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里下河的女儿/家教家风读物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里下河的女儿》是作者冯大生和他的家族成员以散文体裁创作的回忆文编,多角度塑造了一位平凡但充满智慧大爱的农村妇女形象,文笔自然朴实,具有较为浓厚的地域特质、乡土气息,展现了冯氏家门这一乡村家族所具有的坚韧不息、乐观生活、热情待人的家风。家风是家庭成员世代遵守的共同价值、集体认同与家族文化,具有言传身教的特点。家风体现在家庭成员每个人的言行上,在家庭核心成员的引领下,家风成为一种世代相传的精神力量,是一个家族生命力的延续。本书展示了里下河农村人民生活方式、城乡家庭结构的变化,呼唤以淳朴家风促进形成纯正世风,构筑精神家园,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体现了传统价值在新时代的相融性与统一性。 目录 序言 历史的余数(毕飞宇) 一 三春晖 写在大地上的悼词 清明时节的哀思 梅雨季节的思念 记住——妈妈的生日 哦,那逝去的暑假 我的心寻找妈妈已半年 月光里的妈妈 金秋十月忆老母 我眼中的妈妈与爸爸 娶媳妇 哦,那永远失去的年味 延续的家风 二 满庭芳 勤劳自立朴实善良,这就是我的奶奶(冯学军) 奶奶是位倔强的老太(冯爱华) 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思念(冯学东) 忆慈祥的奶奶(冯学松) 奶奶的宽容与大度鼓励着我(冯秋明) 奶奶什么都会为小辈们想(冯秋玲) 奶奶最美好的心愿(冯学之) 我的大家庭有着开明的奶奶(田冬梅) 难忘那忙忙碌碌的身影(陈立松) 乐观向上的精神永远支撑着我前行(陈飞) 太太的勤俭值得我们学习(冯蕾) 只为他人前程似锦(陈明跃) 将她一生所秉持的人生信条放在心底(冯悦) 殚竭心力终为子(龚仁昌) 姑妈的孝道与善心(龚仁鹏) 姑妈脸上挂着亲和的笑容(龚健斌) 姑妈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龚小芳) 坚韧向上的品质值得小字辈学习(龚晓健) 姑妈对我说家和万事兴(颜春红) 姑妈做事很明理知轻重(王峰) 她的乐观精神值得我学习(潘爱华) 三 情义深 大妈的大爱让人感到温暖可亲(唐大阳) 大妈的真诚让我无法推却(朱玉立) 筛喜孃孃叮嘱晚辈读书有出路(龚爱晴) 为人处世时想想奶奶的善良与周到(闵成) 附 录 父亲是一本无言的家教之书 忆与爷爷奶奶相处的日子 钱是什么东西?就像人身上的硍(周云龙) 跋 家教家风出农家(袁振国) 后记 家风——家族生命的延续 序言 序言历史的余数 龚云英,女,1933年7月 28日出生,2019年2月28日 谢世,目不识丁,辛劳一生 ,儿孙满堂。在苏北的大地 上,这样的女性遍地都是。 相信我,在未来的任何一部 被称作“历史”的作品中,我 们都不可能看到龚云英的身 影。龚云英普通得不能再普 通了,她就是“百姓”中的一 姓,现在,她的姓名被刻在 了石头上,供她的子孙凭吊 。 现在的问题是,历史是 什么?常识告诉我们,历史 是大事件,历史是大人物。 这没错。历史只能是概括的 ,它不可能面面俱到。历史 的书写首先面对的是符号化 ,只有那些被符号化的事和 人才有可能成为“历史”。 这就导致了历史的余数 ,那个比历史本身要庞大得 多、复杂得多、丰富得多和 幽深得多的余数。我们接下 来要面对的必然是这个:历 史的余数有没有意义? 有。当然有。必须有。 如果我们不能确认历史余数 的意义,这等于说,我们就 此否认了我们自身的意义, 我们就此否认了生命的意义 ,存在的意义,乃至于活着 的意义。但是,我们不习惯 书写历史,我们认准了历史 的书写是他者的行为与使命 ,我们一代又一代,就这样 放弃了面对历史的权利。 但是,有一个人,冯大 生,我的本科师兄,他是一 个异数。他另类。他不信邪 。他坚持把历史书写的权利 牢牢地把控在自己的手上— —哪怕他书写的仅仅是余数 。他的生母去世了,出于对 母亲的爱,他写下了一篇又 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这些 文章称得上“文学作品”么? 我不知道。这些文章够得上 “历史书写”么?我也不知道 。我所知道的是,冯大生不 只是自己在书写,他还发动 了整个家族,那些和“龚云 英”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亲人们,他们一起来写。令 人振奋的事情到底还是发生 了,因为立体性和总揽性, 那个普通的、目不识丁的、 辛劳一生的、儿孙满堂的女 性——龚云英——在我们的 面前重新回到了三维,栩栩 如生。她必将成为里下河大 地上一段历史,一种生活, 一种文化的生命范本。在长 达86年的时间长河里,这里 的大历史是如何转换的?这 里的人们是如何婚丧嫁娶和 生老病死的?这里的人们是 如何劳作、如何持家、如何 待客、如何助人、如何忍让 、如何餐饮、如何教育、如 何医疗、如何参与公共事业 、如何“柴米油盐酱醋茶”的 ?“历史”可以有断章,“历 史”可以有跳跃,但是,生 命,生活,没有一个24小时 可以当作空白。回到先前的 问题上来,冯大生这样做有 意义就在于,他做了!而那 些没有看到意义的人,仅仅 是没有这样做。 如果我们愿意把这样的 书写再拓宽一些,我们将不 可避免地从“龚云英”的身上 看到一个放大物,那就是龚 云英和她的家。我们看到了 一个完整家庭的运行和完整 家庭的文化,这将给我们以 启示,一个好人放大了,势 必会带来一个好的家庭。 每一个个人的存在都是 一部历史,历史学家可以宣 布我们是余数,但我们不是 。我们完成了历史,承担了 历史,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 历史。 (毕飞字) 导语 本书作为家教家风读物具有亲切感人、接地气的特点,给我们处理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乃至邻里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字里行间传递着如何做人、做事的智慧锦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我国历来重视家教家风,无论是传统的耕读为本、诗书传家,还是倡导的孝亲、明理、忠厚、勤俭等,都像一根根牢固的纽带,不断地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字富有感染力,故事亲切感人,著名作家毕飞宇先生作序,知名教育理论家袁振国教授作跋,也使得本书增色不少。 后记 跋家教家风出农家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是每个人的幸福港湾。作 为人之社会化的初级场所, 家庭同时传承文化礼仪、磨 砺个人品德、熏陶家国情怀 ,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与行 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这其中,发挥作用 的不仅是家庭的物质基础, 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风。正 如《周易》所说的,“积善 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 家,必有余殃”。良好家风 的形成,有着言传身教的特 点。这其中,父母往往起到 主导与示范作用。 《里下河的女儿》这本 书,以编著者大生的母亲为 原形,以散文体裁,回忆、 记叙、抒写一位农村妇女, 在贫困年代以柔韧之躯撑起 一个家的故事。通过编著者 本人、众多家庭成员及亲戚 朋友之笔,从不同侧面与角 度,呈现了冯氏家门这一乡 村家族所具有的“勤劳发家 、勤俭持家,忍让包容、坚 韧不息,苦中有乐、乐观生 活,热心待人、为人着想” 的家风,体现了传统价值在 新时代的相融性与统一性, 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时代变 迁与农村社会的变化。较之 于一般的家教家风读物以说 理为主,本书由一个个鲜活 故事组成,具体、真实、形 象、可感、可亲。编著者大 生用真挚的感情、敏锐的洞 察、细腻的描写,将母亲为 人处世的经历、情感与智慧 梳理凝练到心头笔尖,展现 了母亲的孝道可歌、爱心无 价。同时通过其他作者的一 篇篇文章,也看到了儿孙晚 辈们的孝心无价、爱心可嘉 。编著者与家庭成员及亲戚 朋友共同抒发对“母亲”“奶 奶”“太太”“姑妈”“大妈”的怀 念之情,挖掘其情感与精神 世界,组织写作其本身对晚 辈就具有很好的示范与教育 意义,也是家风从无意识的 孕育形成到有意识的构建过 程。通篇蕴含了儿子对母亲 无比的热爱和思念,多维立 体塑造了一位平凡但充满大 格局、大智慧与大爱的农村 妇女形象,体现了深厚的社 会学涵养和文学素养。小中 见大,细致感人,普适价值 和教育意义十分突出。文笔 朴实自然,具有浓厚的地域 特征、乡土气息和直击人性 柔软之处的感染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里下河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 ,地势低洼,状如锅底,水 网密布,在农业社会往往靠 天收成。生于斯长于斯的人 ,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要 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正 如编著者所言,改革开放以 来,经济与交通虽然发展了 ,但环境污染和交通事故却 给不少家庭带来了变故。他 的母亲几经摔打而不倒,其 身上集中体现了水乡女性特 有的意志和韧性。在这个意 义上,编著者的母亲具有典 型意义,代表了里下河地区 千千万万个家庭主妇。她一 生所追求和付出的,正是无 数家庭努力改变贫困面貌、 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这一朴 素愿望的体现,由此产生了 一种神圣的义务感与奉献精 神,形成了超越普通人的“ 能干”品质,使我们对“艰难 困苦、玉汝于成”坚信不疑 。 勤劳善良、不辞辛苦、 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差不 多是母爱的标签。而在《里 下河的女儿》这本书里,我 看到了不一样的母亲,感受 到不一样的母爱。粗粗翻读 一遍,许多段落让人过目难 忘。相对于通常家庭主妇而 言,编著者的母亲扛起了更 多的家庭责任,在家风形成 上处于主导地位,同时也呈 现出更多不一样和难能可贵 之处。其一,承担了家庭主 角,对生病体弱的丈夫服侍 周到,即使前一天被打了次 日仍然把早茶端到丈夫床头 ,长期坚持,让丈夫的身体 逐渐向好,这在农村媳妇中 少见。其二,胸怀大局有远 见,集中体现在家庭经济条 件不好的情况下,坚决支持 编著者复读考大学,最终成 就了小儿子、成就了大家庭 ,这在当时农民家庭中少有 。其三,勤劳发家有办法, 动脑筋想法子多种经营,磨 豆腐,踏缝纫,种蘑菇,栽 甘蔗,做皮蛋,腌咸蛋,收 色蛋,制砖坯,搓草绳,卖 熏烧,贩茶叶,开商店…… 闯过上海,跑过武汉,在江 都县小纪区的太平村创造了 许多“全村第一”,令人称奇 的是,虽是文盲却把裁缝手 艺学到,披星戴月、含辛茹 苦做缝纫,一举摆脱家庭贫 困面貌,这在农村妇女中不 多见。其四,面对困难不退 缩,家庭屡遭打击而不倒, 把痛苦留在黑夜,把微笑带 给他人,乐观开朗的精神状 态在农民中非常珍贵。其五 ,既善良又无私,为他人着 想,热心帮助乡邻,不贪小 便宜,把供销社一年轻职工 错发多给的九条烟急匆匆退 回,这在农村妇女的思想与 行为中尤为难得。其六,心 中始终装着大家庭,教导侄 媳妇用做裈头的办法化解妯 娌矛盾,为三儿子留后续香 火扑通跪地求媳妇,不远数 百里数次远赴南通、南京探 监看望鼓励孙女,为大家庭 的平安幸福求神拜佛每天早 晚一个多小时,这种包容与 境界在农村女性中屈指可数 。这样的事例在书中还有很 多很多,有待于读者去发现 、去体会了。梁启超在《新 民说》里说:“妇人弱也, 而为母则强。”这本书里“母 亲”的名字,有三个叫法: 筛喜、龚云英、冯奶奶,恰 好对应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 。从儿时小名筛喜,到青壮 年龚云英再到冯奶奶,她每 一步都选择坚强,同时又呈 精彩页 写在大地上的悼词——纪念母亲逝世一周年 那天早晨,安卧在水晶棺里的母亲,被四人抬起,出了她进进出出无数次的大门,出了她上上下下爬过无数次的院门,在她来来回回走过无数次的屋后的那条路上——上了车,永远离开了她的家…… 送葬的车队出了小镇的东头沿着野田河向北,在和尚的吹打声中向左下坡拐进了高徐火葬场。为母亲领到的牌子是5号,在排队等候的过程中,不时听到鼓乐声起,是别人家的送葬队伍。这个火葬场建了几十年了,方圆几十里水乡故去的人,就被送到此处走完人生最后一站。在这里送走了祖父母,在这里送走了外祖父母,在这里送走了父亲,今天又来送母亲。“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人生的三个终极问题也许只有到了这里才能找到答案。这么想着,轮到母亲的告别仪式了,灵堂的主持司仪是位年轻姑娘,她忽然问道: “你们准备悼词了吗?”我猛然一惊,方才想起悼词没有写啊!转念一想,农村人谁还准备悼词呢?随即那个司仪说:“如果没有,我就代致悼词了。”她格式化地略带感情色彩地说了一段话,这通稿内容也还说得过去。我们随着司仪的引导,向母亲三鞠躬,在哀乐声中,依次向遗体告别。缓行的队伍里有人发出哭喊声,母亲没有女儿,谁在伤心地痛哭啊?我久久端详着母亲的遗容,母亲仍旧安详地睡着,犹如在家里灵堂睡着一样,脸颊上应该还留着泪痕吧?永别了,亲爱的妈妈,永别了,我一步一回头,失声痛哭。我在心底里呼唤:“妈妈,孩儿舍不得您这么走啊,妈妈,让儿再看您一眼吧……”母亲被推进去了,推进去了!我们又赶紧来到灵堂外等待,估计烟囱里那股黑烟是母亲的了,只听人群里有人哭喊:“孃孃(姑妈),你让火啊,你让火啊!”此时此刻,我只有对天而泣,直到黑烟变成青烟,那缕缕青烟可是我母亲的精灵呀!当从窗口接上母亲的骨灰盒后,我的心反而平静了。按照风俗不走回头路,到镇上沿街北绕一圈回家。将母亲的骨灰盒放到堂屋的供柜上,供奉不久,又被送到村里的墓地里。当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走上通往太平村的马路时,路边目送的人群中有一个人哭得泪人儿一般,她是母亲的堂姐,从小带我母亲一起玩的娘家人。这条路,是从村里老家通往母亲娘家的那条路,母亲不知道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走了多少次,这是她最后一回了。母亲的骨灰被送到了她最终的归属地,一块离路边不远,离河边很近的墓地,与在这里等候十年的父亲合葬在一起。砖砌的墓室四周有茂盛的松柏与冬青树,前面是一块麦田。俗话说,入土为安,我边叩头边祷告:“妈妈,你今天与爸爸在一起了,你们好好过日子吧,旁边还有爷爷奶奶他们……” 每当回想起送别母亲的那一天,我的心情便久久不能平静。从母亲被抬着离开家的那一刻起,从向母亲遗体告别的那一刻起,从母亲被安放在墓室的那一刻起,母亲的后事又走完了三部曲。从童年到青壮年到老年,母亲艰难地走完了人生三部曲,共活了86年零24天(农村习惯过了春节才长一岁)。尤其令我不能忘记的是,母亲的追悼会是个没有悼词的告别仪式,母亲是个爱热闹讲排场的人,按风俗该办的都办了,可唯独没有为母亲写悼词。其实,一个农民死了哪有什么悼词呢?父亲没有悼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没有。也许在中国只有农民死后没有悼词。我听过“八宝山”的悼词,我听过老领导的悼词,我还听过乡镇干部的悼词,参加过若干次追悼会,唯独没有听过农民的悼词。作为祖祖辈辈的农民,没人写也不需要写那玩意儿。因为,农民的悼词写在儿女的心中,写在每个乡亲的口碑中,写在他们赖以生存的那片土地上。如果那天要写,我就这么写:“我的母亲是里下河农民的女儿。”P2-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