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厂流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曲静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厂流年》是一部散文作品集。全书共分为三卷,作者曲静以自己生活的家乡“大厂”为背景,用细致的笔调书写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那里的点点滴滴。其中,有令人窒息的真实和残酷,有阳光灿烂,有青春惶惑,也有粗粝的质感。作者的散文有着独特的现实视角,她对国有企业的历史性探寻,符合历史逻辑。

内容推荐

曲静编著的《大厂流年》介绍了,20世纪中叶,东北,广阔的田畴村舍间,平地拔起的一处建筑群,一个被无形的栅栏隔出的特别地域——大厂。自此一个功能齐全的小型社会有了雏形,并有来不及养成的人文地理附着其上。随后,培养出了逐渐繁茂逐渐庞杂的气象,于岁岁年年中,枯荣更迭。

目录

 你的大厂,谁的流年/张瑞田

A卷

 大厂流年

B卷

 钥匙

 天堂有门

C卷

 或彼或此

 像风一样

后记

试读章节

大厂流年

20世纪中叶,东北,广阔的田畴村合间,平地拔起的一处建筑群,一个被无形的栅栏隔出的特别地域——大厂。自此一个功能齐全的小型社会有了雏形,并有来不及养成的人文地理附着其上。随后,培养出了逐渐繁茂逐渐庞杂的气象,于岁岁年年中,枯荣更迭。

有个名字,叫双吉。双吉小镇。行政区划叫双吉街道。主要是由大厂一应摊开的,如小平底锅上的一枚煎蛋。

东北老国企前世今生的命运遭际从此在这里展开,造血输血至贫血,被过程推动着的行进,叠印着一个国家行进的脚步。

碰巧就生长在这里,并在这里一点点长大成人,大厂和小镇便成了记忆里挥之不去的印迹,无论行多少路,走多远,这个地方总会时不时跳出来晃动着记忆。

大厂是一个机械和机械操作者的巢,无暇旁顾、无心旁顾的工蜂们劳碌其间。不深入具体地镶嵌其中,不设身处地地体会工装在身的角色,对那样一个所在就不会如疼痛般久久铭记。

车间工段相对于田间地头,曾是意识形态里一对很得宠的词,遥遥相望,惺惺相惜,那最早应缘于锤子镰刀的具象,工农革命的潮起,曾几何时,独领风光无限。随着岁月流逝,随着一个时代的渐渐走远,随着阶层的重新洗牌,不仅一点点淡出国人的视野,甚至沦落为底层,成为弱势群体的代名词。

只是作为一个容器的大厂还在,容留大厂的生产区生活区犹存,轮廓依旧,凋敝必然。出出人人的大厂人,面容上的改变最为具体,是再也回不去的从容坦荡和豁朗。

将大厂作为背景描摹,杂且碎,是为杂碎。

大厂雄浑,苍茫,在背景里无言。

时光悄然滑过,遍地萧瑟。

那里,是我精神的故乡。

工人文化宫

大厂拔地而起,小镇应运而生。

大厂霸道地楔入小镇的各个部位,只余很细微的地方留给大厂之外的单位填空,比如商店粮店饭店邮局银行,派出所街道办,总之都是服务于大厂和大厂人的。因此大厂和大厂人天然的优越总是在举手投足中显现,不止于着装和神态,精气神里也满满都是。

大厂本身也被两部分劈开,泾渭分明,即生产区生活区,身着制服的警卫恪尽职守地笔立于大厂门口,前面被一道影壁略显隐蔽地遮着,于是这大门内外便是一个世界的两极,人员可以里外流动,车辆可以里外流动,声响可以里外流动,空气可以里外流动,其余的,是不可以里外流动的。接受进厂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关于保密教育,讲课的老师站在前面面色严肃地说,我国的先进技术和落后技术都属于机密,都是不可以外泄的。首次踏人军工企业的小青工面面相觑,骤然感到肩头一沉,稚嫩的脸立时布上了庄重和庄严。

但能拥有大厂的出入许可很难,很难很难,因为难,才使得那一张红色的工作证很有权威,每每职工进到厂门时,从胸前的工装衣袋里掏出那证很是洒脱地一晃一挥收起,不知被多少人,被多少我们这样被隔在门外的大厂子弟,眼热眼气。尽管对那里面的一切并不陌生,每家都至少有一个人在里面效力,年复一年的,听也听得熟了,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坦然地出入,很是名正言顺地出入,竟成了魂牵梦绕的事情。

不过那是从前了,当大厂的优越感被跨世纪的阳光一点点地击酥击粉之后,大厂人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矜持渐呈尴尬,钱袋子里的亏空使得大厂的吸引力呈加速度下降趋势,工人的体面和自尊都大打折扣,就差挥泪放血了,可是不合,鸡肋样抱残守缺。几粒米熬粥,撑不着饿不死。

这不怪大厂,大环境使然,大厂的存在就已经是明证,虽衰颓但屹立不倒,悲壮而怆然。大厂若像一个没用的大烟筒一样轰然倒地,谁又能舍身扶起昵?曾经的劳苦功高能当饭吃吗?

大厂老了,没落贵族一样,靠经年养蓄的某些气质,虚弱而又固执地守着曾经的荣光。大厂自己的标志性建筑——厂俱乐部、足球场、厂职工医院、职工食堂、职工宿舍、厂招待所、厂子弟小学子弟中学托儿所幼儿园……能收缩的收缩,能拆改的拆改,能扩建的扩建,能夷为平地的夷为平地,但老墙砖里承载的故事还有,还在无人的夜里一遍遍给自己回放,旧时的声响破空而来,在低缓的风中,轻轻地流转。P3-5

序言

你的大厂,谁的流年

——曲静散文集《大厂流年》代序

张瑞田

曲静又一本散文集即将出版,她对我说,这本散文集还是请你写几句话。我不能不答应。第一,我一直热衷散文阅读,当然也时常提笔,写一些叫作散文随笔的文字。第二,我与曲静在吉林市共同成长,相近的年龄与共守的家园,给予我们相似的人生感受。

保持文学梦想的旧友,在我的心中有着沉重的分量。

传统散文推崇生活实感,也就是说,散文作家所描述的人物与景致,历史与事件,应该有真实性。曲静是传统的散文作者,她的写作没有脱离自己的生活体验,其第一本散文集《静水流深》,庶几就是自己成长片段的集结。摆在案头的《大厂流年》,与《静水流深》是姊妹篇,只是后者进一步挺进历史,并把目光锁定在一个叫大厂的固定区域。她把不算年轻的目光,向时间深处凝聚,再一次感觉到自己的青春岁月如何在懵懂中经历了异常的风险。面对几近致命的风险,竟然没有丝毫察觉,相反,带着类于弱智的乐观与自信,精神抖擞地迈向现实世界的虚拟桥梁。

用文字追问真相,用思考抚摸历史。当光芒四射的镀层一片片脱落,当政治泡沫一点点零落,我们就不会原谅昨天的谎言,注定去现实中寻找更为真实的说法。

其实很难,其实我们的脚步从来没有轻松。曲静,一位不长于形而上思考的作家,她要凭直觉和良知,进入漆黑的隧道,她几近主旋律地想着,走出隧道依然会看到明朗的天。

能吗?

是我的问题,也是她的问题。

《大厂流年》的最后一页、最后几行字从我的眼前消失,我就明白,这个晚上注定失眠,注定要在曲静的文字中寻找青春时光,注定要在曲静的叙述中思索工厂的命运、工人的命运,还有我们自己的命运。

曲静所写的大厂,是一座我并不陌生的军工厂,是计划经济规划出来的国企,形象高大,影响深远。我不止一次到这家工厂造访,从参观采访,到承揽广告,近十年的时间,我见证了这家企业的荣辱。国企集体衰败,它也无能为力,军品转民品的产业调整,预设了它的悲剧命运。没有办法,叮叮当当的改革开放,不是每一个行业都受益。曲静写到的大厂,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曲静没有写作厂史的任务,她娓娓言说的是与这家企业共同成长的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灰头土脸的农民工,趾高气扬的工程师,无忧无虑的自己。

作为企业的家属,曲静享受了国企兴旺时期的福利待遇,逢年过节,几条两三斤重的鱼提在手里,路旁羡慕的眼光,让她和她所代表的他们春风得意。国企是小社会,尤其是有一定规模和行政级别的国企,幼儿园、学校、公安处等应有尽有。这还不算,彼时对工人阶级的超级推崇,赋予国有企业新的政治含义。曲静当然懂得,曲静温暖地回忆起大厂带给自己的信心和想象:从耕地上建起来的工人文化官,铺就的足球场,热气腾腾的职工食堂,以及学校、医院……那是工业文明在一个落后国家的最初体现,也是对农业社会的强势挑战。我与曲静的家乡,是个有水有电的地方,适合大工业的大面积发展。“一五”计划,有七个半大项目在此落脚,塔吊,穿入云端的烟囱,腾于空中的输油管道,大卡车,运输专列,一一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经济活力。对于政府而言,这些项目意味着就业,增加税收,上缴利润,也意味着政府的级别,干部的配备。曲静最幸福的时刻,一定是在父亲的拥抱下,在电影院里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一定是在热气腾腾的工厂浴池里洗热水澡,一定是吃着用工厂气压锅蒸出来的米饭,一定是喝着工厂车间生产的甜汽水……只是曲静年幼,还不懂得工厂的政治寓意,当然不知道工人阶级管理一切的理念,是如何把她家的邻居、她父亲的工友以及戴一副眼镜的技术员,输送到其他工厂、其他城市的党委政关、其他名闻遐迩的高校担任领导职务。同时,她也不会察觉,受过良好教育、文质彬彬又学问渊深的右派,在工厂低眉鼠眼的滑稽样子,更不会知道,这些人是工厂不可或缺的人才,尽管他们不能高傲地挺胸昂头,但是他们的内心一定比海洋宽敞。

曲静的幸运与悲怆,伴随着她的成长。有一点,曲静始料不及,她长大成人,她赖以骄傲的大厂不再辉煌了,三十多年前兴建的大型国有企业如一头中弹的狮子,开始沉重喘息。工厂经济学显示出来的数据,让她如鲠在喉。上岗人员的工资,已经低于退休人员的工资,职工医院缺医少药,医疗费、丧葬费无处报销,滞后的社会保障体系,未能有效覆盖在岗或下岗的工人。买断工人工龄,把本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推向社会,一时间矛盾激化,国有企业下岗工人成为弱势群体,企业改制,一小撮既得利益者用不可告人的手段使国企易帜。贫富差距渐渐拉大了。

曲静沉吟的时候,我正在办经济报,我的兴趣在于,更为全面地了解经济转型对政治体制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影响,以及独立文人能否在经济转型的历史过程中独立存在。报纸是媒体,有商业要素。为了观察身处的社会,为了谋生,我们开始进入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采访,甚至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服务。视角的不同,感受也不同。曲静是感伤的作家,她愿意以女性的体验,回眸往昔的生活。因此,她的叙述是宁静的,是质朴的,是善意的,当然,也是迷茫的。

今年的夏天,我去俄罗斯圣彼得堡旅行时,一个人徒步寻找伟大诗人艾特玛托娃的故居。涅瓦大街和涅瓦河边,我努力发现历尽人生磨难的诗人,是用什么心情和节奏,从监狱回到她所心爱的城市。寻找艾特玛托娃的那一天,我更为震惊,所询问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一位叫艾特玛托娃的女诗人,也都知道她曾经的住处。在他们的指点下,我来到艾特玛托娃的家,看到了没有艾特玛托娃的老房子依旧诗意盎然,栉风沐雨,意味无穷。

今年,我被几位女性作家所迷住,一是筱敏,一是崔为平。还有她们对以往生活的回眸与剖析,用坚实的文字表达,振聋发聩。

与筱敏的凄冷和崔卫平的沉静相比,曲静是从迷惑中渐渐苏醒的作家,她不依靠哲学思想指导自己的诘问,也不以知识考据决定一己的判断,她慢慢悠悠地,甚至带有一丝温情地眺望昨天,也许看到了少女时期的自己,她的批判能力在那一刻软弱起来。

对于作家而言,一切往昔的生活与未来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品质。只是往昔生活已经沉积成一个固体的片段,它不像未来那样不可捉摸,因此,就有足够的理由做出真实的判断。曲静对计划经济时期,也可以说对文革时期的生活现状,从一个侧面精雕细刻了一番。有时,曲静不愿意表现出自己的倾向,尽管那一时期有种种不尽人意的事情频繁发生,曲静仍旧静默以对,她像天使那样,只说出眼中的世相,而不做出结论。于此,我们看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给我们带来的短暂信心,从工人阶级当家做主,到被人艳羡的国有企业的应有福利,的确给一部分由农民转为产业工人的中国人插上了幸福的翅膀。遗憾的是,陈旧的管理模式,贪腐、侵吞现象此起彼伏,导致国有企业竞争能力的下降,亏损严重,直至出现产品滞销,拖欠工人工资,企业巨亏。以改革的名义,为中国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第一代产业工人,风光不再,被粗暴地买断工龄,成为自食其力者。他们瘦弱的身影,折射了改革开放一段不洁的章节。

曲静是目击者,他的父亲就是最好的例证。她给父亲写过一段长长的文字,其中的伤感与无奈起于女儿的善良,终于对少年时光产生了怀疑。

围绕大厂的生存,是特殊历史历程中的人文生态。曲静不愿意过多地哀怨,她以女人温润的心境,抚摸那段时光的斑驳色泽,懵懂的日子永远具有诗意,她在土地与厂房之间,在工分与工资之间,在强与弱,罪与罚之间,嗅到了人性之美。这样的美是永恒的,是需要一个民族倍加珍惜的,也是我们的根本。她没有能力阻止恶的扩张,但她能让善之光在我们的生活里流淌。在首篇《大厂流年》中,诸如《升斗小民的狂欢》、《1976年的天象》、《“师傅——”》、《浴室里的成人礼》等篇什,无不是在普通人的世界里探寻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接续了我们历史的深思,对美,对正义的向往。

当代散文的工具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第一,它没有尊严地把自己变成政治观念和社会观念的附庸,为“干禄”书,变成了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第二,散文作家精神向度的扭曲,导致当代散文思想的缺失,那种不疼不痒的浅描写,轻阅读,以及对器物和风花雪月的细腻叙说,几乎成为一种模式;第三,我们开始大摇大摆地表现出对“高大全”、“红光亮”的青睐,对政治世家和经济世家的谄媚,成为当代散文的流行题材,危险性极其严重。散文需要具有危机意识,面对纷杂的世相和迷离的历史,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辨别是非的追求,没有献身真理的勇气,文何以堪,情何以堪?

波谲云诡的现实,为散文创作提供了巨大的选择余地。经济建设成就和人性迷惘,集体意识的迷幻与公共知识分子的忧患,收入的提高与幸福指数的下降,国际地位的上升与领土纷争……无不让一位保持责任意识的作家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如此丰富的现实生活,如此开放的文化环境,如此便捷的信息传播,是当代散文创作的真正动力。

从青年时代,曲静对散文保持足够的敬畏,当时,那些恣意、浪漫、炽热、跳动的文字,依旧保留在我的记忆深处。人到中年,在现实生活中起伏,在家庭生活中忙碌,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寻找,曲静的展开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是惊讶,还是哀叹?曲静依靠感悟,这是她的直觉,兴致勃勃地讲述自己的青春故事。只是她再也没有往日的无忧无虑,尽管兴致勃勃,眼角眉梢已经刻上岁月的暗影,她的讲述,已然看到了一层伤感。那伤感中埋伏的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的敏锐,以及忧患。她用她的温软书写冷峻,反而让冷峻呈现出特别的质感。比如《大厂流年》中的一个章节《行走方式》,那几乎就是不见嘶喊的哀鸣和控诉。我们不能遗忘民族的悲剧,尤其不能忘记铸成民族悲剧的根源,夜郎自大地夸虚现有的选择,极有可能掉入痛苦的深渊。

应该说,曲静的散文有着独特的现实视角,她对国有企业的历史性探寻,符合历史逻辑。国有企业的兴盛、衰败、再兴盛、再衰败,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思考的焦点。对于作家而言,一个人在兴盛、衰败、再兴盛、再衰败的过程中的处境尤为重要。要么踌躇满志,要么无精打采,要么斗志昂扬,要么贪婪贪腐。这是生活的写照,这是一个人的写照。于此所看到的必然是——人,还是人,鬼,依然是鬼。

我还有兴趣思考国有企业的命运,有关垄断的问题腐败的问题,还在煎熬着我。没有办法,我们是没有放弃理想的人,当然就有责任厘清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棘手问题。这些问题的厘清,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就好比曲静笔下的大厂,一方面为改革开放做出了牺牲,一方面为市场经济的深化开辟了道路;一方面为旧有的产业工人带了痛楚,一方面为新技术、新的工作方式、新的人文精神提供了历史机遇。冲突与矛盾,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

2014年6月16日干北京

后记

小镇和大厂成了我的矿,一次次开采,这次更是一路掘进,极尽所能。之后,我可能会选择放下,起码暂时放下,不然怕被自己采空了。

对那里我感情复杂,时爱时恨的,怎么也绕不过去。于是我命令自己直面,然后再想毅然决然地调头,是不是自己的需要。

还有,作为一名长于写作的人,纠结于心的常是写什么,而不是怎么写。能人目的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反弄得心动大于行动。既然兜兜转转又回到起点,看来是定数。索性硬了头皮,任由牵引。

这次将笔触完全指向大厂,并调动了大半生积蓄。

也让自己又一次陷入过往。

注定是一次并不愉快的陷入。

是女人但不喜欢小女人状的书写,又脱不开女性特有的局限,在这样的夹缝中前行,便成为一种考验,有时比较煎熬。

把自己定位在了业界良心,挺唬人,但也不是没根据,很想通过自己的书写,激发出一些能量,哪怕是一些思索也好。大厂里埋伏着太多的诱因,闭了眼睛都纷至沓来。想想诸多的细节,不觉辗转反侧。

希望经由“个人记忆”来重构“公共记忆”。

希望那里的人,那里的生活、生态,会多少纳入大众视线。

十多万字的容量相当于一个小长篇了,却还不是小说的卖相,有故事但不是主讲故事,想把故事讲好,但也知道故事可能不是这么个讲法。

共纳了五篇东西,均下来,每篇也有几万字之多,没有太多的情节推动,这样的长度长得可疑也长得令人生畏,不知好不好接受。

文本也奇怪,类小说,类散文,类纪实,还贴上非虚构。一个个标签后面其实装的是“四不像”,可能是风格特点,也可能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希望见仁见智,被在意最好,不被待见也在预料之中。好在字句之间,诚心可鉴。

就五篇东西的写作,却也拉开了间距,最早与最新完成的篇目,前后竟有十六七年的跨度,这样的一堆装在一个篮子里,不知会不会有些硌生。毕竟写作的风格路数以及切入点发生了变化,再就是年岁改变了心迹。

作为一本书,体例大致一致好些,这是以往的经验,这次试着做了努力,有心人会注意到这些。

又把瑞田劳动了,弄了好大一篇序。瑞田的序比我的文还好,所以一用再用,也不知面对这种“不拿自己当外人”的家伙,他是否心生厌烦。估计以后不会有这种担心了,到此为止,好东西得省着用。

颇值一提的,是这次能与琛子和老家合作,他们怎么看我是一回事,我却是从头至尾地兴奋着。能将自己的名字和他们的名字挤在一起,还是少年时的心事,因为诗歌,因为青春、爱情和理想。现在,哪怕是共同挤在版权页中也高兴,就像是人家开开心心地合影,我假装一不小心抢进了镜头。

生怕辜负。

作者

2014年6月18日,于吉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6:3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