎没有多少“含金量”。然而,就是这种扎实朴素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挽救挣扎在危机边缘的青少年,能够帮助情绪混乱的儿童走出困惑,能够平复家长痛苦不堪的情绪。

经历过中国和加拿大两种不同的宗旨和方法后,我有了要与国内同行分享感悟的冲动,有了写书的愿望。

我接待过很多很多的儿童和青少年,聆听过无数儿童的肺腑之言。孩子常在呐喊:“你们大人为什么不听我说呀?”

或者说:“别跟我爸爸妈妈说,没用的,他们不会听的,他们不会理解的。”

为什么我们大人就不能放下自己的权威,弯下身段,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呢?倘若我们不知道怎样尊重孩子,那么孩子怎么学会尊重别人呢?

于是,我有了想把儿童的想法写出来的冲动,有了写书的愿望。

我始终相信,孩子的问题与家长有关。如果家长能学一些管教子女的方法,那将是造福于儿童的大事。一些家长自以为疼爱孩子,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殊不知,他们的那份“疼爱”可能是压抑孩子的桎梏,甚至可能会令他们的孩子“窒息”。某些家长的固执己见让他们的子女对我直呼:“救救我,我生不如死!”

顿时,我产生了强烈的愿望,我要写些有关子女教育问题的文章,让家长们知道孩子们的感受。

然而,动笔写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我可以找出许多理由来推脱写书的重负,我也能挖掘无数个困难来说服自己不必那么辛苦。但我找不出一个理由来面对我好友的亡灵,我没有勇气对他说,我没能耐来做“自己愿望的奴隶”。

所以,书已写了,奴隶也做了,了却自己的一大心愿。

古代哲人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以行为重,我应该去实现下一个愿望了,继续做自己愿望的奴隶。

在正文之前,我必须申明,书中提及的案例都是真实的,书中人物的基本信息被掩盖或变更。这么做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保护儿童和青少年的隐私。

另外,在加拿大,年龄在19周岁以下的人均被称为儿童。有些长得比我要高大得多的十八九周岁年轻人,他们或已上大学,或已工作,但是,我仍称他们为儿童、孩子们。

后记

拙作就此搁笔。

然而,我不想说“写完了”,因为还有许多感悟、案例和想法存留在电脑、白纸黑字间和自己的脑海里。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包括在加拿大从事儿童心理治疗的十八年经历,并非这些文字所能描述完的。

每每儿童完成一个任务,我常会问他们:“你感觉怎样?”(How do youfeel?)此刻,我自己完成了这个任务,我问自己:我感觉如何?

两个字——遗憾。

这是因为,我没能将儿童的问题和情感全面地表达出来。主观原因是自己的文字表达水平有限,无法将儿童的心理状态用栩栩如生的文字记录下来。客观原因是儿童的心理是丰富的、活跃的,是非言语性的,难以用言语描述。

朋友们常说,你要把你如何帮助儿童的技巧写下来。无疑,这是个好建议,可我一直做不到。我与儿童们一起玩耍、做游戏和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我们大量的交流沟通是非言语性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乃至“嗯”“呀”“哇”一个字的语气、语调以及脸部的表情,都是一种无声的默契,是彼此的信任与理解。这种非言语性的对话是建立在与儿童的良好关系之上的,是发自内心的,老师没法教。

几十年工作下来,我从实践中,而不是从书本上,深刻地理解了心理学家罗杰斯所倡导的“来访者中心”理论,理解了同理心的展现。来访者们需要的理解远甚于外界的教导。真诚和善意,通常不需要言语表达,同理心就存在于这种非言语之中。即便有人说了无数个“我理解”,儿童们也会反驳道:你根本不理解。有时,尽管你一言不发、侧耳聆听,儿童和青少年也会感谢你的理解。世界就是这样的奇妙,而这奇妙,难以言传。

再则,儿童的言语发展水平不一,年龄尚幼的孩子尚未具备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的不善言辞并不等于他们的心理没有感受。幸而我们还有艺术,一些儿童能以艺术形式来表达情感。可惜的是,我对文字的驾驭尚欠火候,无法传神地描述儿童诠释自己的创作作品时的神态,尤其是那种直接的或躲闪的眼神。

留下了许多遗憾,相信您懂的。

2014年7月

笔者于温哥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9: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