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礼不下庶人。”其意义更多地强调了礼的等级性和作为政治体制因素存在的必要性。而家礼的出现,更是将礼的精蕴注入到民间世俗社会。
然而很多礼仪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消散在近现代社会的演变之中,而礼的概念也逐渐萎缩和单一化,人们有时候只是单纯地将传统的礼文化理解为“懂礼貌”。
杨华、覃力维编著的《问津国学讲堂系列(知礼篇)》侧重于古人的礼仪程式,按照个人、家族、师友、社会的顺序,展现礼仪文化的某些侧面,并试图借此引导和阐释其现实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问津国学讲堂系列(知礼篇)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杨华//覃力维 |
出版社 | 武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人言:“礼不下庶人。”其意义更多地强调了礼的等级性和作为政治体制因素存在的必要性。而家礼的出现,更是将礼的精蕴注入到民间世俗社会。 然而很多礼仪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消散在近现代社会的演变之中,而礼的概念也逐渐萎缩和单一化,人们有时候只是单纯地将传统的礼文化理解为“懂礼貌”。 杨华、覃力维编著的《问津国学讲堂系列(知礼篇)》侧重于古人的礼仪程式,按照个人、家族、师友、社会的顺序,展现礼仪文化的某些侧面,并试图借此引导和阐释其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杨华、覃力维编著的《问津国学讲堂系列(知礼篇)》侧重于古人的礼仪程式,按照个人、家族、师友、社会的顺序,展现礼仪文化的某些侧面,并试图借此引导和阐释其现实意义。在行走坐卧、周旋揖让、事长慈幼的历史记载中,在古人“知礼”或“失礼”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何以被称为“礼仪之邦”。 目录 诗礼传家 秦穆公宴享重耳 孔子以诗礼教子 子路结缨赴死 周磐为母做官 徐孺子吊丧致刍 毛义捧檄尽孝 李密陈情谢祖母 王裒泣墓哀诗 裴安祖悟诗明悌 刘毅上书终丧 李鸿藻数谏守孝 礼门义路 宿瘤知礼成贤后 信陵君避西阶而上东阶 韩信一饭千金 楚元王为友置醴 魏勃阙礼扫门 郭伋守信尊童子 刘庭式不负初心 礼顺人情 薛包分家不务多 范式张劭生死交 孔融让梨、王泰推枣 陆绩怀橘遗亲 王览夺鸩护兄 周处知耻除三害 皇甫绩求责自立 李勣煮粥侍姊 郭道卿兄弟争戮 许衡不食无主梨 尊师重道 子贡护师驳难 汉明帝侍师如一 魏昭求学服其劳 唐太宗教子尊师 杨时程门立雪 朱轼严教清高宗 段玉裁终生敬师 以礼治国 蘧伯玉夜车止阙 燕昭王筑宫求贤 萧何月下追韩信 张释之守职尽责 董宣强项守法理 许荆自责感手足 陈蕃下榻礼徐孺 梁上君子谢陈寔 礼失则昏 鲁昭公居丧无礼 文伯羞鳖不敬宾 郦生长揖轻刘邦 东方朔礼谏远宠臣 陈纪以礼责父友 后记 试读章节 秦穆公宴享重耳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辗转来到秦国。 秦穆公慧眼识才,看出重耳前途广大,于是便以国君之礼相待,设宴款待重耳。重耳和随从赵衰一同前往,赵衰做宾相,完全按照两国相交的宾礼进行。宴会结束后,秦穆公有感于重耳流亡在外,而他和他身边的人还是如此知礼,就告诫他的大臣要谨慎守礼、表里如一。 第二天宴会上,穆公吟唱《诗经》的《小雅·采菽》,赵衰赶紧让重耳下堂拜谢,秦穆公也下堂辞谢。赵衰说:“国君用天子接待诸侯的待遇来接待重耳,重耳怎敢有苟安的想法,又怎敢不下堂拜谢呢?” 拜谢完后又登堂,赵衰让重耳吟唱《小雅·黍苗》,赵衰说:“公子仰望您啊,就像久旱的黍苗仰望上天下雨一样。如果您庇护滋润,使他能成长为嘉谷,奉献给宗庙,那是依靠您的力量啊。如果能发扬光大您祖先襄公的荣耀,东渡黄河辅佐周王室,这是公子所盼望的。公子如果能得到国君的这些恩惠而归祀宗庙,成为晋国君主,那他一定会报答您的。”用《黍苗》表达了重耳的感激之情和回国之心。 穆公叹息道:“公子有奇才,这些都会获得的,哪里是靠我呢!”于是吟唱《鸠飞》(逸诗)表达自己愿意帮助和对重耳的期待。重耳又吟唱《小雅·沔水》表达自己对周天子失去威信的担忧,秦穆公于是以《小雅·六月》表达对重耳的期待,相信他能够像尹吉甫一样辅佐周天子。赵衰赶紧让重耳下堂拜谢,秦穆公也不敢怠慢,也下堂辞谢。赵衰说:“国君把辅助周天子、匡正诸侯国的使命交付给重耳,重耳怎敢有惰怠之心,怎敢不遵从有德者的命令呢?”(《国语·晋语四》) 孔子以诗礼教子 “诗礼之训”意指子女遵承父母的教诲,出自孔子和他的儿子孔鲤之间的一则故事。 一日,陈亢(孔子弟子,字子元)问孔鲤(字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啊。有一次父亲独自站在堂上(古人房寝制度有定制,庭、堂、室各有分工),我快步从庭里走过(表示恭敬),父亲就问我:‘你学习了诗(《诗经》)吗?’我回答说:‘还没有。’父亲于是告诫我说:‘不学诗,就不懂得说话的技巧啊!’我退下回去就开始学诗。” 陈亢若有所思。孔鲤接着说:“又一次,父亲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父亲就问我:‘学礼了吗?’我说:‘还没有。’于是父亲又告诫我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安身立命呢!’我回去就开始学礼。我最有收获的是这两次。” 陈亢听完,很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个问题,却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还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后世便以“庭训”来泛指家庭教育,从内涵向外扩展,又可以看到子女的孝心。(《论语·季氏》) P2-5 序言 传统学术对礼的分类,有三礼、五礼等多种分法。按性质而言,有的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礼。按内容而言,有冠、昏、丧、祭、朝、聘、射、乡之别,又有郊社、尝谛、馈奠、射乡、食飨之分。按层次而言,又可分为礼物、礼器、礼仪、礼法、礼义等。而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之内涵又几乎无所不包。其演绎流变又构成一个庞博复杂的体系,是为“礼学”。 古人言:“礼不下庶人。”其意义更多地强调了礼的等级性和作为政治体制因素存在的必要性。而家礼(乃至于族规、乡约)的出现,更是将礼的精蕴注入到民间世俗社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朱熹的《家礼》,其细目分为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五部分,不过,实际上主体内容是后四部分。由此可以看出,礼是真正渗透进了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迄于今日,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魅力。 然而很多礼仪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消散在近现代社会的演变之中,而礼的概念也逐渐萎缩和单一化,人们有时候只是单纯地将传统的礼文化理解为“懂礼貌”。 本篇侧重于古人的礼仪程式,按照个人、家族、师友、社会的顺序,展现礼仪文化的某些侧面,并试图借此引导和阐释其现实意义。在行走坐卧、周旋揖让、事长慈幼的历史记载中,在古人“知礼”或“失礼”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何以被称为“礼仪之邦”。 让我们怀着“温情与敬意”(钱穆语),开始一段已然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中的礼仪体验。 后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其传统文化,亦浩瀚博大。今天我们所称的“国学”,应是其中的经典或精华。关于“国学”的定义,存在不少争议。广义的国学,简而言之,实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曾几何时,中国人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一度陷入自卑乃至自污的误区。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误识正在得到根本性的纠正。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心态,来建设国家软实力,这已成为举国共识。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正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不仅是历史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当代中国凝聚民心、文化创新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不少国学讲堂、传统书院、经典诵读班,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政商培训、社区教育、少儿蒙学越来越活跃,这些所谓“民间儒学”的开展,正反映了当下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呼唤和渴求。然而,如何让传统文化的高头讲章“浸润”到基层民众和少年儿童,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个人赞成这样的观点,现代科技(如网络)和通俗表达(如动漫)是首选之途。 2012年夏天,在一次考察历史文化街区的途中,市政协吴勇副主席交给我一项任务,让我找一些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思想道德和礼仪文明的小故事,编辑几册简单的国学普及读本。后来,在政协文史专委会的工作会议上,还专门对此做过一次讨论。根据他的意见,我们决定先编“道德”、“修身”、“知礼”三种。 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并非易事。传统经史文献浩如烟海,历代先贤大德的佳言懿行俯拾即是,但要找出那些典型性强、有据可查的故事,还需花一番力气。而且,将这些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叙述,并转换成现场感和画面感很强的场景,更需费一番脑筋。我本人和冯闻文、马志亮、覃力维三位博士生此前都没有类似经验,这次勉力而为,也从中得到了不少锻炼。至于效果如何,还须读者检验。 这套丛书,是在武汉市政协的领导和组织下完成的。依据政协领导和大家的意见,我们多次就编写方案提出修改意见。蒋君伟副秘书长、文史学习委员会彭小华主任、殷小琴副主任对本套丛书给予了许多具体指导。武汉问津国学文化促进中心、武汉电视台“问津国学”栏目、漫画家任山葳和彭翼然、武汉出版社副总编辑邹德清等对此书的出版,都付出了辛劳。对以上各方面的大力推助,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存在各种错讹,恳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杨华 2014年7月10日草于珞珈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