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编著的《彼年红豆(中国古代爱情诗歌漫谈)》立足于题材类型学的视角,依循爱情、婚姻发展的先后阶段,系统梳理和分析古代爱情诗歌中表现的各种情态。行文优美流畅,分析细腻生动。通过对这些诗歌作品的细致赏读,使广大读者更为真切地感受到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和心态特征,同时也体会到同一爱情阶段中不同时代、身份的作家写什么与怎么写的细微差异,领悟到中国古典爱情诗歌多姿多彩的情感空间和风姿绰约的艺术魅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彼年红豆(中国古代爱情诗歌漫谈) |
分类 | |
作者 | 高峰 |
出版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高峰编著的《彼年红豆(中国古代爱情诗歌漫谈)》立足于题材类型学的视角,依循爱情、婚姻发展的先后阶段,系统梳理和分析古代爱情诗歌中表现的各种情态。行文优美流畅,分析细腻生动。通过对这些诗歌作品的细致赏读,使广大读者更为真切地感受到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和心态特征,同时也体会到同一爱情阶段中不同时代、身份的作家写什么与怎么写的细微差异,领悟到中国古典爱情诗歌多姿多彩的情感空间和风姿绰约的艺术魅力。 内容推荐 高峰编著的《彼年红豆(中国古代爱情诗歌漫谈)》依循爱情、婚姻发展的先后阶段,掬取古代诗歌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形象展现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和心态特征,同时也体会到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爱情诗歌的风格差异,更为真切地感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情爱之真、人性之善、艺术之美。! 目录 绪论 壹 少女怀春 贰 男士多情 叁 青春邂逅 肆 花前月下 伍 海誓山盟 陆 合欢绸缪 柒 伤心南浦 捌 别梦依依 玖 相思愁怨 拾 久别重逢 拾壹 往事如烟 拾贰 曾经沧海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热切向往 《礼记》卷七宣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中也引述告子之言:“食色性也。”怀春少女情欲的炽热,就像是对于饮食的饥渴。《诗经》当中就不乏“未见君子,怒如调饥”(《周南·汝坟》)、“婉兮娈兮,季女斯饥”(《曹风·候人》)的诗句,将情欲与食欲并提。此外,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陆机《为顾彦先赠妇》“愿保金石志,慰妾长饥渴”等句,也都真切流露出怀春女子对于美好爱情的热切渴望。《诗·小雅·隰桑》由桑林枝叶茂盛,兴起女子情爱的冲动。她想象与情人在茂密的桑林里幽会的快乐:“既见君子,其乐如何”、“既见君子,云何不乐!”仿佛耳畔听到了缠绵的情话:“既见君子,德音孔胶。”于是,在最后一章就将女子对于爱情的渴望和盘托出:“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曰忘之?”如此执著的爱恋怎能淡忘?这就更加突显出爱的坚贞不渝。 这样的情感在南朝西曲歌《杨叛儿》中表现得非常新奇热烈。其二开头两句交代女主人公家门口的景致,由此兴起女子情感的抒发: “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女子设想,情郎(“欢”)要是作沉水香的话,那么自己(“侬”)就是与他相依相伴的博山炉。这里,女子不是将自己比香、男性比炉,而是显出对情郎痴心呵护的情态,也就表现出这位女子追求爱情的热烈、大胆和主动。其五写得格外巧妙: 欢欲见莲时,移湖安屋里。芙蓉绕床生,眠卧抱莲子。这首短诗具有字面描绘和谐音寓意两层涵义。如果从字面直接解读,是诗中的女子对情郎说:你若想方便地欣赏荷花,那就把荷花池搬到房间里面来,荷花开放在床铺的四周,你躺在床上就能抱着莲蓬入眠。这样的画面想象确实匪夷所思,给人以置身神仙洞府的奇妙感受。然而这首诗歌的谐音寓意,则是女子对情郎的殷切期盼:你想要追求爱情的话,那就主动到我屋里来相会吧。那样,我就能够时刻见到你,日夜和你相依相偎。如此炽热的爱情表白,通过富有江南情味的“芙蓉”、“莲子”等等植物意象来谐音双关,都显得缠绵含蓄、意味深长,给广大读者带来青春激情的触动,也感受到优美的艺术魅力。它与北朝民歌《地驱歌乐辞》中的“枕郎左臂,随郎转侧”异曲同工,然其含蓄温婉与率直明朗的风格差异又判若云泥。 同样描写江南莲花掩映中的青春悸动,晚唐词人皇甫松的《采莲子》词别具风神: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情窦初开的少女在波光粼粼的荷塘中欣赏秋光,采摘莲子,突然被岸上一位英俊少年迷住了,任凭自己的莲舟轻轻飘荡,爱情的火焰悄悄燃起。她下意识地抛出一颗莲子,一颗少女初恋的心。她是大胆的,也是羞涩的,就在这“无端”的冲动过后,就从痴情的刹那间醒悟了过来,害怕被别人看见,脸腾地涨红了,独自害羞了好半天。这是一种甜蜜的羞涩。在这里,没有人世间的种种拘束,而是两情相悦的自然吸引。况周颐在《餐樱庑词话》中评价此词道:“写出闺娃稚憨情态,匪夷所思,是何笔妙乃尔!” 怀春少女对于爱情的热切向往得不到心仪对象的积极响应,往往就要忍受单相思的折磨。 P14-15 序言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爱情。瓦西列夫《情爱论》指出:爱情是“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上产生于男女之间、使人能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这种综合的(既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互相倾慕和交往之情”。情爱是人的生理本能和基本权利,爱情是人类精神活动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追求。爱情固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完美的生活必然包括完美的爱情。歌德说:“人生之中有爱情,就恰如自然界有春天,大地上有鲜花。”雨果也说:“生命是一朵花,爱情是花蜜。”因此,对不可名状的爱情的热烈向往、痴狂追求与衷情歌唱,就成为诗歌的主要题材。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说: “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清人袁枚也指出: “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诗所最先,莫如男女。” 中国古代的爱情诗经历了《诗经》《楚辞》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到了晚唐李商隐的无题诗,近体诗歌抒写爱情的功能和技巧发展到了极致。与此同时,中唐以来兴起的曲子词凭借其合乐歌唱、长短参差的体裁优势,逐渐取代了近体诗表现爱情的地位,成为晚唐、五代以来描写爱情的“专业户”,从而形成了宋代所谓“诗词分疆”的功能定位、“诗庄词媚”的风格差异。钱锺书在《宋诗选注·序》中指出:“宋代五七言诗讲‘性理’或‘道学’的多得惹厌,而写爱情的少得可怜。宋人在恋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不反映在他们的诗里,而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词里。……据唐宋两代的诗词看来,也许可以说,爱情,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眼开眼闭的监视下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从古体诗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体诗里,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因此,抒写花前月下的儿女情思就成为了唐宋词最为擅长的题材。宋朝以后诗词’、散曲、民歌当中对于情爱的抒写,意蕴丰富,别具魅力,为中国的爱情文学增添了多样的风采。 勃兰兑斯深刻揭示了爱情文学的时代价值:“在文学表现的所有情感中,爱情最引人注意;而且,一般来说,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深。了解人们对爱情的看法及表现方法对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是个重要因素。从一个时代对爱情的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把尺子,可以用它来极其精确地量出该时代整个感情生活的强度、性质和温度。”本书依循爱情、婚姻发展的先后阶段,掬取古代诗歌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形象展现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和心态特征,同时也体会到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爱情诗歌的风格差异,更为真切地感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情爱之真、人性之善、艺术之美。 后记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回顾古代爱情诗歌,感受古人风花雪月的浪漫追求,真是一次奇妙的旅程!去年夏天,我在自家阁楼上挥汗如雨地写作此书,确实满怀着前所未有的兴味与冲动。 关于这本书的缘起,个中有我教学与科研两相结合的考虑。自从1991年踏上高校讲坛以来,我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注意将自己的研究心得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地讲授给学生,力图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感、学有所思,最终学有所得。这样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与此同时,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又时常有许多思想火花进发出来,更加激发起自己科学研究的兴趣,于是结撰成篇,形成鲜活而富有特色的学术成果。所以说,教学相长,有机互促,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始终保持真诚的热爱和活跃的思维,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都可以结出鲜艳夺目的并蒂花朵。 我在教学中发现,古代文学中爱情的主题贯穿始终,几乎所有的诗词作家都留下了歌咏爱情的篇章。我们以往的教学就像割香肠一样,今天讲李白,明天讲杜甫,后天讲自居易,把他们按照一定的标签分别列述一番。至于爱情,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甚且增味添香的噱头或佐料,可以刺激一下学生麻痹的神经。这样的教法固然符合体系的完整性,却也造成了蜻蜒点水的授课效果,好像什么都讲了,其实什么又都没讲。几年前,尚永亮、王兆鹏等先生领衔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唐宋诗分类选讲》、 《唐宋词分类选讲》等书,从题材分类的角度,系统梳理、探析各类诗歌的丰富意涵和创作特质,确实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即是在古代爱情诗歌这一“广阔天地”里“穿针引线”,依照古人恋爱、婚姻的不同发展阶段,侃侃叙来,把这一重要题材的文学表现和艺术风格讲深讲透,细析古典爱情的细腻动人、精致优雅,令人真切地感受到此类诗歌的情意深度和独特魅力。在写作过程中,我注重同类题材“谁来写、写什么、怎么写”这三个方面的比较,揭示不同作家的个性情思和风格差异,由此更加彰显出古代爱情诗歌丰富的甜美和痛苦,突现由此所折射出来的性情之真、品德之善与艺术之美。 当今时代,人们的爱情、婚姻早已今非昔比,感情变得随意而冷漠,整个社会充斥着碎片化、娱乐化的氛围。就像《舌尖上的中国))唤醒民族的味蕾记忆一样,希望这本小书能够重新唤醒我们古已有之的庄重纯真、缥缈神韵,以及痛彻心扉的情感魅力,使我们从轻浮、麻木、随意、冷漠的状态中苏醒过来,敢爱、会爱、优雅地去爱。 非常感谢王静兄始终不懈的鼓励和鞭策。去年暑期写完初稿后,我就把它搁在一边。后来从中整理出一篇小文,到苏州大学参加韵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遇到王静兄,谈及此书稿,引起他的兴趣,当即表示愿意付梓。此后他从石家庄多次来电催促我尽快修改,不厌其烦地针对书稿问题反复商量、精细打磨。为此我又牺牲了一个寒假,才勉强完成了任务。还要感谢江苏凤凰出版社的诸位同仁,李相东、樊昕先生欣然接受书稿中的单篇文章,在《古典文学知识》中开辟专栏发表,进一步鼓励了我撰著的信心。 写作这本小书,从头到尾就是一次曲折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当开始写作“少女怀春”、“男士多情”这些篇章的时候,处处感受到青春的美好和春情的荡漾;写完最后一章,见证了种种悼亡悲情后,自己的心绪也变得苍老了许多。人生扰攘,世事无常,与其随波逐流,追求身外的光鲜与荣耀,不如怜取眼前人。 与爱人携手,且行且珍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