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运动组织者之一陈矩孙
科举考试退场卸妆之后,不短的时间里国家的现实如话剧的背景,时时更换,可是,陈宝琛后的陈氏后代,依然出色,陈氏家族血脉默存。
抗日名将、平型关战役中的陈长捷中将,中国近代著名的造船专家陈兆翱、陈兆锵兄弟,都是陈氏后人。在20世纪前叶的社会的转折与动荡中,陈家人或以新知识分子的身份参与其中,投笔从戎,血洒疆场,牺牲多人:陈振先,1947年;陈深藩,1948年;陈炳繁,1948年。这是陈家男性被杀的时间。
辛亥革命中,烈士林觉民临刑前写《与妻书》:“意映卿卿如唔……”他的意映姓陈,是陈氏家族里一位女子。
家族是一枚徽章,别在每个后人的身上。知识之外,气血精神贵重。
1933年,20岁的陈矩孙考入燕京大学。陈矩孙是陈宝琛之孙。
燕京大学新生入校必考中文和英文,陈矩孙免试。资料说是因为陈矩孙学识渊博,中英文的底子太好。
入校不久,陈矩孙就在燕京大学学生自治会和北平学生联合会中担任要职。1935年的北平学联第一次会议宣言的起草人,就是这位20多岁的福建青年。
这一年的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史称“一二·九” 运动。这之后波及全国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爱国运动,陈矩孙是主要组织者之一。
陈矩孙的入党介绍人,是后来成为国家副总理的姚依林。1935~,燕京大学中共地下党支部成立,党总支书记是陈矩孙。之后他还先后担任了中共北平西区区委书记、北平学联党团书记、中共北平市市委秘书。
燕京同学多年后评说陈矩孙:“策略和水平高人一等。”
陈矩孙和两位名人有着深厚的渊源,并给他们做过秘书。
1938年他被北平地下党组织开除党籍,他要去延安申诉。时任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赠他200元路费。在延安,刘少奇亲自恢复了陈矩孙的党籍,给他安排了新工作又送他去上学。
当刘少奇前往河南筹建中共中央中原局时,陈矩孙是刘少奇秘书。后来,受组织派遣他重回燕京大学,自由和宽容的燕京大学再次接受了他。他一边在研究生院继续学习,一边组织运动,不久后,他还担任了校长司徒雷登的秘书。
然而,陈矩孙的人生充满了跌宕,他一生被多次开除。
第一次,在福州英华中学时,陈矩孙加入了共青团,后因路线问题被开除。第二次,1938年在北平地下组织的肃清运动中,被开除了党籍。第三次,1948年在福建地下党组织 冤杀百人的“城工部”事件中,他虽然保住性命,但是被再次开除党籍,流落香港。
但是,陈矩孙仍坚持。从20岁起到1949年之前长达16年的时间里,陈矩孙的生活一 直是一部现实版的《潜伏》。
他重返燕京大学,是受组织安排,他利用他的家庭出身开展活动。1941年,他再以自己的家庭背景为掩护返回福建在省政府工作,收集情报,策反福建省主席反蒋。此时,他的另一个职务是中共闽浙赣地下省委社会部部长。
受迫害流落香港期间,他又与中共驻香港的潘汉年取得联系,策划福建省银行总行及香港分行的起义。
1949年福州解放,陈矩孙重返家乡,5年后得以进入祖父创建的福建师范学院任讲师,并一直以此为生。其间,他连任了省政协委员。“文革”中因为与刘少奇和司徒雷登的关系,他自然受到迫害,下放山区劳动。
1983年12月,70岁的陈矩孙得到平反。4年后的1987年4月,陈矩孙病逝。
最后的绅士和贵族陈岱孙
陈岱孙是陈宝琛弟弟陈宝璐的孙子。陈岱孙是陈家进入现代后最著名的后代之一。在今天螺洲的江边,尚书府、帝师亭旁边有岱孙亭,这是为记念陈岱孙而建。
在陈岱孙的简介里,1928年的清华大学经济系主任、老牌院士、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这些,比不过“最后的贵族”“一代学人”“绅士”这样的字眼,后者更吸引人的目光。
1900年出生的陈岱孙,20岁考取公费留美,6年之后获哈佛大学一个硕士学位和一个博士学位,分别是文学和哲学。
陈家的书香在陈岱孙的学历专业里隐隐约约地闪现。
“岱”,指五岳之尊泰山也。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学界,陈岱孙有如他名字里的这个字一样的位置。
……
P74-76
儒绅陈宝琛
1909年,宣统元年。尽管上一年的12月2日,3岁的宣统帝溥仪已经即位,清廷还是将后面的这一年定为新皇帝的元年。
这一年的3月,陈宝琛从温暖的福州老家,奔波数千里来到了京城。
北国之地,依然寒冷。但是对于从36岁即遭贬回家的陈宝琛,在被闲置25年后重返帝国的中心去履新职,心中自有温暖。
这是老朋友张之洞运作之下的重新上任。陈宝琛到京后并不顺利,原是就职山西巡抚,却被人顶替了。这一意外使陈宝琛的人生,自此与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紧密相连20多年。
陈宝琛出生在世家一一福州的螺江陈氏家族。
螺江陈氏有名,始于科举。陈家的第一位举人出现在明朝,陈家在明朝一朝,出了7位进士,3C多位举人。
18905,陈家的二儿子陈宝瑨、三儿子陈宝璐和陈宝瑨的长子陈懋鼎同榜中了进士。世人总-结,这是“兄弟,父子,叔侄同榜进士”。陈家在陈宝琛这一辈有6个儿子,前3位是进士,后3位是举人。家庭中同辈男性全部科举成功——“六子科甲”,在中国1000多年的科举史中极为少见。
后人总结:陈若霖——陈承裘——陈宝琛——陈懋复等持续有子弟中进士,可称为“世代进士”,简称“世进士”,足见陈家之辉煌。
中国的最后一科进士考试止于1905年,至此,螺洲陈家共有108人中举,其中进士21人,有多-位考取本省第一名。陈家被认为是“福州科甲第一家”。
因科举入仕,陈家在陈若霖后显赫起来。陈若霖为乾隆、嘉庆、道光3位皇帝的亲密下属,官至刑部尚书,并兼顺天府府尹C同样是依托于科举,他的儿子、孙子、曾孙也先后为官,都位居高官。特别是曾孙陈宝琛,还做皇帝老师20多年。进入现代,交通建设学家陈体诚、经济学家陈岱孙、科学院院士陈篪……都是陈氏子孙。
陈宝琛12岁考上秀才,17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即进了翰林院,那里是大清领导干部的培训基地,陈宝琛之后也果然意气风发地在朝堂上直步青~-16年。他是晚清有名的清流党的“中枢四谏客”之一,敢称慈禧为“逆鳞”;他是那篇以请建造铁路引爆晚清高层官员最大规模论战的《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的真实作者……只是36岁那一年,他因为推荐他人失误被免职,闲放中步入了残年。
所以,1911年,当63岁的陈宝琛站在只有6岁的小皇帝面前时,眼见国破君弱,伤感和激情同时到来。之后的20年,陈宝琛这位后来被史书称为“帝师”、被皇室赐为“太师”、民间称为“鸿儒”的人,从紫禁城到天津静园,几乎日日陪伴在溥仪的身边。
陈宝琛一直是一位有想法想干事的人,即使在闲放于福州时,他还开创了福建的新式教育,修建了漳厦铁路。他后来出于极度的忠诚,试图复辟,全心保皇等等,也都必然。
但是,他却决然反对溥仪做伪满洲国的皇帝,为此几近和皇帝学生反目。
青少年时代,溥仪最为重要的老师是陈宝琛。皇帝称陈宝琛为“灵魂”,这是在分离几十年后溥仪在平静地撰写回忆录时的用词。
科举世家、名门之后、少年中举、一路青云,壮年时意外被贬起波澜,辞官回家25年后61岁重新上岗,阴差阳错陪伴在皇帝身边至87岁故去……
陈宝琛的人生,精彩得像好莱坞大片,却又纯正地携带着乡土、宗亲、皇权、官场、儒绅的气色。
陈宝琛,牵出了传统乡土中国和千年科举之下,一个家族500多年传承的气质和治家秘籍,牵出了晚清直至民国中期国家、皇室和个人的真实欲望和无奈纠结,牵出了一个混乱又沉吟的时代和一个已消逝阶层的生活和气韵……
往事在这里,浓如雾霭。
每一位渐行渐远的历史人物,看得到的是他们的经历、业绩,看不到的是如气场一样地围绕着他们的如家风、情致与意念……也可以说,他们对精神世界的建设和维护、对生活细致又用心的经营,我们常常是看不到的。我们的历史,显然并不习惯于记录这些。
身为末代皇帝最为重要的老师,陈宝琛的人生携带着中国最后一个皇朝的皇室故事和独特时期的国家历史。但是,政治只是桌子上的酒瓶,生活才是常饮之水,量大,真实。
本书对陈宝琛的陈述,以宗亲关系为基础,关注于生活的规则和细节,比如精于科举考试的家族式教育,比如热衷于密集地建立姻亲关系,比如世代信佛,比如坚持金石和书籍收藏而使之成为家族传统,比如迷恋于诗画而日日习练……
讲述生活中的人,讲述一份易于忽略的家族史,来自家族的、私人生活的内容,有一种温厚和真实。
我们从家世开始,讲一个家族,然后讲到一个阶层,试图清点和细录一些旧日。
螺江陈氏家族,是科举造就成功人生的一个家庭模板。数百年积累熏染,家族中人物代代聚集,汇聚成中国传统文化家族的集体影像。
这个阶层我们在这里称之“儒绅”,是指在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科举之下,千年沉淀而来的常常以家族为单元的阶层。
那是中国以较为公正的科举之制而积累形成的一个影响政体、引领文化和精神的珍贵阶层,那是曾经真实存在的中国“贵族”群体。
在日渐温饱以至富足的当下,平和理性地观察和回味属于那一群体的处世之道和生活方式,也许能在其中找出一些隐秘的优质人生定理,一些珍贵的现世指导理论。
赵妮娜、陈翔著的《儒绅陈宝琛》以陈宝琛及其家族为核心,截取近百个历史故事片段,来呈现近代中国文人的道德和精神。从明嘉靖年间即公历1538年开始至清科举结束,陈氏家族两朝500年出了108个举人,21位进士。本书所展现的陈宝琛和他的家族,以及和他们那样的一群士绅,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于我们今天探究那个时代的气息,那些儒绅阶层的精神气质,很有帮助。
身为末代皇帝最为重要的老师,陈宝琛的人生携带着中国最后一个皇朝的皇室故事和独特时期的国家历史。但是,政治只是桌子上的酒瓶,生活才是常饮之水,量大,真实。
赵妮娜、陈翔著的《儒绅陈宝琛》对陈宝琛的陈述,以宗亲关系为基础,关注于生活的规则和细节,比如精于科举考试的家族式教育,比如热衷于密集地建立姻亲关系,比如世代信佛,比如坚持金石和书籍收藏而使之成为家族传统,比如迷恋于诗画而日日习练……
讲述生活中的人,讲述一份易于忽略的家族史,来自家族的、私人生活的内容,有一种温厚和真实。
我们从家世开始,讲一个家族,然后讲到一个阶层,试图清点和细录一些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